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還沒找到工作,就開始為「35歲失業」慌了

2020-12-25 Vista看天下

「35歲以上的職場人去哪了?」,這個問題又雙叒叕被搬了出來,引發了新一輪的集體焦慮。

起因是某帖子爆料,某網際網路大廠的HR在大學招聘時宣傳公司平均年齡低、工作氛圍年輕陽光,結果被學生反問:

「那你們公司年齡大的都去哪了?」

直接把原本自信滿滿的HR當場問懵。

五六年前,這種直擊心靈的類似提問,曾讓所有即將觸及35歲「死亡線」的80後心中一驚。

那時,這個話題吸引的還是一群30+的職場人們,在認真回答「去哪了」的問題,順便互訴苦水。

而現在,一個魔幻又戲劇化的現實是,正在為「35歲職場人去哪」焦慮的,是一群二十出頭的毛頭小夥。

這屆95後在聽聞「35歲定律」後恍若大夢初醒,突然拍案而起,惶恐地開始向周邊詢問——

「他們都老了嗎?他們在哪裡呀?」

01 20歲的我,在為40歲失業憂愁

創造「35歲危機」名詞的人一定沒想過,幾年後這份危機感會蔓延到20歲人身上。

原本它形容的是35歲左右時,許多人發現自己的工作進入「滯漲期」。

工作熱情缺乏、競爭日益激烈、自身健康退化、家庭壓力增加等等,讓這一年齡段的人開始產生危機感。

原本這種危機感,對年輕人而言十分虛幻。

因為大多數人在20歲時,都不會相信「踏實能幹、頭腦聰明、為人和善」的自己會落伍,所謂危機感、不過是杞人憂天。

但2017年華為「勸退34歲以上工程師」的裁員風波,與中興網信42歲研發負責人跳樓事件。

以及近年來,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招聘中「35歲以下」的年齡要求,似乎開始把「中年」職場人內心的危機感,外化成整個社會需要面對的現實:

「35歲,真的有人被開除了」。

年輕,原本是95後們最為得意的天然資本;公司氛圍活潑輕鬆、平均年齡低,原本是最嚮往的同齡人職場。

但一句「公司年紀大的都去哪了」的冷漠發問,仿佛突然戳破所信賴的幻想,讓大家對「中老年生活」的構想發生了180度大轉變:

曾經想像的工作與升職:24歲工作,兩年升組長、五年升主管、八年升經理、十年升副總、走向輝煌、安度晚年。

因「35歲危機」焦慮後想像的工作:24歲工作,35歲被辭退。

「35歲」逐漸成為了一把懸而不落的鍘頭刀,許多將要或初入職場的95後都開始畏懼不前、焦躁不已。

「錢還沒什麼著落,失業倒是提前預定。」

不少人雖然年紀才剛剛觸及35歲的大半,但卻已經開始真心實意地為前輩們、以及終將走向35的自己打抱不平。

近幾年,所有平臺都在竭力描繪35危機在中國職場上劈出的殘忍溝壑。

行業觀察者會告訴你,當下所有人眼中發展最好、前途最光明的網際網路公司裡,年輕人是「一次性工具」,用完就扔。

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為大潮裡的小羊羔,最後等待自己的是屠宰場。

一方面,這幾年來報導失業中年人的新聞越來越搶眼——「40歲原民企經理失業、轉行外賣員」「中年失業後跑網約車賺錢:勉強維持家用」

雖然報導數量不多,但足以讓本就對未來迷茫懵懂的年輕人,為殘酷事態而脊背發涼。

從而模糊地相信:35歲,就要做好失業的準備。

甚至因此焦慮不已,明明才24歲,卻覺得自己沒有退路、隨時要失業。

另一方面,「93年富婆擁有400棟樓,收租月入幾十萬」,諸如此類「同齡人富豪生活」的新聞,催生了人們對揮霍生活的嚮往,並進一步強化了對35歲危機的恐懼:

「不行,我35歲時絕對不能那樣。」

因此,「35歲之前賺夠一輩子開銷」的話術突然甚囂塵上。

即便這一說法在現實生活的語境中又荒誕又不實際,卻還是有人在網際網路的角落裡暗自詢問,害怕危機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

02 「你想像的35歲,太假了」

知乎上,追問「35+去哪兒」的話題有超六萬的關注者、近三千萬的瀏覽量。

這樣的數據或許會讓正在焦慮的年輕人們心情稍稍平復,因為這證明大多數同齡人都處在同樣的迷茫當中。

而在豆瓣平臺上,類似的提問也並不少見。

大家的確對未來缺乏著一個明確的想像,除了所謂的進體制、進國企這種大概率能幹到退休的選擇。

對於20歲出頭的95後來說,這種迷茫無助、尋求確定感的狀態很常見,畢竟初入社會一無所知。

但是這份在近幾年被廣而討論的焦慮,卻太不常見。

冷靜想想、你會輕易發現這份焦慮中最荒唐的部分——

普通人年至35歲就大概率被淘汰?怎麼可能?

在輿論討論中,可憐的職場人就像被擺在油鍋邊的一桶泥鰍,一到35歲,就像到了「下鍋時間」,會被一股腦地被倒進名為失業的鍋中,被煎炸得噼啪作響、哀嚎不斷。

若真的如此,天台上早該擠滿了痛哭的85前。

而實際上,絕大多數35+的職場人,在35歲之後依舊在普通地活著。

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20歲-29歲人口的失業率遠遠高於35歲-44歲。前者分別為7.55%與6.06%,後者分別為2.40%與2.21%。

也就是說,正在為「35歲職場人悲慘經歷」痛心疾首的年輕人們,其實面臨著遠遠更高的失業風險。

與其焦慮35歲會不會失業,不如先守好現在的工作

而眾人想像中的「只招35歲以下」職場招聘歧視,也難以束縛住大多數真正的中年人。

因為這樣的招聘要求,一般對應的都是行業裡的小白崗位,它們從一開始就不是為已有十年工作經驗的中年「熟練工」準備的。

相比於一般的社會招聘渠道,他們更容易通過積累的社會關係內推挖人、找到新工作,或者進入獵頭體系跳槽。

在往年獵聘網舉辦的獵頭見面會上,7家國內前線獵頭機構在現場集體籠絡35歲高端人才,年薪最高達400萬。

據見面會的負責人透露,35歲以上的求職者佔60%左右,企業對這類人群的需求也很大。

還有一批35+職場人會選擇自由創業,他們可能憑藉著積累的經驗繼續在原行業闖蕩事業,也可能開個小超市、奶茶店,過另一種生活。

只不過,在常年被教育「只許更好」、低容錯率的社會氛圍中,從月薪兩萬的白領到回家開養老院或許就會被斥為失敗。

對於絕大多數職場人來說,35歲的確是動蕩的年紀:體力與腦力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贍養老、扶養孩子、購買住房等壓力也趨向頂峰。

或許不少人都會在35歲左右經歷工作上的重新抉擇,但遠不是走投無路。除非我們把除升職加薪以外的所有情況,都要定義為失敗或失業。

舉個例子吧,許多人年輕人都會為「中年失業轉行做網約車司機」中的主角焦慮不安。

但你是否想過,中年的他好歹有資本做網約車;年輕的朋友們一失業,可能連個車都沒有。

03 誰在讓你透支35歲的焦慮

其實從統計局的數據就能輕易看出,當下描繪的35歲失業大潮,其實是個被誇張、極端化的偽命題。

的確有一些被報導的失業例子,但他們與任何一個年齡段的失業問題一樣,都是源於自身能力與崗位的不適應,本質上沒有差別。

即便是在當下所謂「年齡歧視」最集中的網際網路行業,「35歲危機」也不是一個值得被大肆渲染的事。

因為網際網路行業本就是個新興行業,一個架構與規則還未定型、正處於擴張期的行業,終將構建出自洽的人員體系。

更何況,去追問當下中年人如何生存,對年輕人十年後的抉擇來說,其實借鑑意義很小。

提前為中年危機焦慮,只會讓人陷入自怨自艾的困境,否定了人們為當下做出的一切努力。

比如被「35歲危機」中的一句「核心競爭力」就被徹底打倒——

「救命,都說要有核心競爭力才不會被辭退,那我怎麼知道自己會不會有!」

「35歲危機」在西方本是個幾十年前就討論遍的話題,是屬於這一年齡段的人遇上的難關。

可現下,不僅異化成了聽起來會嚇破膽的「35歲失業大危機」,還鋪天蓋地地向20歲左右的95後襲來。

這背後,其實是一套幾年前就被批判過的「財富密碼」——販賣焦慮。

比如一篇2008年就被廣泛傳播的《中國IT工作者35歲後的發展出路調查》,近兩年又被起底。

彼時,中國第一批程式設計師的確到了35歲左右、為家庭社會壓力產生困擾的年紀;

而現在,這篇行業報告被微妙刪改,變成了寫給年輕程式設計師的報告,並在最後附上這樣一段話:

「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學習當下及未來最適用的數據分析。」

與此類似的情況是,雖然絕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數據分析究竟是份什麼工作。

但當你搜索「35歲」「工作」等關鍵詞時,會有一百個不同職業的人發帖告訴你,他們都想從現在的行業轉數據分析了。

而點進一篇看似正經的人力資源行業分析文,各種年齡困境以及解決方案分析得天花亂墜。

可到了最後一部分,狐狸尾巴悄然露出:

「6、技術工具。跟進最新的管理技術,才能保證工作能力的高效,不因年齡淘汰。」

號稱「35歲賺夠一輩子錢、躲避中年危機」的,多半是理財廣告。

號稱「35歲被裁員,才發現選錯行」的,多半是職業規劃廣告。

它們還會與時俱進,疫情期間「高管開網約車」的新聞一出,這一關鍵詞就被各大理財機構鎖定,等待著焦急的魚兒上鉤。

而圈錢對象之所以會向年輕人下手,利用的就是人在20歲,往往很難理解、也很難想像自己40歲的生活與模樣。

只有對中年一無所知的年輕人才會掉入陷阱,真正的中年人都在忙著埋頭幹活。

為未來做長遠打算,本來不是壞事。

但當「35歲危機」的概念被妖魔化,煽動的焦慮會對生活的正常抉擇造成幹擾、得不償失。

客觀地說,與其提心弔膽、擔心哪天會被失業的大錘砸中,不如增加抵禦風險的資本,讓自己不要成為概率問題中的那個小概率。

別被面露兇狠的「核心競爭力」等玄學詞彙唬住,腳踏實地地一步步來,總不會錯。

相關焦點

  • 35歲大專生,工作13年,失業後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學歷還是年齡?
    小方: 之前在一家公司一直做軟體方面做項目需求加測試方面技術工作,我是個標準的八零後,大專畢業,當時畢業了就沒有再升造,因為個人覺得成考本科根本沒什麼含金量,所以工作的這十幾年,一直沒有考,今年因為單位不景氣,被裁員了,出來後才發現現在找工作至少要本科學歷,再加上年齡大了,今天已經35了,工作不好找
  • 35歲的我還沒有找到工作
    早上被一些小事耽擱,沒來得及洗頭,就急匆匆趕到公司,好在沒有遲到。中午頭皮發癢,想找個理髮店洗頭。我才剛來這家公司不久,對周圍的環境還不熟悉,看見街角有一家理髮店,就徑直走去。店鋪的生意還不錯,理髮區有三四位客戶,更深處的洗髮區也有好幾個人。我問老闆:「還有沒有師傅可以洗頭?」
  • 三十而已,終將結局;35歲失業,你要不要領一份失業金?
    然而,還沒到中年的95後,已經開始為"35歲失業"恐慌了~近日,有帖子爆料,某網際網路大廠的HR在大學招聘時宣傳公司平均年齡低、工作氛圍年輕陽光,結果被學生反問:"那你們公司年齡大的都去哪了?"直接把原本自信滿滿的HR當場問懵。
  • 35歲後,不可能有更好的工作了
    失業一年後,35歲的熊斌還常回想,過去出差期間周遊列國的日子。「奧地利最富有的小鎮每年都會舉辦豪車聚會,五星級酒店就坐落在瓦爾登湖旁,泳池的水也是飲用級別,隨便喝。」2019年,因為離婚,熊斌從上海一家外企辭職。
  • 37歲的985研究生失業了,35歲以後如何面對失業危機
    一個37歲的男人失業了,瞬間各種壓力泥沙俱下:房貸5400,房租650,社保2000,信用卡還款1200元,共9250元。也許沒有另一半共同分擔壓力,也許不想向爸媽和朋友求助,也許之前沒有多少積蓄,以至於該男在失業後大呼「壓力巨大,超級巨大」。
  • 年輕人失業一個多月了,現在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該怎麼辦?
    -1-朋友老張41歲失業,現在51歲,剛好10年了,剛失業時躊躇滿志,以為自己是塊料,就跟同學合夥開了個印刷包裝廠,結果不到半年就因為產品達不到客戶的要求而賠款倒閉。-3-同事小李在2014年畢業後自己闖蕩北京,面試到一個工作,從實習生2400元一個月,一路走來,到今年在這個公司算是工作了第六個年頭,到離職時底薪10000元,在北京來說算不上高,但對於他來說也能夠滿足溫飽了,
  • 熬不動的夜,脫不完的發……20多歲的我開始慌了
    一個「慌」字,概括了90後的一生。20多歲,本是一切剛剛開始的年紀,但這屆年輕人,卻過得特別著急。不僅僅是因為一輩子很短,還因為年齡被加入了固化模式。眼角初現細紋,開始慌了。工資滿足不了欲望,開始慌了。
  • 失業2個月,沒找到合適工作,每天很焦慮,怎麼辦?5個策略搞定
    今年很多朋友都失業了,包括我以前的主管小宋也是,昨天她打電話告訴我說,她已經失業兩個多月了,到現在都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又沒錢,天天晚上失眠,該怎麼辦?其實失業的日子自然不好過,無論是現實還是心理壓力都讓人喘不過氣來。這個時候應該如何走出來,是每個待業者都應該思考的事情。
  • 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的?
    對於失業,很多人會陷入迷茫與焦慮之中,尤其對於35歲以上的中年人來說,失業對他們來說,如同「天塌了」,不僅綜合能力拼不過年輕人,勞動力和思維創新能力也大不如前,而且35歲這個年紀橫梗於職場生涯中的分水嶺,很多企業已經明確規定不招35歲以上的求職者。
  • 90後已經開始失業了
    「諸事不順後,我開始變得迷信,算命先生給了我很大的安慰」人物檔案:小李,1997年生人,本科畢業,成都上班,至今失業7個月今年3月份被裁員後,我一直失業到現在。其實去年年底,公司陸續開除好幾個員工後,我就有預感,只是沒想到這麼快就輪到了我。
  • 失業一個多月了,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天天失眠,該如何恢復狀態?
    有位朋友失業一個多月了,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又沒錢,天天晚上失眠,我該怎麼辦?現在這個狀況最應該擔心的不是找工作的問題,因為這個已經成為了事實,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也是正常的結果,但是天天失眠這個症狀一定要引起足夠的注意。失眠是很多精神類疾病的症狀或者說前兆。本人認識的幾位抑鬱症患者無一例外都是從發生睡眠問題開始。
  • 35歲中年博後失業,決定給找教職的後浪一些建議
    2018年年初,剛回國,還一心奔高校,失業期長達半年才找到工作。目前已經虛歲35,是簡歷立馬被扔垃圾桶的年紀,是個無法申請青年基金的年紀。進了35失業怪圈:不管曾經再牛,35失業跑滴滴。我還沒stupid到去領導那叫囂。因此我在上研究生期間,就做了兩手準備。一個是按部就班走博士-博士後-教職的路線,一方面是在CFD圈爭取做出點名氣,為自己留後路。沒想到,我還是走了後路。高校還是沒留住,只能自謀出路。
  • 四川:失業保險金領滿還沒找到工作 可領6個月失業補助金
    來源: 四川日報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還沒有找到工作怎麼辦?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失業人員還可以領取6個月的失業補助金。省人社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向可華介紹,疫情防控期間,四川省採取措施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失業人員,及時足額兌現失業保險金,同時按規定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對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仍未就業且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年的失業人員,繼續發放失業保險金直至法定退休年齡。
  • 35歲以後還靠投簡歷找工作,丟人嗎?
    :到了三十多歲,怎麼還要靠投簡歷苦哈哈去面試來找工作呢?我雖然一開始有點驚訝,但後來一想就理解了,這種觀點顯然是還沒有被社會毒打過的孩子,被雞湯洗禮的結果。同時,這個觀點也是某些自媒體販賣焦慮的新手法,本質上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毫無區別,暗示你要是三十多了還在靠投簡歷找工作,而不是有了自己穩固的人脈,或者一想跳槽就被高端獵頭電話打到爆,那你就是被同齡人淘汰了。
  • 我35歲了,無路可走!
    過了40歲女性根本找不到工作35歲都沒工作了,還有30年靠什麼生活?一方面國家從發展和老齡化趨勢來計劃女性延遲退休;另一方面,作為單一的個體,女性在40歲,甚至35歲在職場上面臨著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困境。現實有點太過殘忍。
  • 38歲,失業一個月,不敢跟妻子說,儲蓄勉強能支撐半年,怎麼辦
    面對一個不知所措的網友提問,我其實真心想問問他:失業的這一個月時間,你在幹什麼?這一個月的舉動,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你接下來的人生。我表哥也曾經中年失業,突然遭遇公司裁員,補償金一分不少,但是工作沒了。他一開始也沒敢跟表嫂說,當時表嫂還在孕期,怕她著急上火。表哥還是每天早上上班的時間出門,不能去公司了怎麼辦?他就帶著電腦去咖啡廳,或者麥當勞肯德基,改簡歷、投簡歷,聯繫朋友請朋友幫忙推薦工作,同時還在兼職網上找能接的項目。合適的工作不好找是真的,尤其是過了35歲,不是薪水談不攏,就是對方嫌棄年紀大,面試機會都不給。
  • 還擔心35歲失業嘛?這才是程式設計師的職業規劃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疑問,程式設計師是不是35歲就失業啦?程式設計師是不是青春飯?程式設計師真的會猝死嗎?程式設計師未來該怎麼發展.此時老黃走下臺來,給每個人發了一張紙,讓寫下看著別人走時,自己選擇留下來的那一刻最第一瞬間的想法。同學們這才反應過來,紛紛拿起筆寫了起來,十分鐘後老黃收了上去,開始細細的閱讀統計,讓我們也交流下自己為啥留下來。
  • 38歲211畢業卻找不到工作?
    一哥們38歲了,211畢業。失業一年了,現在他說連個銷售的崗位都找不到怎麼辦。我的經歷差不多,我之前在家具圈做了幾年設計,後來朋友叫我一起搞網際網路和培訓。現在飯店只開業一個,我還在家裡,每月都要一萬多硬性支出。飯店不開業不能等了,我聯繫了老朋友隨便找到一個工作,有點收入心裡就沒那麼慌了,其餘的慢慢來。為什麼不好找工作1.年齡問題說實話,38歲了,學歷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要的是經驗和履歷。
  • 28歲跳槽7次,還沒找到喜歡的工作,我該怎麼辦?
    》顯示: 70後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離職時間是四年以上,80後是三年半,90後是19個月,而95後只有7個月。 從70後到95後,跳槽越來越頻繁了。    我看過一個故事,講的是畢業5年跳槽了24次,等30歲再去找工作時,已經沒有人要了。 當然,這是個案。但是,有很多人打著「喜歡」的名義跳槽,做新工作沒多久又發現自己已經不喜歡了。反反覆覆,把職場的路越走越窄。
  • 35歲公司高層,年薪20萬,失業了真得很失敗,我們能做什麼?
    用起來性價比也沒年輕人的高,容易有架子有脾氣的。另一方面,到了一定年齡,收入高到一定程度,失業後就不好找工作。高收入的沒機會,低收入辛苦的不願意做。更痛苦的是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沒有積蓄怎麼辦更是苦上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