《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腹有詩書氣自華

2020-12-14 新京報

內容提要

學習是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成的「金鑰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倡導並身體力行的重要習慣。

本集《腹有詩書氣自華》從三個層面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勸學」的思想:第一部分,從「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這一典故切入,以「學習是人生成長之梯」為重點,闡發「為何學」的問題;第二部分,基於「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一典故,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各種知識書籍和優秀傳統文化書籍」等方面,闡發「學什麼」的問題;第三部分,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一典故講起,以「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為重點,闡發「怎麼學」的問題。

整體闡述

主持人康輝:

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同學們,歡迎你們!

前兩年有一句網絡流行語,年輕的朋友們都會特別地熟悉,叫「主要看氣質」。那什麼樣的氣質是最好的氣質呢?北宋大文豪蘇軾蘇東坡有一句詩很有名,「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說一個人飽讀詩書,那麼他的才華、他的氣質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這個人就會與眾不同。

蘇東坡的這句詩,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少場合多次引用過,而總書記本人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一個最好的代言人。他非常重視學習,也非常重視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今天我們這期節目的主題就是「學習」,關於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哪些重要的論述?這些論述當中又有哪些精彩的用典?我們通過解讀一起來學習領會他深刻的思想觀點。

好,現在讓我們掌聲歡迎今天的思想解讀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川老師。

思想解讀人徐川:

大家好!

讀書學習是習近平總書記這麼多年來一以貫之的習慣,他說:「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總書記引用過多次,而他本人信手拈來的很多經典名言也正是對於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可以說,學習既是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把鑰匙,也是解讀總書記個人魅力的最好觀測角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讀書學習,總的來說涵蓋三個方面的大問題:為何學?學什麼和怎麼學?

那麼在這三個問題當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為何學」的問題。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看總書記是怎麼說的。

第一段落

微視頻一:

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青年的素質和本領直接影響著實現中國夢的進程。古人說:「學如弓弩,才如箭鏃。」是學問的根基就好比是弓弩,才能就好比是箭頭,只要依靠厚實的見識來引導,就可以讓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青年人正處於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年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年青春搏擊的能量。

主持人康輝:

剛剛我們聽到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是在2013年5月4號,他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的時候講的。在五四青年節的這一天,面對著各界的優秀青年代表,總書記著重談的還是青年為什麼要重視學習,為什麼要勤奮學習。在這段話裡有一處用典,八個字,「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這八個字典出何處?它有什麼樣的含義?又講了怎樣的一種辯證思維呢?現在讓我們歡迎今天的經典釋義人,中央民族大學蒙曼教授。

經典釋義人蒙曼:

大家好!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這句話出自於清朝的文學家袁枚寫的《續詩品·尚識》。其實就是一個講怎麼樣寫詩的作品。《尚識》其實講的就是才、學、識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果比較完整地表達的話,就是「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什麼意思呢?說學問就像弓一樣,是發力的,才華像什麼呢?才華像箭頭一樣,是刺穿的。有了這個弓,再有了箭,是不是就能射中靶子啊?還不行,還必須有方向。方向是什麼呢?方向就是見識,有了見識做引領,再有弓發力,然後再有箭去穿刺,這樣才能夠一舉中的,射中目標。所以用一句話表達的話,那就是見識做引領,學識做底蘊,才氣做鋒芒。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主要是引用了前半句,就是講才和學的關係。才和學的關係,在中國古代可是一對很重要的關係,好多人都對這個事情有過討論,不光是寫詩的袁枚,像寫歷史的,唐朝著名的歷史學家劉知幾也曾經講過才和學之間的關係。

他是怎麼說的呢?他講,說有學無才,就好比家有良田百頃,但是你不會種,不會經營,那最後也打不了糧食,發不了財。有才無學像什麼呢?有才無學就像你空有一個木匠手藝,但是手頭既沒有木頭,又沒有斧子,你最後也不能夠建成一座房子。所以就是說,才和學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缺一不可。

我們年輕人是很容易看重才氣的,而且有可能就養成輕狂的才子氣了,坐不住冷板凳,不喜歡踏踏實實地積累。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光有才氣是成不了大事的。舉一個例子,同學們都學過當年王安石寫的那個名篇叫作《傷仲永》對吧?仲永五歲成詩,那絕對是有才華的,可以說就是一個小天才。但是,他爸爸太迷信天才了,不肯讓他念書,不肯讓他學習,不能追加他的學養,那最後仲永的天才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才華漸漸萎縮,長大之後,只能「泯然眾人矣」。

舉一個相反的例子,李白。李白號稱什麼?「謫仙人」對不對?「謫仙人」那更是天才,這個天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李白可是扎紮實實念過書的。念什麼書呢?他自己講,「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在扎紮實實念書的基礎上,再輔之以縱橫的天才,那才能做到「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個就是才和學完美的結合。

回到袁枚這個比喻上來,袁枚說,才華是箭鏃,箭鏃很尖銳、很鋒芒,大家很容易重視到它的力量。但是一定要記住,一個箭究竟能夠射多遠,取決於什麼?不僅僅取決於箭頭的銳度,更要取決於弓的強度。只有挽得一張強弓,這個箭才能夠越射越遠。

我們中國古人講,「人非生而知之者」,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天才。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應該努力學習、終身學習,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那樣,把學習作為責任,把學習作為生活態度,把學習作為精神追求。這樣,我們壯麗的人生才能夠有深厚的學養來保駕護航。

主持人康輝:

謝謝蒙曼教授的講解。

剛剛蒙曼老師給我們談到了才與學的關係,我們必須要承認,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我們那個「箭鏃」沒有那麼鋒利,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地讓這個「弓弩」變得更有力量,這樣箭出去也會非常有力。就像武俠小說裡那些內力深厚的高手一樣,可以飛花摘葉,可以重劍無鋒。

這方面總書記還有一些精彩的論述,我們繼續請徐川老師給大家做講解。

思想解讀人徐川:

關於為什麼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提到過四句話,為我們解讀為什麼要學習、掌握學習的意義提供了四個維度。他說,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這四個維度層次豐富,角度也很全面,其中「文明傳承之途、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是從宏觀的層面,也就是從人類文明、國家、政黨這些角度進行解讀。而「人生成長之梯」則是從個人角度進行的解讀。我們首先來重點看一看如何理解學習是「人生成長之梯」。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到過現代人才學中的一個理論,叫「蓄電池理論」,意思就是說,現代的人才當中,一輩子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必須要做一塊高效能的蓄電池,不間斷地、持續地充電,才能夠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

梁家河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就講一件事。

1969年初,梁家河迎來了15名來自北京的知青,梁家河的村民熱情地去幫著這些知青拿行李、抬東西。村裡有個後生平時就比較精明,在幫著知青抬東西的時候,專門挑了一件看起來比較小的棕色的箱子,結果,在路上還是慢慢地落到了後面。在中間歇息的時候,他特意地抬了一下別人扛的大箱子,結果發現,遠遠沒有自己的那個沉,這時候才後悔上了當。當時還跟別人嘀咕,說這北京知青的箱子裡裝的是不是金銀財寶啊?現在我們知道了,箱子裡不是金銀財寶,卻是無價之寶,那是滿滿一箱子的書,而這個箱子的主人正是當時不滿16歲的習近平。

主持人康輝:

徐川老師剛剛給大家講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初到梁家河時候的一個小故事。今天在我們節目現場,特別請到了當年這個小故事的一位見證人,現在讓我們歡迎陝西省延川縣公安局退休幹部、當年梁家河村的村民王憲平。

您好,歡迎您。

當年習近平總書記他們這些北京知青到梁家河,村裡的人去接,您當時也去了?

嘉賓王憲平:

去過。

主持人康輝:

偷偷問您一句,以為那個小箱子最輕的那個不是您嗎?

嘉賓王憲平:

不是不是。

主持人康輝:

梁家河的鄉親現在回憶起來當年習近平在村裡那七年的時間,都會說到他特別地愛看書,好學。我們知道那時候每天都得幹農活,都挺累的,他是在什麼時間看書呢?

嘉賓王憲平:

他是白天是在山上勞動,回來以後主要利用晚上,晚上吃完飯以後,就在那土窯洞裡邊用煤油燈,在煤油燈下邊看書學習。因為當時那個煤油燈那個亮光不夠,就很小,再往大放一點,那個煙很大。所以一晚上看書完了,第二天早上起來,鼻孔裡面和眼眉上面全是黑的。

主持人康輝:

每一天看到他都是一張「包公臉」。

嘉賓王憲平:

只要第二天早上一看他,就是全是煙燻的,是黑的。

主持人康輝:

他都看什麼書?您看過他那個小箱子裡邊帶的那些書嗎?

嘉賓王憲平:

我看過。他帶的書有政治的、歷史的,也有經濟的,還有國外的一些著名的著作,還有咱們中國的名著,像《魯迅全集》,還有《聊齋志異》。

主持人康輝:

後來我聽說他在梁家河還辦過一個掃盲班,對吧?

嘉賓王憲平:

辦過,在他這種學習的鼓勵下。當時他看到我們梁家河這個村裡邊文化程度太差,識字的人太少太少。他看到這種情況以後,他就想了個辦法,建議辦個掃盲班。他想了好多辦法,他就制了一些「名片」,很簡單的,特別是一個字不識的這些人,他就從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些,然後「大人小孩」、「東南西北」、「你我他」,就從這簡單的常用的字,這樣給老百姓這麼慢慢教。最後在他這種辦了「學習班」以後,我們村裡文化程度就跟其他村相比,周圍的村相比,我們梁家河的文化程度就要高一些。

主持人康輝:

其實識了字,有了文化,學習了,就開了眼界了。

嘉賓王憲平:

對對對。

主持人康輝:

剛剛您反覆地提到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梁家河村的時候這種學習,對年輕人的影響特別大。您當年也是個後生,他對您的影響是不是也特別大?

嘉賓王憲平:

對,他對我的影響確實很大。因為我們倆經常一塊兒聊,聊起來的時候,到他房子去聊的時候,他經常給我講,說黑子,咱們這些年輕娃不看書、不學習,掌握不了知識,將來走到社會上就很困難。

主持人康輝:

「黑子」是您的小名,是嗎?他叫您「黑子」。

嘉賓王憲平:

因為當時我的皮膚比較黑,所以村裡人都叫我「黑子」。近平從插隊來一直到現在為止,從來沒叫過我王憲平,總是「黑子」、「黑子」。

主持人康輝:

今天我看您還特別帶來了,這是一本書和一個筆記本。

嘉賓王憲平:

對。

主持人康輝:

這都是當年習近平送給您的?

嘉賓王憲平:

對,習近平送給我的。

主持人康輝:

這個筆記本非常精緻。

嘉賓王憲平:

這個是在一次我在他窯洞去翻他書、看他書的時候,他翻出這一本筆記本。他說,「黑子,你喜歡的話,我送給你。」我說,「這麼好的筆記本,我咋能不喜歡呢?」他說,「喜歡我就送給你。」

主持人康輝:

而且筆記本上就是「學習」兩個字。

嘉賓王憲平:

筆記本上面就是「學習」兩個字。

主持人康輝:

還有一本書,這也是當時很多人都會有這本書——《毛主席詩詞》。

嘉賓王憲平:

對,這又是另外一個時間。就是我已經參加工作了,我參加工作以後,回到家裡以後,又到他那兒去看書,我們倆聊天。他又從他的箱子裡邊翻出來這一本《毛主席詩詞》,他說,「黑子,你要不要?你要我送你這本《毛主席詩詞》,你再看一看。」我說,「要嘛,咋不要?我還喜歡看這一類的東西。」所以他就送給我了。

主持人康輝:

您現在是不是也會經常跟年輕人,包括現在梁家河村的年輕人講起習近平當年愛學習的故事?

嘉賓王憲平:

我現在已經退休了,我家住在縣城裡邊,但是我經常回村裡去。回村裡去,晚上沒事,我就跟年輕人一起,像我們同年等歲的人,回憶當年習近平在村裡的日日夜夜,艱苦奮鬥的這七年,堅持學習的七年。我們大家議論起來以後都說,習近平確確實實在梁家河的七年艱苦磨鍊、認真看書學習,給我們梁家河的老老少少影響太大,給我們起了榜樣的作用。

主持人康輝:

謝謝您今天來到我們節目的現場,給這麼多年輕人講了習近平總書記學習的故事,您也把這兩件珍貴的禮物好好保存。

嘉賓王憲平:

好好。

主持人康輝:

給更多的年輕人來傳達這種學習的重要。

嘉賓王憲平:

好的好的。

主持人康輝:

謝謝您。

嘉賓王憲平:

我一定會的。

主持人康輝:

確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待學習的態度就是一物不知便深以為恥,也正是這種求知若渴的態度一直支持著他,從梁家河一路走來,不忘初心。接下來,我們繼續請徐川老師給大家講解。

思想解讀人徐川:

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不僅鍛鍊了習近平同志的才幹,同時也充實了他豐厚的學識,這為他後來報考大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是憑藉著勤奮學習、堅韌不拔的勁頭,讀書學習真正改變了習近平同志的命運。

1975年,習近平到清華大學,在化工系基本有機合成專業度過了大學的四年生活。

大學畢業後,習近平同志走上了工作崗位。無論是在河北正定、福建廈門、寧德等地方上任職,還是後來主政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包括後來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讀書學習的習慣一直伴隨著習近平,學習真正成為了習近平同志的「人生成長之梯」。

十八大以後,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習近平開始了更加繁忙的治國理政。雖然日理萬機,但是讀書學習的習慣一直沒有變。

可以說總書記自己成長的經歷不斷地啟發和鼓舞著我們,無論是少年還是老年,無論是個人還是政黨,無論是群眾還是幹部,無論是修身還是濟世,學習都至關重要。一句話簡單概括:我們每個人都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前面我們說完了「為何學」的問題,下面一個問題就是「學什麼」。

我們知道,人類的知識可以說是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都有著讀不完的書,學不完的知識。很多時候,我們也想坐下來安靜地進行學習,這時候就發現不知道該學什麼,不知道該從何學起。

帶著這樣的一些問題,我們來看總書記的精彩論述。

第二段落

微視頻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鑑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主持人康輝:

這是2014年9月24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的時候他的一段講話。這段講話當中,總書記也引用了一句古人的話,就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話裡有一句大家特別熟悉的成語,就是「孤陋寡聞」。總書記引用的這句話典出何處?現在我們請蒙曼教授給大家講一講。

經典釋義人蒙曼: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個出自於《禮記·學記》。

《學記》這一篇是專門講教育問題的,既然講教育問題,就會涉及到一個話題,怎麼樣才能學得好,怎麼樣又會學不好?那在《學記》這一篇文章裡,講怎麼樣就會學不好的時候,它講了六種可能,其中一種可能就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獨學」,什麼是「獨學」啊?獨學就是一個人學習,沒有朋友跟你一起切磋琢磨,那會有什麼後果呢?兩個後果:

第一個,孤陋,就是見識淺薄;第二個,寡聞,就是見識不廣。

一個人既學識淺薄又見識不廣,就很容易成為井底之蛙,就會固步自封,就會夜郎自大,然後就很難再進步了。怎麼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也很好辦,你就廣交朋友,集思廣益不就可以了嗎?

所以,我們所謂廣交朋友,並不是濫交朋友,而是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是和正直的人交朋友,和誠信的人交朋友,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這樣我們的眼界、心胸才能放開,我們才能進步。

我們如今進入了一個網際網路的時代了,我們再向別人學習,不用像唐僧西天取經那樣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了,可以說我們現在想學習,只要舉手之勞,就可以做到。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格外珍惜這個時代賜予我們的機會。你想,網際網路那麼發達,與其聯機遊戲,不如集思廣益,跟全世界的人交朋友,跟全世界的文明交朋友,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這才能不辜負這個時代,也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期望。

主持人康輝:

謝謝蒙曼老師的講解。講得特別地生動,尤其是那句,與其聯機遊戲,不如集思廣益。其實沒有集思廣益,哪兒來的聯機遊戲啊?任何的創新創造都是通過學習這樣的途徑獲得的。

關於「學什麼」,習近平總書記在他的論述當中,也給大家提供了三個參考方向,我們繼續請徐川老師給大家講解。

思想解讀人徐川: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讀書學習,給過三個參考方向: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二是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各種知識書籍;三是古今中外,特別是我們國家優秀傳統文化書籍。

我就把這三個方向總結為三句話:把牢定盤星;錘鍊金剛鑽;守護傳家寶。

我們先來看第一句話——把牢定盤星。

定盤星指的是理想信念,要目標堅定,要心思如一,要心無旁騖。總書記曾經反覆、多次地強調過我們要好好地學習、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理論著作。因為從人類思想史上看,就其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和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理論能夠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任何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世界。

接下來說第二句——錘鍊金剛鑽。

我們常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但是如果要攬瓷器活,或者說不得不從事瓷器活,那就得擁有金剛鑽。我們說書到用時方恨少,那何不用到之時趕緊讀呢?

從2013年12月31日至今,習近平同志以國家主席的身份連續五年發表了新年賀詞,我們也通過媒體看到了總書記發表新年賀詞之時身後那偌大的書架。據媒體梳理統計,他身後的書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學、歷史、科學素養等等門類。我們能看到的書目有,《詩經》、《宋詞選》、《魯迅全集》、《老舍全集》、《李比希文選》、《21世紀資本論》、《抗日戰爭》等等。所以其實我們從這個書架上的書目就可以看得出來,總書記正是在不斷地汲取著古今中外的很多民族的智慧,把它轉變成治國理政的遠見卓識。

下面說第三句——守護傳家寶。

所謂傳家寶就是要讀經典、讀原典,讀那些被反覆證明了的有價值的書籍。有的朋友可能會問,為什麼要讀經典?因為經典是歷史的選擇,是時間的積澱,是大眾的典範。經典往往已經變成我們社會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是解讀、理解社會萬象的一把鑰匙。

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總書記本人語言魅力大放異彩之處。大家想想,一句「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彰顯的是大國大黨的自信,體現的是從容清醒的淡定,表現的是埋頭苦幹的決心;一句「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描畫的是廣大青年乘社會主義建設長風,在祖國放飛青春夢想的鴻鵠壯志。詩詞信手拈來,典故娓娓道來,可以說,總書記在用他本人的實踐在為優秀傳統文化代言。

所以親愛的朋友們,如果你還不知道該學什麼的話,聽了總書記的推薦,我們應該清楚該怎麼做了。

學習應該都是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學習方法非常重要,下面一個問題就是「怎麼學」。我們說方法不對,功夫白費,不僅會挫傷我們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影響學習效率。那麼關於學習的方法,總書記又有什麼樣的精彩論述?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第三段落

微視頻三: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人說:「聖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聖人。」年輕有大好機遇,關鍵是要邁穩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學一門丟一門,幹一行棄一行,無論為學還是創業,都是最忌諱的。

主持人康輝:

剛剛我們聽到的這段講話是2014年5月4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和師生座談的時候他講的一段話。面對著這些青年學生,我覺得總書記特別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他會跟這些學生講,怎麼樣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來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習效能。也是在這段話當中,他引用了《禮記》當中的那句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句話講了五種學習方法,也是學習的五個階段。現在,我們請蒙曼教授給大家好好講一講。

經典釋義人蒙曼: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五個短句子出自於《禮記·中庸》。《中庸》相傳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作品,講的是儒家的人性修養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講了這段話,講的其實是一個治學的問題。治學應該怎麼治呢?就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什麼含義?所謂博學,就是廣泛地學習;所謂審問,就是仔細地詢問;所謂慎思,就是努力地思考、謹慎地思考;所謂明辨,就是清楚地分辨;所謂篤行,就是忠誠地踐行。這五個短句子這是學習的五個階段,也是五個層次,彼此之間是相互遞進的關係。

「篤行」它是問學的最高階段,也是一切學問真正的出路。只有從實踐上下功夫,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篤行上下功夫,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學問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其實,仔細想一想,這五個學習方法不僅是問學的妙道,它也是人生的妙道。我們每個人面對這個紛紛擾擾的、複雜多變的世界,其實都需要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智慧,那才能發現真理。發現真理之後,又要有投身生活的熱情,有踐行理念的熱情,這樣才能夠實踐真理,才能夠改造社會。這個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期望,也是對時代的期望。

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蒙曼老師的講解。

我們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學習來說,我們要尋找到的這個「器」就是學習方法,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關於學習的方法,習近平總書記還有哪些重要的論述?我們再一次請出思想解讀人徐川老師給大家講解。

思想解讀人徐川:

剛才蒙曼老師的講解讓我也很受啟發。在我分享之前,我想先請現場的觀眾談一談自己對學習方法的理解。

觀眾:

老師您好,我是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的學生。那我在這兒想談一談我對「學問思辨」的我自己粗淺的見解。

我們英語學院有一門特色課程,它叫「Critical Thinking」,就是批判性思維的意思。在這個課堂中,我們經常會有論辯,有同學和同學的論辯,也會有同學和老師的論辯。在這些論辯的過程中,我們向內求,去思索,也向外輸出,去表述我們自己的想法。最後,會有達成一種對文章的共識。我覺得這種過程是非常令人享受的,其實「學問思辨」這四個理念也都貫穿在這個過程中。

思想解讀人徐川:

好,謝謝,說得非常好。

我們接下來,看一看關於學習方法,總書記給我們的一些建議和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推薦的學習的最高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麼如何能夠達到這一最高境界呢?總書記其實也給了具體的進階之路。

我們概括起來說,就是八個字,叫「學用結合,知行合一」。如何理解總書記所講的這八個字?我們一起來走近一位科學家,她就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而她就是一位學用結合的身邊典範。

1967年,為了支援第三世界國家,也為了消除我國南方存在的瘧疾疫情,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指示,以軍工項目的名義緊急成立小組,研發抗瘧的新藥。1969年,39歲的屠呦呦參加到項目中來。在1971年底,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提取物對瘧原蟲實現了100%的抑制。

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在中國開會,高度評價了青蒿素對世界的貢獻。

當時有一位法國記者問屠呦呦,說開始研究是因為戰爭,現在青蒿素主要用來救命,你自己有什麼感想?

屠呦呦是這麼回答的:「我很高興,作為一名醫藥科技人員,我們就是要為人類健康服務」。屠呦呦的目標很簡單,學是為了用,用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這就是學用結合,知行合一。就是要向學、善學、會學,就是要學會學習、聚焦學習、享受學習,要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

謝謝大家!

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我們今天這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經典釋義人給我們帶來的深入而生動的講解。

「腹有詩書氣自華」,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同學們聽完這一堂課之後氣質都能上升一大截。

今天我們處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發展也迎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期。我們的青年要上進,我們的幹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民族要上進,那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我們要用扎紮實實的學習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鋪就一條扎紮實實的前進之路。

好,在這期節目的最後,我們一起重溫那些經典篇章。我想對我們來說,這又是一次極好的學習!

經典誦讀環節

經典誦讀人李丹丹:

《和董傳留別》節選·蘇軾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續詩品》節選·袁枚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供稿)

相關焦點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八集) 腹有詩書氣...
    內容提要學習是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成的「金鑰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倡導並身體力行的重要習慣。本集《腹有詩書氣自華》從三個層面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勸學」的思想:第一部分,從「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這一典故切入,以「學習是人生成長之梯」為重點,闡發「為何學」的問題;第二部分,基於「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一典故,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各種知識書籍和優秀傳統文化書籍」等方面,闡發「學什麼」的問題;第三部分,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一典故講起,以「學用結合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八集)腹有詩書氣...
    本集《腹有詩書氣自華》從三個層面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勸學」的思想:第一部分,從「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這一典故切入,以「學習是人生成長之梯」為重點,闡發「為何學」的問題;第二部分,基於「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一典故,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各種知識書籍和優秀傳統文化書籍」等方面,闡發「學什麼」的問題;第三部分,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一典故講起,以「學用結合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一集)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一集) 原標題: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引發社會點讚
    最近看完《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九集《惡竹應須斬萬竿》,他熱情點讚。這一集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重要思想。節目第十二集《天下為公行大道》通過和諧友好、合作共贏、和平共處三部分,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的外交思想。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國道,剛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開展椰子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回國,對這一集最有感觸。
  • 高校學子學習「平語近人」 自製MV抒家國情懷
    「『一枝一葉總關情』『治國治國有常民為本』『腹有詩書氣自華』……」日前,央視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中,這些經典詩句重新被搬上屏幕,並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引用和解讀,對習近平的主要思想進行進一步的闡述,讓人受益匪淺。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金聲玉振 史鑑昭昭
    作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現場    中華經典,是一座豐富的寶庫,蘊藏著無數寶貝。但此時朝廷上下,文恬武嬉,不務修己治人的實學,不幹正事,徒託心性之空言,拿不出應對時局的有效策略,也不願意躬行實踐的付出,結果政務怠荒,釀為禍亂,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這是歷史的教訓。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此典,強調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 世人皆知「腹有詩書氣自華」,卻不知道上一句也很經典
    畢竟人的記憶力十分有限,詩詞的數量又太過龐大。因此就會出現一種情形,即很多詩詞,只知一句,卻不知上下句。如「有緣千裡來相會」、「不愛江山愛美人」、「多情自古空餘恨」,這些耳熟能詳的詩詞名句,你還能答出它的上下句嗎?當然,諸如此類的詩詞名句有很多。今天我們便選擇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來具體看看。即「腹有詩書氣自華」上一句是什麼?
  • 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後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在新時代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本人率先垂範,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當中,無論是談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際場合闡明中國的原則、觀點、立場,抑或是在基層和幹部群眾傾心地交談,習近平總書記經常會引用一些中國經史典籍當中的華章佳句,不僅對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精準的闡釋,而且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閃爍著新時代的思想光芒。
  • 金聲玉振,史鑑昭昭(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
    本文作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現場 但此時朝廷上下,文恬武嬉,不務修己治人的實學,不幹正事,徒託心性之空言,拿不出應對時局的有效策略,也不願意躬行實踐的付出,結果政務怠荒,釀為禍亂,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這是歷史的教訓。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此典,強調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 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質儒雅的男孩女孩名字
    腹有詩書氣自華,說明人在有學識之後自身的氣質都會變得儒雅,而且現在家長也非常重視小孩的教育問題,希望孩子讀書好有才華,下面是儒雅有氣質的男孩女孩名字,大家可以給孩子起個這樣的名字,從名字上來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今晚播出第三集:國無德不興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百家講壇》特別節目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   央視綜合頻道今晚對於個人、家庭、國家來說,「德不孤,必有鄰。」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立德的問題,關於為什麼立德,他曾經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本期節目圍繞著「立德」這個主題,通過深入解讀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當中的用典,來深入學習和領會他關於新時代立德、修身的講話。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六集)只留清氣滿...
    整體闡述  主持人康輝:  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北京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同學們,歡迎大家。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黨的十九大閉幕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和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總書記在講話當中,引用了這兩句詩。那這兩句古詩的作者是元代的畫家、詩人王冕。詩中說梅花從來不以鮮豔的顏色,去博取別人的讚美,而只願將縷縷清香,散播在天地之間。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二集)
    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同學們,歡迎大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特別是儒家文化當中,一直強調「仁」這個字。仁就是愛人,由此推導出為政者對於百姓的關切,進而再推導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建立起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這樣一種關切。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一集)一枝一葉總...
    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要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北京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同學們,歡迎各位。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的文化自信當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關聯。習近平總書記也曾經強調,在新時代要推動中華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用中國話語體系抒發為民情懷——《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
    而《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這個節目,用一種特別的形式,把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念,以富有魅力的風格呈現出來,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就像一場思想的盛宴,在這裡,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最深沉、最悠久的精神追求,更能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強音。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十二集)天下為公...
    本集以「天下」為主題,通過三個部分:廣交朋友、「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來分別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的外交思想。  第一部分:廣交朋友——選用總書記的用典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闡釋我國廣交朋友之理念。通過搭臺促進交流,促進人類文明互鑑。  第二部分:「一帶一路」——選用總書記的用典是「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闡釋我國「一帶一路」之初衷。
  • 如何誇獎歪果仁:「腹有詩書氣自華」
    腹有詩書氣自華✤ 網絡版 ✤One who is filled with knowledge always behaves with elegance.這句話比喻只要飽讀詩書,學有所成,氣質才華自然橫溢,高雅光彩。用白話文來講,其實就是三毛所說的,讀書多了,容貌自然改變。網絡版譯文其實已經很到位了,「氣自華」譯作了behaves with elegance。而思維發散版中的gentleman,紳士,本就指言行優雅的人,更可以用來翻譯《論語》中的「君子」。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九集:惡竹應須斬萬竿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九集:惡竹應須斬萬竿 發稿時間:2018-10-16 22:18:00作者:王燕 來源: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原聲微視頻」「思想解讀」「經典釋義」「現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豐富的形式和內容,讓《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提起典故,往往有人會覺得艱澀難懂。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讓人想聽、愛聽、願聽,讓人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用得上,忘不掉。總書記是如何引用中國經史典籍中的華章佳句的?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二集)治國有常民...
    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同學們,歡迎大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特別是儒家文化當中,一直強調「仁」這個字。仁就是愛人,由此推導出為政者對於百姓的關切,進而再推導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建立起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這樣一種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