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哈巴貓
01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是時下流行的一種賞識教育,鼓勵父母們多誇誇孩子。
我曾經就是賞識教育的追捧者。
「哇,寶貝,你太棒了!」
「你好厲害啊!」
有段時間,不管孩子做什麼,我都竭力誇獎,眉飛色舞,讚嘆不已。
尤其是在他三歲前,學坐,學爬,第一次站起來,學走路,開始呀呀學語……
這些瞬間,的確是一個嬰兒輝煌時刻,看見他付出艱辛努力後的成果,我為他喝彩。
同時,我心裡也有一個期待:假如我多表揚孩子,他就會有自信。
於是,我對娃的表揚幾乎慷慨到成了口頭禪,同時我也要求家人這麼做。
但讓我失望的是,孩子常常就像一個看似飽滿鼓漲的氣球,一戳就破。
「媽媽,同學說我畫很醜,我不想再畫畫了!」
「媽媽,我今天做了那麼多事,老師也沒有表揚我。」
當孩子習慣了高濃度的正面回應,外界的反饋即使是中性的,也會被他感覺是自我不夠好的否定。更別說一些嚴厲的批評直接敲打著孩子。
失望和沮喪之餘,孩子漸漸走向自我懷疑……
原本,我只是想要做的和自己奉行「打擊教育」的父母有所不同,結果孩子的表現卻與童年的自己殊途同歸。
我們再來看一看另一種表揚:
朋友小Y 最近被下屬集體投訴,說她太嚴苛,從不表揚下屬。
對此,她有一番自己的解釋:「我最痛恨的就是表揚,被表揚絕對沒好結果。」
「小時候,我考了全班第二名,我媽狠狠地誇了我一頓,但誇完又對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下次拿第一名。每次都是這樣,他們永遠都不滿足!」
看著小Y憤恨的樣子,我發現,她討厭的並不是表揚本身,而是被表揚之後紛至沓來的負面感受:
·媽媽的表揚帶著目的性,她感覺自己被利用。
·被表揚意味著她要被賦予更高的期待,扛上更大壓力。
·被表揚之後的要求傳遞著父母依然不滿意,所以當下的自己是不被接納和肯定的。
這兩種表揚的結果,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叫表揚創傷。
當我們的表揚不是真誠、客觀地肯定孩子,而是出自於我們的擔憂、或為了滿足我們自身的需求去做時,會讓孩子受傷。
表揚創傷一般會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孩子對表揚上癮,需要持續不斷的表揚,才能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這種虛假的自信,容易受他人態度的影響,非常脆弱。
第二種:孩子排斥被表揚,表揚不僅讓他們感到不堪重負,也會產生自我始終不夠好的自卑感。
如果推崇賞識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那麼從結果看,它是背道而馳的。
02
真正的自信,是一種生長於孩子內在的穩定力量,一旦形成,是不容易被外部評價系統動搖的。
某個教育機構為了評估孩子的自信心,曾經設計了這樣的測試:
讓一個孩子精心擺盤一道「菜」,可以用橡皮泥捏出各種形狀來擺。擺完之後,讓他給自己的作品打分。
經過一番用心地設計,大多數孩子對自己的作品都挺滿意的,也給自己打出了比較高的分數。
這時,先後走進來兩個孩子,都假裝嫌棄地表示這個「菜」擺得不好看,自己不喜歡。
最後,讓這個孩子給自己的作品重新打分。就會發現,有的孩子打的分與原來落差很大,也變得嫌棄自己的作品了,而有的孩子依然堅持之前的分數。
這就是真正的自信與假自信的區分。自降分數的孩子過於依賴外部的評價,對自我的認識是模糊而不穩定的。
這也是很多人成年以後,得到了正面反饋就自我感覺很好,但一遇到否定質疑就一蹶不振,自信消失的原因。
03
如果賞識教育無效,那麼到底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
著名心理學大師克裡斯多福·孟說:「表揚只跟驕傲有關,而鼓勵跟內在的力量有關。」
鼓勵和表揚看著相似,但目標完全不同。表揚是為了讓孩子的自我感覺良好,鼓勵卻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獲得什麼,而是我們通過認出孩子真實存在的美好部分,去表達這份欣賞。
如同我們在公園裡散步,駐足去欣賞盛夏的荷塘月色。
雨後初晴,我們俯下身去凝望那些掛在青草末梢的露珠。
此時的你,平和愉悅,沒有任何意圖,或許還會感恩眼前的美景滋養了你。
在這種狀態下的表達,能真正讓孩子的內心力量不斷生長。
我的人生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語文老師寫給我的一句短短的批語,讓我每每回想都備受鼓舞。
她在我的作文本上寫道:「讀你的文章是一種享受。」當時的我不明白為何許多表揚都被我遺忘,卻獨獨記得這句話。
後來我體會到:老師的這句話,讓我感受到自己的文字在真實地感染著另一個人,這讓我更有信心,更熱愛寫作。
鼓勵不在於要怎麼說,重要的是你在表達時內心的狀態是什麼樣的,是擔憂還是有平和篤定的?這也直接決定了你傳遞的是一份鼓勵,還是一種隱秘的控制。
享譽全球的作品《窗邊的小豆豆》,刻畫了一位非常擅長鼓勵學生的校長。
他發起了一個演講活動,每天讓一個孩子站在全校同學面前講話。有一位男孩很羞澀,站在那兒表示自己無話可說。
校長走到他面前問:「你說自己沒話說?」
「什麼話也沒有。」那個孩子堅決地說。
校長哈哈大笑起來,然後說:「那麼,我們編一個吧。」
「編一個?」男孩非常吃驚。
校長讓男孩站到大家中間,自己坐到男孩的位子上說:「想一想你今天早晨從起床,一直來到學校之間都有什麼事情?一開始,你做了什麼?」
男孩撓撓頭,先說了聲:「哎」
校長說:「你看,你說了「哎……」這不是有話說嗎?哎……之後再說什麼呢?」
男孩接著說到:「哎……早晨我起床了。然後……」男孩又開始撓頭。
校長始終微笑著看著男孩,說:「很好,就這樣,大家都知道你在早晨起床了,並不是說了有趣的事才了不起,而是像你這樣,本來覺得沒話可說,現在找到了可說的話,這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男孩用非常響亮的聲音接著說:「然後……,媽媽讓我去刷牙,我就刷牙了。」
校長拍起手來,大家也拍起手來,於是,男孩的聲音比剛才更大了:「然後……我就到學校來了。」
校長更熱烈的拍起手來,孩子們也使勁鼓掌,連說話的男孩子自己也為自己鼓起掌來,禮堂裡一片歡快的掌聲。
校長的做法之所以鼓勵著這個孩子,是因為他在表達時內心的狀態是放鬆的,信任的,而非帶著「這個孩子不行」的評判。這一點十分重要。
對這個男孩而言,校長傳遞出的信任,激勵了他去面對自己的局限,在痛苦掙扎想要放棄時,又向前走了一步。這就是自信誕生的過程。
自信不是被灌注的,而是孩子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以信任、欣賞的態度,陪伴孩子,鼓勵他前行。
當然,對父母而言,保持鼓勵很難。因為父母離孩子更近,容易不自覺放大孩子的問題,從而引發焦慮和憤怒。然而,在這個內心狀態下去表達,往往是無效的。
這時,可以深呼吸去放鬆身體的緊張,平復情緒,再「退後幾步」去看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閃光點和點滴進步上。
當你真正看見並欣賞到孩子時,你會發現,孩子內在生長的力量會促使他自己有能力去突破限制,迎接挑戰。
真正自信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累積的過程,你將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