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歷史
(一)中國古代史
1.中國歷史的開端
(1)原始人群
根據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已知我國境內曾經活動過的原始人群,其遺址約有二十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和北京人。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當猿人開始使用自己製造的工具時,人就誕生了。
元謀人 | 發現於雲南,距今約有170萬年;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 |
藍田人 | 發現於陝西藍田,距今約80萬年 |
北京人 | 距今約70萬年至約20萬年,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群居 |
山頂洞人 | 距今約18000年,開始人工取火、製造出骨針等 |
(2)氏族公社
在原始氏族公社時代,人類創造了新的生產力,生活方式及人自身也發生重大變化。在我國這片土地上,氏族公社時代的創造是十分精彩的,人類新時代的生產力的萌芽已經出現。
2.夏商周時期
農業文明時期之朝代歌
夏商與西周 | 東周分兩段 |
春秋和戰國 | 一統秦兩漢 |
三分魏蜀吳 | 兩晉前後沿 |
南北朝並立 | 隋唐五代傳 |
宋元明清後 | 皇朝至此完 |
(1)夏朝:建立時間(前2070——前1600)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其子啟正式建立夏朝,夏朝亡在暴君桀手裡。夏朝共歷四五百年,在約公元前21世紀至前17世紀之間。在我國文明時代的開始階段,夏朝是歷時長久的一個重要時期。
夏朝的制度:①第一個奴隸制國家;②建立了最早的國家機器:監獄、刑法;③禪讓制改為世襲制,由「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2)商朝:建立時間(前1600---前1046)
大約在前17世紀成湯在眾多方國部落的支持下滅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從成湯滅夏到盤庚遷殷以前為第一階段,稱為早商時期;盤庚遷殷之後至商朝滅亡,為第二階段,稱為晚商時期。
商朝需要掌握的重要內容:
①甲骨文和金文;②司母戊鼎;③四羊方尊。
(3)西周(前1046——前771)
大約在前11世紀,周武王率眾滅掉商朝,成為周朝的開國之君,史稱武王伐紂。西周都城:鎬京。史稱西周。
西周的制度:①政治:分封制;②經濟:井田制;③宗法:嫡長子繼承制
(4)東周
周朝以平王東遷(遷都洛邑)劃分西周與東周。東周包括春秋(前770-前403)、戰國(前403——前221)兩個階段。
①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吳王闔閭)、秦穆公(越王勾踐)
②戰國七雄:燕、齊、楚、秦、韓、趙、魏。
最北:燕
最東:齊
最南:楚
最西:秦
中間:韓、趙、魏
六國滅亡次序:韓、趙、魏、楚、燕、齊
③秦國商鞅變法
編制戶籍,連坐;獎勵軍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
「獎功勵農、連坐廢井、行郡縣度量衡。」
④百家爭鳴
道家 | (1)老子:道家創始人。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樸素的辨證思想,「難易相生」、「剛柔並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莊子:以「我」為中心,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強調精神的絕對獨立性。 |
儒家 | (1)孔子 ①以仁為核心。提出:「仁者愛人,己不所欲勿施與人。」 ②維護周禮,主張貴賤有序。 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 (2)孟子: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①思想:主張施行「仁政」.民貴君輕,政在得民。②性善論 (3)荀子:自然有自己的規律;制天命而用之。 |
法家 | 韓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1)歷史向前發展,當代勝過古代,提倡改革。 (2)以法為本,提倡法治。 (3)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如何達到統一。 |
墨家 | 墨子的平民思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墨子,我國最早的物理學家。 |
【補充】水利
都江堰 | 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史最久。 都江堰: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 |
鄭國渠 | 戰國末年韓國水工鄭國 |
吳國邗溝 | 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
3.秦漢時期
(1)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①政治
創立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皇權至高無上。
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以及分管具體行政事務的中央機構。
廢分封,行縣制,地方建立郡、縣、鄉各級行政組織。
沿襲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則——法度森嚴,輕罪重罰。
②經濟
統一度量衡;土地私有,按畝納稅;統一貨幣(圓形方孔);統一車軌
③文化
統一文字:小篆;焚書坑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④水利工程
秦始皇陵兵馬俑、修建阿房宮、興修靈渠
⑤軍事
修築長城(西—甘肅臨洮,東—遼東):組織移民—抗擊匈奴。
⑥秦末農民戰爭:陳勝吳廣起義
(2)漢朝(前202-220年,中間:王莽新朝(8-23年))
發展歷程: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七國之亂→漢武帝:鼎盛時代→光武中興:劉秀→黃巾起義:張角
①文帝、景帝:「文景之治」(第一個盛世)
②張騫出使西域
③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開通的直接原因:張騫出使西域。
路線:長安出發、玉門關、陽關。最南:大秦最北:裏海沿岸
輸出: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養蠶繅絲,鐵器、絲綢。
輸入:葡萄、石榴、胡豆、胡瓜、胡桃,良馬,佛教
4.魏晉南北朝(220-581)
這一時期,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歐洲的羅馬帝國,陷入了全面危機。中亞的安息,被薩珊王朝的波斯所取代。南亞的貴霜帝國,正在解體為若干小國。而我國的東漢帝國,也分裂為魏、蜀、吳三國。
(1)魏晉
①三國鼎立
魏:北方曹操(220-65)蜀:西南劉備(221-263)吳:東南孫權(222-280)
②赤壁之戰
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③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從內容上說主要有三條:設置中正、品第人物(家世、行狀、定品)、選拔依據。
④西晉的短暫統一(280-316)
⑤東晉的建立建立者:司馬睿
⑥淝水之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交戰雙方:前秦、東晉
成語: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⑦五胡內遷:鮮卑、匈奴、羯、氐、羌。
(2)南北朝
5.隋唐五代(隋唐:581-907,五代:907-960)
(1)隋的發展歷程
開皇之治: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隋朝滅亡
①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
②三省六部: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2)唐的發展歷程
唐高祖:「開元通寶」→唐太宗:貞觀之治→貞觀遺風:武則天→開元盛世:唐玄宗→黃巢起義
①貞觀之治
②科舉制(607年(大業三年)——1905(光緒三十一年),存在近1300年)
隋文帝建立分科考試
隋煬帝創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為主。
武則天增加了武舉和殿試。
③鑑真東渡日本(六次)
鑑真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④安史之亂
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平定人物:郭子儀、李光弼。
(3)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從公元907年唐哀帝遜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史稱「五代」。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歷史特點:戰爭頻繁,政權屢有更迭
國家 | 建立時間 | 建立者 | 民族 | 都城 |
遼 | 916年 | 耶律阿保機 | 契丹 | 上京 |
北宋 | 960年 | 趙匡胤 | 漢 | 汴京 |
西夏 | 1038年 | 元昊 | 党項 | 興慶 |
金 | 1115年 | 完顏阿骨打 | 女真 | 會寧,中都,汴梁 |
南宋 | 1127年 | 趙構 | 漢 | 臨安 |
6.宋遼金元
(1)宋朝時期(960-1368)
建立:趙匡胤
①陳橋兵變: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宰相遣趙匡胤統率諸軍抵禦契丹,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宋宰相,半部論語治天下)等密謀,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政治上:「杯酒釋兵權」。
②王安石變法:宋神宗、王安石
是中國歷史上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從理財入手,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並推行保甲法和將兵法以強兵。變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王安石的缺陷和變法中的種種弊端是主要原因。
③靖康之恥
是指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在城內搜刮數日,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後北撤,東京城中 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禍和靖康之變。
④嶽飛抗金
南宋初年,金軍幾次南下,南宋抗戰將領英勇抵抗。嶽飛從金軍手中收復建康;在郾城打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這就是嶽飛抗金的故事。
(2)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元於127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1279年南宋最終滅亡,完成統一。
①中央集權加強:行省制度
正式在朝廷設置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時稱「都省」。元朝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省、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裡」,由中書省直轄。
政府在臺灣地區設置了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臺灣。這是中國政府在臺灣正式建立的行政權力機構。
監察制度:中央設御臺史,地方設行御臺史和提刑按察使。
②對外交流
馬可·波羅,13世紀來自義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③元末紅巾軍起義
紅巾軍起義是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於元順帝至元十一年(1351年)的潁州。因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又因其燒香聚眾,亦稱「香軍」。原屬紅巾軍的朱元璋獨樹旗幟,1368年正月,在南京稱帝,建元洪武,國號大明。
7.明清時期(1368-1912)
(1)明朝
①三司分權,都指揮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軍事、民政、司法。改大都督俯為立軍都督俯,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
②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控制。
③靖難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燕王朱棣見到幾位藩王先後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無法逃過此劫,遂一邊爭取時間一邊做戰爭準備。燕王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奪取皇位。
④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
意義:
是航海史上的壯舉,是中國人民對航海事業的巨大貢獻。加強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促進了南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不足: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不計經濟效益。隨著國力的日益衰退,遠洋航行最終被廢止。
⑤戚繼光抗倭
⑥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發生在公元1661年。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臺灣。明末清初,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永曆十六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聖領土臺灣。
⑦李自成起義
(2)清初
①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我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
②文字獄:明史案,胡中藻獄。
③《尼布楚條約》
外交方面,在東北:組織雅克薩之戰,打退沙俄的入侵;與沙俄籤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領土,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俄羅斯。
(二)中國近代史
1.舊民主主義時期
(1)第一次鴉片戰爭
背景:封建社會晚期的清王朝統治危機四伏
導火線--中國的禁菸運動(虎門銷煙)
結果:中國被迫籤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
影響: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①《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
內容:割香港島;
賠款2100萬銀元;
五口通商(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
協定關稅。
附件:1843年,構成:《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內容: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
②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
③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
(2)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56,英法聯軍攻至天津,《天津條約》
1858—1860,英法聯軍攻至北京,火燒圓明園,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
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割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裡
1860年,《北京條約》割烏蘇里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多萬平方公裡
1864年,《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割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裡
(3)太平天國運動
起因:列強入侵,自然災害
經過(1851~1864):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天京變亂
①《天朝田畝制度》: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②《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
人物:洪仁玕
指導思想:「治國必先立政,而為政必有取資」
(4)洋務運動
背景:林則徐《四洲志》「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口號:「自強」(前期)、「求富」(後期)
創建海軍: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中央成立海軍衙門
創辦企業:
前期軍用企業: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安慶內軍械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後期民用企業:李鴻章的上海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的湖北織布局與漢陽鐵廠等。
(5)甲午中日戰爭
原因: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大陸政策」。
過程:
平壤戰役(左寶貴)、黃海海戰(鄧世昌)、旅順大屠殺、威海衛之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結果:1895年,《馬關條約》
內容: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
(6)義和團運動
導火索:治外法權凌駕中國法律、仇外心態、謠言、守舊勢力煽動
教案事件→扶清滅洋→轉入直隸→列強介入→對外宣戰
(7)八國聯軍侵華
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26年)英、美、法、德、俄羅斯、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等國派遣的聯合遠徵軍,為鎮壓中國北方義和團運動而進入中國所引發的戰爭。
結果:強迫清政府籤訂《辛丑條約》(1901年)
①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
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③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④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辛丑條約》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8)戊戌變法
興起:1895年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使維新思想發展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發展:創辦學會、學堂、報館→建立強學會→創辦《國聞報》→譚嗣同創辦時務學堂
高潮:1898年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的評價:
①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②歷史意義:1.進步改良運動2.愛國救亡運動3.思想啟蒙運動
③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9)辛亥革命
①建立中國同盟會
時間——1905年;地點——日本東京;
來源——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
內容——通過同盟會章程;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提出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決定創辦機關刊物《民報》。
性質: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意義:標誌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綱領——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秋瑾、徐錫麟領導浙皖起義。
孫中山、黃興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影響最大;「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②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
時間:1911年10月10日
特點:群龍無首背景下,一部分革命黨人自行聯絡;
成果:成立了湖北軍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宣布廢除宣統年號,改為黃帝紀元,國號為「中華民國」。
結果: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③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
成立時間:1912年1月1日
政體:總統制的共和政體
清朝覆滅: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標誌著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結束。
④辛亥革命的失敗——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
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主自由的思想廣泛傳播,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對近代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影響。
(8)新文化運動
興起: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前期主要內容:提倡民主科學(德先生、賽先生);提倡新文學;提倡新道德
後期內容:李大釗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五四運動
導火索:1919年5月4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經過:①第一階段:北京,學生;②第二階段:上海,工人。
意義: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①成立條件
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共產國際的幫助。
②中共一大
時間地點:1921年7月23日,上海
內容:決定建立中國共產黨;
黨的奮鬥目標:用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
黨的中心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③中共二大
時間地點:1922年,上海
中心任務: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出了方向。
(3)北伐戰爭(1926年-1927年)
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對象:吳佩孚(湖南、湖北)、孫傳芳(江西、福建、浙江)、張作霖(山東、北京、東北)
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4)三民主義
舊三民主義:民主、民權、民生
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5)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領導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共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6)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內容:黨指揮槍、黨建連上、官兵平等、
(7)遵義會議:1935年,貴州遵義。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標誌著黨從幼年走向成熟。
(8)九一八事變(瀋陽事變):1931年9月18日,東北淪陷。
(9)西安事變:1936年12月,張學良逼蔣抗日,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
(10)臺兒莊戰役:1938.3.6-1938.4.15,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11)百團大戰:八路軍與日軍在華北發生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12)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戰以勝利告終。
中共七大:大會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抗戰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在大會上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13)重慶談判
1945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籤訂《雙十協定》。
內容: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國民黨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保證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權利。
(14)三大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中國現代史
1.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1)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
意義:①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②保衛了朝鮮獨立和中國安全。
(2)三大改造
①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合作社、高級農業合作社。
②手工業:與農業大致相同。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贖買。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1)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總路線: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基本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在繼續完成經濟戰線、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逐步實現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
在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同時並舉;在集中領導、全面規劃、分工協作的條件下,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同時並舉,通過這些儘快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具有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和現代化科學文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2)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擴大會議,討論1959年的國民經濟計劃以及當前的工業生產、農業生產、農村工作和商業工作等問題。會上確定了一批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宣布1958年要生產鋼1070萬噸,即比上年鋼產量翻一番。會議還討論和通過了《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決定在全國農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決議指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會主義和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的組織形式」,並說,「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麼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會後,在全國很快形成了全民煉鋼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高潮。運動中,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
3.「文化大革命」時期
(1)九一三事件
1971年9月13日,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林彪及其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等人叛黨叛國,乘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一架256號「三叉戟」飛機從山海關機場強行起飛外逃,凌晨2點25分在當時蒙古人民共和國肯特省省會溫都爾汗依德爾莫格縣蘇布拉嘎盆地貝爾赫礦區以南10公裡處墜毀,機上9人全部死亡。
這一事件的發生,標誌著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覆滅,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論和實踐的破產。
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1)十一屆三中全會
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2)改革開放
①改革
從農村開始:安徽鳳陽小崗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單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
②開放: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沿海經濟開放區:長三角、珠三角、閩南三角洲、環渤海地區;
(3)一國兩制
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主張採取和平方式;
1982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基礎是一個中國;
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
二、世界歷史
(一)世界古代史
1.四大文明古國
最初的文明 | 四大文明古國 | 識記知識點 |
古埃及文明 (尼羅河流域) | 古埃及 | 世界最早文字——象形文字;世界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
蘇美爾文明 (兩河流域) | 古巴比倫 | 楔形文字;由多個城邦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的系統法典 |
哈拉巴文明 (印度河流域) | 古印度 | 種姓制度 阿拉伯數字 |
夏商時期 (黃河流域) | 古中國 | 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 |
2.古希臘
(1)梭倫改革
設立公民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四百人會議為常設機關,也是行政機關。陪審法庭為最高司法機關。這一切為雅典的政治制度的民主化開闢了道路。
(2)柏拉圖
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創始人
代表作:《理想國》
教育觀:建立完整教育體系、唯心教學、階段施教、提出四科等。
3.古羅馬
(1)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各個方面,基本上是羅馬人傳統習慣法的彙編,表現出維護貴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傾向。
「十二銅表法」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隸制國家的本質特點。
「十二銅表法」就是羅馬成文法的開端。
4.西歐中世紀
(1)新航路開闢(始於15世紀)——「地理大發現」「世界的發現」
*原因:
①經濟原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商品經濟活躍,要求擴大市場;
②社會根源:歐洲人狂熱地追求貨幣和黃金,成為開闢新航路的主要動力。《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掀起了前往東方發財的「尋金熱」,原有的東西方交通樞紐卻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著,歐洲人急需開闢新航路。
*過程:
姓名 | 資助國 | 時間 | 到達地 |
迪亞士 | 葡萄牙 | 1487~1488年 | 繞過非洲最南端,並發現好望角,開闢了從歐洲到達印度洋的航路 |
哥倫布 | 西班牙 | 1492年 | 到達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開闢了通往美洲的航路 |
達·伽馬 | 葡萄牙 | 1497~1498年 | 到達印度,開闢了歐洲從海上直通印度大陸的新航路 |
麥哲倫 | 西班牙 | 1519~1522年 | 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歐洲的環球航行 |
*影響:
①使世界各大洲的聯繫加強,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世界經濟開始一體化(如原產美洲的玉米、菸草、花生、西紅柿等作物開始傳入歐亞,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
②歐洲的貿易中心轉移,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歐洲國家逐漸走上殖民掠奪的道路,造成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貧窮落後。
④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2)文藝復興——「人的發現」
*時間及地點:
①14世紀前後,開始於義大利;
②15至16世紀,擴展到歐洲其他地方。
*背景:
①14世紀前後義大利出現手工工場,最先產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②歐洲封建教會對思想文化的摧殘和對人們進行思想世界的控制。
根本原因:義大利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產生和發展(經濟基礎)。
*實質: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
*特點:借古典文化宣傳。
*指導思想:人文主義(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幸福)。
*文藝復興:新興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說教,發起了一場嶄新的、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義大利),代表作:長詩《神曲》;
②文藝復興的藝術家——達·文西(義大利),代表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
③文藝復興的文學巨匠——莎士比亞(英國),代表作:《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
*文藝復興的成就,最重要的是從兩個方面,即人間和天上來進行反封建鬥爭。
①從文學藝術角度讚美和歌頌人,描繪人的本性,強調人的作用、個性的發展,反對神學、神權。(義大利「美術三傑」以人物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都以現實的人物為藍本,不僅藝術性強,更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
②從科學技術角度解釋天體天文,揭露教會的愚民政策和荒謬說教。對課文所敘述的文藝作品、思想觀點、自然科學成就,要探究其所體現的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近代天文學,推翻了統治天文學界一千多年的「地心說」,是人類對天體認識的一次飛躍,促使自然科學從封建神學中解放出來,標誌著人類對物質世界的研究真正走上科學的軌道。)
意義: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二)世界近代史
1.英國革命
時間 | 1640-1688 |
根本原因 | 斯圖亞特封建統治 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
領導階級 |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
導火線 | 蘇格蘭人民起義 |
開始標誌 | 1640年議會的召開 |
結束標誌 | 1688年宮廷政變 |
代表人物 | 克倫威爾 |
性質 | 資產階級革命 |
重要文獻 | 《權利法案》 |
結果 | 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
特點 | 反覆性、曲折性、不徹底性 |
意義 | 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 |
2.法國大革命
根本原因 | 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 |
領導階級 | 資產階級 | |
領導人物 | 羅伯斯庇爾 | |
任務 |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 |
經過 |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8月頒布《人權宣言》 1792年9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年) 1793年1月處死國王路易十六 高潮:1793年7月羅伯斯庇爾等人的恐怖政策(雅各賓派專政) 1794年熱月政變,處死羅伯斯庇爾 | |
重要文獻 | 文獻 | 《人權宣言》 |
意義 | 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的思想,具有進步意義 | |
性質 | 資產階級革命 | |
結果 | 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 | |
影響 | 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影響力最徹底的一次革命。 |
3.美國獨立戰爭(時間:1775年~1783年)(性質:既是民族解放運動,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根本原因 | 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 ||
領導階級 |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階級 | ||
領導人物 | 華盛頓 | ||
任務 | 脫離英國獨立,發展資本主義 | ||
經過 | 1.導火線: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爆發:1775年萊剋星頓槍聲 2.建軍:(大陸會議):組建大陸軍,華盛頓任總司令; 3.建國: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表; 轉折:1777年薩拉託加大捷 4.勝利:1781年英軍約克鎮投降,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5.勝利原因:戰爭的正義性,人民群眾積極參戰,有利的國際援助,大陸軍的頑強作戰,華盛頓的英明指導。 | ||
重要文獻 | 文獻 | 《獨立宣言》 | 《1787年憲法》 |
意義 | ①宣言痛斥了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又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轉讓的權利; ②宣言同時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誕生了。 | 內容:憲法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規定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權。 意義: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 |
性質 | 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 ||
結果 | 建立聯邦制國家,實行總統制 | ||
影響 | 1.實現了國家獨立;2.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 3.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4.對以後歐洲及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
4.美國內戰--南北戰爭
(1)戰爭的爆發(1861年)
原因:南(種植園經濟)與北(資本主義工業)兩種經濟制度不可調和。
矛盾的表現:
①關稅問題;②勞動力不足;③在西部新增的土地上是否實行奴隸制。
﹡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廢存。
導火線:1861年3月,林肯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裂開的房子」指——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矛盾激化,美國面臨分裂。「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美國並存的兩種經濟形式:半奴隸: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主經濟;半自由:北方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林肯的主張:維護美國統一,逐步廢除奴隸制,希望和平解決。最終解決方式:武力;
(2)北方的勝利
戰爭經過:
①1861年3月,南方十一個州脫離聯邦,組成「南部聯盟」;
②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內戰;
轉折:③1862年9月,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並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之前還頒布了《宅地法》,戰爭出現重大轉折;
④1865年4月,北方軍隊攻佔「南部聯盟」的「首都」里奇蒙,取得戰爭的勝利。南北戰爭結束後不久(1865),林肯在劇院被擁護奴隸制的狂熱分子刺殺。
(3)美國政府頒布了《解放宣言》和《宅地法》
(4)美國內戰的意義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5.日本明治維新
(1)背景:
①閉關鎖國、落後的封建國家,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握實權;
②1853年西方勢力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
③一部分中下級武士開始接受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主張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統治,並取得成功。
根本原因:封建幕府的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內容: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目的:富國強兵,發展資本主義,擺脫民族危機。
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後,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三)世界現代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戰
(1)巴黎和會
*背景:
一戰結束後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
*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帝國主義分贓會議
*結果:《凡爾賽和約》
*意義:①確立了一戰後由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
②會議通過一系列措施來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以及蘇俄,與此同時又通過籌組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2)十月革命
*背景:
①一戰給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激化階級矛盾。
②二月革命(1917.3)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掌握主要權力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
*標誌: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義取得勝利,揭開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序幕。
*結果: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為主席。
*鞏固:
①蘇俄同德、奧議和,並退出了一戰;
②頒布了《土地法令》
③1918年蘇俄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
④1920年底,打退國外敵人的進攻,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意義:
①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②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鬥爭。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
(3)羅斯福新政
*背景:
1929-1933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美國損失慘重;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無力扭轉經濟頹勢;民主黨人羅斯福以「新政」為口號競選,擊敗胡佛,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
*內容:
①整頓銀行業,恢復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
②加強工業計劃指導,確定企業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準等,防止盲目競爭;
③調整農業政策,穩定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④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⑤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保護勞工權利,緩和勞資矛盾。
*意義:
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改善了美國人的生活;緩和了美國社會的矛盾;開創了國家幹預經濟的新模式,形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特點: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指導。
2.第二次世界大戰
(1)開羅會議
時間:1943年11月23日-26日
與會國家:中國、英國、美國
內容:
①三國宣布,對日作戰的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的侵略;
②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得或佔領的一切島嶼,把日本侵佔中國的東北地區、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③日本將被逐出其以武力所攫取的所有土地;
④在相當期間內使朝鮮自由獨立;
⑤堅持戰鬥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作用及意義:
①開羅會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②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為中國戰後收回被日本侵佔的領土提供了依據。③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為結束戰爭和戰後處置日本提供了依據。
(2)雅爾達會議
時間:1945年2月4日-2月11日
與會國家:美國、英國、蘇聯
主要內容有:戰後處置德國問題、波蘭問題、遠東問題、聯合國問題。目的是討論歐洲戰後重組問題。
3.聯合國萬隆會議
時間:1955年4月18日-24日
發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錫蘭(斯裡蘭卡)、巴基斯坦五國發起
參與國:阿富汗、柬埔寨、中華人民共和國、埃及、衣索比亞、黃金海岸(加納)、伊朗、伊拉克、日本、約旦、寮國、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尼泊爾、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蘇丹、敘利亞、泰國、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國、葉門等。
會議精神:團結、友誼、合作
會議意義: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結晶;推動了亞非國家的聯合自強,鼓舞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民族獨立和解放,開啟了南南合作與不結盟運動的序幕,推動了國際秩序的深刻演變。
會議結果:《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處理國際關係的十項原則。這十項原則體現了亞非人民為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而團結合作、共同鬥爭的崇高思想和願望,被稱之為萬隆精神。十項原則包括了1954年由中國、印度和緬甸三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準則,成為國際上公認的處理國家關係的基礎。
4.冷戰時期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宣稱美國要領導「自由世界」,「遏制共產主義」,進而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除直接武裝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非戰爭)的敵對行動。其最根本目的是稱霸世界;直接目的:遏制共產主義
冷戰」政策的原因:
①二戰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被削弱,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稱霸野心膨脹;
②蘇聯力量日益壯大,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矛盾激化。
「冷戰」政策的表現:
①政治上,提出「杜魯門主義」,、它標誌著美蘇戰時同盟的正式破裂和美蘇之間「冷戰」的開始;
②經濟上,馬歇爾計劃,即歐洲復興計劃,通過對歐洲提供經濟援助,以達到逐步控制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目的;
③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加強對西歐的控制,並對歐洲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包圍。
兩大對抗軍事集團:
①1949年,以美國為主的國家成立了針對蘇聯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②1955年,蘇聯和歐洲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與「北約」相抗衡。形成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抗的兩極(美蘇)格局的局面。(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美蘇爭霸:①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甘迺迪;蘇:赫魯雪夫;(古巴飛彈危機,柏林圍牆修建。優勢在美國)
②70年代,美:尼克森;蘇:勃列日涅夫;(蘇佔優,1979年,出兵阿富汗。)
③80年代,美:裡根;蘇:戈巴契夫;有限的緩和。
5.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劇烈動蕩。它是東歐社會主義集權政治的失敗。東歐劇變的實質是東歐各國的社會性質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