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遊戲教育理論

2020-12-16 中公教師網

皮亞傑認為遊戲階段理論中遊戲的發展與兒童的認知發展相一致的。不同遊戲階段代表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水平,提出三種階段的遊戲理論。

1.練習性遊戲

練習性遊戲也稱為感覺運動遊戲,是兒童產生最早的一種遊戲形式,與感知運動階段相對性。這個階段的遊戲最初是通過自己的身體作為遊戲的中心,逐漸地會擺弄與操作具體物體,並不斷反覆練習已有動作,從簡單的、重複的聯繫中,嘗試發現、探索新的動作,從而使自身獲得發展。例如:小孩子會不斷地把玩具扔在地上再撿起來。

2.象徵性遊戲

象徵性遊戲又稱符號遊戲,是學前兒童最典型的遊戲形式,與前運算階段相對應。這個階段的遊戲中出現了象徵物,兒童把一種東西當作另一種東西來使用。比如:過家家時,用樹枝代替筷子。

3.規則性遊戲

規則性遊戲是7—11歲的兒童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的,帶有競賽性質的遊戲,與具體運算階段相對應。規則遊戲是以規則為中心,擺脫了具體情節,用規則組織遊戲。例如:跳房子、跳皮筋、下棋、打牌等。

辨析:

1.遊戲中,兒童把棍棒當注射器或拿椅子當馬騎,這種遊戲是()

A.感覺運動遊戲 B.象徵性遊戲

C.結構遊戲 D.規則遊戲

解析:B。「棍棒當成注射器、椅子當馬騎」都是講一種東西當作另一種東西來使用,屬於象徵性遊戲。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qgjsks

回復「時政熱點」即可查看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結構化面試獲取結構化面試七大類型試題答題思路及試題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教育心理學丨皮亞傑的遊戲理論
    在本文中,將結合常見的考題以及歷年真題,帶領大家對皮亞傑的遊戲理論進行系統的梳理,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一定的幫助。皮亞傑認為不應該把遊戲看做是一種孤立的活動,應將遊戲放在兒童智力發展背景中去考察。他認為,遊戲是認知活動的一個方面,是思維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對原有知識技能的練習和鞏固。遊戲是為了幫助兒童達到必要的智力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滿足,從而適應現實世界。
  • 皮亞傑認知發展的遊戲理論
    皮亞傑開創了將遊戲納入個體認知發展的新途徑。他認為認知發展影響兒童的遊戲行為,因此遊戲行為是了解兒童認知發展的指標。例如兒童把竹竿當成木馬,把積木當成電話等都是改變現實以符合認知結構,因此兒童在遊戲中主要是進行認知上的同化作用而很少進行順應作用,遊戲對認知發展的幫助不大,在這一點上皮亞傑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評。皮亞傑根據兒童認知發展的不同水平將遊戲分為相應階段活動。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
    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部分,主要以客觀題和簡答題的形式來備考。並且重點掌握其發展理論的基本內容部分。首先,皮亞傑的主要觀點為:人類主要通過動作來獲取知識,通過動作來感知外界並且動作是思維的基礎。我們都知道,在人類的兒童時期,喜歡抓取身邊的物體,並且放在手中不斷的擺弄。這一動作並不是無意義的,兒童正是通過這一動作來認識這些物體。
  •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皮亞傑的對偶故事法
    皮亞傑道德發展理論(Piaget perspectives on moral development) 瑞土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Piaget)關於兒童道德發展學說的理論。皮亞傑在1932年出版的《兒童的道德判斷》,是發展心理學研究兒童道德發展的裡程碑,為兒童道德發展的認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教師考試: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在教師招聘考試以及教師資格證考試中都是重點內容,。這部分內容需要學生牢記的。下面中公講師為廣大考生解析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1、建構主義發展觀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教師資格考試中很少能涉及到,但是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有可能以選擇題的方式來考查。
  • 皮亞傑理論的重要概念
    皮亞傑理論的重要概念皮亞傑根據以他為代表的日內瓦學派對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和其他學科有關認識論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種關於認識論的理論。它試圖以認識的歷史、社會根源以及認識所依據的概念和「運算」的心理起源為根據來解釋認識,特別是解釋科學認識。
  • 教招備考——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在教育心理學的考試中,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考點,經常考察客觀題,需要把階段、年齡以及特徵一一對應,下面給大家去詳細介紹一下這塊的內容
  • 有關皮亞傑的理論
    皮亞傑考察重點內容在於兩個方面,一是他的建構主義發展觀;二是認知發展階段理論。1.建構主義發展觀皮亞傑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維的基礎。嬰兒通過對物體的抓取、擺弄等動作獲得關於物體的知識,從而認識物體。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叫做圖式。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教招考試中,考試頻率相對較高,主要考查學生對於認知發展四個階段的理解。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查居多,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需要掌握每個階段的特點並加以對比辨別。1.感知運動階段 年齡:0-2歲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僅僅是依靠感覺和動作去適應外界環境的。
  • 讀書筆記 I《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與皮亞傑的教育思想
    本書旗幟鮮明地談到了兒童心理學與教育科學的關係。皮亞傑在本書中所探討和評述的許多問題,並非是純理論的東西,而是從學校教育實際中提出來的問題,其中的一些問題與我們今天學校中存在的問題頗為近似,也是我們為了走向更美好的明天需要研究、探討和克服的問題。
  • [教育] 皮亞傑《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一)
    他創建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一出世就如一顆驚雷在當時引發全世界的關注與熱議,促使人們轉換觀察和思考兒童的視角,開始全面關注一個非常重要但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兒童是如何思考的?當其他人都在問孩子知道什麼以及何時會知道時,皮亞傑卻在探求孩子是如何知道的。
  • 重要人物-皮亞傑相關理論整理
    皮亞傑是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般提到皮亞傑,想到的就是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但是在教招考點中,教育學和心理學廣泛的設計他的觀點,那麼接下來就來整理一下皮亞傑在教招考試中常見的知識點。
  • 教師招聘點——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
    皮亞傑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他在20世紀60年代創立的「發生認識論」,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認知發展觀,並對教育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同時,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並提出了建構學說。
  • 教育心理學重點理論之皮亞傑建構主義發展觀
    皮亞傑其理論的核心是發生認識論。發生認識論主要研究的內容是人的認識。在這裡我們可以把認識理解為智力、思維等,發生理解為起源和發展。因此,發生認識論其實研究的重點就是認知、智力、思維等一系列心理結構是如何起源和發展的。
  • 心理學重點理論——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瑞士心理學家,是兒童心理學、發生認識論的開創者,被譽為心理學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發生認識論不僅是日內瓦學派的理論基礎,也是歐洲機能主義的重大發展。它開闢了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途徑,對當代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響。皮亞傑早期研究兒童語言和思維等認識的發展,並從此入手,最後創立了發生認識論,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獻。
  •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一、理論知識的簡單介紹。皮亞傑運用對偶故事法來研究兒童的道德發展情況。對偶故事法:向被測試的兒童講述有道德價值內容的故事,成對出現,然後提問,依據兒童的回答來判斷兒童是根據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行為人的行事動機而做出道德判斷,這就是對偶故事法。
  • 心理學難點之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價值
    皮亞傑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作為教育學心理學的重要人物,為教育學心理學做出了貢獻,此處主要梳理皮亞傑心理學相關難點。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內容:1、建構主義發展觀關於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發展觀,有四個關鍵名詞,即圖式、同化、順應、以及平衡化。
  • 由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論兒童的教育方法
    所謂對偶故事法是皮亞傑研究道德判斷時採用的一種方法。通過講述故事向被試兒童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然後向兒童提問以此測定兒童是依據對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依據主人公的行為動機做出道德判斷。由於皮亞傑每次都是以成對的故事測試兒童,因此,此方法被稱為對偶故事法。
  • 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轉載學習)
    5.皮亞傑兒童認識發展理論對當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意義 (1)對當代教育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皮亞傑認為,教育是幫助認識發展的過程。就是創造條件,促使兒童與外界相互作用,使認識結構不斷成熟和發展的過程。因此,教育目的不在於增加兒童多少知識,而在於使兒童的認識結構得到發展,把內心潛在的發展可能性表現出來。因此,根據皮亞傑兒童發展認識理論,當代教育學倡導教育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教育要重視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育應該根據兒童已有的基礎提供適當的教育,慎重對待學生的個別差異,避免傳統教育中的死記硬背,提倡發現式教育,發展學生的認識結構,培養創造力和批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