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紀事:我的繼父

2020-12-20 愚伯的自留地

文:秀峰.

圖:來自網絡

從地圖上查詢,蘇北的豐縣和貴州的畢節市,有3600裡路,原本沒有任何相關的兩個地方,因著小姨,將其連在了一起。

1987年的秋天,年方19歲的小姨和其她的三個小夥伴,被人販子騙至豐縣,到了地方才知道,這裡哪是人間天堂,而是和老家差不多的偏僻村莊,只不過這裡是一望無際的平原罷了。

半年之後,那三個小夥伴先後偷偷地逃離,而小姨則選擇了留下,因為,小姨夫雖然有些殘疾,但卻是一個心靈手巧且吃苦耐勞的實在人,小姨「介紹」給姨夫的時候,他的養豬場剛剛有了輪廓,小姨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四年之後,小姨家成了當地的「萬元戶」,回娘家的時候,一臉幸福。小姨來看我們的時候,母親正坐在院子裡暗自垂淚,早上她還在遭受父親的拳打腳踢,此刻,她還沒有從疼痛中緩過神來。

小姨勸慰著母親,但也給母親指明了一條出路——跟她去豐縣,在那裡找個人家。

於是,小姨回去的時候,就多了兩個人,一個是母親,一個是五歲的我。

到了豐縣歡口鎮,我和母親吃住都在小姨家,姨夫很熱情,他除了把家裡的六間豬舍的井井有條之外,還帶我們去鎮上買吃的穿的。而小姨和婆婆,則忙著聯繫當地的媒婆,給母親介紹對象。

我沒來到這個小村之前,是在納雍縣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父親經常打罵母親,抓起頭髮就是一頓暴揍,手上無論是什麼東西,隨即當作武器襲擊母親瘦小的身體。

母親和父親結婚時,才20歲,兩人也沒領結婚證。當時父親家裡很窮,穿的一套新衣還是向鄰居家借的。

母親很勤勞,由於家裡都是山地,來來回回要走很遠的路,因此,母親天不亮就早早的起床,有一次幹活時,母親在下面墾荒,殊不知從堤上滾下一個石塊,砸在母親的胳膊上,為了省錢,她用兩個木塊綁在受傷的部位,在家裡躺了三個多月。

母親說,父親先前也是一個務實的人,但在廣東佛山市打工時,染上了賭博,打工數年,一分錢也沒有帶回家。後來回家,收斂了一段時間後,又故態復萌,頻頻出入賭場,在老家的山村,幾乎村村都有個賭場,父親每天陶醉在麻將子的脆響喧譁中,漸漸沉湎其中,無法自拔。

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在父親的放縱中,家裡稍微有些值錢的東西,都被前來討要賭債的人搬得精光。母親苦口婆心的規勸,換來的卻是父親失去理智的拳打腳踢。

在我三歲的時候,母親鼻青臉腫已經成了家裡的常態。而這次我和媽媽跟著小姨離家,對幼小的我而言,簡直是一種最徹底的釋放。

母親也對父親徹底絕望了,就這樣,她匆匆收拾了幾件隨身衣服,一步三回首地離開了那個小山村。

帶著一個孩子找對象,無疑增加了難度,母親說,他不介意男方的長相和家庭條件,只要安心過日子,待自己女兒好就可以了。

母親的相親持續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先後見了八九個男人,經過多方面的比較和權衡,母親選擇了我現在的繼父。

繼父是一個鄉村小學老師,比母親大12歲。由於兩個人都是二婚,母親和繼父沒有辦婚禮,只是在小姨夫的帶領下,全家在鎮上的犇羴鱻飯店吃了一餐飯。

第一次去繼父家,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天很藍很藍,萬裡無雲。姨夫開著新買的三輪車,帶著我和母親,大家都開開心心的。

繼父的個子不高,大概一米七的樣子,長相淳樸敦厚,他有一個11歲的兒子,聽說他的母親是和繼父大吵一架之後,含怒上吊死的,所以,村裡人談到繼父,也頗有微詞,不管咋說,妻子的死他難逃干係……

母親和繼父一起生活後,按照母親的交待,我隨了繼父的姓,並改口喊繼父「大大」,喊繼父的兒子「哥哥」,說真的,繼父看我的眼神充滿了包容和慈愛,可能是看我比較嘴甜聽話,也可能因為我是女孩。

從小在充滿暴力的家庭中長大,心裡總想找到一絲依傍,雖然那時只有五歲,但是我卻很會察言觀色,討繼父開心。

聽別人說繼父脾氣很不好,但他卻從未對我發過脾氣,也正是在他那裡,我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父愛,在那裡我可以肆無忌憚的說笑,我可以騎在他的脖子上,我可以毫無顧忌的撒嬌賣萌,而母親也可以完全按照她自己的思路,打理家裡的一切事務。

在那時,我所在的村裡,有七個像母親一樣的「蠻子」,但像母親這樣被親戚帶來重新嫁人的,應該是村裡的第一例,她們即使是生了幾個孩子後,還是照樣逃跑。

也不知道什麼原因,那些外嫁的女子,逃跑的決心,一直如繃緊的弦,在她們內心始終堅持著,離開這個無論生活了多久的地方,逃離這個屈辱的被拐賣的地方,無論什麼牽絆,也動搖不了她們堅強的意志。

一些近門給繼父說,家裡的錢要管牢,外邊的「蠻子」大多不講人情,弄不好,母親也會像那些女人一樣,成為一去不返的黃鶴。繼父只是這樣淡淡的回應:第一,我家裡也沒什麼錢,一個月也就一百多元,僅僅夠家裡的開支;第二,她是一個有腿的大活人,如果她想跑,我也沒辦法阻止。

有一天,父親半開玩笑地問母親,你會像那些四川的婦女一樣,離家出走嗎?母親說的也乾脆,人心都是互換的,那要看你的表現了。

哥哥的性格有些倔強,任憑繼父怎樣勸說,他都不改口喊「娘」,母親對繼父說,不急不急,我初來乍到,總要給他一個緩衝的時間。

而我,則竭盡全力拍哥哥的馬屁,繼父給我買好吃的,我就留下來偷偷的給哥哥,半個月下來,他對我的戒備慢慢「鬆綁」,有時周日,他還騎著自行車帶我去趕集,用自己私藏的零花錢給我買冰棍,買小人書,漸漸的,我們的情感升溫,他也不再排斥母親了。

哥哥的性格屬於比較好動的那種,由於喜歡體育,學習成績基本處於中下遊的水平,初三考高中那年,繼父託了關係,才勉強進入鎮裡的普高,在他高考落榜後,繼父讓他復讀,他說啥也不幹,直接跟著他的舅舅去崑山去打工了。

繼父和母親的關係,還算是融洽,吃過生活之苦的母親,在嶽父發脾氣時,避其鋒芒,匆匆走開。而我,則成了他們情感的潤滑劑。

繼父在我身上有很大的耐心,有一次,我說想去看火車,他竟然帶著我,騎車三十多裡,一路直奔沛縣大屯。我們在那裡玩了半天,來回的路上,他的衣服都溼透了。

還有,山東魚臺縣的供銷大廈開業時,他竟然一口氣給我買了近500元的衣物,這讓一旁的哥哥吃醋不已。

撤村並校時,我在育英中學讀初二,父親則調到中心小學。兩者的距離可謂近在咫尺,因此,父親趁著午休的時間,經常到校去看我,有時,也帶我去鎮裡吃煎包,喝羊肉湯。

母親用心打理著家裡的一切,繼父每天騎著電瓶車往往返返,日子簡單而愜意。

我成績很好,當年中考時,竟然過了豐中的分數線,成績下來的那晚,我們一家三口在自家的校園裡舉杯慶祝,母親和繼父都喝多了,繼父說著語無倫次的話,眉宇之間寫滿了欣喜。

2005年,我不負眾望,考上了徐州師範大學。在父親送我報導的時候,村裡人背後指指點點,說繼父是個死憨熊,不供自己的兒子讀大學,反而供別人家的女兒......我相信父親也聽到了那些聲音,只是他充耳不聞。

大學的四年,儘管我省吃儉用,但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但繼父從來沒有等我開口索要,每月,他都會定時把錢打進我的銀行卡裡。每次學校放假,他都會早早地等在豐縣汽車站,然後我們一同坐車回家。

母親也時常叮嚀,咱做人可不能忘本。為了給繼父買好點的禮物,我在下課之餘,兼職做家教,用積攢的錢,在大二那年,給繼父買了一件皮衣。

記得我把皮衣交給繼父時,他激動的眼圈都紅了。雖然我和他沒有血緣關係,但自我五歲那年進入他家,被他抱著親了又親時,他就已把我當成他的親生女兒了。

事實也的確這樣,一個家庭的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繼父喜歡寫作,偶爾也畫一些山水畫。於是,我戴上母親的老花鏡,也效仿他的樣子,拿著一隻毛筆,在報紙上裝模作樣的划來划去。母親每次看到我,總會忍不住說一句「十足的跟屁蟲」,而繼父聽了,則高興的把我舉起,用滿臉的胡茬,在我臉蛋上扎了又扎。

時間在拆毀著一切,也在重塑著一切,在貴州納雍時留下的傷痕,在繼父的愛裡,漸漸撫平。

我始終認為,繼父是我一生的貴人。

畢業後,我留在了徐州工作,哥哥先後輾轉了幾個城市,但也沒混出什麼名堂來,30歲那年,在歡口街上買了房,結婚生子。

但生活的路,總是充滿曲曲折折,2015年的8月,哥哥感覺身體不適,嫂子帶他到縣醫院去檢查時,卻發現已經是胃癌晚期。

我想盡一切辦法,讓哥哥來徐州治療,工作之餘,就去醫院陪伴哥哥,為了怕繼父擔憂,我就打電話給他,說著安慰的話。

在哥哥病情最嚴重的一個月,我在單位請了二十天的長假,讓老公接送孩子,全心照顧哥哥。

有一天,哥哥拉著我的手說:曉峰,這輩子有你這樣的好妹妹,真是我的福氣,如果還有來生,我希望你還做我的妹妹……

但我們最終沒能留住哥哥,36歲那年,還是離開了我們。他唯一的女兒佳佳,才5歲。

哥哥埋葬的那天,天徹骨的冷,5歲的小侄女抱著哥哥的遺像,被凍得忘記了哭泣。看到眼前的小侄女,我登時淚流滿面,我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那個內心充滿恐懼和焦慮的自己......

我上前把小侄女緊緊摟在懷裡,告訴她:爸爸不在了,但你還有媽媽,還有姑姑,還有疼你愛你的爺爺和奶奶......

2016年7月份,大嫂經過再三的考慮,隻身改嫁到沛縣的朱王莊,我尊重她的選擇。考慮到父母年邁,我把小侄女帶到徐州,我替哥哥擔當起照顧她的責任。

白髮人送黑髮人,那種痛苦我能讀懂。晚年喪子的繼父,哭的撕心裂肺,短短的幾個月裡,人憔悴了很多,母親講,他常常在夜半醒來,喊著哥哥的名字。我聽了,心疼不已。

前年國慶節,我再次做了媽媽,生的還是個兒子,我跟老公商量讓第二個孩子隨我姓,這樣繼父心裡也會得一些安慰,老公深明大義,同意了我的想法。

繼父得知這個消息時,激動的熱淚盈眶。第二天,他就帶著母親,買了很多禮物趕到了徐州。對於繼父,我所能做的,也只有這些。

我原想,等晚幾年手頭寬裕了,再換個更大的房子,到時接母親和繼父一塊兒住,讓他們的晚年幸福美滿。但我的夙願,卻因繼父的一場大病,戛然而止。

去年4月,繼父患了肺癌,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月裡,我和母親盡心盡力,輪流照顧。臨終前,繼父抱著我和母親,動情地說:「真的感謝上帝,把你們母女賜給我,讓我這些年始終感受著被愛和幸福,我這輩子值了!」

繼父去世後,外人對繼父的評價依舊褒貶不一,有人說他傻,一輩子都在做無謂的付出,給被人做嫁衣。有人說他太摳,有那麼高的退休工資,卻光顧著子女,自己不捨得花錢體檢身體。

不管他人如何評價繼父,繼父在我心中,永遠都是值得我尊重的人。

時光流逝,我早已忘記了我生父的模樣,但惟一忘不了的是,繼父在我五歲那年的懷抱,溫暖如夢。

此刻,我獨自坐在書房,回望著繼父曾經的點點滴滴,聽著他生前錄製的親切鄉音,我禁不住悲從中來。

繼父,人常言,父愛如山,您真的當之無愧,我會帶著這份深深的愛繼續前行!

「姑姑,快來吃晚飯吧,奶奶已經燒好了!」小侄女的一聲深情的呼喚,打斷了我正馳騁的回憶,我趕緊把滿眼的淚水,擦了又擦。

相關焦點

  • 鄉村紀事:入贅的繼父
    直到秀秀的繼父入贅過來,秀秀的世界才滿了陽光。我叫秀秀的繼父為根亮大叔,他原是我們鄰村牛屋的牲口飼養員,因一臉麻子,導致說親困難,不過他人心腸很好,人也比較活絡。在秀秀的父親去世後的第二年五月,根亮大叔帶著家裡滿滿一車的物件,成了秀秀家庭中的一員。
  • 觸摸鄉村精神現場的紋理——讀《百裡洲紀事:一線脫貧攻堅實錄》
    作者:李雪梅(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百年來,鄉村一直是文學書寫的重要對象。面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文學當然不能失語。但是,如何精準把握時代的精神光譜,如何理解處在嶄新歷史關口的鄉村和農民形象,是對每一個寫作者的嚴峻挑戰。
  • 繼父=生父?
    【網友提問】我媽媽再嫁的時候我6歲,現在我成年了,我繼父癱瘓在床,我有義務撫養他嗎?【律師解答】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作為繼子女,有沒有義務贍養老人?網友提問的問題中,其與繼父共同生活時僅6歲,系未成年人,且長達12年之久,因此符合第一、第三個構成要件。如果繼父在共同生活期間一直履行對他的撫養義務,那麼,二人已經形成了具有撫養義務的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關係。繼父癱瘓在床,其應當承擔贍養義務。
  • 「繼父,我對你已經仁至義盡了,你別再來破壞我的婚姻了」
    阿南的父親不是她的親生父親,是繼父,她的親生父親死了,後來母親改嫁,又生了3個孩子。阿南讀書的時候,成績不錯,但卻初中輟了學。讀書的時候,她的繼父半年沒給她打生活費,她實在是不好意思找同學借錢了。於是,打電話給繼父,說「我不讀書了。」她的繼父二話沒說,就把去廣州的車票錢打了回來。那個時候,她繼父和母親在廣州打工。
  • 繼父生病住院 我偷偷給了十萬 回家面對老公的質問 我回了三個字
    吃過早飯,繼父幫我背上書包,騎著電動車送我上學,然後自己再去上班。每逢過年過節,繼父都會催促母親給我買新衣服,新鞋子。繼父用他那陽光般的父愛照耀著我,我的心被他捂得熱熱的,我們相處的就像一對親生父女。我從小就喜愛主持,繼父就把我送去學小主持人,還為我報了學芭蕾興趣班。
  • 繼父讓女孩輟學,繼父:家裡沒錢,現在主要供我兒子上學
    女孩的父母離異了,然後跟著媽媽生活,離婚幾年之後媽媽改嫁,繼父還有一個兒子,家裡的生活並不富裕,繼父表示如果兩個孩子同時上學,家裡的經濟負擔支付不起,只能放棄一個,所以只好讓女孩輟學。可是女孩聽到這個消息說無論怎麼樣自己必須要上學的,考大學是她這輩子的夢想,以後大學畢業還要報效祖國,女孩一直在和繼父僵持著,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 專家研討《百裡洲紀事》:「解剖麻雀式」書寫一線脫貧攻堅現場
    2020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這部紀實作品來自精準扶貧的現場,作者朱朝敏記錄了當下鄉村物質和精神的深刻變化,既是脫貧攻堅決勝歷程的如實報告,也充滿了文學的美學追求。百裡洲位於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長江中遊荊江段首段,是長江的第一大江心島,因四面環水、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導致經濟多年來發展緩慢,貧困人口有6076人。
  • 繼父半夜醉倒在廁所,我扶了一把,第二天他就跟我媽離婚了
    可我媽只會抱著我哭,後來我媽又懷孕了,繼父的兒子居然踢我媽媽的肚子,我為了保護媽媽就打了他一拳,結果他流鼻血了!繼父當天就把我關進了小黑屋(雜物間),第二天才把我放出來!我永遠都記得那個黑暗的小房間,第二天出來我就得上了慢性鼻炎。從此我連坐電梯都會有心理陰影。
  • 繼父臨走要把他千萬財產給我,可是我卻很糾結到底要不要
    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和別的女人好上了,從此就我和媽媽相依為命。在我十五歲那年,媽媽和一位包工頭再婚了,對,這位包工頭也就是我的繼父。繼父也是和前妻離婚,他帶著比我小三歲的女兒一起生活,也就是我的妹妹。妹妹這人從小眼睛就是斜視的,為此妹妹很自卑,因為沒有多少小朋友願意和她一起玩耍。
  • 我媽和繼父離婚了,繼父的財產歸我嗎?北京知名律師為您解答
    繼子與生母、繼父一起生活,萬一生母和繼父離婚了,繼父的財產能否繼承呢?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個疑惑。北京知名律所——北京嘉善律師事務所的資深律師查閱了最新的法律規定後,給出了答案:在繼父母與生父母婚姻存續期間,未成年繼子女隨雙方共同生活,受雙方共同撫養教育,存在撫養事實。但在雙方離婚時已經約定各自撫養各自子女,撫養費自理,繼父母沒有繼續撫養未成年繼子女的意思表示。
  • 繼父臨終前給了我一封信,打開後看到他的遺言,讓我無法做到
    後來媽帶著我也去到了城裡,找了一份餐館的工作,每天除了辛苦的幹活,就是抽出時間來照顧我。後來我讀初中的時候,媽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現在的繼父,本來媽也不是很願意重新再找,後來覺得我也長大了,兩母女在外長期漂泊,也不是辦法,考慮了一段時間後,就放下了包袱,開始接觸起了繼父。
  • 繼父把我養到19歲後拿家產逼我改姓,祖父母罵我數典忘宗
    今日女報情感門診專欄,傾訴郵箱65252775@qq.com口述/曉磊 文/羅雅潔我今年19歲,去年剛考上大學。還記得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家裡人都很高興,繼父還叫上了親戚朋友,給我擺了幾桌升學酒。可自從我上了大學,繼父每次和我聊天的主要內容,就是催我改姓。
  • 貴港法院普法小課堂 | 我有贍養「前」繼父的義務嗎?
    貴港法院普法小課堂 | 我有贍養「前」繼父的義務嗎?我叫阿海,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前幾天卻收到了法院寄來的傳票,通知我去開庭,打開一看,是我13年未見的「前」繼父把我告上了法庭。
  • 產子後給繼父報喜,忘記掛電話,聽到的對話卻讓我淚流滿面
    我的母親改嫁了,我跟著她一起來到了繼父的家裡。繼父看起來特別的嚴厲的樣子,我很怕他。「阿星,喊爸爸。」母親拉著我,讓我喊他一聲爸爸,但是我不高興地躲在了她的身後,不願意。在我的心裡,只有我自己的親生爸爸才能喚作「爸爸」,其他人,是不配當我的爸爸的。母親見狀,揚起手就要打我,但是繼父喊住了她。「算了,急不來。」他淡淡地說了聲,「反正她也不是我的女兒。」聽到這句話,我就更加討厭他了。
  • 從《夾邊溝記事》到《甘南紀事》:我不願再描述苦難
    本報記者 溫文錦憑藉《甘南紀事》,楊顯惠獲得華語文學傳媒獎小說大獎。《甘南紀事》共16萬字,比之前的《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紀事》薄了不少。「我寫的是那個地方的事情,我的根在那兒。」寫完《甘南紀事》上半部,楊顯惠回到蘭州休息,決定今年冬天將下半部完成。此前的作品《夾邊溝記事》直指上世紀60年代的大饑荒,通過近20個故事,揭開一段塵封50年的歷史。近3000名「右派分子」在夾邊溝勞改農場,經歷三年饑荒,最後活下來的只有600人。命運三部曲的另一部《定西孤兒院紀事》亦重述三年饑荒的故事。
  • 「你只是我繼父,你不配罵我」,不是親生的,就不要多管閒事
    也好在,所謂的「繼父」並沒有像電視上看到的那樣,是一個壞人的形象。相反,繼父對馮玉很好很溫柔,就算不是生父,但他還是盡全力去愛護這個沒有得到過父愛的女孩。似乎所有的事情,總是這樣:在開始的時候,總會給彼此留下很好的印象。畢竟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第一印象簡直太過重要。
  • 愛上了繼父的兒子,一個和我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我該怎麼辦?
    米薇16歲父母離婚後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媽媽在一個工廠裡上班,經人介紹認識了同樣在工廠上班的老林,兩人相處一段時間就結婚了,這樣米薇就跟著自己的媽媽生活到了繼父的家裡。繼父家裡有一個兒子今天18歲剛上大一,學習成績很優異,就在隔壁的城市上學,只有放假了才會回家。所以米薇媽媽和繼父結婚的時候他並沒有回來。
  • 我結婚繼父送兩萬紅包,我甩到地上趕他走,五年後我悔恨不已
    見到她的新丈夫,她讓我喊他叔叔,但是潛意識裡我覺得母親是因為他才跟父親離婚,要不是因為他,父親也不會出事,所以心裡恨他,也恨母親,我不可能好好的稱呼他,我就叫他壞蛋,但是他卻變成了我名副其實的繼父。有次回家我偷聽到母親跟他的對話,母親問父親的補償金要到了嗎?他說,要到了,然後他說就是他老家最近有急事需要錢,錢得先挪用一下應下急,母親點頭同意,我卻恨死了他。
  • 繼父與生母離婚後,繼父去世留下巨額遺產,繼子能否繼承遺產嗎?
    (為方便大家閱讀,文章中只講繼父與繼子的關係,其法律關係適用於繼母與繼子女之間)一、繼父與生母結婚,繼父與繼子形成擬制血親!繼父與生母結婚後,未成年繼子女與繼父、生母共同生活,形成事實撫養關係,他們就是法律上的「父子」關係,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適用婚姻法關於父母子女的權利義務規定。
  • 鄉村紀事:在農村吃大席
    文:遠方的遊子圖:愚伯的自留地我不知道,「吃大席」是不是我們老家那一帶特有的稱謂。在一些朋友那邊,他們把「吃大席」稱為「吃桌」、「吃老酒」、「吃喜宴」……我在鄉村度過的日子,大多已被二十多年水流般的時光,衝刷的了無痕跡,那時的點點滴滴,猶如老屋的蛛絲一樣,被輕輕抹去。但當年吃大席的畫面,卻是歷久彌新,卻像安插在心底的時鐘,稍微給發條上點勁,就可以發出清亮的脆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