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部分「甩手掌柜式爸爸」相比,我的老公算是一個不錯的爸爸。
小樣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他會給兒子換尿布,舉高高,出門時負責抱娃。現在小樣大了,老公會給他洗澡,陪他玩「奧特曼打怪獸」的遊戲。
不過,這僅限於他清醒的時候。假如我老公睡著了,他爸爸的角色也就下線了。別指望他會在熟睡中聽到小樣的哭聲,哄他睡覺或者給他蓋被子。
你家爸爸是不是也「同款不靠譜」?哄娃的時候永遠比娃先睡著。就算孩子半夜發燒,他也不會醒來給娃吃藥。
我就納了悶了,為什么半夜醒來照顧寶寶的永遠只有媽媽,沒有爸爸。
就因為他們睡得比較熟,聽不到寶寶的哭聲嗎?要知道當媽前,我也是半夜打雷都不會醒的人啊。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個心理學實驗才心酸地明白,原來「媽媽」是被上天指派保護孩子的天使。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稱呼,而是一輩子的責任。
科學家通過測試發現,媽媽生下寶寶後,隨著體內催產素的激增,媽媽大腦中一個原始的結構會被激活,它就是「杏仁核」。
也許你聽到過「杏仁核」這個名字,卻不太清楚它有什麼作用。簡單來說,杏仁核是我們大腦中和情緒密切相關的一個部分,尤其是「恐懼、害怕」的情緒。
當危險來臨,比如你的面前突然出現一隻老虎,杏仁核會立刻發出警告,讓你在害怕的同時,迅速採取逃跑或戰鬥的行動。
對新手媽媽來說,杏仁核被激活意味著什麼呢?
它意味著我們會時刻擔心寶寶的安危,對他的哭聲保持高度警覺。
即使我們已經非常疲憊,睡得很熟,但只要聽到寶寶的哭聲,我們就會立刻驚醒,本能地想去查看寶寶的情況,確保他的安全。
而且杏仁核的開關一旦打開,就永遠都不會再關閉了。不管孩子長到幾歲,做母親的都會永遠擔心他,想要守護他。
就像這次疫情,一位64歲的老人確診感染後,他90歲的老母親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顧兒子的責任,在病床前陪伴了4天4夜。直到兒子被送進隔離病房,她才去找醫生給自己做檢查。
她說,「只要兒子的病能康復,我這點苦又算什麼呢?」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很心酸?
這位老奶奶也曾經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享受著家人的寵愛,但只要當了媽媽,就會一夜長大,從此只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看到這裡我不禁要問,「那爸爸呢,寶寶出生後,爸爸的大腦又會發生什麼變化?」
實驗結果可能和你想的差不多。寶寶誕生後,爸爸的杏仁核也會被激活,但大小只有媽媽的1/4。也就是說,爸爸同樣會擔心寶寶,只是程度遠不及媽媽。
不過媽媽們別著急,雖然爸爸不像媽媽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寶寶誕生後就會自然地投入母親的角色,為寶寶奉獻一切,但是科學家說了,好爸爸也是可以培養的。
科學家找到了40多個特殊的家庭,這些家庭裡沒有媽媽,只有兩個爸爸,寶寶出生後,由爸爸們全權照顧。
結果發現,這些爸爸雖然沒有經歷過生產的過程,但他們和新媽媽一樣,體內的催產素水平都上升了,大腦中的杏仁核也被明顯激活。
也就是說,只要新手爸爸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顧寶寶中,給寶寶拍嗝、餵奶、洗澡、哄睡, 他們就能在生理上和媽媽一樣,時刻心系寶寶,沒有什麼分別。
既然爸爸有這麼強的可塑性,只要多照顧寶寶,就能變得和媽媽一樣,我們該怎麼把老公「培養」成一個好爸爸呢?給大家分享幾點建議。
❶ 用寶寶去吸引爸爸
不只是很多爸爸,有些媽媽也會在潛意識裡覺得:照顧好孩子是媽媽的本份。一旦我們形成了這種錯誤認知,就會出現下面這些常見情況。
當媽媽累了,或者忙不過來,需要丈夫幫忙時,媽媽會說,「你幫我管一下寶寶。」
而當爸爸聽到媽媽這樣的「求助」時,越發會覺得照顧孩子是妻子的事,於是他們就會找理由推脫。
「我沒你管得好,孩子不聽我的,還是你去管吧。」
或者,「我工作了一天已經夠累了,你自己管吧。」
想要打破「爸爸不帶娃」的僵局,就得讓爸爸知道:照顧寶寶不是在幫媽媽的忙,而是為了建立父子之情,是在幫爸爸自己。
父子之間的感情不會憑空產生,只有靠爸爸一點一滴的陪伴、照顧才能收穫孩子的愛和崇拜。這是爸爸和孩子之間的事,和媽媽無關。
所以,不存在爸爸幫媽媽帶娃這件事,爸爸帶娃是天經地義的。寶寶還沒出生時,我們就要和老公商量好,怎麼分工合作,照顧寶寶。
爸爸付出地越多,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越多,越能成為一個愛孩子的好爸爸。
❷ 照顧孩子沒有固定模式
曾經有一位爸爸說,在帶娃這件事上,男女是不平等的。媽媽總是知道該怎麼照顧寶寶,怎麼做都是對的,爸爸卻怎麼做都是錯的。
這番話其實道出了很多爸爸的心裡話。
寶寶降生後,媽媽總能更快融入母親的角色,也更有信心扮演好它。相比之下,爸爸就很笨拙了。他們試圖學著妻子的樣子給寶寶換尿布、泡奶粉,可等待他們的總是批評。
這讓爸爸們很受挫,也很無助。於是很多人選擇當「逃兵」,不再插手孩子的事,什麼都推給妻子做。
心理學家指出,照顧寶寶是沒有所謂「固定模式」的。爸爸的做法和媽媽不同,不代表爸爸錯,媽媽對。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男女在帶娃上的差別做法,對寶寶來說恰恰是好事。
寶寶會由此發現爸爸和媽媽的區別,以及男性和女性的區別。他們能從媽媽身上學到愛、安全感、細緻,同時從爸爸身上學到冒險、勇敢、開懷大笑。
我們為什麼要讓爸爸做得和媽媽一樣,讓寶寶擁有兩個「媽媽」呢?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也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中指出,「父親在養育兒女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至關重要。父親影響孩子的方式,有一些是母親無法做到的,尤其在同伴關係、學業成績等方面。」
所以媽媽們不要糾結於老公帶娃時的粗糙,多鼓勵,多放手,讓爸爸有機會和孩子培養感情,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好事。
最後,我們來看看那些親自帶娃,甚至辭職回歸家庭的爸爸都怎麼樣了。也好給老公樹立一個正面的榜樣。
分享兩位爸爸的故事。
第一位爸爸是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也算是事業有成了。他從寶寶出生起就和妻子分工協作,帶娃的時間和妻子一樣多。
雖然要兼顧工作和帶娃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樂在其中,從來沒有後悔過。
他幸福地說,「我的孩子很愛我。有一天,我對孩子們說,『我經常吼你們。』
孩子說,『不,只有我們犯錯時你才會吼。』
我又說,『沒錯,但我不應該吼你們。』
沒想到孩子們說,『不,你很好,你沒有吼。』
他們對我的愛蒙蔽了他們,因為他們特別需要我這個父親。他們幾乎看不到我的缺點。」
這就是孩子對父母的愛,從來都是那麼純粹,毫無保留,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帶給我們那麼強烈的幸福感。
另一位爸爸辭職做了全職爸爸,他說,「總要有人照顧孩子。」這讓周圍的人,還有他的前同事感到無法理解。
開始的幾個月過得很艱難。遠離熟悉的社交圈,整天圍著兩個孩子打轉,這對一個毫無經驗的爸爸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一年後,一切都慢慢好起來了。這位爸爸堅定地說,辭職照顧孩子是他人生中最正確的決定。孩子帶給他的快樂和幸福,讓一切都值了。
忍不住替這兩位爸爸手動點讚。
很多丈夫一邊指責妻子「連個孩子都照顧不好」,一邊又在體驗過帶娃的辛苦和困難後急著打退堂鼓,工作反倒成了他們逃避責任的最佳避風港。
和他們比起來,敢於成為全職爸爸,以及不管工作多辛苦,下班後依然選擇照顧孩子的爸爸,才是最有勇氣、最有擔當的真男人。
沒有親自帶過娃,沒有被孩子依賴和崇拜過的爸爸,體會不到他們的幸福。
希望每一位爸爸都能明白,照顧孩子是一件只要有投入,就會有超額回報的事:你不僅會越來越勝任父親的角色,還會從孩子那裡收穫滿滿的、足以融化你的愛。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