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子
之前兩部以宋代為背景的兩部電視劇《知否》和《清平樂》,口碑都非常不錯。劇中還原了宋代茶道、香道,花藝等風雅的生活場景。宋朝四大雅事,點茶、焚香、掛畫、插花。
尤其點茶的場景,在《知否》和《清平樂》中出鏡的頻率都極高。劇中出現的茶器有茶筅、黑釉盞、帶託盞、茶匙、茶磨、湯瓶等等。
這些茶具也有很多流傳下來的宋代時期文物精品,我們一起來對照欣賞下吧!
先上兩張《知否》茶具大集合的劇照。
再上一張《清平樂》的茶具
02飲茶方法的變化
茶,是中國人精神的一種體現。喝茶是中國人早就有的習慣,最早茶飲被稱為藥飲,唐朝,茶聖陸羽專門寫了《茶經》這本研究茶的名著。
我們現在喝茶一般泡好了直接喝,這個是從明朝開始的泡飲法。但在明之前,中國的喝茶方式和現在是很不同的。
唐朝時是"粥茶法":看文字就能想像了,就是像煮粥似的,鍋裡燒開水後投入茶葉,邊煮邊加鹽、蔥、姜、橘皮等調料,煮好舀出,分發到各個碗裡。因為加入了各種調料,就像"菜湯"一樣。小夥伴們想像一下這個畫面,有沒有搽汗呢?
這種喝法,茶聖陸羽是越看越嫌棄了,所以在他的《茶經》中把這種飲茶法稱之為"溝中棄水"。為了體現出喝茶的悠然和精緻,他將茶葉碾碎成碎末,將水燒開倒入茶末,再放鹽,然後倒出喝。陸羽雖然不再煮茶葉了,但是還是沒有擺脫舊有的影響。但這種將茶葉碾碎成末的做法開啟了宋朝"點茶"法的萌芽。
宋朝"點茶"法:先將茶葉磨成粉末,再將黑盞預熱,將茶粉投入黑盞之中,注水壺(湯瓶)慢慢注水,這個注水的過程講究手法和儀態美,水流極細,如蜻蜓輕點暮荷,故稱點茶。用開水燙盞來保持茶盞的溫度,為了保持茶盞的溫度,選用的是胎體厚重的建窯黑盞(質厚難冷)。然後用力攪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狀再飲用,有點類似今天的調酒,但手法肯定是不一樣的。日本抹茶道就是源自宋代的點茶。
此外,宋代仍沿襲唐朝時加鹽的習慣,到了宋朝,御用茶還會加龍腦香,也有加鹽、姜、蔥、香菜、木樨、青豆、花瓣之類的佐料。
03宋朝點茶的選材和步驟
宋朝人的茶葉以團茶、餅茶為主,製作非常講究,茶葉經過蒸青之後,要經入榨、研磨、過黃等程序,去除茶葉草青氣和茶膏,惟留馨香甘淡。
徽宗時製成"龍團勝雪"之茶.每餅值四萬錢,珍貴無比。這種茶餅對原料的要求極高,它將檢出之茶只取當心一縷,用清泉漬之,光瑩如銀絲。宋代北苑貢茶有龍團、鳳團等名號。
壓制茶餅用模,模具有銀模、銅模,圈有銀圈、銅圈、竹圈。模形有圓形、方形、稜形、花形、橢圓形等。模具上刻有龍鳳、花、草等圖紋。方形茶餅稱"鑄",圓形茶餅稱"團"。
富貴人家,幾乎都是選擇團茶,比如,《知否》裡喝茶前都要擂開,或者用碾子碾開。像我們現在這樣的散茶也有,但是就不是什麼好茶,主要是一些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和碎末茶,是比較貧困的百姓消費的。
點茶非常講究粉與水的比例,也是一碗好茶的關鍵,水分幾次注入。用筷子或湯匙擊打攪拌茶湯,後來便是專業創造了一種器具——茶筅,用來調和茶湯,使其泛起泡沫,凝而不散,顏色以奶白為上,浮起滿碗雪花。
點茶的具體步驟:
1、烤茶:將"蒸青"團餅茶烤軟;
2、碾茶:將烤軟或蒸青好的團餅茶,用研磨磨成茶末粉,遇堅硬時可用曲柄小鋸;
3、篩末:用茶羅細細篩取茶末粉,裝入茶盒內貯存,用毛刷整理多餘的末粉;
4、煮水:將釜置於爐上,加水煮沸,裝入湯瓶;或湯瓶直接放於爐上煮水;
5、點茶:用茶勺取茶末,放入茶盞,用湯瓶注入少量沸水;
6、調膏: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水要噴瀉而入,不能斷斷續續,水呈適中;
7、擊拂:用"茶筅"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如此不斷地運筅、擊拂、泛花,使茶湯麵上浮起一層白色浪花,宋人稱為"戰雪濤";
8、候茶:主人與客人,共同欣賞字畫,或吟詩作對;
9、品茗:將茶盞置於盞託上,奉客,或自飲。
《知否》裡多次出現茶道的情景,還有祖母特意請宮廷出來的孔嬤嬤教三個孫女規矩、禮儀、持家之法。孔嬤嬤就有專門教明蘭、如蘭、墨蘭茶道的畫面。其實,茶道最先是宮裡流行的,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宋代茶道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
04宋朝鬥茶
對茶道的熱愛,在文人雅士中便興起了"鬥茶"。他們喜歡約上三三兩兩的人,帶上茶具,分享私藏的奇茗。互相比拼點茶品質、點茶技術,聚在一起比誰的茶浮沫顏色更白、更多、更細膩,浮沫凝而不散……這就是鬥茶,是宋人獨有的雅趣之戲。宋代鬥茶之風極盛,而鬥茶勝負也就有了一套標準,依據就是湯色和湯花。
湯色: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其次是青白、灰白、黃白。
"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於上,人力盡於下,茶必純白。天時暴暄,芽萌狂長,採造留積,雖白而黃矣。青白者,蒸壓微生;灰白者,蒸壓過熟。壓膏不盡則色青暗。焙火太烈則色昏赤"。——宋徽宗《大觀茶論》
湯花: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
1、 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密切相關,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
2、 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所謂"咬盞"不是僅指湯花緊咬盞沿,只要盞內漂有湯花,不管在何位置,透過湯花看相應部位盞底兔毫紋(油滴紋)都有被咬住的樣子,如果湯花在盞內飄動,盞底兔毫紋(油滴紋)則有被拉動的現象,非常生動有趣,這也是人們為何喜愛兔毫(油滴)盞的原因。
因鬥茶的流行,為了讓湯花色澤更顯雪白,湯花咬盞的時間更久,宋代人除了在點茶手法上勤加苦練,(比如宋代閨閣女子多會練就點茶功夫,《知否》中盛家三姐妹專門和宮廷出來的嬤嬤學習點茶,《清平樂》中仁宗稱讚曹皇后點茶功夫好。就可看出,越是富貴人家的女子,越是要有一手點茶本事),還要有合適的器具,宋代最流行的就是用"黑釉茶盞"來點茶。黑白分明、對比強烈。"黑",是點茶所用茶盞"以黑為尊","白",是茶的湯色"以白為貴"。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指出:"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
"黑釉茶盞"中最負盛名的就是以建窯建盞為尊。建盞可謂是宋代茶具的魁首,就和越窯青瓷是唐代茶具之首一樣。
宋徽宗在位時,宮中所用茶盞都是建窯燒制,經過上千公裡運送至京城進貢(有些建盞的底足上落有"供御"、"進踐"的款識,意思為皇室御用)。因為上乘的點茶茶盞需要符合三個條件:其一,盞色須足夠黑;其二,盞的保溫性能好;其三,盞要能防止茶湯溢出。而最符合這三個要求的,非建窯建盞莫屬。首先,建窯黑釉茶盞釉色純正,施釉較厚,且為結晶釉,每隻盞的花紋都不重複,不失變化之美,擺脫了傳統的單一黑色釉。
其次,建盞胎體厚重,含鐵量高(主要含Fe2O3),約為6%-10%,胎色呈灰黑色,俗稱"鐵胎",保溫性能好。
再次,建窯所產束口盞,盞底夠深,盞口下方有一圈注水線,能有效防止擊拂時茶湯溢出,非常適合點茶。
由於建盞作為鬥茶器具的諸多優勢,得到當時很多名人的推崇。
最權威的就是皇帝宋徽宗了,他不僅在《大觀茶論》中為其代言,甚至"以惠山泉,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
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蔡襄也為建盞背書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胚微厚,焙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蔡襄《茶錄》
可以說,宋代鬥茶推動了宋代黑瓷的發展。縱觀中國陶瓷史,青瓷乃瓷器之祖,始於商代,其釉料簡單易得,用草木灰即可燒制。隋唐時期,陶瓷工藝有了"南青北白"的說法。到了宋代,青瓷、白瓷在隋唐五代的積累中進一步發展,而黑瓷則異軍突起,與青瓷、白瓷三足鼎立。在已發現的宋代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窯址都可見黑瓷,其中"黑釉茶盞"的產量尤為可觀。
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釉中含鐵量越高,釉色就越深,反之,則越淺。在瓷器燒制時增加釉料中的含鐵量,使其呈現黑色,難度不大,相反想要降低釉料的含鐵量,則有一定難度。黑瓷的燒制從東漢開始,至唐朝時期就已不存在技術障礙。但黑瓷直至宋代,因鬥茶才大放光彩。
宋代的鬥茶,推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也推動了宋代文人藝術的發展,在宋朝一般有兩種配套的文娛活動比較常見。
第一種是鬥茶令,跟我們吃飯喝酒時行酒令差不多,不過文人雅士大多是以詩詞歌賦為主。但是所有的詩詞歌賦必須跟茶相關,這樣才能助茶興。
第二種是茶百戲,也可以叫做分茶。陸遊有句詩叫做:晴窗細乳細分茶,說的就是茶百戲。茶百戲是一種高超的茶道,能夠在茶湯湯花上顯示出瑰麗多變的景象。陸遊、蘇軾等大詩人都是此道高手。
05總結
其實歸根結底,宋朝鬥茶文化之所以如此盛行,一方面,和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大宋社會繁榮富庶,宋朝的GDP排在當時世界前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品質也就會提高。
另一方面,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廷,文人在大宋的地位非常之高,科舉考中就授予官職,和隋唐時期還要替補等待職位不同,而且,科舉錄取人數大大增多。政府對文人的重視,促進了文化藝術興盛繁榮。
正因為有富裕優越的物質條件,又有寬鬆豐富的文化氛圍,文人雅士才有條件、有時間、有心情去進行豐富的娛樂文化,鬥茶之風才能如此盛行。
當然,宋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於茶的愛好都是歷朝最濃厚的,茶文化的豐富和精妙,宋朝是當之無愧的歷史第一。
宋朝茶文化的盛行,給我們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影響遠遠不止於國內,影響到東亞、東南亞的很多國家,比如日本等國茶道文化都深受宋朝茶文化的影響。#拍一拍宋朝#
參考文獻:
《茶錄》 蔡襄
《大觀茶論》 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