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月份是全國各地教招考試的高峰時期,相信廣大考生在備考複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凡教招考試但廣大考生又容易混淆、易錯的知識點,繼上次易混淆理論知識點的梳理,在此,中公教師結合授課經驗和教招考點,繼續為廣大考生詳細奉送出最容易出錯、最不易理解或者造成一種假象理解的理論知識點,希望藉此能夠真正幫助考生們看清楚易錯知識點或不易理解知識點的「真實面目」。
皮亞傑道德發展理論(Piaget perspectives on moral development) 瑞土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Piaget)關於兒童道德發展學說的理論。皮亞傑在1932年出版的《兒童的道德判斷》,是發展心理學研究兒童道德發展的裡程碑,為兒童道德發展的認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皮亞傑對偶故事法
這是皮亞傑研究道德判斷時採用的一種方法。利用講述故事向被試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然後向兒童提問。利用這種難題測定兒童是依據對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依據主人公的行為動機做出道德判斷。由於皮亞傑每次都是以成對的故事測試兒童,因此,此方法被稱為對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個對偶故事:
(1)一個叫約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間時,家裡人叫他去吃飯,他走進餐廳。但在門背後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個放著15個杯子的託盤。約翰並不知道門背後有這些東西。他推門進去,門撞倒了託盤,結果15個杯子都撞碎了。
(2)從前有一個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親外出了,他想從碗櫥裡拿出一些果醬。他爬到一把椅子上,並伸手去拿。由於放果醬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夠不著。在試圖取果醬時,他碰倒了一個杯子,結果杯子倒下來打碎了。
皮亞傑對每個對偶故事都提兩個問題:1.這兩個小孩是否感到同樣內疚? 2.這兩個孩子哪一個更不好?為什麼?
通過被試的反應,皮亞傑發現,兒童的道德判斷是從早期的注重行為結果的評價向注重行為的動機發展,其道德認知水平從「他律」向「自律」發展。
考察了兒童對遊戲規則的認識和執行情況,對過失和說謊的道德判斷以及兒童的公正觀念等方面的問題,並據次此概括出兒童道德認識發展的四個階段:第1階段:前道德階段。此階段大約出現在4-5歲以前。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的思維是自我中心的,其行為直接受行為結果所支配。因此,這個階段的兒童還不能對行為作出一定的判斷。第2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此階段大約出現在4、5歲-8、9歲之間,以學前兒童居多數。此階段兒童對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規範,只重視行為後果(打破杯子就是壞事),而不考慮行為意向。故而稱之為道德現實主義。第3階段:自律道德階段。自律道德始自9-10歲以後,大約相當於小學中年級。此階段的兒童,不再盲目服從。他們開始認識到道德規範的相對性,同樣的行為,是對是錯,除看行為結果之外,也要考慮當事人的動機,故而稱之為道德相對主義。按皮亞傑的觀察研究,個體的道德發展達到自律地步,是與其認知能力發展齊頭並進的。因此,對一般兒童來說,自律階段大約跟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上)同時出現。第4階段: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後):這一階段兒童開始出現利他主義。傾向於主持公道、平等,體驗到公正、平等應該符合每個人的特殊情況。關於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需要廣大考生記住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認知劃分了哪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對應的年齡時期,結合教招考試考察重難點,更為重要的是需要理解每一個階段兒童道德認知的特徵,切記無需死記硬背,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兒童的行為反應理解相關理論。
中公講師楊莉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