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上補習班,是一種精英教育,還是大眾教育

2020-12-14 司馬擎傘

時間過得真快,眼看著快到9月份孩子開學的時間了,不知道這對於大人來說是喜還是憂呢,但對於現在家裡的孩子來說,其實跟平時上學沒什麼不一樣,即使放假了,他們依然要每天面對各種形形色色、琳琅滿目的補習班。

01

前段時間學校放假時,一個生活在農村的親戚的孩子,因為要到我所在的小縣城裡上補習班,路程一個來回需要七八十裡,對於一個剛上初中的孩子來說非常不方便,那段時間就暫住在我家裡。

聽說是班裡的老師在自己家裡辦的,本來是不想上的,其一小孩的成績平時就挺不錯,根本沒必要再——畫蛇添足;其二一個多月的時間,2千多元的補習費用確實讓人有點——欲說還休

之前我的這個親戚,因為上這個所謂以後可以上重點高中的學校,託關係找人已經額外花了2萬多的費用,很多人掙錢真的不容易。

上次閒聊,家裡的桃園,去年的行情好,賣了9000多,今年不行,再加上附近的罐頭廠因為環保關門的不少,賣桃的收入就減少了將近三分之二,這次補習的錢加上其它來回費用,這一季的桃就算給別人種了。

但是不上不行,一方面,老師或多或少的暗示,還專門面授機宜給親戚說了許多上補習班的好處,農村人耿直,受不了老師的熱情;另一方面,也怕現在萬一不上,孩子以後會在班上受了委屈(經歷過這樣事兒的家長,應該能理解這份矛盾的心情吧),最後還是不情願地報了。

02

說實話,現在上個學,大人,小孩都挺不容易的。

近日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報告》顯示,六成兒童參與課外班,上學日5天參與課外班的累計時間為3.4小時,周末兩天參與課外班的累計時間為3.2小時。每個兒童平均每年課外班的花費為9211元,佔家庭總收入的比例為12.84%。

家有學子,父母其中一個人的收入,就要全部貢獻給課外補習、培訓班,還不一定能有效果,為了在寒冬酷暑裡接送補課的孩子,全家人都要排值班表。

孩子既要做學校功課,又忙於應對課外班的功課,每天寫到夜裡23點很正常,也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幹些課本之外的有益於自身成長的事情。

教育方面,花費在補習方面的額外支出,對我們每一個家庭,從另一種更形象的意義上來講,更像是是一種比拼金錢和資源的教育。

任其發展下去,會導致教育和受教育群體呈現出某種分化和層級的特徵,最終的結果將是精英教育體系的逐步形成,而與國家所大力倡導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的大眾教育方向會漸行漸遠。

有的人會認為,怎麼會呢,我砸炸鍋賣鐵,也送孩子上了,沒什麼不一樣啊。其實不然,你花1千,和花1萬、10萬的價格,一分價錢一分貨,效果和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就好像別人是享受生活,你是接受生活,一字之差,千差萬別。

至於說這種服務形式帶動社會經濟的增長,咱不是專家,不敢妄言,但這種非實體經濟的存在,看上去更像一種財富的轉移——從一個口袋掏出來,又擱到另一個口袋裡。

03

毋庸諱言,現在的教師隊伍,受一些不好風氣的不可避免的薰染,即使是教育部門三令五申,訓勉懲戒,一些違背道德的現象和做法依然存在。只不過是有所縮頭,有所遮掩罷了。

有的老師上課時根本不好好講課,留著重點內容,「引誘」孩子去上他或者他同事的輔導班,不去上的話,孩子肯定會落後;個別教師在課堂上浮皮潦草,將更多精力放在校外培訓班,鼓勵學生參與自己開辦或任教的補習班。

說了這麼多,那位說了,那你的孩子呢,上不上呢,我可以拍著胸脯說——看破不說破,說破也沉默,人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風雨過後還得該幹嘛幹嘛,「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間」,誰又能免俗呢?

而且不是你自己,往往還還關係到孩子的前途和命運,自己已經如此了,難道還要讓自己的孩子還要如此嗎?隨波逐流和被浪打在沙灘上,你又能如何選擇呢?

就好像你在劇場中看演出,前排觀眾有錢任性,非得站起來看,你在後排,站不站起來呢,不站起來,那你幹嘛來了!

相關焦點

  • 選擇精英教育還是快樂教育?
    生活中,你是「虎媽」還是「貓爸」?或者反過來,你是「虎爸」還是「貓媽」?「貓式」「虎式」觸及到了國內家庭教育子女問題的命門。這個學期,上初二的青春少年陸小遠終於上了課外輔導班。他的母親一直是快樂教育的倡導者,為兒子快樂生活一直扛著不讓孩子上課外任何輔導班。從小學到初中,陸小遠的成績一直在班上倒數10名以內。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母親沒少和孩子起爭執,雖然沒有棍棒教育,但是也經常是狠話一籮筐,母親一年比一年焦慮的同時,仍然頑強堅持讓孩子慢慢長大,不讓兒子上補習班也能學習成績好的理念。
  • 有種教育現象是:學霸,還在上補習班
    對於孩子,該不該上學科內的補習班?引起很多媽媽群體和爸爸群體的共鳴,家長們可以各抒己見,滔滔不絕,你不用擔心,冷場。在這個話題之下,讓更多父母直接焦慮的現象是:孩子班上的學霸,還在上學科內的補習班或者朋友家的孩子是個學霸,還一直在上學科內的補習班。這個現象本身給到孩子父母的焦慮是: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還那麼努力,我家的孩子要不要也上呢?
  • 新加坡教育憑什麼名列全球前茅?這樣的精英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有逆襲可能
    在過去數十年,補習班的數量幾乎翻了兩倍,有超過八百家私人補習班在競爭這塊高利潤的大餅。實際上在新加坡,學生的家長也並不滿意孩子要上大量的補習班。但環境所迫,你不送孩子去補習班,就意味著孩子可能會落後於他人,家長不願冒這樣的風險。很多教育專家對補習班盛行的現象也表達了擔憂,他們認為這實際上是教育的一種惡性循環。
  • 40年實踐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
    40年實踐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   今年是中國恢復高考制度40周年。1977年至今,高考影響和改變了幾代中國人的命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最初不及2%,到現在已跨過40%,正快速接近50%的普及化指標線。
  • 《銀河補習班》揭露教育的真相:想讓孩子成績好,不是靠上補習班
    《銀河補習班》是去年上映的電影,電影主要圍繞父親馬浩文憑藉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幫助兒子從「學渣」逆襲為「學霸」的過程。影片上映後,可謂是給很多家長都上了一課,從來都是家長要求孩子去上補習班,沒想到,該補課的,原來是家長自己。
  • 補習班遍地開花 王元院士指精英教育缺自由生長空間
    每天走在中關村的大街上,這位耄耋老人放眼望去,最多的就是為應試而生的奧數補習班。王元院士指出: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我國"有教無類"做得越來越好,但"因材施教"遠遠不夠,面對今天教育的按部就班、重重藩籬,他呼籲要給予精英教育自由生長的空間。
  • 日本高中教育決定能否進入精英行列?
    但是1977年重新恢復的大學招生考試又把中國教育帶到了另一個極端:千軍萬馬過高考獨木橋,雖然這些年來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大專院校的高升學率使得「上大學」本身不成問題,但是擠掉泡沫之後的實際情況,和三十年前並沒有多大區別。高考競爭並沒有得到緩和,學生和家長的負擔都在不斷增加,這幾乎成了一種公害。正是這樣的社會現實,使得對所謂「應試教育」的批判成了中國的「政治正確」。
  • 中國孩子到底有多累?最悲哀的教育:讓孩子累死在補習班上
    據調查,當前中國一、二線城市,基本上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參加各種興趣班或補習班,平均一個孩子每周要上三個補習班或興趣班,最忙的孩子一周要上九個補習班或興趣班。
  • 精英教育之三:中國可「進口」精英教育
    經濟觀察網 信力建 /文 從入學比例上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國際公認標準是入學率在15%以下為精英教育,入學率在15%至45%之間為大眾化教育,超過45%為全民高等教育。除開高等教育入學率,我們的高等教育既不精英也不大眾。
  • 怎樣理解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也有褒義、貶義之別。褒義的精英教育,是指對少數天才、英才的重視與培養。貶義的精英教育,則意指只關注少數學生,是一種「特權教育」。與之對應的是民主大眾教育與平民教育,認為教育不僅是發展那些聰明學生的潛力,而且要發展每一個新一代成員的潛力。從歷史上看,精英教育是伴隨教育發展過程而出現的一個概念,其含義逐步豐富拓展,並發生微妙變化。
  • 放養式教育和精英式教育,您更喜歡哪一種?
    最近熱播電視劇《第二次也很美》中安安和許朗的教育觀念完全不相同,安安是放養式教育,許朗是精英式教育,各位寶媽,你們更喜歡放養式教育還是精英式教育?一、作為80後寶媽,我覺得對待小孩的生活上要像安安一樣實行放養式教育,讓孩子在一種寬鬆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適當地接觸自然、社會,較早地接受社會鍛鍊,從小學會獨自自主。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要怎樣正確的放養孩子呢?
  • 「帶著孩子移民海外,但我們還是沒能逃離瘋狂的補習班…」
    References:KBS紀錄片《學習的人類》郭傑瑞街訪視頻 《美國學生上補習班嗎?》虎嗅APP 《瘋狂的黃莊:超前教育「十字路口」》 界面 《瘋狂的華人補習班》發現紐西蘭 《「爸媽帶我移民紐西蘭,但我還是沒能逃離「中式教育」的命運」》精英說 《美國最「可怕」高中:批量生產藤校精英,學生們每天4小時睡眠,4杯咖啡...》美國中文網 《華人學生告危!是誰總把華裔放在"公正"的對立面?》
  • 教育是最好的投資,精英家庭不相信快樂教育,分層的歐美教育
    她認為在美國你已經沒有辦法通過有形的東西來判斷一個人的階層,因為名牌包包衣服也就幾千上萬美元,普通人攢一攢也能買得起,而高端雜誌如果能夠讀得懂,又能娓娓道來,就非得接受過非常好的教育不可,而名牌私立大學的學費每年就動輒5萬美元,要能進來要麼你父母就是這裡的校友,通過所謂的繼承錄取進來,要麼就意味著父母長達十幾年的財力和精力方面的付出,送孩子上各種補習班提升孩子的才藝。甚至送孩子到非洲去做志願者。
  • 「快樂教育」不適合「精英」培養
    但快樂只有在成功以後才有的,「快樂教育」理解成接受教育讓人快樂,從事教育讓人快樂,這是沒錯的,錯在人們誤解了快樂教育的本質。以為「快樂就好,學習不強求」,「放縱天性,任孩子自由發展」,不好好學習,就能自然成才?顯然這是說不通。在發達國家的美國,快樂教育是實現社會分級、降低教育成本的一種方式,只有窮人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快樂教育。多數富人家庭接受的教育是精英教育。
  • 快樂教育下的美國孩子,如今怎樣了?
    而類似於這樣的「反智」現象,在美國比比皆是,比如為了自由,堅決抵制口罩等,讓我們驚嘆,美國到底教育出了什麼樣的孩子? 其實,美國推行快樂教育不假,但真正的美國教育早已經分化,其中有一部分早已經脫離大眾,施行了「精英教育」。
  • 澳洲精英教育淪為階層「放大器」,窮人孩子「逆襲」越來越難!
    前言目前,澳大利亞是一個崇尚精英教育的國家。整個教育體系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觀點,即選擇最聰明、最有天賦的小孩接受精英教育是最佳的教育方式。與此同時,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小孩應該進入精英學校接受精英教育。Burton博士說:「孩子們需要做一個孩子該做的,把他們的空閒時間花在玩耍和以及開發他們的激情和興趣上,而不是應試學習。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如果孩子們接受了過多的指導,那麼我們實際上挑選出來的並不是最有能力的學生。
  • 為什麼要讓孩子上補習班?把孩子推進補習班的我們 需要補什麼
    把孩子推進補習班的我們,需要補什麼 這個夏天,熱映的《銀河補習班》,再度將「教育」這個最能引發全社會共鳴的話題,送上了熱搜。在這部純教育題材電影中,兒子馬飛是從小就被老師當眾訓斥為「缺根弦」的孩子,因父親蒙冤入獄,他還總被同學欺負。
  • 快樂教育下的美國孩子,如今怎樣了?窮孩子不配學習,人設已崩塌
    而類似於這樣的「反智」現象,在美國比比皆是,比如為了自由,堅決抵制口罩等,讓我們驚嘆,美國到底教育出了什麼樣的孩子?美國的教育早已經分化其實,美國推行快樂教育不假,但真正的美國教育早已經分化,其中有一部分早已經脫離大眾,施行了「精英教育」。
  • 大學從精英教育變大眾教育 年輕人如何看基層就業?
    當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變成大眾教育,新一代年輕人是否做好了去基層就業的心理準備呢—— 基層就業,同學們都要準備著  說到畢業後去基層找工作,很多人都會相視一笑。到底是願意去還是不願意去?顧慮什麼?又看中什麼?
  • 我的精英教育困惑
    有的精英不是通過精英教育而形成的,而是出身於大眾化教育,甚至沒有什麼特別教育學歷,但這些不是精英的主要來源。窮人是否能夠成為精英的問題,關心的是窮人是否有機會通過精英教育而成為精英。我想結合一點兒個人成長的經歷來聊一聊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