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丁
【歷史沿革】
苦地丁歷代本草無收載,渡邊武等在關於正倉院寶庫的「小草」一文中報告,正倉院所藏從我國唐代(公元754年)傳入日本的中藥「小草」為罌粟科植物布氏紫堇,並附有照片和組織解剎學對照研究圖片,因此,可以認為在唐代已將布氏紫堇作為藥材使用,但歷代本草中「小草」均指遠志射苗葉,而苦地丁究竟作為何種藥材使用的歷史情況仍待進一步考證。本品以苦地丁之名收載於《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以區別於他種地丁。
【別名】
地丁《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地丁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小根地丁《遼寧經濟植物志》,紫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來源】
本品為罌粟科植物紫堇Corydalis bungeana Turcz.的乾燥全草。
【植物特徵】
一年生灰綠色草本,高20-50釐米,具主根。莖分枝,具葉;花枝花葶狀,常與葉對生。種子直徑約1.5毫米,密生環狀小凹點;種阜小,緊貼種子。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400-1200米左右的丘陵、溝邊或多石地。
【主要產地】
河北省保定市安國市、唐山市玉田縣;山西省芮城縣等。
【採集方式】
夏季花果期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本品呈不規則的段。莖細,表面灰綠色,具5縱稜,斷面中空。葉多破碎,暗綠色或灰綠色。花少見,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長橢圓形,呈莢果狀。種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澤。氣微,味苦。
【性狀】
本品皺縮成團,長10~30cm。主根圓錐形,表面棕黃色。莖細,多分枝,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具5縱稜,質軟,斷面中空。葉多皺縮破碎,暗綠色或灰綠色,完整葉片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花少見,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長橢圓形,呈莢果狀。種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澤。氣微,味苦。
【習用分級】
暫無習用分級方式。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心、肝、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用於時疫感冒,咽喉腫痛,疔瘡腫痛,癰疽發背,痄腮丹毒。
【含量測定】
雜質 不得過2%(通則2301)。
水分 不得過13.0%(通則0832第二法)。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通則2201)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18.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紫堇靈(C21H21O5N)不得少於0.14%。
免費領【中國南北方 1200種 藥用植物彩色圖鑑】書籍!你沒有聽錯,真的免費領
全套《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共20本)免費領?你沒有聽錯,真的免費領
看完記得分享和點☞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