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 Du —
一 起 做 ·剛·剛·好· 的 父 母
《落花》- By:Jerry
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第四章 兩歲的乖寶寶 三歲的淘寶寶
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時期(體罰篇)
文 | 三 一 冰
馬丁·泰切爾博士曾指出:在大腦發育早期遭受過忽略和壓力的動物在成年後更容易恐懼、焦慮和緊張。我們認為人類也是如此。
幼兒期是大腦發育的敏感和關鍵時期,它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和脆弱性,體罰所引發的恐懼會對兒童的大腦功能發育產生不良的影響,許多兒童都遭到過父母的體罰。
研究表明打屁股會降低孩子的智商,而平靜和安定的狀態是最有利於大腦學習的,經常生活在對暴力恐懼中的孩子會處於半驚慌的狀態,在學習上自然也難以提高 。
《打屁股的惡果》這本書中就指出:經常挨打的孩子比普通的同齡人更具有暴力和犯罪傾向。這些孩子成年之後更容易患上抑鬱症或者出現不合群,也容易對配偶使用暴力,甚至經濟收入和事業層次都更低。這一切都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打孩子就是嗦使他們使用暴力,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很容易就可以學習到父母的言行,會打孩子的父母要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用打來解決兄弟姐妹或者同學之間的矛盾時,這種言行不一的行為只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上一篇還有讀者留言問我是否會做「藤條燜豬肉」這道菜,我只是簡單回答了下:我小時候嘗過的是用「竹子」而不是「藤條」。具體說來是竹子的一側枝,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外公家裡有養羊,每天放羊時用的就是竹子的一側枝,把上面的葉子摘去就可以趕羊群,它的另一個用途就是「教育」小孩子,相對放羊的來說就是小一號,更方便點,我們叫「麻筍乾炒肉」,一般就是褲管拉起來打小腿部位,打了之後有一種不會腫的痛,所以一般只要拿起來,小孩子就怕了,我也吃過一次。其實我更想和那位爸爸聊的是:這道菜大家都會做,但我們有不做的選擇。說起來就是這麼簡單,但千萬不要認為「選擇」是一件簡單的事。
很幸運我才吃過一次,但我並不認為是因為被打後我變得更乖,相反是因為不再被打,我們才會變得更乖。父母改變了他們的教育方式,孩子才跟著變。而現在還是會經常聽到一個觀點:「我從小就是被父母打大的,現在不是也好好的嗎?」對這種觀點作者給出的解釋讓我印象深刻。
持這種觀點的人,我開始認為是為了給自己可以打小孩子找個正當理由,用自己「現在好好的」來說明「打」並沒有什麼不好,作者則認為是這些人不願意承認一直保護他們的父母確實做了錯事,如果承認了父母犯了錯就等於在說他們自己是受害者。為了不至於讓自己覺得喪失了父母的疼愛,他們寧願否認曾經受過的傷害。
簡單來說就是不願意接受與面對實現,其實如果要產生很大的影響一般都是經常性、長期的「打」,而現在自己是不是好好的,身體是會知道答案的,它不會說謊,它有記憶的。我們去聽的育兒講座,老師就分享了她自己從小被打的經歷,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後要想走出來,那是要花很大力氣的,而要想真正走出來那也得從接受與面對開始(這部分就暫時不再具體展開)。
好了,正如作者所說:長大後依然成了一個優秀的人,這絕不是得益於所受的那些體罰,很多成功傑出人士小時候都挨過幾頓打,但並非所幸如此,而所幸沒有造成惡果。
那不能打,又要如何是好?咱們下篇再繼續……
PS : 讀到這章有個小小的邏輯上對不上,先寫了暴力犯罪的常見根源和土壤:貧困、歧視、家庭破裂、毒品、黑幫和唾手可得的致命武器。接下來是一個問題:上面所列出的每一種因素都可能會導致暴力和犯罪,但為什麼沒有包括打孩子的行為呢?然後在下一段又找不到原因,作者只是給了另外的研究發現:那些脾氣暴躁、缺乏耐心的父母由於管束不了孩子而採取暴力的手段,結果導致子女也變得有暴力傾向和具有攻擊性。
當然結論本身是沒什麼問題:要想盡一切努力防止你的孩子變成暴力的父母的話,就請溫柔地教導,適當地約束,同時儘可能地使用情感引導,永遠不要打孩子。
第 241 篇 原 創 文
— 37 Du — 剛 剛 好 ~~~ 遇 見 你 — 37 Du —
SEVEN 有 話 說 :
有體罰論的支持者認為只要把握分寸和注意方法,體罰就沒有問題,不要帶著怒氣打孩子。但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打孩子的力氣會越來越大。
可以說很多時候打孩子只是家長發洩失望和憤怒情緒的渠道,如果處理問題可以做到不帶怒氣,說明已經冷靜了,那一定就可以想到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得出結論:能把握好分寸和注意方法的人是不會支持體罰論的。
最簡單的方法是停 3 秒,再做 7 個深呼吸,可能你就停下了要準備打的動作,轉而尋找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