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該給啥?

2020-09-05 媽媽深呼吸

導讀:

關於養娃,網上流傳著各種段子,這不有一句diss媽媽的話就很火: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

這個社會對媽媽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凡是涉及到孩子的問題,好賴都跟媽媽有關,當媽不易,而當個好媽媽比任何工作都要有挑戰

西西是一個二胎寶媽,女兒今年15歲,兒子4歲。生姐姐時年輕有衝勁兒,孩子出生後,西西直接把女兒交給老人帶,當時四位老人都年輕,帶起娃來精力充沛,所以女兒在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細心呵護和寵愛之下一點點長大。

西西雖然離老人家不遠,工作之餘能陪伴女兒,但是表面說是陪伴,實際上跟孩子也就是處於同一空間下,各幹各的,基本沒有花費什麼精力和耐心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越來越叛逆,生活中有很多壞習慣,西西說一句,女兒十句等著,完全不聽管教,很是傷腦筋。

而兒子出生後,西西意識到親自帶娃的重要性,再加上姐姐的前車之鑑,所以她選擇了自己帶孩子。

她給足了兒子耐心,陪伴他成長,帶他戶外接觸大自然,帶他和小夥伴打成一片,教他講禮貌、堅強獨立,勇於承擔責任。英語、思維訓練、數獨的學習,都是由西西陪伴孩子,一起玩兒一起互動。

兒子每天會問無數個為什麼,為了回答兒子的問題,西西經常會提前看書或者百度。

相對於姐姐的低質量陪伴,兒子完全獲得了媽媽高質量的陪伴,所以安全感滿滿,小小年紀溝通能力極強,情商也很高

西西感嘆,感覺生二胎才真正重塑了自我,不覺間自己的拖延症、強迫症還有「懶癌」都得以治癒。

一流的媽媽付出的就是高質量的陪伴,孩子環繞身邊的時間也就那麼短短的幾年,孩子的成長,一旦錯過就不再。

時間最無情卻又最公正,你願意花費時間去陪伴孩子,孩子長大後就樂意陪伴你

多少家長的陪伴,只是「陪」而已

忙碌了一天回到家裡,吃完飯,你愜意的躺著,開心的刷著手機,生怕錯過朋友圈的消息,漏掉了熱點,瀏覽完畢,開始追追最近的熱播劇。

此時,一天沒有見到媽媽的孩子孩子過來找你玩兒。

一抬眼,孩子爸爸開心的玩兒著遊戲,於是氣不打一處來:「去找爸爸玩兒,沒看媽媽忙著嗎?什麼都來找我,爸爸有時間」......

這種陪伴,孩子不要也罷,你希望大家都在同一個空間裡,你玩你的玩具,我刷我的抖音。可是你忽略了孩子是最敏銳的精靈,你所有的敷衍,他都能感受到

多少媽媽表示,自己不知道怎麼陪小孩子玩兒,陪孩子遊戲或者玩玩具的時候,眼睛卻盯著手機。

歐巴馬有一句名言:

我可能不是一個好總統,但是我絕對是個好爸爸。在將近2年的競選期間,我沒有錯過孩子們一次家長會。

如果我們以忙碌為藉口,誰能有總統忙?歐巴馬每天都會跟孩子們共進晚餐。

再忙的父母,如果真的想,總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最可憐

網紅鼻祖沉珂曾經是90一代的青春記憶,她的歌曲,她的情感裡都透著抹不去的哀愁。

沉珂的家境非常好,爸爸是老闆,媽媽常年在國外瀟灑,沉珂在小小的年紀就與保姆一起生活,成長為一個孤僻、敏感的問題少女。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沉珂有一天發現了「新大陸」,她發現在虛擬的網絡可以滿足自己的很多需求,現實中無人理解的情緒,無邊的孤獨,都能在這裡得以宣洩和療愈

如今30多歲的沉珂,在現實生活裡深深的缺乏安全感,父母在她的成長途中早早退場,在她生命中留下難以癒合的傷。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寫道: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對父母情感淡漠,也滋生不出多少感激之情,小時候那些生命最原始的渴求沒有被滿足,他們就會猶如一葉浮萍,始終心無所依,於是,窮其一生去尋找關注,尋找愛。

無條件滿足孩子安全感的需求,孩子會更優秀

不知有多少媽媽在孩子剛出生時,接觸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理論,比如「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挫折教育」等等。

這些理論不知道害慘多少孩子,當小嬰兒從媽媽溫暖的子宮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孩子與世界建立唯一的連結就是自己的母親,哭聲是他們表達需求的唯一通道。

可是他最親愛的媽媽,餓了不回應,鬧覺由他哭,早早分床分房睡,開始進行各種匪夷所思的「訓練」......

對於成人來說短短幾分鐘可能不算什麼,可是對於幼小的嬰兒來說,卻如同在煉獄中煎熬,他們脆弱又無助,會逐漸生出對這個世界的敵意。

這些摧殘孩子的理論早已被無數事實推翻,發明哭聲免疫法的心理學專家華生,兩個兒子都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其中一個兒子30歲時自殺身亡

現在美國最流行的育兒理念早已變成了「親密育兒」。

一個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不是取決於他經歷了多少磨難,而在於內心有沒有足夠的力量,而這些力量的來源就是童年時期父母給予及時的情感回應和愛

嬰兒時期得到父母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內心存滿了希望、幸福和愛,他們就有能量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包 麻麻總結】

現在我們育兒已經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那麼簡單了,對孩子來說,父母的真心陪伴,那些親子間做過的遊戲,讀過的繪本,玩過的玩具,山川原野間踏過的足跡,終會定格成孩子心中最明媚的記憶,溫暖、照亮他的人生。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焦點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給......
    等到你想放下手機:「過來,媽媽陪你玩會兒。」孩子已經長大了:「媽,我快考試了,沒時間玩。」「媽,我還要陪我女朋友呢,沒時間玩。」大多數家長陪伴真的只是「陪」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給…
    「媽媽,我們玩一會兒吧。」剛開始你還挺有耐心:「你先自己玩,媽媽忙完了就和你玩。」接著你開始翻看微博,刷抖音,生怕錯過了哪條熱搜,「杭州女子失蹤案」你看得「津津有味」。等到你想放下手機:「過來,媽媽陪你玩會兒。」孩子已經長大了:「媽,我快考試了,沒時間玩。」「媽,我還要陪我女朋友呢,沒時間玩。」「媽,我在出差呢,沒時間玩。」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懂得給娃高質量陪伴
    一位在高速路口收費站上班的80後媽媽說,真不是不想陪,而是太困了,沒辦法,婆婆帶一周,自己媽媽幫著帶一周。」聽她說話時的語氣,明顯有些焦慮。事實上,她也說孩子對聲音很敏感,只要有響動就睡不好。我想,應該是媽媽回家的開門聲,是他最喜歡的聲音吧~你給孩子什麼,決定著你是什麼等級的家長網上有這樣一句話: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懂得給孩子高質量陪伴,再貼切不過了。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給……」
    「媽媽,我們玩一會兒吧。」剛開始你還挺有耐心:「你先自己玩,媽媽忙完了就和你玩。」接著你開始翻看微博,刷抖音,生怕錯過了哪條熱搜,「杭州女子失蹤案」你看得「津津有味」。等到你想放下手機:「過來,媽媽陪你玩會兒。」孩子已經長大了:「媽,我快考試了,沒時間玩。」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給...
    「媽媽,我們玩一會兒吧。」等到你想放下手機:「過來,媽媽陪你玩會兒。」陪伴真的只是「陪」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她所謂的花時間陪孩子,就是給孩子喜歡的玩具,讓他自己在客廳玩耍,而她自己躺在旁邊的沙發上玩著手機,壓根兒就不會主動與孩子對話溝通。
  • 三流媽媽親自陪,二流媽媽買網課,一流媽媽做這件事提高語文成績
    開學了,我們都要面對這樣的學習問題,有人說三流媽媽都會親自輔導,每天認真陪學。而劉媽媽只會買網課,花錢給孩子進行教育投資。那麼一流媽媽會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語文成績呢?孩子帶著沉重的囑託來上學,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上課聽講,怎麼才算認真。二流的媽媽依舊以報補習班為主,暑假報完、開學再續課,孩子一路奔波在學校和補習班之間,究竟補習了什麼?家長不知道,孩子更不知道,反正去補習就對了。只有一流的媽媽,才會把開學作為一個儀式感傳達,告訴孩子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 「媽媽,我想玩手機」,三流媽媽回答最常見,一流媽媽回答最機智
    「媽媽,我想要玩手機」,三種寶媽的回答完全不同在生活中,處於同一個階段的孩子雖然看似差不多,但我們會發現孩子和孩子之間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非常的優秀,但有的孩子就很普通,而這更多的是來自媽媽對待孩子日常的態度。
  • 三流的媽媽做保姆,二流的媽媽做教練,一流的母親是什麼樣?
    三流的媽媽做保姆,二流的媽媽做教練,一流的母親做什麼>無論做什麼,媽媽都是愛孩子的,母親是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好,都是帶領孩子成長前進的引路人,但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情緒,每位母親要面對的就是情緒的問題,情緒對孩子的影響也至關重要。
  • 三流媽媽省錢,二流媽媽拼命賺錢,一流的媽媽有原則地教育孩子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中國大多數家長,首先是孩子的保姆。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首先,一流的父母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曾經有個媽媽帶孩子去逛商場,她覺得孩子一定會喜歡這個熱鬧非凡的場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場裡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甚至有點害怕,吵著要出去。媽媽不明白,一向喜歡玩的孩子怎麼會排斥又漂亮又熱鬧的商場?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想毀掉孩子,就這麼陪他
    「媽媽,我們玩一會兒吧。」等到你想放下手機:「過來,媽媽陪你玩會兒。」陪伴真的只是「陪」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她所謂的花時間陪孩子,就是給孩子喜歡的玩具,讓他自己在客廳玩耍,而她自己躺在旁邊的沙發上玩著手機,壓根兒就不會主動與孩子對話溝通。
  • 會花錢的媽媽什麼樣?三流媽媽愛攀比,一流媽媽錢都花在刀刃上
    會不會花錢的父母有明顯的區別,三流媽媽給娃花錢有私心,更多是為了攀比,一流的媽媽都會選擇把錢花在刀刃上,真正做到「為娃好」。三流媽媽和一流媽媽有差異‍【三流媽媽怎麼做】有些媽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上早教班、遊泳班,自己家孩子沒有上過類似的機構,就感覺自己孩子十分「可憐」,顯得自己都沒有面子。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最需要的愛和陪伴
    一種現象是在飯店裡、公交車上、馬路上,甚至超市裡,隨處可見孩子拿著手機玩耍,只要孩子哭鬧,父母第一反應就是不要哭,不哭的話,給手機給你玩,然後孩子拿到手機,就乖乖吃飯,乖乖跟在父母身後。另一種現象是父母回到家之後各自玩手機,丟一堆玩具給孩子自己玩,孩子蹭回到父母身邊,父母嫌麻煩吵鬧的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去玩玩具。
  • "媽媽,我要玩手機",三種媽媽不同回答,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一般來說,一流的媽媽選擇動腦,二流的媽媽選擇動嘴,而三流的媽媽只會選擇責罵、威脅甚至動手。三流媽媽:毛女士最近工作壓力大,在公司受了不少委屈,本以為回到家能放鬆放鬆,但不懂事的孩子一直喊著想要玩手機青青媽媽本來十分擔心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眼睛造成傷害,但每次都受不住孩子軟磨硬泡,只能每次都叮囑青青不能玩得太久。但其實這種方法也存在問題,面對孩子的請求,父母應當適當說&34;。與三流媽媽相比,二流媽媽看似溫柔,但本質上卻是一種溺愛。
  • 娃想玩手機,三流媽媽的回答對娃傷害最大,一流媽媽的回答最管用
    "三流"媽媽的回答最普遍由於孩子到了一定年紀後,反抗心理會變得更加強烈,對於家長不讓孩子接觸手機的行為,他們反而會更好奇和更想了解,最終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二流"媽媽的回答很溫和,看起來也沒毛病,但不奏效星星特別喜歡玩手機,而且會在他媽媽的在手機上找各種小遊戲。
  • 「媽媽,我想玩會手機」,三流媽媽回應最可怕,生活中卻佔大多數
    很多家長心中都有這樣的疑問:當孩子說想要玩手機時,父母到底該不該給孩子?當孩子提出想要玩手機,家長如何回應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常見的回應方式有哪幾種?對孩子有哪些不利影響呢?1、「那就玩一會兒吧!」如果遇到一位好脾氣的媽媽,孩子提出要玩手機時,通常會答應孩子的請求,媽媽會說:「手機給你玩一會兒,但是不要玩太久。」這樣的媽媽看似很在意孩子的感受,及時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也提醒了孩子不要玩太久,但這種做法對孩子傷害很大效果如何呢?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他們含辛茹苦,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生活層面的看照料上,滿足於實現孩子在飲食、健康、服飾、玩具、用品、娛樂等方面的需求,這些行為構成了「家庭教育」很重要的內容。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
  • 三流爸爸做錢包,二流爸爸做大樹,一流爸爸卻是這樣
    有人說,三流的媽媽做保姆,二流的媽媽做教練,三流的媽媽做榜樣。如果媽媽的教育方式要被分等級,那么爸爸為什麼不能呢?在我看來,爸爸的等級劃分要比媽媽還要明顯。  三流的爸爸做錢包  「寶貝,寶貝,我是你的大樹,一輩子陪你看日出。。。」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
    最近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而真正一流的父母,會給孩子最好的陪伴。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願意犧牲你的時間去陪他,他就會抽出空來陪你。當孩子不再麻煩你,他可能已經長大成人了。你後知後覺,發現孩子環繞在膝下的時間,總共也就那麼幾年。
  • 看完2020年滿分作文:二流媽媽讓孩子練字,一流媽媽卻在做這件事
    看完2020年滿分作文:二流媽媽讓孩子練字,一流媽媽卻在做這件事2020年湖北高考理科狀元唐楚玥,語文成績146分,作文竟然取得60分滿分,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練習速成班的老師道出真相:練字這件事也有技巧,二流的媽媽都盲目催孩子寫筆畫結構,認為多寫寫自然就會了,到頭來孩子寫得歪歪扭扭不說還喪失了信心;而一流的媽媽都在學習練字技巧,讓孩子科學系統地進行練習,最基礎的一步就是——練習控筆。
  • 「媽媽,你陪我玩一會兒吧」「媽媽在忙,你自己先玩會兒手機」
    然後你開始覺得孩子煩,拿起一部手機,對孩子說:「媽媽在忙,你自己先玩會兒手機。」孩子聽到媽媽允許自己玩手機,變得開心起來,從媽媽手裡接過手機,一個讓你跑臥室裡面去了。然後,你繼續享受著懶散的時光,時間過得真快,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一看時間,這都快三個小時了,不行,不能讓孩子繼續玩手機了,不然眼睛會近視。於是,你放下手機,走進臥室,對孩子說:「趕快把手機給我,你都玩這麼長時間了,小心眼睛變近視,媽媽陪你玩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