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那些天天空喊「創新」的人談戲曲「繼承和創新」的關係

2020-12-19 荷露團珠

戲曲「繼承和創新」這個話題,好像老生常談,但是不談又不行,原因是圈內圈外認知的混亂不休不止。一些人,由於各種原因,他認識上有嚴重的差異誤區,但他還喜歡給別人指指點點,教導京劇按照他留言說的方式方法去實施,就立刻會門庭若市,興旺繁榮!何等可笑和痴人說夢!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什麼:京劇不要老抱著傳統不放,不創新死路一條!所以,每當看到這樣的留言,我除了感嘆,還得一遍遍地來重複我說過多少遍的觀點。

為什麼要說呢,因為,貌似無比正確的所謂「指導思想」,卻不適合當今這個時代對戲曲的方向性實施。

現在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戲曲這方面,有兩個極端的認知,針鋒相對,一種認識認為老舊的文化傳承和古代流傳下來的事物都不能動,無論好壞,一定要原封不動的繼承下來,這類人被稱作「遺老遺少」,另一種極端以崇拜魯迅的言論的人居多,他們認為傳統文化大部分是垃圾,都該大刀破斧的剷除和揚棄!

我認為,這其中的任何一種觀點都是偏頗和不正確的,但是,如果讓一個人的觀念改變也很難,所以,我寫文章的主要目的,大部分是提出觀點,表明我個人的態度,而不是下結論說哪個就對哪個就錯,這其中就難免會揚棄一些東西和樹立一些東西,但我儘量用比較公正的態度對待,但就是這樣,一些人還是給我戴上「遺老遺少」的大帽子,因為,我維護傳統的時候比較多。

我維護傳統多一些不假,但從來就沒有認為傳統的東西不能更改毫無糟粕,我之所以維護的原因,就是那些年對傳統文化破壞的很厲害,現在的頭等大事,就是休養生息,好好的繼承和恢復。因為,中華民族不能斷了根本,根都不要了,那民族也就沒了,傳統文化就是根。歷史上,很多外族侵略靠燒殺搶掠是打不垮一個民族的,唯一滅亡這個民族的辦法就是毀掉它的文化。

對於京劇繼承傳統以及創新的態度,著名戲曲演員學者評論家張衛東談京劇流派的時候,說過這樣的話:「京劇其實已經不能再誕生流派了。那麼我們這些職業的藝術家就應該審時度勢,好好維護繼承原汁原味的流派!寧可學左了,也別學偏了。寧可學的有特點,也別學的沒特點有缺點! 票友不要學『轉基因』的京劇流派。可以做『轉基因』演員的粉絲,要學原始流派創始人的東西!」

對於戲曲的傳承的態度,我和張衛東的觀點是一樣的,也同樣抱著這個態度,原因上面已經說過,不再贅述。其實現在的情況,不是需要創新什麼,而是需要搶救和留下什麼,即使這樣,隨著老藝人的不斷離世,京劇或者說戲曲的很多絕活也都失傳了,這樣萬分緊急的情況下,有些人不重點去挽救即將瀕臨滅亡的傳統文化藝術,還在高喊著創新創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了傳承,你靠好萊塢,靠蓬皮杜,靠搖滾樂,靠多明戈帕瓦羅蒂來創新京劇嗎?

當然,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我先前就說過,我不是保守主義者,對待具體事務,我會具體對待,但我維護傳統傳承的態度是不會改變的,但需要說明的是,我也不主張傳統的東西一股腦的不分好壞的全拿過來接受,有一個人諷刺國粹派,戲謔的說:中國的幾大國粹:京劇,煙槍,小腳……這不是扯淡嗎?這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一桿子打翻一船人,給孩子洗澡連髒水帶孩子一塊扔!我明確聲明我們不是這樣的,請你們分辨清楚,口下留情。

其實這類諷刺國粹派的人和創新派的是一類人,他們沒有正確公正的態度來對待傳統文化,所以他們一邊高喊著創新創新,一邊還罵著傳統,但是你讓他們提出個方案,往往這個方案弄出來的東西,非驢非馬,不是玩意兒,結果這些人百戰百敗,百敗白戰,就和堂吉訶德去大戰風車一樣的前僕後繼!這類人很多,不信我這篇文章發出去,就會又有人留言老生常談指指點點:京劇抱殘守缺怎麼能發展,不創新沒人看,現在的京劇水平很高,很多演員超過過去的時代的一切大師!

怎麼說呢,很多的感悟你不到那一步,不沉下心來認真鑽研,你還真的就浮於表面的認識,往往錯了,還覺得自己說的很對,這個認識的差異,就是制約人眼光的根本原因。

最後,借用一位京劇網友的話結束這篇文章,他說:(戲曲)身在谷底,(藝人和一部分粉絲)卻把馬路牙子當裡程碑,可笑!坐井觀天卻妄喊超越,狂妄!多學兩齣傳統戲,才是正理,免得京劇去申遺。

說的振聾發聵,一針見血!可惜能有幾個人明白和聽進去這些話呢?難說。

相關焦點

  • 繼承 發展 超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今天,以「四大名旦」為榜樣,把握時代特點和要求,面向古今中外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積極轉化、為我所用,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能創造新的輝煌京劇「四大名旦」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位戲曲大家每一位的成長、成名與創立流派的過程,都給人以啟示。
  • 淺談:藝術創新傳統戲曲
    痛定思痛,這不由得讓人懷疑那些創新的有效性,我們也不得不返回到傳統的源頭,重新探索黃梅戲產業化的發展路徑。任何一個戲曲劇種都有它獨特的傳統。黃梅戲起源於民間,由農民創作,農民演出,農民觀看,它的產生與發展,都與農民的生活方式、審美趣味息息相關。它是一種典型的草臺藝術,較少受到高高在上的廟堂文化和溫文爾雅的文人文化的影響,吳頭楚尾深厚的民間文化積澱和淳樸的鄉風民俗,造就了它的一切藝術風格。
  • 藝讀丨淺談隸書的繼承和創新
    傳統中的精華是每位習書者必須享受的營養,舍此便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足以言書法。書法的生命在於求變創新。求變的過程就是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創新推動了書法的發展,我們對傳統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形成自己的藝術創作語言與形式,所以創新本身是對傳統的一種延續,也是對傳統的一種發展。
  • 融會貫通 實現新的創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與西方歌劇通常採用三部曲式或通譜歌結構不同,民族歌劇自覺繼承和發展我國板腔體戲曲的成熟經驗——以不同板式和速度的豐富變化形成對比,自由組合,從而細膩揭示人物複雜心理和情感層次,進而解決「戲劇的音樂性」和「音樂的戲劇性」這一歌劇重大課題。與傳統戲曲相比,它是現代的;與西方歌劇相比,它是中國的。
  • 「歡迎回家」——中國戲曲學院70華誕守正創新大會隆重舉行
    中國網10月30日訊(記者閆景臻)「歡迎回家」,迎來70華誕的中國戲曲學院校園洋溢著喜慶氛圍。牆外鮮紅的圍欄宣傳板格外醒目,教學樓前老校長的塑像巍然聳立,教學樓南北兩側分別設置了「守正創新 砥礪前行 ……10月30 日上午,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守正創新大會在學院大劇場隆重舉行。慶宣傳片《國戲風華》展現國戲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講述那些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2013年高考作文練習及素材:繼承弘揚創新
    一、理由:  繼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輪子。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創新民族文化,是永不過時的話題。  二、立意角度:  1.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繼承與創新  2.創新需要勇氣和智慧  3.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  4.固守精神家園  三、素材積累:  1、聞一多——捨生取義的弘揚者  當日寇的鐵蹄跨過了長城,當錦繡的山河遍遭蹂躪,當祖國各地哀鴻遍野,當無情的地火將人們灼燒
  • 高中作文常見論點及內涵(十八)繼承,發展,創新
    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發展需要創新同時也需要繼承,因為創新與繼承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在創新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一味的將優的方面吸取過來應用到我們的體系當中,而去摒棄那些不好的方面,其實那是想當的困難的,我們所選要做的就是尋找到正確的方法與途徑。這是在思想上一個很重要一個方面。文化藝術發展過程中繼承與創新是辨證統一的關係,正如李可染所言:「用最大功力打進去,用最大勇氣打出來。」
  • 獨家解析一道公考漫畫題:傳承和創新
    第四題:漫畫題(徽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給一個宣傳畫,下面放一個沙漏,沙漏上寫著傳統文化,下面寫著創新,讓你談看法。弘揚創新徽文化走向世界的方式有哪些?這都是需要我們在回答此題過程中需要講清楚的。從小的方面逐漸放大,從局部地域性到安徽層面,再到我們文化軟實力方面。漫畫題答題思路:描述漫畫,點出實質,全面分析論證,結合實際聯繫自身周邊。
  • 試析:戲曲藝術基本功
    勤學苦練基本功,一方面使學員掌握和積累塑造舞臺形象所必須的藝術詞彙;同時轉變著演員自身的形體素質,把演員從一個普通的人造就成為合格的戲曲演員。  戲曲藝術是綜合性的舞臺藝術,這是因為,戲曲以歌舞為主,由古代儺戲歌舞,宮廷歌舞、民間百戲、逐步融匯,衍進,提高,發展而來。它曾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從初級到高級,從粗糙到精美的發展過程,這個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以歌舞為主的發展過程。
  •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我想大致有下面這兩個原因:第一,沒人教,很多骨子老戲因為那些年的斷層,連老師都不會,就更別說學生了,學了也演不了,因為演員會樂隊不一定會,琴師會打鼓的不一定會,主角會配角不一定會。戲校裡學那麼幾齣大家都會的就能畢業,費那勁幹嘛。第二,當今社會的戲曲觀已經嚴重扭曲,不重視戲曲的傳承,使很多優秀的老戲,很大一部分都失傳了,但很多人卻不認為是壞事,還在鼓吹「創新論」,認為戲曲之所以敗落是不創新造成的。
  • 戲曲改革陷入苦悶時,回顧一下造劇運動,它會給我們以啟示和鼓舞
    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是大家所熟知的,作為一條原則,無論到什麼時候它都會起作用。但是,過去我們對繼承與創新的理解也存在一些片面性,那就是把繼承傳統與創造新的戲劇樣式放在同一範疇之內,於是,所謂新不過是舊的某種變化,而不是對舊的否定。實際上創新應該包含兩種意義,一是原有戲劇樣式的變化,二是新樣式的創造。
  • 中考作文素材指南之主題:繼承·創新
    中考作文素材指南之主題:繼承·創新   【主題闡釋】   繼承:   繼承是文化遺產的持續傳遞,我們的祖先創造了歷史文明,這些文化資源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接過先輩們手中的接力棒,繼續跑下去,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 兩岸學人臺北對談中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
    兩岸學人臺北對談中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     中共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一行29日下午到訪位於臺北市陽明山上的中國文化大學,與兩岸學人共話中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
  • 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丨祥符調戲曲電影《三上轎》推介發布會舉行
    △河南廣播電視臺信息·戲曲廣播總監張銘河南廣播電視臺信息·戲曲廣播總監張銘對蒞臨現場的各位領導、藝術家表示感謝,同時,他強調:「薪火相傳、守正創新,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 千錘百鍊 別開生面(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創造之於傳統,是永遠都無法分離的血肉關係。有時我們已經無法說清是哪一部分傳統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人格塑形,但傳統不由分說地就在我們的血液中沉積著,我們所有的創造,都帶著它的某些基因、某些成分。我們紮根當下具體現實,又自覺不自覺地持續激活著傳統。 創造活水從傳統深處汩汩流出 中國戲曲就很好地闡釋了傳統與創造的關係。
  • 利用地方戲曲資源 助推山西文化創新
    山西作為戲曲文化的搖籃,有著深厚的戲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利用這些寶貴的戲曲文化資源,助推山西文化創新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就要按照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以「三大品牌建設年」和「三大旅遊板塊」建設為契機,深入挖掘山西戲曲資源,推動文化創新和文旅融合。
  • 探索:戲劇對戲曲藝術形式的繼承表現
    事實上話劇早期奠基人就強調話劇要學習繼承中國傳統戲劇的本原精神,例如田漢曾呼籲在話劇與戲曲之間架起一座金橋。「五四」對新劇的倡導以全盤否定傳統戲曲為其開路,這種偏激留下了話劇處在與中國傳統審美精神和戲曲長期培養的中國觀眾審美心理定勢相對抗的境地的隱患。
  • 以創新碰撞經典,上影新戰略與戲曲電影的相遇
    從劇本層面上,這一次編劇在舞臺版基礎上做了梳理和調整,整齣戲從「公堂」開始詳細敘述,完整地呈現「捉」與「放」的故事情節,使劇中主角陳宮和曹操兩位人物的心理歷程體現更加合理流暢。尤其,《貞觀盛事》大膽採用3D現場全程實拍和全景聲技術結合製作,對戲曲和電影的結合做了獨創性探索,賦予了經典劇目一次別樣重生。具體來說,採用3D拍攝,就是用360度的電影鏡頭補充舞臺觀賞的盲點,讓觀眾看到了更多的表演細節;引進全套的聲音製作系統,又讓《貞觀盛事》的聲音效果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
  • 薛若琳:抖音的戲曲傳播,是藝術和科技的結盟
    9月4日,中國戲曲學會、河南豫劇院宣布加入短視頻藝術普及和全民美育「DOU藝計劃」:與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視頻戲曲藝術傳播傳承,以培養戲曲觀眾、打造戲曲未來,讓已變成小眾藝術的戲曲回歸大眾藝術本位。中國戲曲學會執行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薛若琳為活動致辭。薛若琳指出藝術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戲曲協會與抖音合作,推動短視頻戲曲傳播,是藝術和科技的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