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豆腐這一老手藝成了讓北莊村300餘戶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力量。 張月 攝
中新網長治5月14日電 (李庭耀)選料、浸豆、打胚、燒胚、過籮、沸煮、點漿、凝固……14日,山西長治長子縣北莊村各戶村民院中的豆腐坊內,冒著豆香的豆腐新鮮出爐。該村村主任楊慶偉告訴記者,磨豆腐這一老手藝成了讓300餘戶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力量。
北莊村位於長子縣城西北約1公裡處。楊慶偉介紹,北莊村人磨豆腐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時期。該村製作的豆腐清朝時期已遠近聞名,有「豆腐村」之稱。現在,北莊村有315戶947人,「每家院子裡都有豆腐坊」。
北莊村村民楊建中告訴記者,當地流傳著「看火下漿成豆腐」的俗語,村民們依靠經驗,根據天氣等情況,把控火候,製作出的豆腐既能生食涼拌,也能炒制。 張月 攝
俗話說,「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楊慶偉回憶,小時候,他的父親以及姥爺、舅舅都以磨豆腐為生。但由於製作豆腐辛苦,收入不高,並沒有人主動教他磨豆腐的手藝。耳濡目染下,楊慶偉憑觀察掌握了豆腐製作工序,長大後,他沒有子承父業,而是外出工作、經商。
「我們村一代代人傳下來手工磨豆腐的手藝,豆腐品質好、口感好。」北莊村村民楊建中告訴記者,當地流傳著「看火下漿成豆腐」的俗語,村民們依靠經驗,根據天氣等情況,把控火候,製作出的豆腐既能生食涼拌,也能炒制,放入口中,豆香味自然生發。
楊慶偉說,每戶村民會根據各自情況,選擇磨豆腐的日子,目前氣溫逐漸升高,村裡每天有40戶左右村民磨豆腐。 張月 攝
憑藉獨特的口感,近些年,北莊村的豆腐名氣越來越大,家家戶戶的豆腐坊愈發紅火,曾經的「苦活路」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每年10月到次年清明節前是做豆腐的旺季,平均每戶每天要消耗150斤至200斤黃豆,生產豆腐近500斤。」楊慶偉說,每戶村民會根據各自情況,選擇磨豆腐的日子,目前氣溫逐漸升高,村裡每天有40戶左右村民磨豆腐。
北莊村的豆腐供不應求,往往是村民做多少,就能賣多少。豆腐銷往長治各縣區,還有太原、晉城等地的客戶通過電話訂貨。楊慶偉說:「每斤豆腐賣3元,我們村每戶最少年收入過萬元,最多的能達到20多萬元。」
圖為選用有機黑豆為原料製作的豆腐,價格比普通豆腐高出近3倍。 張月 攝
2013年,看到村裡豆腐名氣越來越大的楊慶偉註冊成立了豆製品加工銷售公司,選用有機黑豆為原料,採用傳統手藝製作豆腐,價格比普通豆腐高出近3倍。村民也開始嘗試以豆渣為原料,生產豆渣丸子、豆渣饅頭、豆渣餅等產品,通過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利用網絡進行銷售。
「我們即將擴建廠房,引進新的生產設備,到時候可以帶動周邊村的貧困戶近30人。」楊慶偉說,北莊村人通過磨豆腐致富,也想帶動更多人增收,同時把祖先的手藝傳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