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稻蝦套養、稻蟹共生,給農戶帶來可觀的收益。易家祺攝
周邊農戶將小龍蝦、鱔魚等送來學文合作社。易家祺攝
中新網湖南新聞7月2日電(通訊員 易家祺)「你看這幾畝,每天都可以產出不少小龍蝦。」7月2日,湖南益陽市大通湖區千山紅鎮利厚村村民鄭石朋一邊忙不停地收攏著地籠,一邊跟過來幫忙的駐村工作隊員徐鐵感嘆著,「今年的藥錢不愁了,還有結餘,挺好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從以前的「靠天吃飯」,野生的鱔魚、小龍蝦摸到幾斤算幾斤,到現在的規模化養殖,大通湖的農戶們不再局限於種幾畝地,不少農田開始「兼職」,發展稻蝦套養、稻蟹共生,共同邁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近幾年,利厚村委託學文合作社主導開展實施產業扶貧項目,投資16萬元,通過農技知識培訓和發放生產資料,優惠收購貧困戶的小龍蝦,安排建檔立卡貧困戶到合作社就業,帶動全村113戶貧困家庭脫貧致富。
在政府的支持下,千山紅鎮利厚村學文合作社成了附近貧困戶心裡的「明星合作社」,不僅利厚村的農戶將小龍蝦、鱔魚等送來合作社,連周邊村鎮的農戶也被吸引過來,逐漸匯點成面,形成了「小戶子」規模。
「我們主要是提供技術幫扶和銷售渠道,產、供、銷一條龍,這樣農戶心裡有底,我們的名聲也打出去了。」學文合作社負責人李學文和他兒子指揮現場卸貨,兒媳婦在一旁跟農戶結帳。今年夏季小龍蝦出產高峰期,學文合作社小龍蝦日均吞吐量達到了4000斤,遠銷全國各地,給農戶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致富的「大路子」被小龍蝦成功打通。
近年來,大通湖區通過產業扶貧,全區土地流轉率已達80%,2020年達12.8萬畝,連片500畝以上的48戶,其中連片1000畝以上的有22戶,通過傳幫帶的形式實現產業扶貧帶動330戶貧困戶、養殖小龍蝦9500餘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