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關於養娃,網上流傳著各種段子,這不有一句diss媽媽的話就很火: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
這個社會對媽媽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凡是涉及到孩子的問題,好賴都跟媽媽有關,當媽不易,而當個好媽媽比任何工作都要有挑戰。
西西是一個二胎寶媽,女兒今年15歲,兒子4歲。生姐姐時年輕有衝勁兒,孩子出生後,西西直接把女兒交給老人帶,當時四位老人都年輕,帶起娃來精力充沛,所以女兒在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細心呵護和寵愛之下一點點長大。
西西雖然離老人家不遠,工作之餘能陪伴女兒,但是表面說是陪伴,實際上跟孩子也就是處於同一空間下,各幹各的,基本沒有花費什麼精力和耐心。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越來越叛逆,生活中有很多壞習慣,西西說一句,女兒十句等著,完全不聽管教,很是傷腦筋。
而兒子出生後,西西意識到親自帶娃的重要性,再加上姐姐的前車之鑑,所以她選擇了自己帶孩子。
她給足了兒子耐心,陪伴他成長,帶他戶外接觸大自然,帶他和小夥伴打成一片,教他講禮貌、堅強獨立,勇於承擔責任。英語、思維訓練、數獨的學習,都是由西西陪伴孩子,一起玩兒一起互動。
兒子每天會問無數個為什麼,為了回答兒子的問題,西西經常會提前看書或者百度。
相對於姐姐的低質量陪伴,兒子完全獲得了媽媽高質量的陪伴,所以安全感滿滿,小小年紀溝通能力極強,情商也很高。
西西感嘆,感覺生二胎才真正重塑了自我,不覺間自己的拖延症、強迫症還有「懶癌」都得以治癒。
一流的媽媽付出的就是高質量的陪伴,孩子環繞身邊的時間也就那麼短短的幾年,孩子的成長,一旦錯過就不再。
時間最無情卻又最公正,你願意花費時間去陪伴孩子,孩子長大後就樂意陪伴你。
忙碌了一天回到家裡,吃完飯,你愜意的躺著,開心的刷著手機,生怕錯過朋友圈的消息,漏掉了熱點,瀏覽完畢,開始追追最近的熱播劇。
此時,一天沒有見到媽媽的孩子孩子過來找你玩兒。
一抬眼,孩子爸爸開心的玩兒著遊戲,於是氣不打一處來:「去找爸爸玩兒,沒看媽媽忙著嗎?什麼都來找我,爸爸有時間」......
這種陪伴,孩子不要也罷,你希望大家都在同一個空間裡,你玩你的玩具,我刷我的抖音。可是你忽略了孩子是最敏銳的精靈,你所有的敷衍,他都能感受到。
多少媽媽表示,自己不知道怎麼陪小孩子玩兒,陪孩子遊戲或者玩玩具的時候,眼睛卻盯著手機。
歐巴馬有一句名言:
我可能不是一個好總統,但是我絕對是個好爸爸。在將近2年的競選期間,我沒有錯過孩子們一次家長會。
如果我們以忙碌為藉口,誰能有總統忙?歐巴馬每天都會跟孩子們共進晚餐。
再忙的父母,如果真的想,總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網紅鼻祖沉珂曾經是90一代的青春記憶,她的歌曲,她的情感裡都透著抹不去的哀愁。
沉珂的家境非常好,爸爸是老闆,媽媽常年在國外瀟灑,沉珂在小小的年紀就與保姆一起生活,成長為一個孤僻、敏感的問題少女。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沉珂有一天發現了「新大陸」,她發現在虛擬的網絡可以滿足自己的很多需求,現實中無人理解的情緒,無邊的孤獨,都能在這裡得以宣洩和療愈。
如今30多歲的沉珂,在現實生活裡深深的缺乏安全感,父母在她的成長途中早早退場,在她生命中留下難以癒合的傷。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寫道: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對父母情感淡漠,也滋生不出多少感激之情,小時候那些生命最原始的渴求沒有被滿足,他們就會猶如一葉浮萍,始終心無所依,於是,窮其一生去尋找關注,尋找愛。
不知有多少媽媽在孩子剛出生時,接觸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理論,比如「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挫折教育」等等。
這些理論不知道害慘多少孩子,當小嬰兒從媽媽溫暖的子宮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孩子與世界建立唯一的連結就是自己的母親,哭聲是他們表達需求的唯一通道。
可是他最親愛的媽媽,餓了不回應,鬧覺由他哭,早早分床分房睡,開始進行各種匪夷所思的「訓練」......
對於成人來說短短幾分鐘可能不算什麼,可是對於幼小的嬰兒來說,卻如同在煉獄中煎熬,他們脆弱又無助,會逐漸生出對這個世界的敵意。
這些摧殘孩子的理論早已被無數事實推翻,發明哭聲免疫法的心理學專家華生,兩個兒子都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其中一個兒子30歲時自殺身亡。
現在美國最流行的育兒理念早已變成了「親密育兒」。
一個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不是取決於他經歷了多少磨難,而在於內心有沒有足夠的力量,而這些力量的來源就是童年時期父母給予及時的情感回應和愛。
嬰兒時期得到父母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內心存滿了希望、幸福和愛,他們就有能量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包 麻麻總結】
現在我們育兒已經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那麼簡單了,對孩子來說,父母的真心陪伴,那些親子間做過的遊戲,讀過的繪本,玩過的玩具,山川原野間踏過的足跡,終會定格成孩子心中最明媚的記憶,溫暖、照亮他的人生。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