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生、導遊、企業員工……他們有著不同的身份,掌握著不同的第二語言,卻有著同一顆志願服務社區疫情防控的心。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上海面臨著防控境外輸入的新壓力。為此,上海的不少街鎮都自發組建了社區多語言志願者團隊,所涉語種涵蓋了英語、日語、韓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荷蘭語、越南語以及俄羅斯語等10多種語言。
居家隔離的要求、口罩申領的細節、疫情防控的方法、社區出入口的調整……這群社區「外交官」們或面對面溝通、或「線上接單」,向社區幹部們伸出了援手,也給外國友人們帶去了便捷。
復旦女生視頻對話烏克蘭男子
3月13日上午,不少家住上海楊浦區江浦路街道寶鋼又一村的居民,紛紛給居委會打來電話,說他們在小區裡看到一名沒戴口罩的外國人,從外貌上看應該是歐洲人。
又一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袁斌暉一邊去物業調取公共視頻,一邊向幾名居委幹部詢問是否了解這名外籍人士的情況。經過了解,社區工作人員決定上門了解情況,結果一敲門一開口,居委幹部們傻眼了。
原來,這名外籍人士不會說中文,英文也不是很流利。袁斌暉和同行的居委幹部只能轉而向隔壁的一位鄰居打聽,發現這位外籍人士來自烏克蘭,名叫傑尼斯,母語是俄語,其他信息不明。
無奈之下,袁斌輝向街道求助,希望能通過街道志願服務中心,緊急尋找一個精通俄語的志願者,擔任翻譯與傑尼斯溝通,完成信息登記工作。街道志願服務中心隨即通過翻譯志願者群、社區大學生志願者群等多個渠道,發出招募信息。
沒想到,短短一個多小時後,來自復旦大學俄語系的大二學生張子彤前來「揭榜」,她還邀請了她的師姐大三學生魏昕玥,通過遠程視頻,共同參與了這次志願服務,幫助登記信息的同時提醒國際友人戴好口罩做好防護。
這兩名大學生只是楊浦區江浦路街道多語種志願者團隊的一部分,目前江浦路街道第一批已經招募了英語、日語、韓語、義大利語共16名志願者,第二批還將繼續招募西班牙語、德語、法語共10名志願者。
夫妻檔社區「外交官」分工明確
「Mr. Daniel, please take your temperature every day. If you feel uncomfortable such as fever,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Daniel先生,請您每天測量體溫,如有發熱等不適請及時聯繫我們。)在上海金山區石化街道合生居民區,志願者顧詩意用英文和來自英國的Daniel交流,細心叮囑他測量體溫,並為其辦理信息登記。
家住金山區的顧詩意擁有高級口譯證書,她一直關注著疫情防控進展,得知石化街道招募疫情防控志願者,她拉著老公孔令剛,毫不猶豫報了名,「我的口語流利,我老公書面厲害」。這對夫妻檔社區「外交官」分工明確,而他們的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提供翻譯服務。
近日,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安丘居民區迎來兩位從機場到社區「閉環式管理」運送的返滬日籍居民,正式啟動14天居家隔離健康觀察程序。
但是,這兩位日籍居民只會日語和少量的中文,而居委黨組織書記錢晶最多能聽懂幾句簡單的日語,如何消除日籍居民14天隔離生活中的擔憂成了難題。
讓錢晶沒想到的是,第二天,街道就派了日語翻譯志願者呂旭偉到居委會蹲點支援。呂旭偉來自街道商會的一家企業,是該企業下屬旅行社業務的一名職業導遊。
該企業負責人知曉街道籌備成立翻譯服務隊伍後,當即挑選了幾位熟練掌握小語種的導遊與社區「共享」,其中還有一位波斯語導遊。這些導遊不僅擅長小語種,而且十分了解所屬國家的生活習慣、文化特點等,與外籍人員交流暢通無阻。
呂旭偉與接受隔離觀察的日籍居民建立了聯繫,並互加了微信,「在這14天隔離期間,您的生活需求,我們會盡力保障,如果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通過微信或者電話跟我聯繫。」
作為「下沉式」支援力量,呂旭偉還將幫助包括安丘在內的多個居民區落實日籍居家隔離人員日報2次體溫,並向不能出門的他們提供代購物品、幫送快遞等服務。
線上「接單」,同聲傳譯
「Grazie!」(意語,表示感謝)一名居住在豫園街道的義大利居民連連向電話那頭的志願者表示感激,沒想到能在異國聽到母語的問候,而電話另一頭的志願者鄭瑞瑞也露出欣喜的笑容。
3月11日,鄭瑞瑞在家翻譯義大利語居民告示和登記表時,接到了一通來自太陽都市居委幹部的來電:有一名來自義大利的居民剛剛回到社區的居住地,希望這支志願團隊能夠為他們提供線上的同聲傳譯服務。
鄭瑞瑞欣然允諾。當天下午,太陽都市居委書記王代蓉帶著社區志願者們,敲開了這名義大利籍居民的門。在敲門前,王代蓉就已經提前和意語志願者撥通了視頻電話,電話那頭,鄭瑞瑞也做好了交流引導的準備。
門鈴輕響數聲,這名義大利籍居民打開了房門。望著眼前這名開著視頻通話的居委幹部,他不由得露出了困惑的眼神。然而,屏幕另一頭的志願者很快就打消了他的疑惑,一通流利的義大利語讓他倍感親切。
簡單問候之後,王代蓉、志願者、外籍居民便開啟了一場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同聲傳譯」。居家隔離的要求、口罩申領的細節、疫情防控的方法、社區出入口的調整……居委幹部悉心的解釋、志願者熟練的翻譯,讓這名義大利居民又驚又喜。
身為志願者的鄭瑞瑞,其實是一個需要照顧兩個幼兒的母親,此前想參與社區的防控志願服務往往都有心無力,而本次的翻譯志願者工作真正實現了她志願服務的初心,接下來她會用自己的特長去幫助更多的外來鄰友。
「What group is this? I don’t speak Chinese.」(這個群是什麼?我不會說中文。)一位在集中醫學觀察點進行醫學觀察的義大利母親起初同樣有著語言不通的困惑,好在志願者架起了兩者溝通的橋梁,讓她安心了下來。
何艾倪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義大利語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在3月初,就主動報名成為了長寧區翻譯志願者。
這位義大利母親帶著三位孩子返滬,在集中醫學觀察點遇到了一些狀況——想要換兩個相鄰的房間、廁所有些堵了需要疏通、消毒用品包需要補貨……這些生活需求,在何艾倪的幫助之下,一一得到了解決。
「工作人員跟我說,這位義大利媽媽剛開始隔離的時候有點小情緒,我還有點緊張。但是我用義大利語和她說話以後,她立馬發了個『可愛』的表情,之後情緒都挺穩定的,對防疫工作也很配合。」何艾倪說,「用她的母語和她溝通,也能在心理上起到安撫作用吧。」
根據防疫形勢,何艾倪幾乎每天都會接到新的工作任務,幫助社區翻譯防疫宣傳漫畫、日常健康情況監測手冊、告知單等材料,也會為義大利友人準備一些防疫建議。「想找機會為抗疫貢獻自己所能。」她說。
何艾倪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她的幾位上外小夥伴還錄製了韓語、義大利語、波斯語等各語種的《健康觀察15問》音頻,在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排查信息時,方便他們與重點國家來滬的外籍人士溝通,以備不時之需。
上海的這些社區「外交官」團隊裡不乏繁忙的白領、讀書的學生,而他們都選擇了犧牲空餘時間開啟線上「接單」模式,製作多國語言版本告知書、微信群實時翻譯、雲視頻溝通......社區「外交官」們熱情高漲。
是他們,配合街道社區防疫工作,做好溝通交流的紐帶,共同守住家門口這個閉環式管理的「最後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