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學解讀「不貳過」,巧用《論語》,助你成最靚職場人

2020-08-27 李正氣

很多人都覺得傳統文化過時了,什麼《論語》、《大學》,根本無法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真是這樣麼?

事實是,這只是因為你不會用。

很多傳統文化內容,其實都可以通過現代的心理學理論來進行解讀,把你有些看不懂的內容,轉化為聽得明白的箴言,並指導你的實踐。

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聊的「不貳過」。

在《論語》中,孔子形容他特別喜歡的學生顏淵:不貳過。

什麼是不貳過?

梁漱溟在其《孔家思想史》認為:

不貳過有兩層意思:一是知過。一是改過。

也就是說,一個是知道自己錯了,一個是改正不再犯。

不貳過有多重要?

有一次和一個朋友聊天,他是一個小領導,手下有五六個人,我問他,你最不待見什麼樣的下屬?他說,我特別不喜歡那些總是犯同樣錯誤的人,你根本看不到他的進步。

深以為然,曾經我也帶過兩三個人,每次最期待的就是,這個問題我給你指出來了,下次就不要再犯了。這樣的下屬最讓人省心。

就職場來說,如果你能擁有不貳過的技能,那必定能成為領導眼中最靚的仔。

而就個人成長而言,學會不貳過,則可以讓你最快速的成長。

那麼如何做到不貳過呢?

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為什麼做到不貳過這麼難,以及做到它的方法。

人性的弱點,為「不貳過」設置重重阻礙

上文我們提到不貳過有兩個表現,一是知道自己錯了,二是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之所以難做到,其實都與我們自身的心理機制相關。

1.思維局限,讓「知過」難

人的認知是有局限的,這與我們的認知範圍與認知方式緊密相關。

這種認知的局限會導致認知偏差,而且這種偏差,我們基本上是沒有察覺的。

在心理上有一個「達克效應」。

它是指當自己在某些領域認知不足時,往往認識不到的自己的錯誤,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他人的能力。

曾經有人問哲學家芝諾,為什麼越學習會越覺得無知呢。芝諾畫了一個圈,解釋說,圈內是已知,圈外是未知,隨著已知的圈不斷增長,你與無知的領域接觸面也會隨之擴大,因而就越來越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了。

這很好的解釋了達克效應背後的原理,你不知道的越多,就越難發現自己的錯誤。

而人類的認知方式,也存在很多漏洞,這些漏洞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犯錯。

就比如,在《思考,快與慢》中,卡尼曼舉出的,「典型性」對我們認知的影響:

如果你看見一個人在紐約地鐵裡閱讀《紐約時報》,下面哪種情況與讀報者更吻合?

她有博士學位。

她沒有大學文憑。

典型性會告訴你應該選有博士學位那位,但這樣做並不一定是明智的。你應該充分考慮第二個選項,因為紐約地鐵裡更多的是沒有大學文憑的人,而不是有博士學位的人。

相信很多人在做出第一個選擇時,根本就意識不到可能出現的錯誤。

除了我們不自知的錯誤之外,我們還常常「文過飾非」。

我們都知道,人在生理上有自我的防禦機制,可以保護自己受到外界的傷害,比如身體免疫系統。

同樣,在心理上,人類也有這樣的防禦機制。

Noam博士說:

像所有的生命系統一樣,我們人類已經進化出多種機制來抵禦對我們生存和軀體完整性的威脅。免疫系統就是一個例子;血液凝固是另一個例子;我們的神經系統中還有一種「戰或逃」機制。

因此,可以直觀地假設,類似的防禦機制已經在人類中進化出來,以保護和促進我們心理結構的完整性,即我們的自我、身份和尊重感。

而當問題出現時,這種防禦機制就會開啟,而做出一些否認事實,扭曲認知的行為。

我們可以舉幾種防禦機制,來說明,在面對錯誤時,人是如何自我欺騙的。

A.否認

否認是對自我想法的扭曲或者對事實的否認的一種防禦策略。

比如因為你的問題,導致項目失敗,你會否認是自我的原因,或者是拒絕承認項目已經失敗了。

B.合理化

這是一種通過扭曲認知來解釋自己難以接受的一些事實。

在這裡,人們習慣用兩種方式來進行合理化。

一是酸葡萄心理。

這種心理效應,來源於《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故事,也就是我們會通過貶低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來讓自己舒服點。

比如:因為自己準備不充分,失去了晉升的機會。這時候你可能會告訴自己,晉升也沒有什麼好處,職位越高壓力越大,還不如做個小職員。

另一種方式是甜檸檬心理。

這種心理效應主要是通過將自己的選擇完美化,來為自己的行為做解釋。

還舉上面酸葡萄的例子,因為自己準備不充分,失去了晉升的機會。這時候,利用甜檸檬心理,那你可能對自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沒準失去了這次機會,我會遇到更好的。

這些防禦機制,常常導致我們「文過飾非」,不承認自己犯了錯。

2.心理免疫,讓「改過」難

人不僅擁有生理的免疫系統,其實也擁有「心理免疫系統」。

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認為:

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統,可以排斥不屬於身體的微生物一樣,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統,它會排斥我們採取新的行為方式,以此來維持心理結構的平衡和穩定。


而心理學家陳海賢在他的《了不起的我》中則說:

心理免疫系統的本質是一套焦慮控制系統。當我們用新的行為方式行事時,心理免疫系統會讓我們感到焦慮。為了避免焦慮,我們就用回了老辦法——這和心理舒適區的概念很像。

當我們沿用了舊有的行為模式,犯了錯誤之後,由於心理免疫系統的存在,為了避免焦慮,我們還是會傾向於按照原有的方式行動,這就會導致我們再次犯錯。

本質上,不再次犯錯,是一種行為上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對於人來說,是有難度的。

如何科學的做到不貳過

無疑,本性的力量是強大的,要做到不貳過,我們就要學會科學的對自我進行引導。

1.不怕犯錯——打破固化思維,建立「創造性思維」

當我們對自己的錯誤文過飾非的時候,其實本質上都是在維護自己的「人設」。我是這麼優秀的員工,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我是一個道德感很強的人,絕對不能讓一丁點錯誤玷汙我的高尚身份。

也就是說,我們一直都處於一種防禦狀態,一種固化的思維中,將自己封鎖在了固有的人設當中。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你不允許自己犯錯,對於一切的錯誤,都是採用否定和逃避的行為。

而這種思維,會導致你的進步停滯,看不到自己的錯誤,看不到進步的空間,生活在一種虛假的自我當中。

改變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新的習慣代替舊的習慣。

因此,我們要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來代替這種固化思維。

心理學家陳海賢曾分享過一個他的學習故事。

他的諮詢老師是一位特別嚴厲的老太太,他和同學們壓力都特別大。有一次把一位同學批評哭了,老太太仍舊不為所動,她說了這樣一句經典的話:你來這裡,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正確,而是為了學習技能。學習技能,就是要學著把自己放下。」

學習技能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犯錯,不斷改進的過程,如何才能做到把自己放下?

這就需要創造性思維。

在《最小阻力之路》中,作者羅伯特曾提出了一個創造的思維結構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結構概念。

創造性思維結構,就是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想做出點東西來。

而解決問題思維結構,它的目標是為了解決問題、緩解焦慮。

當我們使用僵化思維時,就是陷入到了解決問題思維結構中,我們在尋找一切辦法來緩解焦慮,維護人設。

如何做到創造性思維?

首先,要將焦點放在事上,而非人上。

你要明白,做事的目標,並不是維護自己的人設,而是為了把事做好做成。為此,要設立一個清晰的目標,你是要提高銷量到一個新的水平,還是要建立一整套寫作的習慣,這些都是做事的目標。

其次,建立旁觀者立場。

「旁觀者立場」就是站在自我立場之外看待事物,也就是把自己從事件中拿出來。

在《暗理性》中,區分了當事人立場,和旁觀者立場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

當採取當事人立場時,我們的應激系統被喚醒,並且會採取原始的本能去對待,會更情緒化、短視,以自我為中心。而當我們採取旁觀者立場時,採用的卻是理性思考系統。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我們站在旁觀者立場時,就能更加關注事物本身,而忽視自我的感受,進而忽視對自我人設的維護。

最後,建立對於錯誤的新認知。

堅持改正幾個錯誤,而後你會發現,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可以幫你達成目標,實現進步。而這時,你的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這種獎勵物質,會讓你感到滿足和快樂,繼而刺激你繼續這種新的模式。這樣一個新的思維習慣就建立起來了。

你對錯誤的認知,也會更加正面,不再會是一種防禦的姿態,而是歡迎的姿態。

2.主動發現錯誤——建立元認知,監督自我行為

在改變對犯錯的認知後,我們還要更深一步,那就是學會主動發現錯誤,將其變成自我提升的墊腳石。

為此,我們要藉助「元認知」的力量。

所謂元認知,就是關於認知的認知。我們可以理解為,對自我思維過程的反思。

在《元認知》中,作者認為:

元認知迴路是無意識的信息進入到意識空間,並且轉化成能重新轉回系統的信息的過程。

為什麼會這麼說?

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思維其實是處於自動化的加工過程中的。

比如,你見到某個人就覺得不喜歡他,這種討厭的情緒,是無意識中就出現的,你根本沒有做任何主動的思考。這就是一種自動化加工的過程。

但實際情況呢?是因為之前他做了一件事,傷害到了你,而這又讓你就對他建立起了厭惡的情緒。

這就是把思維過程呈現,讓無意識的信息進入有意識空間的過程。

實際上,很多的問題和錯誤,就是源於這種自動化,無意識中的。

比如,當你因為一件事而討厭一個人時,很可能會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你有可能失去了一個很難得的朋友。

因此,我們要通過元認知,辨別自我的思維過程,發現可能的問題。

首先,主動提問,發現問題。

對事實與結果,要學會主動質疑,而不是被動接受,凡事要多問為什麼。

在這裡可以使用5why法,也就是對於結果,我們要通過問為什麼(不一定要問5個為什麼),自問自答的方式,幫助自我建立起提問的習慣,而非讓大腦自動行駛。

比如,每次遇到時效比較強的事,就會發揮失常,對於這樣的事實,不是要順其自然,而是要主動提問:

為什麼會發揮失常?因為焦慮。

為什麼會焦慮?因為害怕不能按時完成。

為什麼害怕不能按時完成?因為覺得時間不夠用。

為什麼覺得時間不夠用?因為對時間的認知有問題。

這樣一路問下去,就是你運用元認知發現問題的過程,這會讓你發現很多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問題。

其次,建立「過程」意識,解析問題。

對於挖掘的想法,事件的過程進行拆解,找到這些認知形成的過程。

A.拆解事件。

根據不同的邏輯(比如時間)對事件進行拆解,把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小部分,在每個部分中發現問題點。

比如,我每周都做數據報告,但是每次都不能按時完成,對我困擾很大。

這時你可以拆解你的工作步驟,如拆解為收集數據、假設、調研、判斷等等。通過這樣的拆解,你可能就會發現,在某個步驟時你總是耽誤時間,進而再找出耽誤時間的原因。


B.拆解認知。

我們的結論其實是受到兩部分影響的,一是所謂的事實,一是你的想法。

我們常常忽視想法,在得出結論過程中的作用。

事實並不等同於結論,他們之間存在鴻溝,這個鴻溝我們會用假設去當做橋梁來彌合。

為此,你可以這麼做,擺出自己的結論,擺出事實,並問自己,這些事實如何才能得出結論,以此來找到,在結論與依據之間存在的思維假設。

比如,你覺得朋友小李辦事不靠譜,這是你的結論。你的事實依據是有幾次你讓他幫忙,他都辦砸了。這之間的思維假設就是,小李辦幾件事沒辦成,就等於他所有事都不能辦好。

真的是這樣麼?也許之前的事他並不擅長。

從這樣的推理過程中,我們就能發現思維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幾步,你就可以有效的監控起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而找到關鍵問題,為解決它打好基礎。

3.不犯同樣的錯誤——用新習慣代替舊習慣

當我們經歷了前兩步對於問題的思維升級後,最終要做的,就是建立新的行為模式,從而做到及時改正問題,不貳過。

不貳過的本質是通過新的習慣代替到錯誤的方式,達到改變的目的。為此,我們可以使用以下幾個辦法:

A.借用「敏感化」,設置「意識楔」

在心理上有個「孕婦效應」,它是指當你懷孕以後,就會發現大街上的孕婦多了。

這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一個叫做「敏感化」的因素。當你懷孕以後,大腦對孕婦會更加敏感,提升自我對孕婦的關注度,這種敏感凸顯了孕婦人群,讓你覺得她們增多了。

當我們想要不再犯之前犯過的錯誤時,也可以利用這一點。

你可以設置幾個重點關注的問題,把他們作為重點改進對象,比如讀書時總陷入時間黑洞,和別人說話時過於檢索刻薄等。

這樣,大腦會加大對這類問題的關注度,一旦相關的情境出現,會讓你快速感知。

而當你發現問題要出現時,及時使用「意識楔」。

「意識楔」是一種讓你暫停的提醒,它會讓你在遇到問題時,先不要著急推進,而是暫停一下,為你爭取思考的時間。

比如,當你在讀書時,你本來是為了找資料,但是又要忍不住讀那些無關的內容,這時,你要利用「意識楔」,暫停一下,不再繼續讀,而是思考一下,你是不是又要重蹈覆轍了?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通過這樣的短暫停留,會讓你中斷原有習慣的進程,為你建立新的習慣搭建起開端。

B.使用黃金法則

杜希格在《習慣的力量》中,將習慣反饋迴路分為三部分,即:引發行為的線索、行為產生的程序以及我們從行為中得到的好處。

比如讀書,引發行為的線索可能是對於某個問題的疑問,產生的程序就是讀書的過程,而得到的好處可能就是問題得到解決。

基於此,杜希格提出了習慣改變的「黃金法則」,那就是:

要改變一個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聚焦於程序,找到替代的新習慣。

它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實施步驟:

首先,確定你要改變的習慣,或者要改正的錯誤。

其次,找到新的替代習慣的方案。

最後,逐步實施,用新習慣逐步代替舊習慣。

比如,你想改變到家以後就刷視頻直到睡覺的習慣。這裡,引發你刷視頻的線索可能是疲憊,程序是你刷視頻,好處是疲憊得到緩解,精神得到放鬆。

這時要改變這個習慣,依照黃金法則,就是要關注於程序,找到可以替代刷視頻的其它放鬆方法,比如看會電視,看點輕鬆的書籍,或者與自己的愛人出去散散步等等。

剛開始,不要期待立即就建立起新的習慣,而是慢慢做起,比如你可以先和愛人出去散步一個小時,之後再刷視頻,或者先看一個小時電視。

這樣逐步的用新行為代替舊行為,只要慢慢堅持下去,最終就可以實現完全的改變。

當我們意識到,現在又要按照原有習慣犯錯誤的時候,運用黃金法則,用新的行為模式代替舊的行為模式,就可以逐步改正你的錯誤。

最後總結一下。本文通過心理學知識為你解讀了,孔子所說的「不貳過」,並且為你找到了三種做到的方法,包括建立「創造性思維」,建立元認知,用新習慣代替舊習慣。通過這次解讀,相信可以為你認知《論語》打開一扇窗,並讓「不貳過」助你在職場中遊刃有餘。

相關焦點

  • 王蒙巧用諧音趣解《論語》:學而不思則成「網蟲」
    王蒙在發布會上。   前天,年過八旬的作家王蒙攜新作《天下歸仁:王蒙說<論語>》於北京言幾又書店舉行新書發布會,並與學者趙士林、錢文忠圍繞《論語》以及儒家精神展開深入討論,三人談古論今,語言幽默,現場笑聲掌聲不斷。發布會現場,王蒙即興講了一段相聲,巧用諧音,「借古諷今」趣解《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話,令現場的讀者拍手叫絕。
  • 戀愛、職場、人際交往:3大心理學定律,助你事半功倍
    人是獨立個體,但又屬於群居動物。每個人都可能需要面對,戀愛、職場、人際交往等不同場合,根本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生存。那麼,初次見面時,如何在戀愛、職場、人際交往中脫穎而出,順利過關斬將,提升自我價值感,成為人生贏家呢?
  • 《論語字解探秘》之【巧】——我打賭你不認識的字
    《論語》學而篇第四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由工和於的變體構成。於字表示用圓規畫圓,整個字的意思是用圓規畫圓的工作。用圓規畫圓,首尾相合,由此產生恰好的含義。引申表示靈巧、技巧,再引申表示虛浮不實。
  • 初入職場,如何成為老闆最器重的員工——來自《論語》的智慧
    這段話的意思翻譯成白話,大概是這樣:」君子,飲食方面,不要求過飽過好,居住環境不要求過於安逸,做事方面,敏捷勤勞,說話方面,謹慎小心,靠近有道的人,來匡正自己的行為,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看似簡簡單單一段話,卻包含了職場生存的大智慧。 具體來說怎麼理解呢,我們舉個例子就很明白了。
  • 我讀《論語》112:不遷怒,不貳過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顏回好學,不拿別人出氣,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不幸的事情是顏回短命去世。現在再也沒有顏回這樣的學生了,沒有看見象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不遷怒」&「不貳過」是論語所留下的名句,更是入世的真理。
  • 書中找答案(論語-不遷怒,不貳過)
    這一篇希望給你啟發!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應該進入怎樣的一個狀態,有沒有我們學習的榜樣呢?這一篇希望給你啟發!首先拋磚引玉開始:問題:人啊,同一件事為什麼總是一錯再錯?回答:上一次犯錯時,你是如何處理的呢?是甩鍋給別人或者找個人撒撒氣嗎?
  • 不貳過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不貳過》。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成績使用卷子鋪出來的。聽完以後我心裡深有體會,就像政治哲學中講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做的題多了,考試時我們就會充滿信心,成績自然就上去了。但我認為這句話有一定的紕漏。愚以為做題後的整理糾錯更重要。「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 靚媽學院25-55歲靚媽,第6次大集結,1000名學姐等你來!
    25-55歲靚媽,第6次大集結,1000名學姐等你來!2個月,10大精彩課程全免費!◆不管現在的你是多少歲、讀了多少書、長得美不美,都要做個賞心悅目的漂亮女人!!!◆開心的時候,要漂亮;不開心的時候,更要漂亮!!!◆生命是很短暫的,把握每一刻的精彩和美麗,讓似水年華不留遺憾。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雖然如此,年羹堯已經夠得上是文武雙全了,所以後來成了平藏的名將。而他以後對自己孩子的老師,非常尊敬,同時選擇老師也很嚴格,有一副對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娼。」就是他寫了貼在家裡的。這個故事,可說明孔子所說教學的原則,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發憤,非要有堅強的求知心,才能啟發出他本有的智慧來。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解讀」:古代,坐北朝南是最好的,因此也以這個方向的位置最為尊貴,不論天子、諸侯卿大夫,當作為長官出現的時候,總是南面而坐的。在孔子看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國家治理者的,只有具備治理者的品行、才能、學識和素養的人,才能勝任治國安邦的重任。孔子在本章中稱讚弟子冉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認為他是可以成為國家的治理者,並能受到大眾尊重的執政者。
  • 【推薦】歷代對《論語》「禮之用,和為貴」的解讀 | 樂愛國
    人若知禮用和,而每事從和,不復用禮為節者,則於事亦不得行也。」[3]也就是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講的是「行禮須樂」;「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講的是「行樂須禮」。皇侃正是通過「禮樂相須」解讀《論語》「禮之用,和為貴」,並將其中的「和」解讀為「樂」。「和」字,古字為「龢」;在現代漢語中,「龢」通作「和」字。
  • 職場三句話:嘴笨務實,手巧做事,不恥下問,這三點職場人要懂
    職場人說職場事,你可以不會,但你不能不問;你可以不懂,但你不能不學;學會發揮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是職場人必須了解的。職場人要嘴笨務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沒有一個人是廢物。從某種角度來講,你能被這個公司錄用,就已經證明了你在某些方面是公司需要的。但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你不善於溝通,有不善於交際,那不妨多務實,多幹些實使。就拿背黑鍋來說,也不是什麼人都能背的,你得有匹配背鍋的能力。所以如果你嘴笨,那就不要想著在人際關係上傾注太多精力,做點兒實事一樣能體現你的價值。職場人要手巧做事。
  • 最靚的仔,你缺啥?
    職場生活、面試求職,我們是不是總是會精心打扮自己,不止女士們愛美,男士也想成為最靚的仔…職場、生活、旅遊總要以最好的姿態,最喜歡的造型打扮來展示自己、留念記憶。尤其現在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你可以不是最靚最帥的,但一定要是時尚的、乾淨的、看著舒服的一個。對於女人們有句話——「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其實,對於男士而言也是一樣的。漂亮帥氣可以加分,幹練時尚也可以加分。工作裡,做好工作是本職,力爭上遊。工作外,團建、聚會、旅遊都是為了活出最好的自己,展現最好的自己。
  • 王蒙推新書《天下歸仁》 趣解論語「思而不學則die」
    (人民網記者 陳苑 攝) 人民網北京1月19日電(陳苑)「人艱不拆」、「no zuo no die」……很難想像這些時髦的網絡流行詞語竟會被年過八旬的作家王蒙隨口道來。 在新書發布會現場,王蒙即興講了一段相聲,巧用諧音,「借古諷今」趣解《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話,令現場的讀者拍手叫絕。 「什麼叫學而不思則『網』,學而不思你就變成了網蟲了,這個人就是網蟲、有網癮、成天混跡於網吧的人的水平。思而不學則『die』是什麼意思呢?
  • 向總書記匯報 巧用加減乘除法 江蘇用綠色發展擘畫「最靚顏值」
    疫情如大考,危機蘊生機,江蘇臨難不亂,克難攻堅,不忘初心矢志為民謀幸福,奮力奪取階段性「雙勝利」。在2020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我蘇APP&我蘇網推出「向總書記匯報」特別報導,用可視化數據解析江蘇給總書記交上的這份亮眼「答卷」。我蘇特稿 記者/楊藝 設計/陳奇「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 3M反光和夜光大底加持,助你成為萬聖節夜晚最靚的仔
    而這種現象在年輕人群體中則是愈發明顯,所以我們經常都能看見一些年輕人除了傳統節日外也開始過一些洋節。這種現象我不想過多評論,因為在我看來這是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各地區文化碰撞融合的結果。而我們在堅持傳統節日的同時也應該去多學習別人傳播自身文化的方法,在這一點上Nike可以說就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對象。
  • 《非暴力溝通》心理學8大職場溝通策略,助你升職加薪,官運亨通
    解決方案:心理學8大職場溝通策略,助你升職加薪,官運亨通1、用讚美代替批評和指責要說有有什麼最讓我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有個朋友宵,因為創業失敗受到打擊,來找我解憂,然後我列出了一堆問題,以及他做錯的地方,告訴他錯在哪裡,應該怎麼改,結束後他就回家了。
  • 巧用記憶方法,助你一次過「注安」(之三)
    相信你不會把「十五一百傷」中的「五」理解成重傷或急性工業中毒5人吧,如果你真那樣理解了,我不說了,都成年人了,呵呵了。我說這個分類在教材排序上有點反人類,其實它「反人類」的地方還有幾個:有個「上含下不含」的概念,比如「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為較大事故」,這裡面「3人以上」含「3」這個數,「10人以下」不含「10」這個數,也就是說事故中死亡2人是一般事故、死亡3人是較大事故、死亡9人還是較大事故、死亡10人就成了重大事故了。
  • 你是不是助人型人格?為什麼職場老手說不要主動幫人(上)
    這些職場老手提示新人不要主動幫助別人,理由是主動幫助別人,你的付出會顯得很廉價,不僅得不到他人的感激,背後還會被別人議論。在職場中不主動幫助別人或許是對的,因為在大多數職場環境中,每個人的工作劃分應該是很清晰的。主動去幫別人。
  • 內向者如何找到自身優勢,在職場躍遷?巧用4招,脫穎而出!
    很多內向者之所以害怕交際,不善與人溝通,就是因為準備不充分,應對能力差,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就要提前做好準備,拿出通盤計劃,花些時間和精力去為人際交往和職場溝通制定策略,明確目的,想出具體要問的問題和要說的話,這樣才能逐漸改善溝通難題。如何找到自身優勢,在職場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