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區裡的「外交官」:多語言志願者團隊線下蹲點線上接單

2020-12-15 新民晚報

教師、學生、導遊、企業員工……他們有著不同的身份,掌握著不同的第二語言,卻有著同一顆志願服務社區疫情防控的心。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上海面臨著防控境外輸入的新壓力。為此,上海的不少街鎮都自發組建了社區多語言志願者團隊,所涉語種涵蓋了英語、日語、韓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荷蘭語、越南語以及俄羅斯語等10多種語言。

居家隔離的要求、口罩申領的細節、疫情防控的方法、社區出入口的調整……這群社區「外交官」們或面對面溝通、或「線上接單」,向社區幹部們伸出了援手,也給外國友人們帶去了便捷。

復旦女生視頻對話烏克蘭男子

3月13日上午,不少家住上海楊浦區江浦路街道寶鋼又一村的居民,紛紛給居委會打來電話,說他們在小區裡看到一名沒戴口罩的外國人,從外貌上看應該是歐洲人。

又一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袁斌暉一邊去物業調取公共視頻,一邊向幾名居委幹部詢問是否了解這名外籍人士的情況。經過了解,社區工作人員決定上門了解情況,結果一敲門一開口,居委幹部們傻眼了。

原來,這名外籍人士不會說中文,英文也不是很流利。袁斌暉和同行的居委幹部只能轉而向隔壁的一位鄰居打聽,發現這位外籍人士來自烏克蘭,名叫傑尼斯,母語是俄語,其他信息不明。

無奈之下,袁斌輝向街道求助,希望能通過街道志願服務中心,緊急尋找一個精通俄語的志願者,擔任翻譯與傑尼斯溝通,完成信息登記工作。街道志願服務中心隨即通過翻譯志願者群、社區大學生志願者群等多個渠道,發出招募信息。

沒想到,短短一個多小時後,來自復旦大學俄語系的大二學生張子彤前來「揭榜」,她還邀請了她的師姐大三學生魏昕玥,通過遠程視頻,共同參與了這次志願服務,幫助登記信息的同時提醒國際友人戴好口罩做好防護。

這兩名大學生只是楊浦區江浦路街道多語種志願者團隊的一部分,目前江浦路街道第一批已經招募了英語、日語、韓語、義大利語共16名志願者,第二批還將繼續招募西班牙語、德語、法語共10名志願者。

夫妻檔社區「外交官」分工明確

「Mr. Daniel, please take your temperature every day. If you feel uncomfortable such as fever,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Daniel先生,請您每天測量體溫,如有發熱等不適請及時聯繫我們。)在上海金山區石化街道合生居民區,志願者顧詩意用英文和來自英國的Daniel交流,細心叮囑他測量體溫,並為其辦理信息登記。

家住金山區的顧詩意擁有高級口譯證書,她一直關注著疫情防控進展,得知石化街道招募疫情防控志願者,她拉著老公孔令剛,毫不猶豫報了名,「我的口語流利,我老公書面厲害」。這對夫妻檔社區「外交官」分工明確,而他們的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提供翻譯服務。

近日,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安丘居民區迎來兩位從機場到社區「閉環式管理」運送的返滬日籍居民,正式啟動14天居家隔離健康觀察程序。

但是,這兩位日籍居民只會日語和少量的中文,而居委黨組織書記錢晶最多能聽懂幾句簡單的日語,如何消除日籍居民14天隔離生活中的擔憂成了難題。

讓錢晶沒想到的是,第二天,街道就派了日語翻譯志願者呂旭偉到居委會蹲點支援。呂旭偉來自街道商會的一家企業,是該企業下屬旅行社業務的一名職業導遊。

該企業負責人知曉街道籌備成立翻譯服務隊伍後,當即挑選了幾位熟練掌握小語種的導遊與社區「共享」,其中還有一位波斯語導遊。這些導遊不僅擅長小語種,而且十分了解所屬國家的生活習慣、文化特點等,與外籍人員交流暢通無阻。

呂旭偉與接受隔離觀察的日籍居民建立了聯繫,並互加了微信,「在這14天隔離期間,您的生活需求,我們會盡力保障,如果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通過微信或者電話跟我聯繫。」

作為「下沉式」支援力量,呂旭偉還將幫助包括安丘在內的多個居民區落實日籍居家隔離人員日報2次體溫,並向不能出門的他們提供代購物品、幫送快遞等服務。

線上「接單」,同聲傳譯

「Grazie!」(意語,表示感謝)一名居住在豫園街道的義大利居民連連向電話那頭的志願者表示感激,沒想到能在異國聽到母語的問候,而電話另一頭的志願者鄭瑞瑞也露出欣喜的笑容。

3月11日,鄭瑞瑞在家翻譯義大利語居民告示和登記表時,接到了一通來自太陽都市居委幹部的來電:有一名來自義大利的居民剛剛回到社區的居住地,希望這支志願團隊能夠為他們提供線上的同聲傳譯服務。

鄭瑞瑞欣然允諾。當天下午,太陽都市居委書記王代蓉帶著社區志願者們,敲開了這名義大利籍居民的門。在敲門前,王代蓉就已經提前和意語志願者撥通了視頻電話,電話那頭,鄭瑞瑞也做好了交流引導的準備。

門鈴輕響數聲,這名義大利籍居民打開了房門。望著眼前這名開著視頻通話的居委幹部,他不由得露出了困惑的眼神。然而,屏幕另一頭的志願者很快就打消了他的疑惑,一通流利的義大利語讓他倍感親切。

簡單問候之後,王代蓉、志願者、外籍居民便開啟了一場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同聲傳譯」。居家隔離的要求、口罩申領的細節、疫情防控的方法、社區出入口的調整……居委幹部悉心的解釋、志願者熟練的翻譯,讓這名義大利居民又驚又喜。

身為志願者的鄭瑞瑞,其實是一個需要照顧兩個幼兒的母親,此前想參與社區的防控志願服務往往都有心無力,而本次的翻譯志願者工作真正實現了她志願服務的初心,接下來她會用自己的特長去幫助更多的外來鄰友。

「What group is this? I don’t speak Chinese.」(這個群是什麼?我不會說中文。)一位在集中醫學觀察點進行醫學觀察的義大利母親起初同樣有著語言不通的困惑,好在志願者架起了兩者溝通的橋梁,讓她安心了下來。

何艾倪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義大利語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在3月初,就主動報名成為了長寧區翻譯志願者。

這位義大利母親帶著三位孩子返滬,在集中醫學觀察點遇到了一些狀況——想要換兩個相鄰的房間、廁所有些堵了需要疏通、消毒用品包需要補貨……這些生活需求,在何艾倪的幫助之下,一一得到了解決。

「工作人員跟我說,這位義大利媽媽剛開始隔離的時候有點小情緒,我還有點緊張。但是我用義大利語和她說話以後,她立馬發了個『可愛』的表情,之後情緒都挺穩定的,對防疫工作也很配合。」何艾倪說,「用她的母語和她溝通,也能在心理上起到安撫作用吧。」

根據防疫形勢,何艾倪幾乎每天都會接到新的工作任務,幫助社區翻譯防疫宣傳漫畫、日常健康情況監測手冊、告知單等材料,也會為義大利友人準備一些防疫建議。「想找機會為抗疫貢獻自己所能。」她說。

何艾倪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她的幾位上外小夥伴還錄製了韓語、義大利語、波斯語等各語種的《健康觀察15問》音頻,在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排查信息時,方便他們與重點國家來滬的外籍人士溝通,以備不時之需。

上海的這些社區「外交官」團隊裡不乏繁忙的白領、讀書的學生,而他們都選擇了犧牲空餘時間開啟線上「接單」模式,製作多國語言版本告知書、微信群實時翻譯、雲視頻溝通......社區「外交官」們熱情高漲。

是他們,配合街道社區防疫工作,做好溝通交流的紐帶,共同守住家門口這個閉環式管理的「最後一米」。

相關焦點

  • 小區招募「線上翻譯官」,17位「語言高手」爭當志願者
    用語言貢獻一份力量「工作以線上翻譯為主,必要時可能需要現場翻譯;工作時間不固定,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3月3日,松江區泗涇鎮通過官方微信號「古鎮新城泗涇」發布了《泗涇鎮「線上翻譯官」,語言「特長生」們來了解一下?》
  • 這支年輕的多語種志願者團隊成語言防疫新力量
    長寧區是上海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區之一,區內有來自150個國家和地區約12.4萬名境外人士。27家駐滬領事館,7000多家外資企業和外國機構。同時,長寧還承擔著虹橋1號航站樓相關聯防聯控任務。隨著境外疫情升級,防控任務加重。面對在疫情防控中,社區和醫務工作者與外籍人士語言溝通不便的問題,長寧區外辦決定成立一支翻譯志願者隊伍。
  • 金山「社區外交官」上線!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啦!
    金山「社區外交官」上線!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啦!社區「外交官」special diplomat像這樣的「社區外交官」,在石化街道還有很多。隨著境外疫情形勢變化,外籍人士返滬情況成防疫工作的關注重點。為解決與外籍人士交流時出現「卡殼」的情況,石化街道向社會公開招募疫情防控外語志願者,成立「社區外交官」隊伍。
  • 同濟拾憶團隊開展老年人語言認知健康社會實踐並招募志願者
    三年多以來,拾憶團隊集中前往上海多個社區開展認知障礙科普及評估篩查,並提供語言幹預課程,充分發揮特有的語言學優勢,通過外語教學等互動幫助老人改善認知能力。團隊的行動與貢獻得到了廣泛認可,榮獲「知行杯」上海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大賽三等獎。在同濟大學老齡語言與看護研究中心指導下,拾憶公益服務團隊始終秉持服務老齡社會的理念,為構建認知友好型社區而不懈努力。目前,為進一步拓展服務範圍,滿足廣大老年人群對語言認知幹預日益增長的需求,現面向全校招募志願者!
  • 滬上高校90後95後組成多語種志願團隊 為社區外籍人士答疑解惑
    ……這些上海市民瞭然於胸的「常識」,要用八種甚至更多種語言向外籍人士精確表述,並讓他們理解配合,這是落實社區防控的重要一環。一批上海高校小語種專業的90後、95後志願者,成為社區防控的重要力量。他們24小時響應,第一時間協助重要文稿快譯,幫助社區解決外國友人的「急難愁盼」。尤其在長寧區、虹口區等較多境外人士生活工作的地方,這些志願者雖不見其人,但總能「聞其聲」「見其文」。
  • 上海高校「線上接單」暖心「曬被」迎接學子返校
    華東師大供圖 通訊:春光明媚日高懸 上海高校「線上接單」暖心「曬被」迎接學子返校中新網上海5月1日電 題:春光明媚日高懸 上海高校暖心「曬被」迎接學子返校 中新網記者陳靜 春光明媚,日頭高掛,正是洗曬好時節。
  • 上海:社區志願者隊伍日益壯大服務多樣
    如今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在這一天集中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國際志願者日作為國際志願服務活動的重要標誌已經深入人心。志願服務正式引入中國已近20年,進入21世紀,志願服務呈現多途徑、多形式、多內容的發展進程,志願者人數不斷上升,志願者組織活躍在各個領域,志願行動不斷創新。
  • 為了讓外籍人士安心居家隔離上海有社區配備了10國語種翻譯……
    滬上一些外籍人士集中的社區,紛紛開啟全新的疫情防控模式。閔行區華漕鎮南近虹橋機場,鎮域內居住著來自70多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外籍人士,當地專門為他們製作了專用兩聯卡,帶領他們一起和全鎮百姓並肩戰「疫」。兩聯卡分為「居家觀察」提示卡和「健康管理」提示卡,均為英文版,方便不同國家和地區返滬的外籍人士查看和使用。
  • 武昌梅苑社區創新選舉方式 線上線下票選黨支部書記
    梅苑社區第八網格黨支部委員選舉工作會議現場。 通訊員供圖上午九點,梅苑社區委員會第八網格黨支部委員選舉大會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按照社區黨委要求,會議通過線上、線下兩個會場進行,線下為主會場,不能到場的黨員通過錄播視頻實時參與投票選舉。
  • 志願者的的風採!街道與公園共建溫馨社區
    每年夏夜,上海植物園開啟神秘的「暗訪夜精靈」之旅。帶領孩子和家長作耐心講解的,是徐匯區長橋街道和上海植物園攜手成立的彩虹心橋志願者服務基地的志願者們。  植物園打破藩籬,長橋街道架起志願者服務的彩虹心橋——這個市級志願者服務基地從2012年成立之初就是「手拉手」的「自家人」。每天有2萬多名遊客、居民進園的上海植物園,無論是突發事件還是護綠愛綠,都需要大量的志願者。
  • 南岸:社區「外交官」自學英語 助力疫情防控
    3月25日,當南岸區銅元局街道上海城社區居委會主任楊新亞再次敲開阿根廷人馬丁的房門後,馬丁習慣性地問道並將頭伸了出來。   在志願者對馬丁進行體溫檢測、登記信息、遞送食品等一系列「常規動作」時,楊新亞在一旁開啟了「外交官」模式,用不太流利的語言與馬丁聊天。「hola!is it your native dialect?」……楊新亞預先準備的問題,讓原本沉默的馬丁活潑不少。
  • 曾經的他是馬雲英語角角友 如今當起了社區「外交官」
    近日,在杭州市古墩社區,一位志願者成為了社區的「外交官」,說著流利的英語溝通外國人,他叫王際浙,曾和馬雲是英語角角友。王際浙說:「隨著部分國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每天有不少外國友人陸續打電話來社區諮詢,很專業的術語社工要通過翻譯軟體來解決。由於基層人手緊缺,社區開始招募「英語志願者」,於是我就主動報名當了英語志願者」。「Thank you」是連日來外籍人員對網格員、王際浙說得最多的話。
  • 線上兼職平臺日結 線上兼職接單 線上兼職接單學生
    線上兼職平臺日結 線上兼職接單 線上兼職接單學生 QQ群1:287701711
  • 「螢火蟲」志願者「線上助學」
    日前,海陵區迎春社區的小住戶顧星宇寫下這段謝師感言。顧星宇筆下的「老師」是南京師範大學泰州學院的大學生們。疫情期間,來自該校教師教育學院的65名「螢火蟲」志願者們,發揮了師範生的專業優勢,攜手社區開展線上公益助學活動,為「宅」在家裡的孩子們送上了一份溫暖的「知識禮包」。
  • 華東師大外語學院多語種志願者團隊助力上海長寧區防疫翻譯工作
    ,「請問這個問題問的是外國人帶孩子來上海,還是有孩子在上海就讀?」為了提高翻譯的精準度,面對中文稿件裡意涵不請的內容,西班牙語專業教師鄭菁菁逐字逐句詢問清楚。像這樣的「較真兒」情景每天都在發生,甚至師生要為一個單詞「糾結」很久。「外語和中文有很大的不同,一句簡單的中文裡可能包含很多種意思,我們必須準確明白含義。防疫翻譯馬虎不得,每一個單詞都要像子彈一樣精準。」
  • 疫情未阻斷愛心助學,上海19支學生志願團隊開展線上義務家教
    從2018年起,蔣政強就開始接受上海心希望助學公益服務中心志願者的上門輔導。疫情期間,學校開設了遠程教育,而原本的上門義務家教則被迫中斷,這讓他的正常學習生活一度受到幹擾。與蔣政強結對的上海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志願者5人小組決定,從2月初開始,將輪番上門家教轉為在線「空中教學」的形式,藉助騰訊會議和qq群等手段為其進行遠程輔導。
  • 英、日、韓……多國語言「雲翻譯」在嘉定這個社區上線!
    英、日、韓……多國語言「雲翻譯」在嘉定這個社區上線!志願者們新區統籌調配服務力量,為社區提供多國語言的《告知書》《健康風險評估表》《健康狀況信息登記表》《居家隔離流程提示》等文件的文字翻譯服務,外籍居民熟悉流程和填寫登記表的時間大大縮短,貼心、精準、高效彰顯了品質菊園的溫度,更換來了居民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 讓愛無「礙」 重慶理工大學志願者線上家教助力抗疫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5日5時10分訊(韋燕 通訊員 王南甫)疫情防控以來,為幫助不能走進課堂的小朋友,重慶理工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志願者通過「線上家教」,面向李家沱街道渝紗社區開展一對一家教幫扶活動,為社區小朋友開展「興趣課堂」、課程輔導、居家健身、書法繪畫等志願授課活動,讓關懷不因疫情受阻。
  • 線下+線上模式 世茂服務打通社區生活服務多場景
    歲末年初之際,國家相關部門連續出臺一系列物業利好政策,都重點提到了促進線上線下服務融合發展,並明確鼓勵有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向養老、託幼、家政、文化、健康、房屋經紀、快遞收發等領域延伸,探索「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滿足居民多樣化多層次居住生活需求。方向已明確,如何搭建線上線下服務平臺、為用戶打造增值服務已經成為行業的前沿課題。
  • 郝南:鋪開線上線下的生命線
    即使他們到了,我們把他接到線上診所這樣的一個流程當中,有足夠專業的,我們真的是有足夠專業的醫生,不管是呼吸科還是重症科還是其他相關科室的醫生,能夠給他一個非常完善的治療建議,但是線上仍然解決不了他線下的問題,有很多患者氣都喘不上來,只有家屬來代為陳述病情,他的問題我們通過線上除了給他打120叫救護車以外,沒有其他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