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雅致到極致的宋朝人,是如何把喝茶喝成「非一般」的感覺

2020-12-23 歷史滄瀾

01引子

之前兩部以宋代為背景的兩部電視劇《知否》和《清平樂》,口碑都非常不錯。劇中還原了宋代茶道、香道,花藝等風雅的生活場景。宋朝四大雅事,點茶、焚香、掛畫、插花。

尤其點茶的場景,在《知否》和《清平樂》中出鏡的頻率都極高。劇中出現的茶器有茶筅、黑釉盞、帶託盞、茶匙、茶磨、湯瓶等等。

這些茶具也有很多流傳下來的宋代時期文物精品,我們一起來對照欣賞下吧!

先上兩張《知否》茶具大集合的劇照。

再上一張《清平樂》的茶具

02飲茶方法的變化

茶,是中國人精神的一種體現。喝茶是中國人早就有的習慣,最早茶飲被稱為藥飲,唐朝,茶聖陸羽專門寫了《茶經》這本研究茶的名著。

我們現在喝茶一般泡好了直接喝,這個是從明朝開始的泡飲法。但在明之前,中國的喝茶方式和現在是很不同的。

唐朝時是"粥茶法":看文字就能想像了,就是像煮粥似的,鍋裡燒開水後投入茶葉,邊煮邊加鹽、蔥、姜、橘皮等調料,煮好舀出,分發到各個碗裡。因為加入了各種調料,就像"菜湯"一樣。小夥伴們想像一下這個畫面,有沒有搽汗呢?

這種喝法,茶聖陸羽是越看越嫌棄了,所以在他的《茶經》中把這種飲茶法稱之為"溝中棄水"。為了體現出喝茶的悠然和精緻,他將茶葉碾碎成碎末,將水燒開倒入茶末,再放鹽,然後倒出喝。陸羽雖然不再煮茶葉了,但是還是沒有擺脫舊有的影響。但這種將茶葉碾碎成末的做法開啟了宋朝"點茶"法的萌芽。

宋朝"點茶"法:先將茶葉磨成粉末,再將黑盞預熱,將茶粉投入黑盞之中,注水壺(湯瓶)慢慢注水,這個注水的過程講究手法和儀態美,水流極細,如蜻蜓輕點暮荷,故稱點茶。用開水燙盞來保持茶盞的溫度,為了保持茶盞的溫度,選用的是胎體厚重的建窯黑盞(質厚難冷)。然後用力攪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狀再飲用,有點類似今天的調酒,但手法肯定是不一樣的。日本抹茶道就是源自宋代的點茶。

此外,宋代仍沿襲唐朝時加鹽的習慣,到了宋朝,御用茶還會加龍腦香,也有加鹽、姜、蔥、香菜、木樨、青豆、花瓣之類的佐料。

03宋朝點茶的選材和步驟

宋朝人的茶葉以團茶、餅茶為主,製作非常講究,茶葉經過蒸青之後,要經入榨、研磨、過黃等程序,去除茶葉草青氣和茶膏,惟留馨香甘淡。

徽宗時製成"龍團勝雪"之茶.每餅值四萬錢,珍貴無比。這種茶餅對原料的要求極高,它將檢出之茶只取當心一縷,用清泉漬之,光瑩如銀絲。宋代北苑貢茶有龍團、鳳團等名號。

壓制茶餅用模,模具有銀模、銅模,圈有銀圈、銅圈、竹圈。模形有圓形、方形、稜形、花形、橢圓形等。模具上刻有龍鳳、花、草等圖紋。方形茶餅稱"鑄",圓形茶餅稱"團"。

富貴人家,幾乎都是選擇團茶,比如,《知否》裡喝茶前都要擂開,或者用碾子碾開。像我們現在這樣的散茶也有,但是就不是什麼好茶,主要是一些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和碎末茶,是比較貧困的百姓消費的。

點茶非常講究粉與水的比例,也是一碗好茶的關鍵,水分幾次注入。用筷子或湯匙擊打攪拌茶湯,後來便是專業創造了一種器具——茶筅,用來調和茶湯,使其泛起泡沫,凝而不散,顏色以奶白為上,浮起滿碗雪花。

點茶的具體步驟:

1、烤茶:將"蒸青"團餅茶烤軟;

2、碾茶:將烤軟或蒸青好的團餅茶,用研磨磨成茶末粉,遇堅硬時可用曲柄小鋸;

3、篩末:用茶羅細細篩取茶末粉,裝入茶盒內貯存,用毛刷整理多餘的末粉;

4、煮水:將釜置於爐上,加水煮沸,裝入湯瓶;或湯瓶直接放於爐上煮水;

5、點茶:用茶勺取茶末,放入茶盞,用湯瓶注入少量沸水;

6、調膏: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水要噴瀉而入,不能斷斷續續,水呈適中;

7、擊拂:用"茶筅"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如此不斷地運筅、擊拂、泛花,使茶湯麵上浮起一層白色浪花,宋人稱為"戰雪濤";

8、候茶:主人與客人,共同欣賞字畫,或吟詩作對;

9、品茗:將茶盞置於盞託上,奉客,或自飲。

《知否》裡多次出現茶道的情景,還有祖母特意請宮廷出來的孔嬤嬤教三個孫女規矩、禮儀、持家之法。孔嬤嬤就有專門教明蘭、如蘭、墨蘭茶道的畫面。其實,茶道最先是宮裡流行的,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宋代茶道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

04宋朝鬥茶

對茶道的熱愛,在文人雅士中便興起了"鬥茶"。他們喜歡約上三三兩兩的人,帶上茶具,分享私藏的奇茗。互相比拼點茶品質、點茶技術,聚在一起比誰的茶浮沫顏色更白、更多、更細膩,浮沫凝而不散……這就是鬥茶,是宋人獨有的雅趣之戲。宋代鬥茶之風極盛,而鬥茶勝負也就有了一套標準,依據就是湯色和湯花。

湯色: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其次是青白、灰白、黃白。

"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於上,人力盡於下,茶必純白。天時暴暄,芽萌狂長,採造留積,雖白而黃矣。青白者,蒸壓微生;灰白者,蒸壓過熟。壓膏不盡則色青暗。焙火太烈則色昏赤"。——宋徽宗《大觀茶論》

湯花: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

1、 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密切相關,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

2、 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所謂"咬盞"不是僅指湯花緊咬盞沿,只要盞內漂有湯花,不管在何位置,透過湯花看相應部位盞底兔毫紋(油滴紋)都有被咬住的樣子,如果湯花在盞內飄動,盞底兔毫紋(油滴紋)則有被拉動的現象,非常生動有趣,這也是人們為何喜愛兔毫(油滴)盞的原因。

因鬥茶的流行,為了讓湯花色澤更顯雪白,湯花咬盞的時間更久,宋代人除了在點茶手法上勤加苦練,(比如宋代閨閣女子多會練就點茶功夫,《知否》中盛家三姐妹專門和宮廷出來的嬤嬤學習點茶,《清平樂》中仁宗稱讚曹皇后點茶功夫好。就可看出,越是富貴人家的女子,越是要有一手點茶本事),還要有合適的器具,宋代最流行的就是用"黑釉茶盞"來點茶。黑白分明、對比強烈。"黑",是點茶所用茶盞"以黑為尊","白",是茶的湯色"以白為貴"。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指出:"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

"黑釉茶盞"中最負盛名的就是以建窯建盞為尊。建盞可謂是宋代茶具的魁首,就和越窯青瓷是唐代茶具之首一樣。

宋徽宗在位時,宮中所用茶盞都是建窯燒制,經過上千公裡運送至京城進貢(有些建盞的底足上落有"供御"、"進踐"的款識,意思為皇室御用)。因為上乘的點茶茶盞需要符合三個條件:其一,盞色須足夠黑;其二,盞的保溫性能好;其三,盞要能防止茶湯溢出。而最符合這三個要求的,非建窯建盞莫屬。首先,建窯黑釉茶盞釉色純正,施釉較厚,且為結晶釉,每隻盞的花紋都不重複,不失變化之美,擺脫了傳統的單一黑色釉。

其次,建盞胎體厚重,含鐵量高(主要含Fe2O3),約為6%-10%,胎色呈灰黑色,俗稱"鐵胎",保溫性能好。

再次,建窯所產束口盞,盞底夠深,盞口下方有一圈注水線,能有效防止擊拂時茶湯溢出,非常適合點茶。

由於建盞作為鬥茶器具的諸多優勢,得到當時很多名人的推崇。

最權威的就是皇帝宋徽宗了,他不僅在《大觀茶論》中為其代言,甚至"以惠山泉,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

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蔡襄也為建盞背書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胚微厚,焙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蔡襄《茶錄》

可以說,宋代鬥茶推動了宋代黑瓷的發展。縱觀中國陶瓷史,青瓷乃瓷器之祖,始於商代,其釉料簡單易得,用草木灰即可燒制。隋唐時期,陶瓷工藝有了"南青北白"的說法。到了宋代,青瓷、白瓷在隋唐五代的積累中進一步發展,而黑瓷則異軍突起,與青瓷、白瓷三足鼎立。在已發現的宋代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窯址都可見黑瓷,其中"黑釉茶盞"的產量尤為可觀。

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釉中含鐵量越高,釉色就越深,反之,則越淺。在瓷器燒制時增加釉料中的含鐵量,使其呈現黑色,難度不大,相反想要降低釉料的含鐵量,則有一定難度。黑瓷的燒制從東漢開始,至唐朝時期就已不存在技術障礙。但黑瓷直至宋代,因鬥茶才大放光彩。

宋代的鬥茶,推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也推動了宋代文人藝術的發展,在宋朝一般有兩種配套的文娛活動比較常見。

第一種是鬥茶令,跟我們吃飯喝酒時行酒令差不多,不過文人雅士大多是以詩詞歌賦為主。但是所有的詩詞歌賦必須跟茶相關,這樣才能助茶興。

第二種是茶百戲,也可以叫做分茶。陸遊有句詩叫做:晴窗細乳細分茶,說的就是茶百戲。茶百戲是一種高超的茶道,能夠在茶湯湯花上顯示出瑰麗多變的景象。陸遊、蘇軾等大詩人都是此道高手。

05總結

其實歸根結底,宋朝鬥茶文化之所以如此盛行,一方面,和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大宋社會繁榮富庶,宋朝的GDP排在當時世界前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品質也就會提高。

另一方面,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廷,文人在大宋的地位非常之高,科舉考中就授予官職,和隋唐時期還要替補等待職位不同,而且,科舉錄取人數大大增多。政府對文人的重視,促進了文化藝術興盛繁榮。

正因為有富裕優越的物質條件,又有寬鬆豐富的文化氛圍,文人雅士才有條件、有時間、有心情去進行豐富的娛樂文化,鬥茶之風才能如此盛行。

當然,宋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於茶的愛好都是歷朝最濃厚的,茶文化的豐富和精妙,宋朝是當之無愧的歷史第一。

宋朝茶文化的盛行,給我們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影響遠遠不止於國內,影響到東亞、東南亞的很多國家,比如日本等國茶道文化都深受宋朝茶文化的影響。#拍一拍宋朝#

參考文獻:

《茶錄》 蔡襄

《大觀茶論》 宋徽宗

相關焦點

  • 看宋朝人如何喝茶,帶你了解宋朝點茶法
    前文我們講了唐朝人如何喝茶,等到了宋朝,「點茶法」成為飲茶方式的主流。點茶法是將茶餅烘乾、碾碎、磨成末,然後將茶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即調膏),然後再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是用執壺往茶盞點水。
  • 茶文化:焚香品茗,古色古香,雅到極致
    我國古代的那些文人是真的雅致,在他們講究的生活習慣之中,硬是將中國人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發展成為了一種文化。就像喝茶,明明茶葉只是一種植物,喝茶是為了解渴,但在愛茶的人手中,喝茶也可以玩出那麼多的花樣。
  • 宋朝人喝茶「真累」:簡直就是體力腦力大比拼,看完這3點就懂了
    散茶真正當家作主的時代,還要再等好幾百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旨「罷造龍團」,才將散茶推到舞臺的正中央,成為後市當仁不讓的主角。但是在宋朝,散茶還是個「黃口小兒初學行」,不受上流社會重視和認可的小孩子家家。今天,我們都知道,散茶衝泡方法很簡單,省時省力,隨泡隨喝,很是方便。但是宋人喝茶可沒這麼輕鬆寫意。
  • 喝茶的男人不會變壞,喝茶的女人不一般
    從採青的環境下發酵烘焙氣候,從鐵觀音到喝紅茶,釀造等,它們可以從文學到審美,從地理到天文學,物理學,什麼都略懂其一。品中王◎愛喝茶的男人很睿智一片嫩葉以及經受過高溫的洗禮、千錘百鍊自己之後,才能煉製成茶,留下一股淡淡的苦澀的清香。
  • 經常喝茶的人,與從不喝茶的人,有何區別?愛喝茶,有什麼好處?
    喝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謂源遠流長,在中國,有上千年的茶文化,甚至,還有一些典籍專門研究喝茶,茶道的盛行,一直延續到今天。或許你也能脫口而出,中國十大名茶,也能品嘗出哪種茶好,哪種茶更香。愛茶的人,往往「視茶如命」,每天不喝茶感覺不舒服,儘管有些茶葉價值不菲,依然鍾愛。
  • 以「品茗圖」為視角,看宋朝從皇族到市井有多愛喝茶
    宋代品茗圖的主題表達範圍品茗一詞就代表了在宋代,喝茶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繁榮的宋朝,詩詞書畫都高度發展,品茗圖的創作上也更加豐富。自唐代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開始,以飲茶為主題的繪畫藝術就開始出現,成為現存最早表現唐代煮茶法的繪畫。宋代起,茶葉的製作工藝、衝泡方式、所有器件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 喝茶的女人不只是美而是美到骨子裡
    喝茶的女人不只是美而是美到骨子裡都說女人是水做的,這話的確不假,就像紅樓夢裡到處是女人喝茶的情景,溫文而優雅,那種人茶合一與自然環境的融合,簡直美若天仙。其實女人也是會享受生活的,我發現好多女人他們都會去茶城精挑細選的買上一點茶,然後配上自己的那一套精美茶具,穿著打扮古典,面色從容,白衣素裹,每一個動作泡茶的動作都是那麼純淨、自然,別說說喝茶了,給人的感覺就是能看一眼如此美景,此生足矣!你是不是已陶醉了。
  • 宋朝的審美,領先世界一千年
    宋朝人最愛的配色的小秘密,他們偏愛冷色調,色彩集中在藍色、綠色和紫色,而且喜歡用低明度低純度的色彩進行搭配。而那些高飽和度的顏色如黃色、紅色和橙色在宋朝則以低飽和度的形式出現,融入這些冷色調中。 宋朝人對冷色調的追求也融入了藝術品中,可以從當時的瓷器看出來他們最愛的顏色-藍綠色。
  • 喝茶喝對了才叫喝茶!這4大禁忌,中招的人趕緊改
    喝茶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方式,很多人每天都習慣喝上一杯茶。不過適當的喝茶對人體健康還是比較有好處的,但是喝茶一定要講究方法,錯誤的喝茶習慣不僅不會對身體起到好處,反而會傷害到身體。所以喝茶是有禁忌的,這些一定要了解。
  • 茶、喝茶、茶文化,一杯茶喝出人生滋味
    茶葉有高低貴賤,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人享用。有的人非高檔茶不喝,而農村老人粗茶淡飯也樂呵。在田裡幹活,在都市的建築工地搬磚,保溫瓶裡泡著幾十塊錢一斤的茶,累了,咕嚕咕嚕灌一肚子,爽。而有錢有閒的人,則擺出整套茶具,品功夫茶。當然,他們的茶都是高檔的,甚至被炒到成千上萬。不是喝茶,是喝銀子。
  • 原來宋朝就有了「咖啡拉花」
    直到中唐時,茶才變成可以喝的飲料。唐朝人喝茶,跟煎藥差不多。不僅喝茶靠煮,而且煮的時候還要加點鹽之類的佐料,這種喝茶方式被人們稱為「煎茶法」。到了追求雅致的宋代,茶館遍地流行。宋人終於不往茶湯裡面加鹽了,而是發明了更精緻的喝茶方式——點茶。
  • 喝茶的最高段位應該喝什麼茶葉?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則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一境界的詩句出自北宋文學家、著名詞人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登高望遠容易產生迷茫感、孤寂,有一種前路漫漫不知如何行走的感覺,也是一種孤獨的感覺。
  • 宋朝人的生活,如此精緻有趣
    馬和《豳風圖》 宋人還極愛喝茶,他們喝茶很講究,要「點茶」,還要「鬥茶」,宋徽宗就是鬥茶高手。不僅文人雅士,高官貴族飲酒,老百姓也喝,還有了無酒不成席的風俗。東坡先生本人就擅釀酒,在貶官黃州時就自釀「蜜酒」。 酒文化大盛,文人間行酒令,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座而喧譁者,眾賓歡也」。
  • 從《知否》到《清平樂》,我嗅到了一個香氣襲人的宋朝
    從《知否》到《清平樂》 ,我嗅到了一個香氣襲人的宋朝。焚香之雅:宋朝人的風雅情趣和萬般情思,從「爐香靜逐遊絲轉」中輕逸如果要問中國的歷朝歷代中,哪一個朝代最是風雅和迷人,那一定非宋朝莫屬。在《清平樂》中,宋仁宗自幼就愛吃各種蜜餞,宋朝的這種蜜餞和我們今天吃到的各類蜜餞食品是差不多的。在宋代,點心一般被叫做果品、果子。《清平樂》中,宋仁宗的女兒徽柔公主特別愛吃果子,就連給侍女起名,都要叫「笑靨兒」。
  • 美國人喝茶被英國人鄙視了,腐國人怎麼那麼會喝茶
    剛剛救上來的軍官,躲在漁民的漁船上瑟瑟發抖,當他看見那杯端來的紅茶的時候,他並沒有喝下去,反而將杯子打翻確定這是真的茶,因為他知道,到了喝茶的地方,才是真的到家了。報導新聞時要喝茶追擊犯人時要喝茶一棟樓塌了也不關老子的事兒,我還要悠閒地喝茶在英國,看電視的時候還有專門的「茶歇時刻」。感覺英國人對茶的喜愛,大概連炸魚薯條都比不上。
  • 去宋朝酒館喝一杯
    武松打虎之前,在路邊一家小酒館裡喝了很多酒,我們也知道。那家酒館沒有名字,但是有招牌,招牌是門口斜挑的一面旗,旗上寫著五個字:「三碗不過崗。」現在的酒館,用門上的匾額做招牌,用路邊的燈箱做招牌,可是在唐宋元明諸朝,一般都是用旗幟做招牌。這面旗用竹竿高高挑起,材質一般用布,顏色一般是青色。
  • 喝茶解渴,為什麼有的人越喝越渴?
    在影視劇和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人用茶水解渴,但是也有茶客反映,自己喝茶越喝越渴,貝葉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是怎麼回事。(來源:貝葉集選)人怎麼才會產生「口渴」感弄懂茶越喝越渴,我們先需要知道「口渴」感是怎麼產生的。通俗來說,當你身體缺水時,體液的濃度就會升高,隨之晶體滲透壓升高,這時感覺器官就會報告大腦,身體缺水了,然後大腦就讓我們產生一種「口渴」的感覺,這樣我們就想喝水了。
  • 不論綠茶、白茶、紅茶、烏龍茶,傳統喝茶方式好?還是喝奶茶好?
    從品茶茶味的角度看,喝新式茶,茶味只是背景。而調飲的滋味(水果、芝士、糖等),喧賓奪主。再來說到傳統的喝茶,自明清以來,清飲就是喝茶的主流。清飲,與調飲相對。歷史上,在唐宋元時期,調飲式喝茶很常見。像是水滸傳裡寫的王婆茶坊,裡面介紹到的梅湯(茶中放幾粒烏梅煎制而成)、合湯(用果仁、蜜餞之類的甜食調和烹製的一種甜茶)、薑茶(薑片加一些糖同茶葉放在一起用沸水衝泡)等,都屬於調飲的類型。自朱重八廢止團茶後,清飲式喝茶興起。喝茶時不提倡添加任何非茶物質,只有單純的茶+水。
  • 閒聊喝咖啡、喝糖水、喝茶.
    我在看比爾波特尋訪中國隱士裡提到很多隱士為他準備的是一杯糖水時還是很措手不及的驚訝。沒有茶,而是糖水。或許喝茶的要求讓隱士們覺得負擔太大了。」「喝茶茶器能簡單到什麼程度呢?曾經我和曾師傅在工地喝茶,他拿出了三隻一次性透明塑料杯,一隻杯底劃開一條口,投入茶葉放入第二隻杯子衝泡熱水,幾秒後提出內杯,一杯茶就完成遞給我了,再和第三個杯子重複一次,就有了他的那杯茶。
  • 喝茶的好處,男人應該如何正確喝花茶
    並且一直以來各國均以能夠喝到中國好茶為榮。茶這麼有名,影響範圍這麼深、這麼廣,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喝茶健康,好處是在多多。1、防病,喝茶可以幫助大家提神醒腦,並且中國人一直相信喝茶可以養神,茶中含有的咖啡鹼、茶多酚等等物質具有很多的功效,可以幫助大家提高免疫能力,並且具有一定抗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