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本草之【苦地丁】圖文

2021-02-12 科普本草

苦地丁

【歷史沿革】

苦地丁歷代本草無收載,渡邊武等在關於正倉院寶庫的「小草」一文中報告,正倉院所藏從我國唐代(公元754年)傳入日本的中藥「小草」為罌粟科植物布氏紫堇,並附有照片和組織解剎學對照研究圖片,因此,可以認為在唐代已將布氏紫堇作為藥材使用,但歷代本草中「小草」均指遠志射苗葉,而苦地丁究竟作為何種藥材使用的歷史情況仍待進一步考證。本品以苦地丁之名收載於《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以區別於他種地丁。

【別名】

地丁《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地丁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小根地丁《遼寧經濟植物志》,紫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來源】

本品為罌粟科植物紫堇Corydalis bungeana Turcz.的乾燥全草。

【植物特徵】

一年生灰綠色草本,高20-50釐米,具主根。莖分枝,具葉;花枝花葶狀,常與葉對生。種子直徑約1.5毫米,密生環狀小凹點;種阜小,緊貼種子。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400-1200米左右的丘陵、溝邊或多石地。

【主要產地】

河北省保定市安國市、唐山市玉田縣;山西省芮城縣等。

【採集方式】

夏季花果期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本品呈不規則的段。莖細,表面灰綠色,具5縱稜,斷面中空。葉多破碎,暗綠色或灰綠色。花少見,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長橢圓形,呈莢果狀。種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澤。氣微,味苦。

【性狀】

本品皺縮成團,長10~30cm。主根圓錐形,表面棕黃色。莖細,多分枝,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具5縱稜,質軟,斷面中空。葉多皺縮破碎,暗綠色或灰綠色,完整葉片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花少見,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長橢圓形,呈莢果狀。種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澤。氣微,味苦。

【習用分級】

暫無習用分級方式。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心、肝、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用於時疫感冒,咽喉腫痛,疔瘡腫痛,癰疽發背,痄腮丹毒。

【含量測定】

雜質 不得過2%(通則2301)。

水分 不得過13.0%(通則0832第二法)。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通則2201)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18.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紫堇靈(C21H21O5N)不得少於0.14%。

免費領【中國南北方 1200種 藥用植物彩色圖鑑】書籍!你沒有聽錯,真的免費領

全套《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共20本)免費領?你沒有聽錯,真的免費領

看完記得分享和點☞在看喲☞⇩

相關焦點

  • 科普本草之【青黛】圖文
    青黛 【歷史沿革】 青黛之名始見於《藥性論》,其後收載於《開寶本草》。馬志曰:「青黛從波斯國(今伊朗)來,今以太原並廬陵南康等處,染澱甕上沫紫碧色者用之,與青黛同功。」
  • 蒙山中華本草文化博物館開館
    9月24日,蒙山中華本草文化博物館揭牌開館暨健康產業規劃匯報會在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鑽石園區舉行。中華本草文化博物館揭牌開館。↑參加開館儀式的嘉賓參觀博物館。↑在蒙山中華本草文化博物館揭牌開館儀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巡視員巴愛民和蒙山旅遊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解東共同為蒙山中華本草文化博物館揭牌。在健康產業規劃匯報會上,中商工信高新技術發展(廣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孟祥健介紹了健康產業規劃,青島天惠御國際健康產業集團總經理孫懷鬥介紹了產業發展情況。解東主持會議並作總結講話。
  • 地丁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教你如何種植地丁,要注意以下幾個因素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地丁草生長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因素。土壤選擇和播種地丁耐寒冷,怕乾旱,適宜在水源充足、肥沃的黏土、壤土或砂質壤土中種植。在播種前深翻土壤,並進行土壤消毒,可用高錳酸鉀溶液噴灑。地丁通常用種子繁殖,一般採用撒播法,將種子均勻地撒在溼潤的土上,然後用細土覆蓋,將種子埋嚴,澆水,保持土壤溼潤,不能有積水,大約30天左右出苗。苗期管理地丁小苗出齊後要將溫度控制在15度左右以防小苗徒長,並且同時要保證光照充足,土壤乾燥。
  • 農村常見的「黃花地丁」,是野菜還能入藥,現在一斤30元人人搶!
    今天分享的是農村常見的「黃花地丁」,它也是野菜並且有不少的用處,值得我們重視,現在城裡一斤30元人人搶,植株的經濟價值高,很珍貴。這種黃花地丁其實就是我們都認識的「蒲公英」,在不同的地區它也有不同的別稱,以前這種野草就被農民們廣泛利用,因為它的嫩葉能夠食用。
  • 進入本草之門的鑰匙:讀《本草文獻十八講》
    王家葵教授在《本草文獻十八講》中,解說了他所選取的典型本草文獻——一邊勾勒學科的特徵,一邊介紹學科發展以及研究重點。該書將藥物問題、歷史細節隱含於文獻之中,「拈《神農本草經》引起本草起源的話題,用《新修本草》代表官方介入,以《證類本草》討論本草文獻之層疊累加,擇《滇南本草》來說明民間草藥」,總之,在生動的案例之中讓讀者把握學科的本質,實屬難得。
  • 本草中華——追憶海派中醫王翹楚
    青年王翹楚照片 家屬供圖 王翹楚腦子飛快,想起大黃牡丹皮湯有破瘀消腫的功效,自己曾用它醫好過一位闌尾膿腫患者,腦海中又閃過不久前偶然得到的一張方子,上面說取紅藤、紫花地丁兩味藥材即可治療腸癰,古籍之中也有記載。要是這兩個方子結合起來呢?
  • 人參的本草考證之四
    本文經考證認為清四庫全書《證類本草》[2] 的潞州人參圖較為接近原始圖樣,現附後:  人參的本草考證之四——評《圖經本草》潞州人參圖 以上4圖,一般評述認為潞州人參近似五加科人參;兗州人參、滁州人參近似桔梗科植物,但非一種;威勝軍人參近似蓼科植物。
  • 五色五味 本草小廚
    本草與小廚是千萬年來咱中國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世間萬物皆有其時,同一種食材,在不同的時節、時辰採摘,其食用效果與藥效可能不同;我們的祖先在烹製本草的過程中發明了陶器鼎鑊等工具,讓美食得以發揚,並逐步認識本草的藥性,五味,歸經;本草的五行五蘊、五色五味、通過小廚的調和在餐桌上被使用得五彩紛呈;本草是美食文化的食材,也是中草藥文化的源泉,藥食同源的文化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
  • 「園藝+的故事」:為有緣人綻放中華本草之美
    杜泓臻在北京世園會百草園做義務講解員,向遊客們推介中華本草植物及藥食同源養生文化純粹是出於她的個人興趣。在杜泓臻看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飲食調養、藥食養生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中國百姓所接受,而在為到訪百草園的遊客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她還能碰到很多對中醫、中草藥均很感興趣的「有緣人」。
  • 五味本草,道盡世間風霜
    這裡的土地並不適宜種植中原的農作物,但移民們發現了桔梗這種極具生命力的本草,既可食用又可入藥,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從此,人們與桔梗甘苦與共,直至今日。
  • 《本草中國》將收官:尋本草之 根脈贊天地之化育(1)
    與數千年光陰相伴的本草,或紮根於高山之巔,或隱匿於碧海之淵,在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上,牢牢的紮下根脈,守護者人世間的健康和幸福。6月24日本周五晚21:20 江蘇衛視,22:00 愛奇藝,《本草中國》首輪播出將迎來收官之作《根脈》。
  • 百味人生,不過一段本草香:《本草中華2》帶你領悟本草處世哲學
    從翠峰疊嶂的終南山到黃葉遍地的雲南騰衝,從湖北的青銅之鄉到安徽的徽墨產地,從武夷山的懸崖峭壁到無量山的微觀森林,《本草中華2》跨過山河湖海,只為找到哪一味最能代表藥性和人性的草藥,通過探針鏡頭、微距拍攝,向觀眾直觀展現出了一個「一草一世界、一木一浮生」的神奇國度。就像總導演林潘舒表示的那樣,每一顆種子都是一部史詩,本季每一個故事也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 川貝母(歷代本草匯言)
    《開寶本草》:味辛、苦,平、微寒,無毒。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 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本草圖經》:貝母治惡瘡。 《湯液本草》:貝母內容:氣平,微寒,味辛、苦。無毒。《本草》雲∶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痺,乳難,金瘡,風痙。
  • 「暨南大學本草博物教育基金」成立
    「本草博物」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趙中振教授倡導的「本草的世界 世界的本草」的理念下,將東方「本草學」和西方「博物學」融合的方法論,以科普文學藝術表現形式弘揚中醫藥文化,帶動產業鏈,讓生活無處不本草,衣食住行醫貫通的生活方式的科普教育理念,傳播普及到大眾百姓,特別是從娃娃抓起,進校園,進社區,進基地,並將站在國家戰略的角度,把總書記對暨大的期望,擔當起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使命
  • 《本草匯言》:乳香,活血祛風,舒筋止痛之藥也,你見過乳香嗎?
    《本草匯言》:「乳香,活血祛風,舒筋止痛之藥也。……又跌僕鬥打,折傷筋骨,又產後氣血攻刺,心腹疼痛,恆用此,鹹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膿,通氣化滯為專功也。」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科普下中藥乳香的功效作用,希望本文能對大家帶來幫助和不一樣的知識,碼字不易,期待關注和轉發,讓更多人來了解中藥乳香的功效作用。
  • 不只是地丁 堇菜屬初探
    所以,鑑於我堇菜屬知識匱乏,本文所有觀點僅供參考,乃是我一家之言,寫作的目的基於「文章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為後來人掃清一些障礙,並求方家指正疏漏,期於共同進步。附言:我認識某個學中藥的朋友,她精通全世界堇菜屬。只要有人發堇菜的圖,她都可以瞬間定種,這是她擬的堇菜屬檢索表:1、紫花…………紫花地丁1、白花…………白花地丁她的堇菜屬就兩個種。
  • 對《神農本草經》及歷代本草的思考
    作為臨床治療基礎的本草之學,自不甘抱殘守缺,於是關於藥性藥理的探討日漸增多,如寇宗奭的《本草衍義》,李中梓的《本草原始》等等。著作雖多,但是仍如前所說多為根據個人臨床經驗而闡發,未能追根溯源。舉黃連一藥為例而言,陳修園曰:「黃連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氣水而味火,一物同具,故除水火相亂而為溼熱之病。」由於黃連入心腎除溼熱,故對《本經》所主諸證「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溼熱在上),「腸澼腹痛下痢」(溼熱在中),「婦人陰中腫痛」(溼熱在下),均能治之。
  • 本草以草木之軀,承起人間情意
    ——《本草中華》《本草中華》是由雲集將來傳媒(上海)有限公司承制的自然人文紀錄片。該片以中華本草為切入點,帶領觀眾走進神秘的中藥世界,感知早已融入中國人生活、生存和生息的中醫藥文化。該片共有兩季(我目前只看完了了一季)。
  • 傷寒經方本草思辨(一)-傳統本草談
    傷寒論中有大道,有經史子集的功底,進去怎麼都有點收穫,但是本草是看著簡單,進來處處是陷阱,這種陷阱的感受可能貫穿著我寫這篇文章的全程,因為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覺得本草整合起來讓人滿意。      以今天市場來說,考據本草或者研讀本草書籍之多的當然是JT叔叔,他的傷寒論講課也是以自己擅長的本草貫穿其中,把古代晦澀難懂的本草學咬碎了給大家。
  • 科學網—《中華本草》:現代版《本草綱目》
    從載藥365種、總結先秦至後漢本草成就的《神農本草經》,到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名醫別錄》;從第一部由政府主持編修、頒布的藥典性著作——唐代的《新修本草》,到宋代修撰的《開寶本草》、《嘉祐本草》,再到載藥1892種、代表歷代本草著作最高水平的《本草綱目》,每一部著作都包含了當時本草領域最新的中藥理論和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