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老屋住人百年不塌,無人居住五年就垮」,古人為啥這樣講?

2021-01-16 民俗大文化

傳統中國歷史文化中,漢字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基石,它不僅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更是歷史的載體,那方塊字中潛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當漢字轉換為語言之時,當從口中傳來,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婉轉悠長,抑揚頓挫之間,更是令人感悟頗深。

而作為漢語成員之一的俗語,雖然通俗易懂,低調內斂,但其同樣包羅萬象,其中有講民俗民風的、修身齊家的、為人處世的、獵漁稼穡的、生活經驗的等等。時至今日,俗語依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就比如這句俗語「老屋住人百年不塌,無人居住五年就塌」,其描述的就是一種生活現象!那麼這句話為什麼這麼說?有沒有道理?且聽我一一道來!

老屋住人百年不塌,無人居住五年就垮

老屋對很多「念祖戀家」的人來說,都是充滿回憶、值得留戀的地方。以前的農村,家中兄弟姐妹眾多!成年結婚後,都會分家單過,自立門戶。剩下的老屋也就只有年邁的父母看守了!

然而!由於古代生活水平落後,生活貧困,很多建造起來的房屋大多只能由土塊壘起來的,也只有房上的大梁才會用木材支撐。然而這樣的房屋看似粗糙卑劣,但是住起來感覺冬暖夏涼、安穩踏實,令成年的我們感懷不已!

至於「老屋住人百年不塌,無人居住五年就垮」這句老話,講述的絕對是事實!並且十分常見!在老一輩人看來,認為這種老房子倒塌是因為缺乏「人氣」。這話聽起來可夠玄乎的啊!

然而!事實確實和「氣」有一定的關係!這還要陰陽之道說起。古人認為萬事萬物的變化都離不開陰陽之道,萬事萬物都是在陰陽動態中保持相對的平衡才孕育而出的!古人仰觀、俯察取類比象,將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奇偶、動靜、開合等抽象歸納出「陰陽」的概念。

眾所周知!生人居住的房子被稱為陽宅,祖先長眠安息的地方被稱為陰宅。陽宅之所以叫做陽宅是因為活人居住,有了「人氣」才叫做陽宅!而房屋是不動之體,則被認為是屬於陰!古人把動的物體稱為陽,靜的物體稱為陰!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中曾這樣描述動與靜:「考其陰陽,以觀其誠。」盧辯註:「陰主靜,陽主動,考其陰陽者,察其動靜也」。

所以啊!人屬陽,房為陰!房子裡住著人才能達到陰陽平衡,住著也就舒適、安逸、踏實。而人不居住,自然就成了陰盛陽衰了,而陰陽平衡被破壞了所以就容易倒塌。

民間老話說的好,叫做「人是房的膽,房是人的傘」,所以這就相當於一種共生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離開就會出事!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盡數》,原文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其實這句話才能更好的證實「老屋住人百年不塌,無人居住五年就垮」的現象。

先來看這句話的意思!前一句「流水不腐」是指經常流動的水不會發臭,後一句「戶樞不蠹」指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所以這句話是比喻經常運動,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而房屋居住百年不塌,就是因為人的居住。雖說房屋避免不了風吹日曬雨淋,但是只要有人居住,就會修繕以防止房屋的破裂與倒塌。

而且人居住之後,整個房體慢慢的充滿了「煙火氣」,房梁、門窗被蛀的情況就會大大的減少,倒塌的現象就會被避免。

反之,後面一句「無人居住五年就垮」就好理解了。長時間無人居住,再堅固的房體,也阻擋不了風雨的侵蝕,再加上無人修繕,房體會開始開裂、漏雨、木材腐爛,屋內變得更加潮溼,更加適合蟲蟻的生存,所以房子才會在短時間內坍塌。

在作者看來!要想房屋不塌、門窗不蛀蟲、戶樞不鏽,就需要勤檢查、勤上油潤滑,那麼這些東西使用期限自然會加長。

人也應該如此!應該時時做到自查!事事做到自檢!千萬不能像不流動的水一樣!水不常流動,就會變成死水;人不動,就會變懶,懶惰更會造成人行為上的不思進取、渾渾噩噩。所以只有人人都要做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你的人生才能更加美好!

相關焦點

  •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百年的兔子無人追」,其中有何含義?
    現今的人們在說話的時候總是喜歡摻雜著一些成語,而這些成語其實就是古人說的一些話或者寫的一些文章裡面提煉出來的,久而久之就成了現今人們口中的成語了。很多人喜歡將成語運用在自己的話語當中,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才華,而除了成語之外我們的一些俗語很是很貼近生活的。
  • 農村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百年的兔子無人追,原來是這樣的寓意
    在農村的諸多俗語之中,有很多的老話,都是正話反著說,也有的是帶有相當大的誇大語言,將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常見的,或者是不常見的事情,誇大的進行描述,這也是讓我們更好地在第一時間,對於這句俗語有相當深刻的印象,起到讓人極易難忘的作用,按照過去的說法,很多動物、植物都是長壽的象徵,老人過生日使用最多的一句話叫做: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 九哥講俗語(第26期):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窮家底
    俗語,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形象精煉的語句。包括諺語、歇後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大多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大多數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是智慧積累的結晶,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當然,也避免不了有些糟粕,需要我們加於辨別,有選擇地吸收。
  • 老話「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這句話的意思是提醒外出的人,如果走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寧可在墳頭過夜,也不從空宅老屋前走過,更別提在裡面過夜了。老祖宗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都知道,墳墓給人的感覺是陰森恐怖,屬於人跡罕至的地方,膽小的人根本不敢靠近,更別說在墳頭過夜了。按常理來說,如果你趕路走到半路,面臨的選擇是「一處墳墓和一間閒置的空宅老屋」,我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空宅老屋過夜。我爺爺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 俗語「竹子開花,馬上搬家」,到底有何根據,真的需要這樣嗎?
    大多數的俗語都是古人通過生活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語,因此俗語的另一特點就是非常形象講實,而且還很講理!俗語創作於民間,應用於民間,很多生活經驗被古人總結成一句話傳給後人,這便是俗語,因此在俗語當中,不僅包含著生活真理,還被當作一種忠告,一種古訓而廣泛流傳於民間。
  • 古人講:「門前不栽竹,屋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甚至於他們還不滿足於此,還要在院子裡保留一塊大大的空地。因為要栽樹栽花。而說到這栽樹,裡面確實有大學問的。就比如說我們俗語有一句「門前不栽竹,屋後不栽樹」。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中又有何講究?先讓我們來談一談竹子,要知道中國古代人對竹子可是相當推崇的。一般形容一個人是君子的話,都是用竹子來形容的。
  • 俗語「桃三杏四梨五年,無空莫種白果園」,為啥農民很少種白果?
    在農村有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流傳了很長時間之所以還沒有消失,就是因為這些俗語包含著非常多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依然有用。有一些俗語對我們的生活有非常好的警示作用,而有一些俗語是在告訴我們一些農耕的技巧,有的俗語則是提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 為什麼說老房子有人住百年不倒,一旦搬走3年就塌呢?
    在房子的使用年限內,無論你是住在家裡,還是常年在外,房子不會因為你不打理而倒塌。但在古時候,建築材料主要是木頭和泥土,只要主人家搬走了,不出三年房子便會倒塌,而有人居住的話,這個房子則百年不到。事實告訴我們,這不是古人的經驗之談,而是確有其事。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 「千年的王八萬年龜,百年兔子無人追」很多人不知道其深層含義!
    「千年的王八萬年龜,百年兔子無人追」很多世人不知道其深層含義!到現在人們在嘮嗑談話的時候都會用到俗語,覺得古人說的話都很在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大家對這句都很熟悉吧!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都21世紀了,以前都是封建思想,顯得很庸俗,其實你錯了,它的言外之意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然不會有那麼多廣大人民還在用一些古語教育這我們年輕人。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有什麼講究?古人經驗不能不知!
    因此很多的村民們,雖然看似並沒有多少文化,卻能夠將這些俗語凸顯出來。到了今天過後,日子變得更好了,這些俗語也漸漸被年輕人所遺忘。春節每次回家的時候,總能聽到老人們對晚輩們傳頌著很多的俗語,聽起來讓人回味不已。
  • 古人俗語:閨女上墳,娘家無人,其中深意很心酸,卻少有人知
    說到俗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是我國一種很獨特的文化。它雖然從古代流傳至今,但是大多數卻並不是被人們記在書本之上,而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模式傳到了如今。通過這些俗語,我們除了能夠學習古人的經驗之外,還可以了解他們一些古時候的特殊的習俗。
  • 俗語:「五月不蓋房,六月不搬家」古人說的是否有道理?
    而田間地頭的勞動人民,同樣將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編出短小精悍的俗語,在這片古老的沃土上世代傳頌,讓我們後世之人,在心靈上給予啟迪。我們下面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關於古代蓋房搭屋,以及喬遷之喜的習俗講究,它就是「五月不蓋房,六月不搬家」。那這句話說的是否有道理?
  • 俗語「五樹不進宅,家家樂開懷」,何意?古人住宅也講究!
    俗語「五樹不進宅,家家樂開懷」,何意?古人住宅也講究!眾所周知,中原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流傳至今的文明古國之一的中華民族,時至今日也依然是世界各國學習的典範。從醫學藥典到文人墨客筆下的詩詞歌賦,從完美的房屋構造到牢不可破的橋梁建築,無一不體現出我們古人的聰明才智。說到房屋建築,我們古人不僅要求精美實用之外,對於房屋的風水格局也是有一些講究的。說到這裡,我們今天所要講到的俗語「五樹不進宅,家家樂開懷」,也和風水有一定的關係。下面就聽我給大家一起講下這句俗語所表達的觀念是什麼。
  •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文|趣味歷史學說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度,至今為止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流傳下來的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而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人們對於古代文化的研究也是從未停止過,只可惜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參透我們古人的智慧。流失的民族文化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古文字的研究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進展,對於歷史我們仍然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好在除了這種非常學術的研究外,我們還有很多風俗文化傳承了下來。就像一個個成語典故,又或者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俗語。
  • 俗語「桑棗杜梨槐,不宜進陽宅」,啥意思?古人的智慧之談
    然而在古代,古人卻不會這樣,我們都知道古人的繁文縟節多如牛毛,加上封建迷信的思想,使得本該簡單的生活總是變得有些複雜。就連種樹也不例外,什麼樹不能種,什麼樹種了能交好運等等在如今看來可笑至極的情形在古代可是久經不衰的。民間有句俗語說的「桑棗杜梨槐,不宜進陽宅」,光從字面意思看就是一股濃濃的封建氣息,雖然如今已被淘汰,但其含義所折射的古代人文風貌卻是頗有一番韻味。
  • 農村無人居住的房子,為什麼少有燕子築巢?
    燕子的種類有很多,民間有「燕子不進苦寒門」一說,這指的是家燕,「苦寒門」即指窮苦人家。這些窮苦人家,燕子不會飛去築窩,說得好像燕子挺嫌貧愛富的。那事實是不是如此呢?這還得從燕子的習性說起。可見,燕子不進苦寒門,倒不是真的因為燕子嫌貧愛富。現在燕子築巢,不論貧富,但一定會選擇乾燥、溫暖的所在。有人住的人家,屋簷尚且會漏水,更不用說沒人住的房子了。這些房子經風吹雨淋的,又年久失修,往往是這處牆裂了或塌了,或那個屋瓦缺了,到處透風漏雨。這樣的環境,當然不適合蒸子築巢繁衍後代了。
  • 古人講「男看鼻子女看嘴」,有何深意?聽過的人多懂的人卻不多
    在現代社會來講,看男人單單靠著鼻子可是不靠譜了。當時的社會沒有什麼心理醫生,更沒有什麼研究中心。有的只是一些算命卜卦之人,很多人都稱這樣的人是江湖騙子。在古時,這樣的人確實有很多人信奉,因為古代是封建社會,老百姓就信這個,這個是當時時代的產物。一些江湖術士有時候還算得非常準,通過一個人的面相和無關辨別這個人。
  • 俗語「門前墳,房後水」,後半句更經典,古人房屋選址有道理嗎?
    那麼,在古人看來,這樣的房子,風水究竟是怎樣的?是否又有道理呢?門前墳其實,即便是不懂風水的人,也會有很直觀的感受,這樣的房子肯定是不好的。下半句俗語:「家敗人散子不歸」綜上所述,房屋門前有墳,屋後有水,這樣的房子是不能住人的。所以,古人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總結出了下半句俗語,「家敗人散子不歸」!
  • 俗語「有茶有酒多兄弟」,為啥如此一說?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
    說起我國的俗語文化,大家都不會陌生。俗語,又稱老話,也叫民間諺語,廣泛流行於民間,是老百姓最常見的一種傳統文化。雖然俗語我們乍一聽上去,有一種簡陋的感覺,和詩詞歌賦那些高雅的文學表達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俗語文化背後的內涵卻是引人深思的。這些充滿智慧的語言,一般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歷經千年的歲月,還讓我們記憶猶新。俗語中有很多關於朋友的語錄,大多數都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
  • 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人重視祖墳,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孝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農民看來,祖墳的狀態會之家關係到子孫後代的運勢,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熟悉農村的朋友都知道,以前的農村大多實行土葬,墳頭也是用土填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的墳頭一般會出現幾種不同的變化,有的墳頭一直光禿禿的不長雜草,有的被密密麻麻的野草覆蓋,也有縮小塌陷的情況。在農民眼中,每一種情況都有著不同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