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一股叫做「課程故事」的風,又刮進了中國的幼兒園裡。不少幼兒園都開始要求老師寫課程故事,也在自己的對外平臺上發布課程故事。
我聽過老師抱怨這件事「費時費力」,也見過有老師展示完自己的課程故事後,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相對於我們之前用一些繁雜的觀察記錄表來記錄孩子的成長,我是更願意去閱讀一個又一個有意思的幼兒園課程故事的。
幼兒園進入了課程故事時代,今天幼師口袋就來教老師們必備技能——如何寫好課程故事。記得不要獨享好內容,而是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老師哦!
寫作是一件感性的事,如果讓老師們不情不願地寫課程故事,肯定是很困難,作品也很難出彩的。所以在分享技巧之前,先來說說課程故事有何意義。
課程故事看似寫起來很費事,但你梳理了課程故事,等於完成了主題牆、展板、家園聯繫欄等各大環創版塊的構思呀,不信你看:
幼兒園入口處以課程故事的形式展示教學,一定比冷冰冰的LED屏吸引人吧!
圖片實拍於杭州市西湖區文苑幼兒園
由課程故事生成的幼兒園展板,裝飾在大廳裡,足夠引人注目。
走廊裡也可以布置課程故事,孩子們既「走過」走廊,也「重走」之前和小夥伴、老師一起走過的課程之路。
不需要過多的裝飾,以課程故事為「主題」的主題牆,自帶亮點、滿滿的孩子痕跡,園長的「返工」說不出口了呢!
圖片實拍於杭州市西湖區文苑幼兒園
孩子們的生活場所也可以用和交往有關的課程故事做裝飾,真正做到將教育滲透進一日生活。
發現了沒,課程故事其實是努一次力,做N份工,「性價比」頗高哦。現在幾乎每個幼兒園,都在運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有的為了傳遞信息、有的為了宣傳招生。每次接觸到負責公眾號的老師,個個呀都是「苦不堪言」,不知道發什麼園長才滿意。課程故事就很合適呀!內容有趣又有愛,形式百變,正適合放在微信公眾號上呢。而且,通過課程故事,不熟悉幼兒園的人可以了解到幼兒園的理念、課程甚至環境,比乾巴巴的園史、榮譽可動人多啦。最後說個走心的理由,與各類傳統的觀察記錄相比,課程故事看待兒童的角度更加「立體」。前者是對當下的事實以及感受的角度,或是去人稱的客觀記錄、或是站在老師的第三人稱去記錄;而後者「要求」老師試著站在孩子的第一人稱去思考:孩子的興趣是如何產生的、孩子遇到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寫課程故事的過程,實際上提供了老師一次以重新審視兒童的機會。這樣的學習對於幼師這項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讓我們聊聊如何寫好幼兒園課程故事,當然不是提筆就寫。我將課程故事的寫作分成了3個階段:素材積累階段、結構梳理階段、寫作階段,下面我們就依次看看如何做好這些階段的對應工作吧!
其實現在不少老師「挺會」做這件事的,在這裡我不就不說如何去發現孩子的興趣了,如果你真的是受孩子喜歡的老師,他們自然願意與你分享。
在這裡,要提醒各位老師的是:不要將個體興趣當做群體興趣。
有2、3個孩子發現了問題,產生了興趣,我們就說「孩子們對此產生了興趣」這自然沒錯,但這卻顯得有些「形式主義」——為了完成寫課程故事的任務。
我們該常常問自己這3組問題:
再來看個例子,這個故事裡的興趣就很容易想像到是一種群體的興趣哦(因為參與的人少,哈哈):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課程故事
很多課程故事中引用了大量孩子的話語,這也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該記錄下來的。有人質疑幼兒園現在盛行的這種形式:孩子的話語誰來記錄?如何記錄?有些頗有成人感的話語真的是孩子說的嗎?對於這種觀點,我覺得既小看了老師的記憶力,也小看了孩子的表達力。就像我們上完集體教學會對某個孩子的「金句」記憶猶新,不用錄音筆,在手機上快速記錄孩子的簡單話語(或幾個關鍵詞),我們幼師能幹著呢!還要嘮叨一下,活動每個階段的圖文資料都要按時整理歸檔,不然寫的時候面對「文件已失效」真的很崩潰!圖片來源:壹伴無版權圖庫
積累了足夠的素材,我們就可以為課程故事梳理一個框架,也就是通常說的「寫大綱」,這一階段我們需要做好這幾件事:複習一下初中語文知識,三種說明順序是什麼?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幼兒園的課程故事往往持續的時間比較久,和空間的關聯比較小,所以建議以時間順序或邏輯順序來寫。以時間順序寫是最簡單直接的,只需按照孩子活動展開的時間,一一將孩子的活動、孩子的思考、老師的思考串聯在一起就行。但有時,時間順序也有特別的效果,比如下面這個關於「一棵樹」的課程故事:這個課程故事跨越了1年半的時間,從孩子們初識超級勇敢堅強樹、為它鼓勵寫到樹被保安砍掉,再寫到孩子們畢業後的一次共同回憶。如此長時間跨度的記錄,用時間順序來記錄最能突出效果!小時候讀書,就知道邏輯順序是最複雜的。因為邏輯順序有事物的內部邏輯和人們認識事物的順序,每個還有分類..不過別擔心,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孩子們在幼兒園進行各種活動,其實就是孩子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呀。抓住這點,按邏輯順序來寫課程故事才是最得心應手的!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這個課程故事從幼兒園的「堅果失竊事件」寫起,描寫了孩子們發現堅果少了-猜測原因-通過實驗確定原因-制定保護堅果的計劃的整個過程。用邏輯順序來記錄,很清晰明了哦。確定了寫作順序後,就可以將整個活動分成3-5個左右的部分,然後將素材也進行分類了。來幾個經典的「分小節公式」,老師們可以現拿現用哦:這樣,課程故事的框架就大功告成啦!下面,就讓我們把課程故事給創作出來吧!
指望我手把手教你遣詞用句的老師,到這裡就可以關掉文章了。這一部分,我們主要講寫作的大方向,具體的詞句還是得靠你自己哦!(況且又不是小學生,難道還需要一本《好詞妙句精彩段》嗎?)
1.「去教師中心」
都知道「去自我中心」吧,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過程。但不少老師寫課程故事的時候,卻忽略了這很重要的一點。
我收到過很多所謂課程故事的投稿,通篇有大量的「我認為」、「我實施」、「我總結」.
拜託,課程故事不是你的教學總結,記住要從兒童的視角去描述。
建議你去除這些教師中心的語句,改用客觀描述+兒童語言來充實課程故事。下面這課程故事,在這一點上做得就不錯哦: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課程故事
2.注重關鍵內容,刪去冗餘內容
現在好多課程故事動輒5、6000字,定睛一看才發現,有好多都是老師給孩子活動的照片配上了文字。
比如孩子在跳繩,老師配上一句:「看,我跳得多高呀~」
這些語句,對於整個課程故事來說,其實是比較冗餘的話語,容易引起閱讀疲勞,讓讀者錯失關鍵。
況且,大多數配文是老師「猜測」的孩子心理活動,經不起細細推敲呀。
用簡練的語言把事情寫清楚,把孩子活動的過程展示清楚的,就是好的課程故事啦!
3.多看別人的課程故事
所有創造性的工作都離不開參照,課程故事也是。想要寫好課程故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多學習。
那麼去哪裡找幼兒園課程故事呢?讓我自賣自誇一下,我們從去年開始推出的『一千零一葉·幼兒園優秀課程案例分析企劃』,我們徵集來自全國各地幼兒園的課程故事,至今已經推出超過60期啦!
感興趣的老師,趕緊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故事目錄吧!
看完今天的文章,是不是對如何寫好課程故事稍有眉目了呢?
最後拎一下重點,重要的還是各位能發現孩子們的興趣哦!
期待各位的大作呢!喜歡今天的文字,記得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老師哦~
*聲明:本文由幼師口袋原創,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內回復「轉載」。本文作者:韜韜,首發於:幼師口袋。全國已有300多萬幼師在用口袋。我們希望讓幼兒園不再「小學化」,把老師的時間還給孩子,讓教育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