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和懲罰是父母管教孩子的兩大法寶。通過獎勵可以調動孩子做事的積極性,激勵孩子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通過懲罰可以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個性和習慣。獎勵和懲罰是一種家庭教育的藝術,只要父母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方式去獎勵和懲罰,教育的效果往往會更佳。接下來,我就跟大家介紹一下獎勵和懲罰。
獎勵一定要多樣化。一般來說深受孩子歡迎的獎勵可分為四種:精神獎勵、情感獎勵、活動獎勵和物質獎勵。精神獎勵包括對孩子的成長表示鼓勵、肯定、尊重、佩服和欣賞。情感獎勵包括微笑、擁抱、拍肩、關注、撫摸、鼓掌。活動獎勵包括與爸爸媽媽一起去公園玩兒,聽大人講故事,跟小朋友一起做遊戲。物質獎勵包括買孩子喜歡的圖書和零食,給孩子買他(她)想要的東西,給他(她)的獎勵越多就會讓他(她)延續好的行為習慣。心理學家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事實上孩子更看重精神獎勵,年齡越大的孩子越是這樣,相比男孩而言女孩更是如此。下面就來介紹一位母親如何獎勵女兒的事例。前段時間孩子的老師告訴我說「孩子在班裡不愛讀書,也不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一天晚飯母親就把女兒叫到跟前問她「為什麼會這樣?」孩子說:「她不好意思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回答問題或者大聲朗讀,她怕讀錯被別人笑話。」為了鼓勵女兒克服心理障礙,母親就給孩子特製了一張智力表,如果當天在課堂上大聲朗讀或主動回答老師的提問就可以得到一顆星,如果一個星期她能得到3顆星,就可以在周末時獎勵她到商店去買她喜歡的文具和玩具,如果一個星期她能到5顆星,她就可以得到在周末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如看電影、到餐館吃飯、去遊樂園的獎勵,此外她還可以晚半個小時上床睡覺,多看一會兒圖書。事實證明這樣的獎勵很有效,幾個星期後孩子變得自信多了,這位母親的獎勵方法很科學,採用了多種形式的獎勵。比如:精神獎勵,頒發進步小星星;物質獎勵,到商店買女兒喜歡的文具或玩具;活動獎勵,看電影、到餐館吃飯、去遊樂園、多看半小時的書,隨著獎勵的不斷升級,孩子也在不斷的提升和進步。此外父母還應知道獎勵孩子時要給到給孩子一些主動權,比如:讓孩子來決定全家周末的活動,選擇到哪家餐館吃飯,請小朋友到家裡做客,讓孩子選擇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是最受孩子歡迎的獎勵,同時這種給孩子更多主動權的獎勵,還十分有助於孩子多種能力的培養。
懲罰不是給孩子過多的批評。說到懲罰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盧梭,他提出的自然懲罰法。自然懲罰法也是自然後果懲罰法,這種教育方法在孩子的行為上發生過失或者犯錯誤的時候,父母不要給孩子過多批評,而是在孩子不危險的前提下承擔行為過失或者錯誤直接造成的後果,使孩子在承受後果的同時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從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比如:一位媽媽在運用自然懲罰方面就做得很成功,有一次孩子去夏令營,媽媽的東西都準備好了,孩子不耐煩地說:「都好了,你就別管了!」媽媽一看衣服帶的不夠,手電也沒帶,就問他「那邊的氣候你知道嗎?衣服夠不夠?晚上活動的東西都準備好了嗎?」孩子說:「沒問題。」這位媽媽就沒再說什麼,一個星期後孩子回來了,媽媽問「玩得開心不開心?」孩子說:「挺開心的,就是衣服帶的不夠,沒想到山裡那麼冷,還有就是晚上很不方便。」媽媽說:「這可是個教訓,那以後該怎麼辦?」孩子笑了笑說:「看來以後我得像爸爸一樣出差之前列個單子,準備得再充分一些。」這位媽媽就是智慧的,她的懲罰不僅讓孩子體驗到了自己過失的後果,更促使孩子想出了避免出現此類問題的具體方法,由此可見,讓孩子適當經歷一點麻煩一點不愉快是父母懲罰孩子的最有效手段。如果過失造成的後果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慎重地使用這種方法。
不要懲罰孩子的失敗。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懲罰的運用要遵循一定原則,這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可以懲罰孩子的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的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特別是對於容易受傷敏感的女孩來說這個原則尤為重要。比如:女孩子看到媽媽工作很辛苦,就決定幫媽媽洗碗,但她不小心把碗摔碎了。媽媽跑過來馬上說:「你這孩子這不是添亂嗎?快點快點一邊去,我就知道你會考不好,平時就知道玩,罰你不許看動畫片。」以常人的心理來看失敗了孩子往往會感到沮喪、難過、並且自責後悔,這個時候是她最傷心的時候,也是最脆弱的時候,這個時候她需要父母的安慰、理解和鼓勵,如果此時自尊心極強的孩子,從父母那裡只是一頓責罵她心裡會留下陰影,並不再去做更多的嘗試。其次與懶惰依賴等不良行為不同,失敗是一種可以讓人進步的學習過程,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懲罰失敗很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讓孩子變得自卑和氣餒,所以在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共同面對問題和戰勝失敗,把它視為一個增長智慧的契機。
講師: 王輝 文案:張紅榮
文自《滄州前程 ——幸福課堂》
王輝簡介
高效學習指導師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