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藝成增收新力量 山西農村300餘戶村民磨豆腐致富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磨豆腐這一老手藝成了讓北莊村300餘戶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力量。 張月 攝

中新網長治5月14日電 (李庭耀)選料、浸豆、打胚、燒胚、過籮、沸煮、點漿、凝固……14日,山西長治長子縣北莊村各戶村民院中的豆腐坊內,冒著豆香的豆腐新鮮出爐。該村村主任楊慶偉告訴記者,磨豆腐這一老手藝成了讓300餘戶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力量。

北莊村位於長子縣城西北約1公裡處。楊慶偉介紹,北莊村人磨豆腐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時期。該村製作的豆腐清朝時期已遠近聞名,有「豆腐村」之稱。現在,北莊村有315戶947人,「每家院子裡都有豆腐坊」。

北莊村村民楊建中告訴記者,當地流傳著「看火下漿成豆腐」的俗語,村民們依靠經驗,根據天氣等情況,把控火候,製作出的豆腐既能生食涼拌,也能炒制。 張月 攝

俗話說,「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楊慶偉回憶,小時候,他的父親以及姥爺、舅舅都以磨豆腐為生。但由於製作豆腐辛苦,收入不高,並沒有人主動教他磨豆腐的手藝。耳濡目染下,楊慶偉憑觀察掌握了豆腐製作工序,長大後,他沒有子承父業,而是外出工作、經商。

「我們村一代代人傳下來手工磨豆腐的手藝,豆腐品質好、口感好。」北莊村村民楊建中告訴記者,當地流傳著「看火下漿成豆腐」的俗語,村民們依靠經驗,根據天氣等情況,把控火候,製作出的豆腐既能生食涼拌,也能炒制,放入口中,豆香味自然生發。

楊慶偉說,每戶村民會根據各自情況,選擇磨豆腐的日子,目前氣溫逐漸升高,村裡每天有40戶左右村民磨豆腐。 張月 攝

憑藉獨特的口感,近些年,北莊村的豆腐名氣越來越大,家家戶戶的豆腐坊愈發紅火,曾經的「苦活路」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每年10月到次年清明節前是做豆腐的旺季,平均每戶每天要消耗150斤至200斤黃豆,生產豆腐近500斤。」楊慶偉說,每戶村民會根據各自情況,選擇磨豆腐的日子,目前氣溫逐漸升高,村裡每天有40戶左右村民磨豆腐。

北莊村的豆腐供不應求,往往是村民做多少,就能賣多少。豆腐銷往長治各縣區,還有太原、晉城等地的客戶通過電話訂貨。楊慶偉說:「每斤豆腐賣3元,我們村每戶最少年收入過萬元,最多的能達到20多萬元。」

圖為選用有機黑豆為原料製作的豆腐,價格比普通豆腐高出近3倍。 張月 攝

2013年,看到村裡豆腐名氣越來越大的楊慶偉註冊成立了豆製品加工銷售公司,選用有機黑豆為原料,採用傳統手藝製作豆腐,價格比普通豆腐高出近3倍。村民也開始嘗試以豆渣為原料,生產豆渣丸子、豆渣饅頭、豆渣餅等產品,通過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利用網絡進行銷售。

「我們即將擴建廠房,引進新的生產設備,到時候可以帶動周邊村的貧困戶近30人。」楊慶偉說,北莊村人通過磨豆腐致富,也想帶動更多人增收,同時把祖先的手藝傳承下去。(完)

相關焦點

  • 紅河縣:彝族篾匠傳統老手藝成為致富新門路
    彝族篾匠傳統老手藝成為致富新門路「我12歲時看到寨子裡的篾匠在編織篾器,有空就在旁邊觀看、揣摩,14歲就開始自己編了讓父母幫去賣,當時飯盒一個賣1角或者1角5分,現在賣到5元至10元一個。」張明仙告訴記者。
  • 陳先志: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
    作為一名紮根農村幾十年、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全國人大代表,陳先志在產業脫貧方面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帶領鄉親成立金寨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萬畝荒山變成茶山花海,為村民鋪就一條致富茶路。他還努力推動單一產業向多元化產業發展,確保農民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讓山區農民過上幸福生活。
  • 閩清海西匯農合作社累計帶動4000餘戶農戶增收
    合作社理事長林立志說,這是合作社的「財富榜」,榜上的種植大戶不少年收益都超百萬;這也是一張「光榮榜」,榜上人人都是帶動各自村鎮增收致富的骨幹力量。以農民幫農民的模式,海西匯農合作社至今已帶動4000多戶農戶走上致富路。
  • 喜報:我市青年李承亮榮獲「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
    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陸永江(陸婷),女,侗族,貴州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副會長,團黎平縣委兼職副書記。雖右手殘疾,但也阻擋不了她傳承侗族刺繡、與民共富的初心。2015年,創辦了「黎平縣彥婷手工刺繡坊」,帶動村民就業實現收益增長,在共青團組織的帶領培育下,帶頭成立縣級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通過「合作社+產業+扶貧車間+公司」模式,帶動1500多戶貧困戶,解決就業1600餘人。並開辦刺繡技能培訓班,免費培訓2000多名群眾就業、帶動300名青年創業,積極投身脫貧攻堅、農村產業革命和鄉村振興。創建「指尖溫度基金」,幫助困難孩子和殘疾人弱勢群體。
  • 41歲的他帶領村民種植葛根 讓8000多戶農戶增收
    今年41歲的秦衛東,被譽為「致富的帶頭人,種葛的好大哥」。他從大足區智鳳鎮「起航」,種植葛根12年,現已在全國發展葛根種植基地16000餘畝,帶動了8000多戶農戶增收,讓原本平淡無奇的葛根,闖出了一片市場新天地。
  • 冬天採柑橘春夏釣龍蝦,四川自貢沿灘這個地方帶動村民增收有路子!
    大巖村養殖基地是自貢市榮鑫小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第一個養殖基地,此外,還在周邊瓦市、沿灘等鄉鎮建有養殖基地4個,專業合作社小龍蝦養殖總面積達3000畝,每年產出的數十萬斤小龍蝦,遠銷成都、重慶、上海、江浙等地,帶動周邊300多戶農戶養蝦,幫助12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順利脫貧。今年初,曾遠還被授予「全國『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農村致富青年先進個人」。
  • 和靜縣:散養蘆花雞成村民增收致富雞
    中新網新疆新聞6月19日電(胡衛華 唐玉 李冰 段書強)「我決定養蘆花雞是看準了它前景廣闊,蘆花雞的成活率很高,很好養活,一隻5個月左右的雞能賣100元左右,多虧了工作隊和村幹部給我提的好建議,讓走向一條致富路。」6月16日,和靜縣協比乃爾布呼鎮查汗才開村村民吾格萊姆•優努斯一邊給雞餵食包穀粒,一邊高興地說。
  • 梅花鹿成了康寧村村民「致富鹿」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梅花鹿成了康寧村村民「致富鹿」近日,在西豐縣陶然鎮康寧村貴新種鹿養殖基地,記者看見三五成群的梅花鹿正在悠然地吃著飼料,幾頭剛出生不久的小鹿在母鹿身邊吮吸著奶水。近年來,貴新種鹿養殖基地通過不斷探索,逐漸擴大飼養規模,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李貴新從2005年開始飼養梅花鹿,多年來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已由最初的30頭發展到現在的140多頭鹿。「這兩年鹿茸價格走勢極好,二槓茸每公斤能達到2400元,三槓茸每公斤能達到1400元,我這鹿場裡的梅花鹿身體健碩,鹿茸產量與質量都有保障。」
  • 山西朔州:特色彩椒種植唱響「農民致富歌」
    為了全面客觀反映我省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階段性成就,總結經驗,戮力前行,黃河新聞網特別策劃了《小康路上》系列專題報導,圍繞山西省脫貧攻堅舉措成效、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優勢產業項目、基層扶貧幹部等內容進行採訪,真實書寫「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的山西答卷。
  • 熊嶽鎮:庭院經濟促增收 帶動致富奔小康
    近年來,熊嶽鎮將庭院經濟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作為實現農民增收的一項舉措。隨著熊嶽鎮庭院經濟的發展,很多村民都利用閒置的庭院土地種起了苗木、葡萄,辦起了民宿,村民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麗幸福的鄉村,共同致富奔小康。
  • 點讚農村青年!「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候選人事跡展播
    一個多月來廣大農村青年積極參與我們徵集到了很多讓人感動的故事他們立足農村,敢闖敢試他們激勵廣大農村青年立志創業,勤於追夢他們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勇於圓夢他們無怨無悔,奉獻青春……積極爭取全市發展壯大村集體項目資金38.5萬元,聯合蘭泰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共同發展養殖產業,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4萬餘元。加快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每年組織村內致富能手20餘人,帶動了600多名村民走上發展致富之路,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4600元增加到現在的11500元。陳曉燕,惠農區杞紅枸杞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 江蘇洪澤袁集村:手工掛麵製作助民增收致富
    江蘇洪澤袁集村:手工掛麵製作助民增收致富 2020-04-13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京溧水:小籽花生變成致富「金豆豆」
    小籽花生變成致富「金豆豆」今年,合作社共產出花生3萬餘斤,帶動農戶300餘戶參與,幫助村內低收入戶和殘疾戶等100餘戶農戶增收日前,記者從白馬鎮獲悉,該鎮年前最後一批浮山小籽花生即將進入加工高峰期,種植戶們每日奔走在田間地頭,到處呈現一派忙碌景象,小小的花生果成了他們的
  • 「甜蜜事業」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央廣網南寧9月27日消息(記者 劉發丁 張壘 通訊員 羅恆 徐佐武)弄八村是隆林各族自治縣金鐘山鄉的一個偏遠的小村莊,村裡綠樹成蔭,萬木蔥蘢。借著廣西金鐘山黑頸長尾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該村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領群眾養蜂釀蜜,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 唐山:遵化鄉村特色遊促農民增收
    遵化鄉村特色遊促農民增收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遊客逛完臥龍山,都想感受一下農村的生活,不僅山上的野菜、家養的柴雞成了搶手貨,連磨豆腐、榨油這樣的農活也大有賣點。我們找到了致富的門路。」  近年來,遵化市瞄準鄉村旅遊大市場,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遊促民增收。「滿族文化風情遊」「溫泉人家」「臥龍山祈福,享農家美食」等特色遊已成為吸引遊客的「招牌」,去年僅娘娘莊鄉就接待遊客近1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00多萬元。  鄉村遊促民增收,就得靠吃和住。這市旅遊局局長王樹海深有感觸地說:「讓遊客吃得開胃、住得舒心,村民才能掙得開心。
  • 山西:「西瓜村」科技種植促農民增產 三百餘戶瓜農致富忙
    今年59歲的瓜農馬海燕憑藉科技種植,短短幾年就從貧困戶變成致富帶頭人,今年喜獲豐收的他告訴記者:「咱家的西瓜,汁多味甜,好多熟客都搶著要。」坐落在黃河之畔的石西鄉屬純農業鄉,是柳林縣離縣城較遠且最貧困的鄉鎮。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鹽鹼沙性土壤,當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西瓜種植條件。
  • 馬場鎮新寨村第一書記梅傑:發展產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新寨村有新寨組、竹林山組、舊寨組三個自然村寨,全村共計361戶,常住人口1628人。作為貴安新區17個貧困村之一,新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9戶、433人。找準「病根」才能「對症下藥」。到新寨村開展幫扶工作後,我和駐村工作組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查。
  • 廣西柳州石碑坪鎮石碑村村支書:讓綠田成洲 促村民增收
    於是他決定帶領村民改進種植模式,引領村民摸索出一條致富快富的新路子。第一季就獲得了豐收,菜商慕名而來,平均畝產超過八千餘元。終於成功了,全村的農戶心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蔬菜的種植行列。而周樹才看得更長遠,他帶領村民多元化種植,避免產品單一,價格自抑,為村民提供優質的品種和專業的技術保障。
  • 容縣尋陽村雅秀組:肉桂樹成村民致富的「錢袋子」
    4月15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記者來到傳統種植肉桂樹較多的容縣松山鎮尋陽村雅秀組採訪,看到剝肉桂皮的時節裡,村民每天上山剝桂皮,一派忙碌的景象。村民上山剝肉桂皮成風景線走入尋陽村雅秀組,一股濃鬱的肉桂香氣撲鼻而來,曬場上擺滿了正在晾曬的新鮮肉桂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