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人臺北對談中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兩岸學人臺北對談中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

    中共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一行29日下午到訪位於臺北市陽明山上的中國文化大學,與兩岸學人共話中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李鴻忠(右3)表示,希望加強鄂臺之間文化交流與合作,兩岸學人共同努力為中華文化創造更多輝煌。中新社發 路梅 攝

  中新社臺北5月29日電 (記者 路梅)中共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一行29日下午到訪位於臺北市陽明山上的中國文化大學,與兩岸學人共話中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

  李鴻忠在這場兩岸歷史文化沙龍上談中華文化時指出,中華文化至今仍保持旺盛生命力,是因為它所走的是一條包容創新的路,傳承與創新並行不悖。中華文化以漢文化為主幹,兼收並蓄了異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吐故納新、與時俱進,適應世界的變化。而天人合一的理念、漢字、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等因素,又成為中華文化所獨具的原點優勢、載體優勢和傳承路線優勢。

  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指出,中國人要引領21世紀,不僅要發展經濟,更要在文化上有領導有創新,兩岸應攜手讓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發光發熱。

  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主任桂齊遜回應李鴻忠的觀點表示,中華文化傳承過程中,融合使其力量越來越強大,海峽兩岸中華民族血統也在不斷擴充。儒家文化包容、與時俱進的特點使中華文化隨時能夠吸收時代的養分,至今仍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湖北省著名作家熊召政說,文化在哪裡,時代的引領就在哪裡,文化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前來。「我們只要掌握住文化的主導權,就會擁有引領力。」他表示,中華民族五千年延綿不絕,依靠的是對文化的堅守。兩岸的學人們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才能從文化中領悟,薪火相傳,凝聚中華文化傳承的力量。

  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天瑜指出,中華文化要繼承和發揚傳統,也要放眼世界。今天,面對一個紛繁萬千的新世界,中國人更要在立足、發揚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在新的起點上創造一個更高水準的中華新文化。

  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總結髮言說,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果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人要給世界什麼?除了做代工,做最大的經濟體和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們能為未來的世界奉獻什麼樣的文明?

  他說,中華文化在臺灣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美學,這是文化創新的結果。臺灣的傳統藝術不斷創新,更貼近現代生活,易於為年輕人所接受。希望臺灣對中華文化的創新,能夠成為大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共同對未來的文明有所貢獻。

  李鴻忠和與會兩岸學人均表示,希望能夠加強鄂臺兩地的文化交流、院校交流,共同努力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完)

相關焦點

  • 兩岸學者臺北暢談中華文化
    由大陸九州文化傳播中心與臺北市文經發展對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兩岸人文名家講堂」日前在臺北敏隆講堂開講。來自兩岸的6位專家圍繞「傳統文化與藝術創作」主題,從民間藝術、文學、非遺、新聞傳播等角度,與臺灣觀眾暢談分享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 弘揚漢字藝術 溯源中華文化——2018「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
    9月26日至10月10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和臺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18「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舉辦。本次活動是兩岸藝術家以藝會友的盛會,也是此前舉辦了七屆的「兩岸漢字藝術節」活動的延續。
  • 兩岸專家臺北熱議「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復興
    新華社臺北6月4日電(記者查文曄章利新)在4日於臺北舉行的第二屆京臺學者共研會上,兩岸多位專家就大陸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進行研討交流。與會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對於拉動歐亞大陸建設,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其蘊藏的復興中華文化意蘊也值得重視,兩岸同胞應攜手投入這一宏偉工程之中,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 佛光大學藝術所所長林谷芳談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
    在11日下午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分論壇上,來自臺灣的佛光大學藝術所所長林谷芳發表演講,介紹了中華文化在臺灣如何通過生活得到傳承。 (中國臺灣網 鍾寶華 攝)   中國臺灣網7月11日消息 在11日下午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分論壇上,來自臺灣的佛光大學藝術所所長林谷芳發表演講,介紹了中華文化在臺灣如何通過生活得到傳承。  林谷芳認為,臺灣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比較一貫,帶有持續性的。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暨兩岸藝術家論壇成功舉辦
    鑑於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勢,本屆論壇採取「雲會議」形式,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設主會場,臺北學者進行視頻致辭與演講,在高雄設分會場,海內外暨兩岸專家學者和文化界人士在為期兩天的議程中將以參加主會場和分會場研討、視頻連接、提交論文等多種方式共襄盛舉。應邀出席北京主會場的學者100人,臺北、高雄多形式與會者共50人。
  • 「非遺傳承文創共融」兩岸高校文創論壇在臺北舉行
    新華社臺北3月23日電(記者劉剛 肖正強)以「思木·創生」為主題的「非遺傳承·文創共融」兩岸高校文創論壇,23日在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行。這也是第三屆黃公望兩岸文創設計大賽系列活動之一。論壇邀請來自兩岸院校的六位木藝教育家做主旨演講和經驗分享,分別從「人與家具的基因演變」「林下經濟的東方物象」「生活木器中的東西方思路」「當透明遇見木紋」「家具設計是生活品質的優化設計」「重構榫卯·傳承創新」等六個方面,闡釋具有中華文化基因的創新工藝概念,探討木藝產業文創化之路。
  • 「2015兩岸筆會」在臺北開幕
    中國臺灣網5月7日臺北訊 以「寫意美之島,相會陽明山」為主題的「2015兩岸筆會」於5月6日在臺北升恆昌內湖廣場拉開帷幕。在為期一周的活動中,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的70多名作家、畫家、書法家、攝影家相會臺灣島,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進行交流探討。  參會的著名作家王蒙表示,這是一場交流友誼的盛會,作家和藝術家們有共同的心情、憂愁,而文學作品更能說出內心深處的話,更多地展現心性、性情,相信在兩岸文化交流上起很大推動作用。
  • 談兩岸文化傳承,先要搞清「內部競爭」與「敵我矛盾」
    談兩岸文化傳承,先要搞清「內部競爭」與「敵我矛盾」 2020年11月25日 15:2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田飛龍表示,文化交流可以說是兩岸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從中華文化出發的一切競爭都是內部競爭,而偏離中華文化的其他追求,尤其是民進黨全面「去中國化」、塑造「臺獨」文化的追求,則要堅決從政治上、法律上、文化上加以批判和制止。近期有關大陸制定「臺獨」制裁清單的提議,是符合維護中華文化及「一中」主權原則之規範要求的。
  • 陳思思憶臺北演唱會 搭建兩岸文化交流橋梁
    話題從她的臺灣之行開啟,2009年10月31日,她成功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個人演唱會,這是兩岸交流以來大陸歌手首次赴臺開個唱,對兩岸音樂交流的意義不言而喻。  回想起赴臺的點點滴滴,陳思思仍然記憶猶新。當然,臺灣演唱會也成了陳思思藝術之路的一個裡程碑,也為兩岸文化交流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讓她對新民歌、對弘揚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
  • 在臺北,守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園地
    新華社臺北9月14日電(記者 何自力、齊湘輝)「這裡離『建中』、『北一女』等學校很近,放學後學生們都喜歡來這裡買《紅樓夢》等線裝書。他們說線裝書有感覺,有味道!」臺灣兩岸出版交流協會理事長沈榮裕在臺北重慶南路上的天龍書店裡告訴記者。
  • 兩岸青年企業家在臺北當面交流創新創業
    7月13日,臺灣中華青年經貿交流協會與北京市海澱區青年聯合會在臺北主辦「2019海峽兩岸青年企業家臺北創新創業交流會」。 劉舒凌 攝中新網臺北7月13日電 (記者 劉舒凌 歐陽開宇)臺灣中華青年經貿交流協會與北京市海澱區青年聯合會13日在臺北主辦「2019海峽兩岸青年企業家臺北創新創業交流會」。臺灣中華青年經貿交流協會理事長、華燦工場總經理李偉國表示,2017年10月成立中華青年經貿交流協會,就是希望促進兩岸青年企業家互動交流。
  • 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在臺受歡迎 突出中華傳統文化
    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在臺受歡迎  鍾健 江凜    由福建師大兩岸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師大文學院和臺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等兩岸機構合作編寫的語文教材項目——《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近日正式在臺灣出版並在臺北、臺中、高雄等多所高中投入使用。
  • 「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臺北開啟茶文化之旅
    「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臺北開啟茶文化之旅 2015-01-26 13:44:47中新社發 邢利宇 攝   中新社臺北1月26日電 (記者 邢利宇 路梅)以「茶文化之旅」為主題的第二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26日在臺北開營。  30位來自兩岸近20所高校的大學生,未來8天將在臺北、臺中和高雄三個城市參加各種茶主題活動,包括聽茶文化講座、參觀北埔茶文化博物館和日月潭老茶廠等。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的「空中相遇」
    本屆論壇採取「雲會議」形式,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設主會場,臺北學者進行視頻致辭與演講,在高雄設分會場,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和文化界人士約150人將以參加主會場和分會場研討、視頻連接、提交論文等多種方式共襄盛舉。
  • 「傳承與開創」 第五屆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在臺北舉行
    人民網上海9月30日電 以增進兩岸藝術交流、推動兩岸藝術進步、促進兩岸同胞彼此了解的「第五屆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9月26日首度移師臺灣臺北市。此次論壇提升了參與城市的規格,將論壇交流層次推至更高層樓。
  • 國臺辦: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是兩岸傳承文化良好開端
    中國臺灣網4月27日北京訊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安峰山27日表示,兩岸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是兩岸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語言文字的良好開端,希望雙方持續推進這項工作。我們將為推動和深化兩岸語言文字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溝通交流、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創造良好條件,提供積極幫助。
  • 中華文化快車: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互動之旅
    (中國臺灣網 普燕 攝)  中國臺灣網10月14日北京消息由北京市臺辦、清華大學、頂新公益基金會等主辦,北京紅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六屆中華文化快車――北京心靈呼喚殘疾人藝術團臺灣交流演出之旅圓滿結束行程,於12日晚間抵達北京。
  • 振華學子赴臺參加第九屆兩岸(蘇州•臺北)中小學生中華經典詩文誦讀交流活動獲「最佳誦讀獎」
    2010年開始,在臺北舉行的首屆經典誦讀交流活動中,蘇州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與(臺北)中華經典文化教育協會雙方便約定:「每逢奇數年來蘇州,偶數年到臺北,一年一屆蘇州與臺北輪流舉辦以』齊誦中華經典,共傳中華文化'為宗旨的中小學生中華經典誦讀交流活動」。在兩岸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這每年一屆的經典誦讀交流活動,已成為兩岸傳統文化交流的品牌項目。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談成語 小詞彙裡藏著中華大文化
    圖說:臺灣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今天在上海宋慶齡學校開講 來源/學校供圖(下同)如何用一個成語故事「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今天,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創設者周功鑫教授走進上海宋慶齡學校開講,並給學生們帶來了首部以成語故事作為普及中華文化的全面載體的叢書《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在周功鑫看來,小小的成語是一把打開文化「大門」的神奇鑰匙,背後「具有史實的內涵」。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舉行
    鑑於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勢,本屆論壇採取「雲會議」形式,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設主會場,臺北學者進行視頻致辭與演講,在高雄設分會場,海內外暨兩岸專家學者和文化界人士在為期兩天的議程中將以參加主會場和分會場研討、視頻連接、提交論文等多種方式共襄盛舉。應邀出席北京主會場的學者100人,臺北、高雄多形式與會者共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