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可真快,原來還在努力自己抬頭的寶寶,突然就會跑了,可以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了。可多數父母突然發現孩子從2歲半以後仿佛變了一個人似的,遇到某件事會突然大哭。
事件一:
果果一家今天出去買東西,平常回家都是爸爸開的門,今天媽媽看爸爸手裡拎的東西太多了,到家後,就急忙把門打開了,果果突然大哭起來,邊哭邊說:「不對,不對,讓爸爸開門!」媽媽一臉懵,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急忙把門關上接過爸爸手裡的東西,把門重新關上了。這一次是爸爸去開門,門被打開了,果果還是哭鬧,邊哭邊喊:「不是現在,不是現在,是剛才讓爸爸開門!」哭的更委屈了,耍著就是不進門,果果的爸爸生氣了,把孩子抱起來進屋邊走邊說:「這孩子真是服了,一個門誰開還不行啊?進來不就行了!怎麼那麼多事!都你媽給慣壞了!」果果被強行帶進了屋裡,還是哭個不停,越哭越委屈,哭聲不知道持續了多久……
事件二:
吃午飯了,萱萱吃著吃著,碗裡的一塊肉一不小心掉到了地上。媽媽看見了,說:「掉地上的就不要了,都髒了」順手把肉撿起來扔到了垃圾桶裡。只見萱萱突然放下手裡的飯,哇地一聲大哭起來:「我就是要剛才那塊肉,就要那塊肉」家裡人互相看了看,忙夾了一塊自認為更好的肉給孩子,邊夾邊說:「這塊好,比剛才那塊還香,你看都是瘦肉,一看就好吃!快,聽話,不哭了哈,趕緊吃……」可就算你說的天花亂墜,孩子連瞅都不會瞅一眼,還是會哭著鬧著就要剛才那塊肉……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孩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有時大人都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一件事必須按他們說的做,不那樣做就耍個沒完,孩子們究竟是怎麼了?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和我們都好過點呢?
其實,上面類似的事情說明您的孩子秩序的敏感期已經悄無聲息地到來了。孩子秩序的敏感期呈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孩子就會平靜下來;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管別人說什麼,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歡,自己做不做,只會說:「不!我就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孩子執拗這個階段可能是最讓人頭疼的時期,因為執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很多時候發生了就是發生,不可能再回去了,讓人感到很無奈。可良好的秩序卻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孩子的世界裡,每一件事都一定要符合秩序的要求,只有這樣有秩序的環境才能讓孩子漸漸產生安全感,孩子通過有秩序的環境來和自己的內部秩序配對,形成內在的秩序——知覺歸類。將自己看到的歸為一類,聽到的歸為一類,摸到的歸為一類,嘗到的歸為一類,當所有的感官得到了發展後,就會從感覺的認識上升到知覺的認識,於是便形成了智能。可當成人不能保證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時,孩子必定受挫。
那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們呢?一是要理解,二是要變通,三是要成功。要注意的是,孩子對秩序的要求起初並沒有達到執拗的程度,開始只是不安和哭鬧,隨著自我的不斷形成,秩序上升到意識層面,才開始變的執拗和不妥協。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給他們一個慢慢成長的時間和機會;有些事既然已經發生了,就陪伴孩子,允許他們把惱怒和情緒發洩出去,讓孩子自己慢慢學會接納已經發生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