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鄰居第28期
主題:放下——天曉得什麼是好的教育,父母應該放下
薦書(1)臺灣:大門口的陌生人
楊早:
我們現在開始,還是按照我們的順序,先是一個薦書的活動。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經過意見反饋和我們討論,在薦書和主題討論的時候,我們都改一下規則。因為很多人拿著書或者推薦書的時候很為難,為難我怎麼概括這個書,或者怎麼呈現這個書的好處。我們附加一個福利:你不一定要講這個書,你在裡面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把它讀出來也可以,這種方式來薦書或者來表達你的評論之情也沒有問題,但是時間控制一下,儘量不要超過三分鐘。
邱小石:
《妥協的精神》
[美]艾米·戈特曼 / 丹尼斯·湯普森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今天推薦《妥協的精神》。這本書的封面看起來比較復古,但其實寫的是美國當代政治博弈之間的妥協,競選的時候如何不妥協和治理國家如何妥協,進行一個比較完整的社會的治理。看到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這個標題,因為妥協不僅僅是政治領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妥協,包括我們做生意,在公司裡面工作的方方面面。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妥協,也不知道妥協的原則和底線是什麼,為什麼要妥協,這些問題都非常令人煎熬。
看了目錄,我倒是覺得用我自己親身的經歷把這個書重新再寫一遍也是可能的。第一章重視妥協,第二章抵制妥協,抵制妥協裡面講到一個人妥協理念是怎麼形成的,越有原則的人越不容易妥協,一個人的知識結構越狹隘的時候越不知道該怎麼妥協,甚至不會妥協。不妥協的原因還包括彼此不信任導致,我不信任你當然我就不妥協。還有不妥協的滋長,尤其團隊裡面,妥協有時候意味著背叛。第三章尋求妥協,有原則的審慎,互相尊重,有效利用爭議,妥協的時機。這些議題都很讓人啟發。它很容易跟日常生活的環節嫁接起來,有著非常清晰的方法論,雖然它舉的案例全是政治。
@半價優惠:
《我們臺灣這些年》
廖信忠
重慶出版社
《這些年臺灣所知道的祖國》
廖信忠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一本書是《我們臺灣這些年》。作者是一位70後,這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從77年開始,記錄臺灣每年發生的一些代表性的事件,包括歌曲、政治活動。我當時讀這本書覺得挺親切的,80年代我們在幹嘛,臺灣在幹嘛,就會不自覺的做一個對比。之前對於臺灣的歷史了解的不是很多,從這些事件裡面更進一步了解了臺灣,比如說「美麗島事件」,比如它的一些政治運動,比如黨禁開了以後民眾怎麼去適應這個過程。
他的第二本書《這些年臺灣所知道的祖國》,寫人比較多,這些人物和大陸多多少少都有關係。比如他舉的第一個例子,叫臺籍老兵。他在1944年的時候被日軍徵去東南亞前線打仗,後來被美軍俘虜,1945年二戰結束以後被遣返回臺灣,回到臺灣以後又被國民黨騙去當兵打內戰,之後被共產黨俘虜,編入解放軍,韓戰爆發後,被派往朝鮮前線,後再次被美軍俘虜,韓戰結束後被換回到臺灣。在整個過程中,他的身份不斷的變化,開始是日本人,後來是國民黨,接著是解放軍,在臺灣被當做反共義士來宣傳。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他也焦慮到底應該代表誰。後面的章節講了臺灣老兵的故事,在解放戰爭期間,被國民黨抓壯丁抓到臺灣,當時臺灣和大陸斷了聯繫,他們根本不知道家裡人什麼狀況,家裡人也不知道他的狀況。
最後一個故事講得是一個現代的故事,臺灣一個年輕人當了兵以後和廈門的一個姑娘從網上相識,最後走到一塊兒。當年是一個戰場的金門島,最後成了一個大陸和臺灣產生愛情的一個地方。時代在不停變化,臺灣和大陸的隔閡,也在互相了解中慢慢消融。
@沉醉寒冬:
《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961年之間華南的社會動亂》
[美] 魏斐德
新星出版社
我推薦的一本書是《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961年之間華南的社會動亂》,這本書時間上是1839-1961年,兩次鴉片戰爭及中間這段時期,地域上是廣州、廣東省,乃至廣東周邊幾省。洋人入侵中國南大門廣州後影響了各個階層的人,包括皇帝、地方官、士紳、農民、流民,以及廣州城的城市居民、團練,各個階層的人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我們在書裡面能夠看到,某些階層的人怎麼利用排外的情緒,甚至利用漢奸這個詞,還有當時社會已經有一些類似義和團的苗頭。這本書第一章講的三元裡抗英的,跟我們之前學過的歷史完全不一樣,因為三元裡抗英只是很小的一個衝突,結果被歷史教科書描寫成一次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勝利,特別受不了這個,這段歷史整個被顛覆了。
書目:《天曉得》
時間:2014年9月20日14:00
地點:讀易洞
參與者:王曉天 @邱小石 @邱敢 @楊早 @綠茶 @半價優惠 @沉醉寒冬 @王瑞玲 @筋牌道場易水 @訥言敏行的豬 @淑嬋想 @李子PercyLee @西豐客人 趙玲 何龍 申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