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周末,你癱在家裡的沙發上刷著《乘風破浪的姐姐》,想像著自己也像姐姐們一樣在舞臺上三十而驪,光彩奪目,活出自由。
可眼前一個稚嫩的聲音,把你拉回了現實,粉碎了你的完美幻境。
「媽媽,我們玩一會兒吧。」
剛開始你還挺有耐心:
「你先自己玩,媽媽忙完了就和你玩。」
接著你開始翻看微博,刷抖音,生怕錯過了哪條熱搜,「杭州女子失蹤案」你看得「津津有味」。
這時,孩子又過來問:
「媽媽,我們玩一會吧。」
被孩子這麼一打斷,你突然坐起來,看到孩子他爸永遠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父愛如山,一動不動,你更生氣了,恨不得把他倆趕到鄉下捉雞攆狗。
「你就不能自己玩一會嗎?沒看見我還忙著嗎?」
孩子被你委屈地吼走了,自顧自的玩著,再沒有打擾誰。
夜晚,望著孩子熟睡的臉,忘了白天他煩人的樣子,靜靜地出神。
你開始自責,以後不能這麼對他了,要好好愛他,好好陪著他。
第二天,天亮了,昨晚的一切就像夢一樣,醒了,你還是忍不住衝他發了脾氣。
等到你想放下手機:
「過來,媽媽陪你玩會兒。」
孩子已經長大了:
「媽,我快考試了,沒時間玩。」
「媽,我還要陪我女朋友呢,沒時間玩。」
「媽,我在出差呢,沒時間玩。」
後來,你後知後覺,發現孩子環繞在膝下的時間,總共也就那麼幾年。
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願意犧牲你的時間去陪他,他就會抽出空來陪你。
當我們錯過了陪孩子的成長時光,便真的錯過了!
1、
大多數家長
陪伴真的只是「陪」
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
鄰居蔡大姐總是向我抱怨,不知道如何和自己孩子相處,一度覺得自己很失敗。
明明自己什麼東西都給他最好的,也花了不少時間陪他,可孩子始終和她不親近,甚至對她有些冷淡。
了解完她和孩子的相處之道,我恍然大悟,孩子疏遠她絕不是偶然。
她所謂的花時間陪孩子,就是給孩子喜歡的玩具,讓他自己在客廳玩耍,而她自己躺在旁邊的沙發上玩著手機,壓根兒就不會主動與孩子對話溝通。
孩子稍微多問她幾個問題,心情好了耐心回答,心情不好,便不耐煩:
「去去去,問你爸去,這一天天的,就你事兒多。」
大多數家長口中的「陪伴」,真的只是「陪」而已。甚至連單純的「陪」也「陪」不好。
歐巴馬在競選總統期間,也曾自豪地說:
「我未必是一個好總統,但我一定是個好父親,因為在長達21個月的競選時間裡,我從來沒有錯過一次女兒們的家長會。」
從議員到總統,無論身居什麼樣的位置,有多忙碌,增加了多少工作量,歐巴馬總會抽出時間,儘量陪伴在女兒身邊。
每天晚上都會和女兒們共進晚餐,並且耐心地回答孩子們的各種問題。
他和妻子曾是最忙碌的父母,但仍然可以在有限的時間,給予孩子們高質量的陪伴。
哪怕每天15分鐘給孩子講個故事、玩個遊戲、搭個積木,孩子的童年也會因為你的陪伴更加精彩,人格也更加完善。
「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父母和孩子彼此尊重,重視陪伴,努力實現各自的夢想,這是或許教育的真諦!
2、
冷暴力
是孩子一生的噩夢
有一部分的父母忙於生計,生活本身也有一些問題讓他們自顧不暇,使得他們沒有多少精力去關心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更有甚者長期「冷暴力」孩子。
這種「冷暴力」可以是面無表情的忽略和冷漠,也可以是口無遮攔的嘲諷和挖苦。
孩子試圖講道理,柔聲細語,父母無視。
大聲說出來, 被回應的往往都是:
「養你這麼多年,花了這麼多錢,你就是這麼跟我說話的?你這是不孝。」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被父母長期冷暴力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網友董董回答道:
「小學五年級的暑假,母親讓我上輔導班,她問我願不願意,我表示不願意。
母親一個暑假沒理我,那個暑假我基本上沒開口說過話,痛苦地用頭撞牆。
最後寫了封信給母親,說我知道錯了,我想去。
我這輩子都忘不了,母親看到那封信時臉上得意的神情,這是我一輩子的羞辱。」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是指無論孩子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度。
孩子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存在感的,是不被愛的。
曾經一期《奇葩說》,柏邦妮說:
心裡有很多苦的人,要多少甜才填得滿啊?
馬東答道:
你錯了邦妮,心裡有很多苦的人,一點點甜就能填滿。
任何一點人間的真情都會讓這些孩子感動得流淚,羅馬並不是一日建成的,童年期遭受的「冷暴力」也許要用一生去埋葬。
它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有可能是一輩子的,比打罵孩子更可怕。
3、
現在育兒已經不是給口飯吃就可以的年代了。
對於孩子來說,跟爸爸媽媽一起讀的繪本,搭的積木才是最香的,最有意思的!
畢竟他們能依賴你的時間,也就是這麼幾年。
別再忽視孩子了,別讓他們成為父母身邊的「留守兒童」,帶孩子去爬山、去看海、去呼吸新鮮空氣,給孩子的童年留下絢爛的回憶。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