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賞識是每一個人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被愛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鈴木鎮一
孩子是為賞識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讚美與鼓勵的魔力
日本教育家正弘知茂:「不是聰明的孩子被誇獎,而是誇獎使孩子聰明。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場合,可以無中生有,小題大做,無限誇張,以喚起孩子的自信心。」
離開鼓勵,孩子就不能生存。
鼓勵就是給孩子一個機會鍛鍊及表現自己的能力,向自己證明他是環境中的一個有效分子,他的行為可以給自己和別人帶來積極的影響。
鼓勵可以是非常簡單的。如:給孩子一個擁抱,使他們感到一些安慰。
要鼓勵孩子應充分肯定孩子的優點,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只有當我們對孩子有信心時,才能有效地鼓勵孩子,而只有在孩子對自身有信心時,他們才能無障礙地接受鼓勵。
種子需要陽光,孩子需要賞識
賞識猶如孩子的營養劑。
賞識是一種心態,一種教育者的精神狀態。賞識教育是源於對孩子的愛,發現並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造就父母、教育自身的賞識心態,落實到孩子與父母健康互助、幸福成長的教育。
學會賞識,擊中了現行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弊端——抱怨。抱怨的特點是,為了讓孩子聰明,老說孩子笨;為了讓孩子快,老說孩子慢;為了讓孩子仔細,老說孩子粗心……總是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
賞識不僅是教育的思維觀念和方法,它更是一種教育者的思維方式、信念以及心態。觀念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旦你把賞識升級為思維方式、信念和心態,教育就會呈現出不可思議的成果。
當我們有一個賞識的心態,我們就能更積極更正面地看待生活、看待人和事物;當我們有一個賞識的心態,我們就能使自己不被生活的那些挫折、痛苦和不如意捆住,而有一份超然的享受能力。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因此而幫助孩子實現健康的互動關係,給家庭、學校、社會造就和諧的氛圍;我們還可以因此與大自然的一切美好共存,享受天地人的大和諧。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孩子最怕什麼?研究結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質生活條件差,而是怕丟面子、失面子。
鈴木鎮一告誡父母們:如果我們用賞識心態去教育孩子,把孩子當成天使去培養、關愛、欣賞,看著他們一天天成長起來,我們的心中就會滿是愉悅,就會覺得生活是如此快樂。
少數孩子無能的真正原因
鈴氏一直堅持不變的準則是:培養孩子的內心是教育他們的第一步,而且他也反覆強調,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孩子面對生活、挑戰自我的能力,並不僅僅是讓他們學會某種技能。任何一個合格的人都應該具備這種最基本的素質,如果缺乏這一點,他們就不可能有所成就,生活也不可能有幸福可言。
人類教育的一大悲哀是,有的父母自身就具有某些缺陷,因此教育孩子時經常將一些錯誤的想法和不健康的習慣帶給他們,最後,使孩子形成了不健全的心理。
責備孩子做錯事不如鼓勵孩子做好事
責備與打擊只能害了孩子
頻繁地責備孩子,他也會產生「抗藥性」,你的責備越重,他的「抗藥性」也會不斷升級。
一個弱小的孩子在感到恐懼的時候,恐怕對他一切的教育都不會再產生一丁點兒作用。在這時,無論怎樣的責備與說教都不會對他有絲毫的益處。
即使這種壓力使孩子有時會停止做壞事,但這也只是短暫的,治標不治本,他只是為了逃避這種可怕的責備,並不是表明他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對待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要以愛心和熱情去努力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用責備的打擊逼迫他們「聽話」。因為在威逼下成長的孩子只能變成懦弱、虛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