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朝人是如何喝茶玩茶的?

2020-12-20 中國食品網絡電視臺

資料圖片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可謂是中國茶文化的黃金時代。

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茶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便是從宋代開始的。追求精細生活的宋人,更是將這一片葉子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從精雕細琢的團茶,到別出心裁的「點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將茶玩出了五花八門的新高度,使之成為「盛世之清尚」。

一片茶葉究竟能玩出什麼花樣?約千年前的茶技為何至今仍難以超越?只要走進中國茶葉博物館,你就能瞬間穿越千年時光,重回大宋,親自體驗一場宋代茶文化美學。

宋人制茶:從御品龍鳳團茶到民間散茶 整個流程有「督茶官」嚴格把控

宋人「玩茶」還要從高大上的宋代制茶法講起。

從採茶開始,制茶的整個流程都有專門的「督茶官」嚴格把控。

當時,「茶工」凌晨五更就要入山採茶,為了茶葉潔淨新鮮,還要新汲一大罐水,掛在胸前,邊採茶,邊把茶葉投進罐中,而太陽一出現便要停工。採茶下山,新鮮茶葉還要精挑細選,並將小芽、中芽、紫芽、百合、烏蒂等部位一一區分開。

優質茶芽還要經過多道工序,以去掉苦澀物質。再用模具制餅,穿串烘乾,就成了唐宋風行的團茶。

團茶,不僅是團餅狀,還有海棠花、月兔等各式各樣的形狀。印有龍鳳圖樣的「龍鳳團茶」更是為人盛讚的宮廷御用品。對於宋朝的王公將相而言,是比黃金更難得的賞賜。儘管千年前的「龍鳳團茶」已煙消玉隕,但展覽中細緻的線描圖和複製實物足以窺見它們的精貴。

精緻而奢華的團茶大多是皇家貴族的玩法,在宋代,民間則流行散茶。上承唐代蒸青餅茶製法,下啟元代散茶形式,兩宋時期的茶葉製作開始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宋人烹飲茶:不僅鬥茶還喜歡寫詩作畫 茶藝與書法彈琴並舉

茶葉準備好了,就要開始烹飲了。追求生活美學的宋人,連飲茶也充滿藝術範兒:上承唐代精緻的煎茶法,再到工藝複雜又妙趣橫生的點茶法,都成為當時飲茶的主流方式。

煎茶法需先將茶餅碾成茶末,再放入茶銚中加水燒制,並根據喜好,加入調味品。比如唐代,流行加鹽。

而點茶法,則要將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盞中以少量開水調成均勻的茶膏,之後一邊注入開水,一邊用茶匙或茶筅慢慢攪動。這一步叫「擊拂」,正是點茶的關鍵,非常考驗茶技。點茶完畢,如果直接喝下去,未免又浪費了之前那麼多功夫。於是,又出現了「鬥茶」這項文人墨客樂此不疲的娛樂。

大致在北宋末年,點茶法進一步發揚光大,形成了又一種高超技藝——分茶。分茶,又叫「茶丹青」,顧名思義,指使茶湯表面幻化出各種文字乃至花草蟲魚的圖案。據記載,宋代有位叫「福全」的和尚便是分茶高手——每一盞中可生成一句詩,四盞連點,可成一首絕句。

宋代皇室和士大夫的參與,更是將點茶藝術推至登峰造極之境。

這種神乎其技的茶藝表演在宋代備受推崇,甚至與書法、彈琴等技藝並舉。

宋人的茶具:黑釉一時成為爆款 湯瓶也被捧紅

點茶法的流行也使宋人崇尚一套獨具審美的茶具。點茶時,茶麵泛出的湯花呈白色,與建盞的黑釉正好相互映襯,因而,宋人點茶最愛用建盞,黑釉一時成為爆款。

展覽中,可見各種宋代茶碗與茶盞,大多以黑釉為主基調。點茶「捧紅」的不僅是黑釉盞,還有另外一個關鍵角色——湯瓶,這對親密搭檔完美演繹了點茶藝術。為玩轉點茶,宋人對湯瓶作了特別設計:流口變得曲長,壺嘴的出水口圓而小,使注水點茶,收放自如,並且水流呈拋物線,極具線條美。

宋人偏愛以鬥笠盞飲茶,盞身大多呈45度斜角,像一個倒扣鬥笠,大小以一隻手能握住為宜。(記者 張蓉 通訊員 朱陽)

相關焦點

  • 看宋朝人如何喝茶,帶你了解宋朝點茶法
    前文我們講了唐朝人如何喝茶,等到了宋朝,「點茶法」成為飲茶方式的主流。點茶法是將茶餅烘乾、碾碎、磨成末,然後將茶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即調膏),然後再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是用執壺往茶盞點水。
  • 玩茶的好處有哪些
    愛喝茶的人簡單而容易成功,愛喝茶的人品味比較高,所以小編建議你別玩茶,因為級別太高,成功隨手可得。愛茶,愛喝茶,你就會變得很冷靜。玩茶的人時常面對不熟悉的新茶老茶,而他們又有必要戰勝這些未知,層出不窮的新體驗,會讓愛玩茶的人保持冷靜和高效。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茶畫興於「飲」,安於「隱」
    一、茶畫興起皆由飲茶之風盛行而來,飲茶習俗的傳承亦因茶畫而得以傳承 l 古今飲茶事 喝茶在現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們可以在茶室裡享受一下行雲流水的烹茶手法,也能夠煮一壺水,扔幾片茶葉享受一下粗放型的茶香茶味,但千萬不要覺得喝茶是一件
  • 從吃茶到喝茶,歷代茶事都經歷了什麼?
    在昨天的文章當中提到: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升,人們利用茶的方式為半煮半飲。茶葉從生葉煮羹食用,慢慢開始發展到將制好的餅茶搗碎,燒水煎煮,加上蔥、姜、橘皮等調料,最後煮透供人飲用。所以我們說中國的茶文化「興於唐、盛於宋」。唐宋:茶文化鼎盛時期說到唐朝的茶文化,有幾個關鍵詞不得不提。那就是陸羽與茶經、煎茶法、茶詩。
  • 看雅致到極致的宋朝人,是如何把喝茶喝成「非一般」的感覺
    喝茶是中國人早就有的習慣,最早茶飲被稱為藥飲,唐朝,茶聖陸羽專門寫了《茶經》這本研究茶的名著。我們現在喝茶一般泡好了直接喝,這個是從明朝開始的泡飲法。但在明之前,中國的喝茶方式和現在是很不同的。為了體現出喝茶的悠然和精緻,他將茶葉碾碎成碎末,將水燒開倒入茶末,再放鹽,然後倒出喝。陸羽雖然不再煮茶葉了,但是還是沒有擺脫舊有的影響。但這種將茶葉碾碎成末的做法開啟了宋朝"點茶"法的萌芽。
  • 我們把茶咽下喉頭,也把茶揉進畫裡
    今天,十三夷想和你聊聊,唐宋時期幾幅承載著茶事的茶畫——它們可能是以茶事活動為主題,也可能是畫中提到了茶。唐閻立本 《蕭翼賺蘭亭圖》 這是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唐代最早的茶畫。童子彎腰手捧茶託、茶碗準備分茶。爐邊的茶几上置有茶託茶碗、碾磨茶葉的荼碾、盛茶末的茶罐等用具。唐朝飲茶文化之盛遍及民間,飲茶已成為日常生活所需,此畫記載了唐朝寺院的茶事禮儀,並重現唐朝烹茶飲茶器具,及飲茶的方法與過程。
  • 聽茶記|這事太有趣了!和主持人默默一起體驗宋代茶生活吧……
    中國茶史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宋代點茶在中國茶道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想跟默默一起體驗宋人點茶的風雅嗎? (劉松年 《攆茶圖》) 宋朝的繁華盛世、閒適生活是許多文人讚美、追捧和嚮往的。
  • 宋朝人喝茶「真累」:簡直就是體力腦力大比拼,看完這3點就懂了
    眾所周知,宋茶主要是以片茶形式存在。雖然在《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但當時散茶還處於萌芽發展階段,沒能成為主流。散茶真正當家作主的時代,還要再等好幾百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旨「罷造龍團」,才將散茶推到舞臺的正中央,成為後市當仁不讓的主角。
  • 人有外號,茶也有「花名」,這些對茶葉的別稱你知多少
    hello大家好,我是鮮哉君,一位主營六堡茶、茉莉花茶和泥興陶得90後小夥。還記得小時候別人給你起的外號嗎 ,你身形瘦一些的叫「小猴子」,帶個眼睛的得叫「四眼仔」,如牛飲水一樣的叫「大水牛」等等。就像人的外號一樣,茶葉在除了有大名「茶」之外,在古時候也有不一樣的「花名」,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茶的「花名」都有哪些。漏影春「漏影春」這個名字出現在宋·陶谷 《清異錄》茗荈門三十五事中,有這樣寫到:「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松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點湯攪。」
  • 以「品茗圖」為視角,看宋朝從皇族到市井有多愛喝茶
    一、宋代品茗圖的誕生背景1.唐興宋盛的茶葉普及情況關於茶文化的發展梗概,常常會用"唐興宋盛"說法,因為在唐朝時期,由於四海臣服,疆域遼闊,大唐達官貴人們在享受帝國殊榮時,也樂見品茶賞花。宋代品茗圖的主題表達範圍品茗一詞就代表了在宋代,喝茶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繁榮的宋朝,詩詞書畫都高度發展,品茗圖的創作上也更加豐富。自唐代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開始,以飲茶為主題的繪畫藝術就開始出現,成為現存最早表現唐代煮茶法的繪畫。宋代起,茶葉的製作工藝、衝泡方式、所有器件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 《清平樂》如果能穿越,請一定去宋朝!
    如何在日常當中重新尋找「仁」字?你有沒有誤會「存天理去人慾」?兩宋時期通過科舉制度,誕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士大夫階層。— 4 —  茶事 | 為什么喝茶會在宋朝成為全民風尚?宋代的生活,尤其是文人雅士,喝茶必定是繞不開的話題。宋詞中,茶的主題也頻頻出現。在宋代,不止文人喝茶,上到皇帝,下到普通老百姓,喝茶已經完成變成了全國的一種風尚。 — 5 —  書法 | 宋代書法告訴你為什麼「字如其人」?
  • 每個中國人都有愛茶基因……
    杭州人一年都在盼望春天龍井的滋味;雲南山裡的村民最愛普洱那一口濃釅;成都人安逸樂觀的性格離不開蓋碗茶。茶,始於神農,興於唐,盛於宋。《茶經》出現喝茶成為貴族、平民日常生活不可少的習慣《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 不止是點茶,熱播劇《清平樂》裡,究竟還藏了哪些茶知識?
    而在宋代,茶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我國的茶文化,起於唐,盛於宋。隨著大宋王朝的社會商品經濟全面繁榮,貢茶、茶具、茶藝、茶坊等,更是蓬勃發展。本篇就不妨探討一二,《清平樂》裡的那些茶事!宋代最流行的喝茶方式,是點茶法。俗話說,老闆的文化就是公司的文化。宋朝天子愛喝茶,於是,點茶文化自上而下的傳播開來。點茶,在文人、士大夫的引領下。變成了一場高雅的茶事。
  • 盛世興茶 | 國運興,茶業興,國家強,茶人幸
    唐《封氏聞見記》中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也。於是茶道大行。」這個時期,唐朝作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全面繁榮的時代,有哪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夠與唐朝齊肩,也是從唐代,茶始有字,茶始作書。在陸羽以前,人們對茶的記載都是零散的。
  • 如何沒有宋朝這種茶,可能就沒有現在的珍珠奶茶了
    唐茶、宋茶各有特色很多朋友認為日本茶就是中國古茶的翻版,特別是唐茶和宋茶的翻版,如果想了解唐宋古茶的味道,去日本嘗嘗煎茶和抹茶就可以了。其實大謬不然。進入宋朝,在主流茶界,煮茶完全演變成了點茶。宋朝人將磚茶碾磨成粉,放在碗裡,衝入熱水,攪拌敲擊,打成茶湯,與日本人喝抹茶的方法很像。但是宋朝人做磚茶可比日本人做抹茶麻煩多了:必須將蒸青過後的茶葉反覆漂洗,反覆壓榨,儘可能地榨出苦汁,再把榨過的茶葉搗成茶泥,然後才能入模成型、入籠烘焙。抹茶講究的是營養成分,讓日本人做茶時榨去茶汁,他們才不捨得呢!
  • 茶居然是容易成癮的「毒品」古人喝茶曾經加蔥薑糖米麵香菜等佐料
    無論如何,茶不會起源於印度,那是英國人編的「神話」。唐代的陸羽寫了第一部茶書專著,因此他成了茶聖。這也是湖北人的驕傲,我到天門去看過西塔寺,那裡有陸羽公園,有茶經塔,很雄偉的仿唐建築。還有很多唐式樓臺高閣,可見天門的文化符號,代表人物就是陸羽。魏晉時期,就有貴族好茶。《世說新語》記載有水厄一詞,說的是王濛喜歡喝茶,這哥們自己喜歡也要大家喜歡。
  • 宋徽宗為茶打「廣告」,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宋朝人到底多麼愛茶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堪稱是中國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宋代以自由開放和生活富裕的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茶文化的繁榮。茶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便是從宋代開始的。宋徽宗趙佶寫了一本《大觀茶論》,專門為茶打廣告,這是繼陸羽《茶經》之後,又一部全面論述一個時代主流茶道藝的茶書。趙佶精於茶藝,曾多次為臣下點茶,蔡京《太清樓侍宴記》記述「遂御西閤,親手調茶,分賜左右」。趙佶還下詔北苑官焙製造、上供了大量名稱優雅的貢茶,如玉清慶雲、瑞雲翔龍、浴雪呈樣等。
  • 朱元璋造就了飲茶方式巨變——從唐宋的吃茶到明清的喝茶
    近兩年,宋明兩代的電視劇漸漸取代了讓人厭倦的清宮戲,開始登上了各家的電視臺。相較於清宮戲中動輒稱「奴才」的刺耳諂媚聲,清以前士大夫的生活也走入了我們的視野。宋代繼承了唐煎茶之道,點茶道也日漸盛行,茶人將茶餅敲碎,捻成細末。
  • 行知讀書會|盛世之清尚,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從上層貴族到市井百姓,無論是皇帝、士大夫,抑或是平民,有宋以來,茶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之中,在茶的流變中可見宋朝的時代精神,宋徽宗所謂「盛世之清尚」正是茶的文人屬性登峰造極的體現。茶飲如何成為審美?這樣的審美又對應著怎樣的社會生活?盛世如何「清尚」?器如何顯現「道」?要回答這些問題,張海嵐首先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的現場。
  •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
    在唐代,茶餅是當時制茶的主要形式,唐代的茶餅形狀很多,通常是中間穿孔烘乾後穿繩,然後加以密封運往各地。最初的飲茶法就是把茶與蔥、姜、鹽一起煎煮,這就是最原始的生煮羹飲法。後來在陸羽的倡導下,茶開始由加料的羹煮發展為清茶的烹煮,並稱為:「唐煮」。茶興於唐朝盛於宋。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宋朝飲茶的方法從煮茶過度到點茶,稱為「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