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直到如今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著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根據筆者的查閱資料顯示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在炎黃時期便已經開始了。之後在《尚書·堯典》 中又出現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等這便是對應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這樣在先人們不斷的日積月累下,二十四節氣到了西漢時期也終於完全確立了。
二、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意義
先人們為了後人更好地記住節氣,於是又創造出來如今家喻戶曉的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分別指立春、春雨、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一個節氣都有屬於自己的含義,下面筆者就簡單的介紹一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指代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
春分和秋分:指代晝夜平分。在這兩天晝夜時長相等,也意味著將春秋兩季分成了兩半。
夏至、冬至:指夏冬兩季最炎熱和最寒冷的時候到了。
春雨:指的是雨水量漸漸增加。
驚蟄:指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
清明:指的是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量充足穀類能茁壯成長。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諧音「忙種」,有芒麥類作物已經成熟。
小暑: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刻。
處暑:處暑是炎熱的暑天結束了。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寒露:露水以寒。
霜降:天氣變冷,並且開始有霜。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雪量增多,地面出現積雪。
小寒:開始寒冷。
大寒:最冷的時候。
三、二十四節氣與作用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季節的更替和氣候的變化,所以它的主要作用便是指導農業生產和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而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便是和我們農曆有關。
眾所周知陰曆和陽曆之間存在這時差,這主要原因是因為陰曆是月亮歷,陽曆是太陽曆,陰曆每個月29.5天,所以每年下來陰曆和陽曆就會差上11天,長此以往下去就會出現「六月飛雪」的狀況。
聰明的先人們於是就將二十四節氣和陰曆結合起來,成了我們現在的農曆,也叫做陰陽曆。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作用則是與閏月有關,通過二十四節氣來判定閏月應該在幾月,就像今年是庚子鼠年閏四月,全年加起來有13個月。具體的算法我在一起的文章有詳細的講解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連結看看,學習一下我們國家的日曆文化。2020年有13個月,共計384天,原來是這樣來的?
學會天幹地支,只需要兩個步驟,庚子年就是這樣來的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二十四節氣可謂是先輩們文化智慧的結晶,然而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其意義,有的可能聽過名字,但也僅限於只聞其名而未知其意,更有甚者連名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文化的缺失現象。所以筆者想通過藉此文章讓更多的朋友能夠了解我們的文化,能夠為建立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自信上出一份綿薄之力。只有自己文化自信了,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