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並不難,其作用除了指導農忙,還與農曆閏月有關

2020-12-15 語老施

一、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直到如今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著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根據筆者的查閱資料顯示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在炎黃時期便已經開始了。之後在《尚書·堯典》 中又出現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等這便是對應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這樣在先人們不斷的日積月累下,二十四節氣到了西漢時期也終於完全確立了。

二、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意義

先人們為了後人更好地記住節氣,於是又創造出來如今家喻戶曉的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分別指立春、春雨、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一個節氣都有屬於自己的含義,下面筆者就簡單的介紹一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指代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

春分和秋分:指代晝夜平分。在這兩天晝夜時長相等,也意味著將春秋兩季分成了兩半。

夏至、冬至:指夏冬兩季最炎熱和最寒冷的時候到了。

春雨:指的是雨水量漸漸增加。

驚蟄:指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

清明:指的是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量充足穀類能茁壯成長。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諧音「忙種」,有芒麥類作物已經成熟。

小暑: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刻。

處暑:處暑是炎熱的暑天結束了。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寒露:露水以寒。

霜降:天氣變冷,並且開始有霜。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雪量增多,地面出現積雪。

小寒:開始寒冷。

大寒:最冷的時候。

三、二十四節氣與作用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季節的更替和氣候的變化,所以它的主要作用便是指導農業生產和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而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便是和我們農曆有關。

眾所周知陰曆和陽曆之間存在這時差,這主要原因是因為陰曆是月亮歷,陽曆是太陽曆,陰曆每個月29.5天,所以每年下來陰曆和陽曆就會差上11天,長此以往下去就會出現「六月飛雪」的狀況。

聰明的先人們於是就將二十四節氣和陰曆結合起來,成了我們現在的農曆,也叫做陰陽曆。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作用則是與閏月有關,通過二十四節氣來判定閏月應該在幾月,就像今年是庚子鼠年閏四月,全年加起來有13個月。具體的算法我在一起的文章有詳細的講解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連結看看,學習一下我們國家的日曆文化。2020年有13個月,共計384天,原來是這樣來的?

學會天幹地支,只需要兩個步驟,庚子年就是這樣來的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二十四節氣可謂是先輩們文化智慧的結晶,然而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其意義,有的可能聽過名字,但也僅限於只聞其名而未知其意,更有甚者連名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文化的缺失現象。所以筆者想通過藉此文章讓更多的朋友能夠了解我們的文化,能夠為建立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自信上出一份綿薄之力。只有自己文化自信了,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科普:二十四節與農曆閏月
    她難住了老師還覺得頗有些得意,但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呀,這就成了她一直以來的一個疑問。60年後她說起這個問題,當時還初中的我也是一頭霧水,老師沒講過呀,雖然自己也好奇過,但實在對陰曆沒什麼興趣。所以我決心要再次理解閏月的問題,也解決十年前那個我最後產生的那個疑問。我注意到了主播在說到閏六月的時候說這個月裡只有一個節氣「立秋」,下一個節氣「處暑」在陰曆七月了,她說這是閏月的一個重要特徵,即閏月的那一個月裡只會有一個節氣,她為什麼會從節氣的角度來解釋閏月呢?
  • 農曆中閏月,彰顯古代中國科學計算力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稱華歷、夏曆、中歷、國曆、俗稱陰曆。這是由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曆法,所以擁有這些稱謂。直到漢武帝時期全國曆法統一,並且編寫《太初曆》。之後經歷多個朝代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其形式一直延續至今。
  • 公曆、農曆閏月之別及與節氣關係|文化傳家·曆法
    那麼,閏月究竟是什麼?公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閏月和節氣之間有關係嗎?別急別急,今天就帶你來盤點閏月那些事。什麼是閏月在公曆中四年一閏的閏月是固定在2月,農曆的閏月是怎麼回事?農曆閏月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農曆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閏月的作用是為了防止農曆年月與陽曆年及四季脫節。
  • 【焦點】農曆中的閏月是怎麼回事兒?
    農曆閏年的規律是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閏月具體加到哪個月,依照農曆曆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曆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通常將只有一個節氣的月份(一般是小月)設置為閏月以進行彌補.農曆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農曆基本上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曆同一時間.如公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除了指導農業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日都必須根據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曆法,安排節日。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律的陰陽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曆。農曆的月份長度以朔望月為標準,為了契合地球公轉和四季變化,每隔幾年,就需要插入閏月進行調整。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處暑:處暑之後秋意濃,暑氣至此而止矣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中國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在農耕社會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指導策略,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預知氣候冷暖雨雪的重要依據。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處暑:處暑之後秋意濃,暑氣至此而止矣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中國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在農耕社會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指導策略,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預知氣候冷暖雨雪的重要依據。
  • 【節氣小常識】為什麼會出現「閏月」?
    【節氣小常識】為什麼會出現「閏月」?「閏月」?但是在近代以來,我國的農曆春節(大年初一)未出現在夏季,原因在於我國自漢代開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調節農曆的方法——「置閏法」。現行農曆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即每隔兩年到三年,就必須增加一個與上一個月相同的農曆月份,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置閏法的規則是依據與陽曆回歸年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來定的。
  • 明年農曆「閏6月」 農曆閏月這麼算
    如果任由農曆和陽曆間的天數如此相差下去,那就會出現春節在夏天過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古人採用設置閏月的方法。現行農曆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農曆閏年因為多了個閏月,因此一年有383天~385天左右,而農曆平年一般有353天~355天。
  • 易話節氣:2020年為什麼既閏年又閏月?
    現在,我們通常把農曆中帶有閏月的年份稱為閏年了。那麼傳統曆法中的閏月,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就要從曆法的起源開始說起,我國曆法最初來源於人們對月亮的觀察。我們的祖先除去觀察月亮,制定「太陰曆」(也就是我們說的陰曆)外,還制定了另一套「曆法」,就是我們平日裡常說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外繞太陽運轉而制定的,由二十四個節氣構成。
  • 節氣小常識:為什麼會出現「閏月」?
    你是否關注過我國農曆中的「閏月」?比如5月23日,就是今年農曆「閏四月」的第一天。農曆是我國的傳統曆法,中國幾千年所採取的傳統農曆是一種以陰曆為基礎,同時又融合陽曆成分而形成的曆法,即為陰陽合曆。但是在近代以來,我國的農曆春節(大年初一)未出現在夏季,原因在於我國自漢代開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調節農曆的方法——「置閏法」。現行農曆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即每隔兩年到三年,就必須增加一個與上一個月相同的農曆月份,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置閏法的規則是依據與陽曆回歸年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來定的。
  • 農曆的「閏年」和「閏月」如何設置?需要先澄清對「農曆」的誤解
    閏年和閏月,在中西方曆法中都有。從實際來看,中西方的早期置閏方式都比較接近,周期基本都是「十九年七閏」,大概隔三四年就會置一個閏年。 從以太陽為參考的陽曆(公曆)來說,閏年和閏月很好解釋,為了方便闡釋「農曆」,我們需要簡單地概括一下。
  • 為什麼有的農曆年份沒有立春 閏月又是怎麼回事
    2021年農曆辛丑年春節是公曆2月12日,立春日2月3日,春節在立春之後。這個辛丑年的最後一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九,公曆的日期是2022年1月31日。而2022年的立春日是2月4日,農曆壬寅年正月初四。農曆辛丑年全年354天,沒有立春日。民間對沒有立春節氣的農曆年份稱作「寡婦年」。
  • 「百科雜談」農曆等同於陰曆麼?閏月是怎麼來的?
    陰曆、陽曆、陰陽合曆農曆如何計算年?首先我們必須提到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根據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的變化而制定的。最後人們為了更加準確地計算日期,指導農業生產(所以稱為農曆),又在此基礎上,將一年細分為二十四個節氣。
  • 今年農曆為什麼有兩個四月?農曆的閏月是怎麼定的?
    有些人高興了為什麼有兩個四月,或者說為什麼農曆要有閏月?在2500多年以前的春秋時期(也就是孔子生活的年代),人們在陰曆的基礎上,引入了「節氣」。「節氣」是根據太陽的軌跡制定的(和北鬥七星的位置變化一致),用以指導百姓耕作。
  • 中國農曆中的閏月是如何設置的?
    在中國,通常使用公曆,還有就是民間還使用到農曆。像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是規定在農曆上的某月某日。如,中秋節就是農曆八月十五。在農曆中還經常遇到閏月,比如2020年農曆就閏四月,也就是說農曆要過兩個四月。
  • 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屬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的天文氣象曆法。它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同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農曆二十四節氣也逐步演化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社會風俗和節慶。
  • 今年農曆6月只有29天,你知道為什麼嗎?閏月又是怎麼回事?
    不過沒關係,發明這些曆法的老祖宗不會連這個也沒想到,他們在此基礎上又引入了「閏月」及「閏年」的概念。說回到「閏月」,可能很多人都會記得最近的一次「閏月」出現在前年,也就是2017年,那一年多了一個「閏六月」,那麼你知道這是怎麼計算的嗎?這就要從我們的曆法說起了。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夏至:日至長而影至短,夏至有雨三伏熱
    而農業生產活動,受氣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自然區位條件的制約,特別是受氣候條件的制約,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不違農時,為此,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中國的傳統曆法,也就是俗稱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夏至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
  • 農曆是陰曆嗎?為何二十四節氣不按陰曆?公曆有什麼缺點?
    今天有網友提問: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什麼不和農曆相關,而和公曆相關呢?夏至對此,六甲番人認為正確的提法應修改為: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什麼不和陰曆相關而和陽曆相關呢?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智慧4、農曆就是陰曆嗎?同時,農曆規定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3-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閏年設置閏月,全年383-385天,從而協調朔望月和回歸年之間的關係。此外,農曆又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變化和地面氣候演變次序,把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氣候變化,從而給農事作業和日常生活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