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序》國語羅馬字轉寫(普通話音系)

2021-03-01 人文社科組曲

      國語羅馬字(Gwoyeu Romatzyh)系統是一套官話漢字拉丁化轉寫方案,由林語堂提倡,趙元任作研究,並在1928年推出。這套轉寫方案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將字的聲調表現在它的拼寫之中,而不需要使用數字和額外符號表示。例如漢語拼音方案的a在羅馬字中可以寫作a(陰平),ar(陽平),aa(上聲),ah(去聲)。除此之外,國語羅馬字系統與漢語拼音方案相比還有其他幾個特點:

       1.漢語拼音方案中的j,q,x與zh,ch,sh兩組聲母在羅馬字中是一組聲母j,ch,sh。這不僅照顧了漢語語音的演變(即聲母的顎化),也符合普通話音系中兩組聲母的互補分布。這種互補分布在漢語拼音方案中比較難以看出來。

      2.漢語拼音方案中的ü在羅馬字中寫作iu。歷史上漢語/y/(即拼音ü)的產生和iu(合口三等)密切相關,這種表示方法符合漢語撮口呼的產生條件。並且與上一條特點相輔相成,在j,ch,sh後帶i即說明聲母發生了鄂化(漢語拼音zh,ch,sh變成j,q,x),因此ju(漢語拼音zhu),而jiu(漢語拼音ju)。但是這種寫法易讓使用者將i當作介音而非把iu作為一個單元音看待。

     3.舌尖元音單獨成為一個音位y,因此ji(漢語拼音ji),jy(漢語拼音zhi)。這能讓使用者意識到漢語普通話音系中舌尖元音和舌面元音/i/的區分,這在漢語拼音方案中不易做到。

      4.iou,uei和uen在羅馬字系統中沒有省寫,而在拼音方案中省寫作了iu,ui和un

ChieYunn Shiuh

Luh Faayan

  Shi Kai』hwang chu, yeou Yitorng Lioujen deeng ba ren torng yih Faayan men suh. Yeh yeong jeou lan, lunn jyi in yunn. Yii guu jin sheng diaw jih tzyh yeou bye, ju jia cheu shee yih fuh bu torng. Wuchuu tzer shyr shang ching chean, Ianjaw tzer duo sheh jonq jwo; Chynloong tzer cheu sheng wei ruh, Liangyih tzer pyng sheng syh chiuh. Yow Jy (Jang Yi faan), Jy (Jyy Yi faan), Yu (Yeu Jiu faan), Yu (Yuh Jiuh faan) gonq wei i yunn, Shian(Su Chyan fann), Shian(Shianq Ran faan), You(Yu Chyou faan), Hour(Hur Gou faan) jiuh lunn shyh chieh. Yuh goang wen luh, tzyh kee ching jwo jie tong; ruoh shaang jy in, jyi shiu ching jonq yeou yih. Leujinq Yunnjyi, Shiahhour』yeong Yunnliueh, Yangshioujy Yunnliueh, Jousy'yan Inyunn, Liijihjye Inpuu, Duhtairchin Yunnliueh deeng geh yeou guai huh. Jiangdong cheu yunn yeu Herbeei fuh shu. In lunn nan beei shyh fei, guu jin tong seh, yuh genq jiunn sheuan jing chieh, chwu shiau shu hoan. Shiau, Yan duo suoo jyue dinq. Weyjuhtzuoh wey Faayan iue: Shianq lai lunn nan, yi chuh shi jinn, her wei bu swei koou jih jy! Woo bey shuh ren, dinq tzer dinq yii. Faayan jyi jwu shiah woh bii, liueh jih gang jih. How bor wenn ing biann, day der jing hwa. Yu shyh genq sheh yu shyue, jian tsorng bor huann, shyr shuh nian jian, bu hwang shiou jyi. Jin faan chu fwu, sy shiunn ju dih tzyy, farn yeou wen tzao, jyi shiu ming sheng yunn. Biing jiu shan yee, jiau you tzuu jyue, yi huoh jy suoo, jyh wenn wu tsorng. Wang jee tzer sheng syy luh shu, kong hwai kee tzuoh jy hwai; tswen jee tzer guey jiann lii ger, yii baw jyue jiau jy jyy. Suey cheu ju jia in yunn, guu jin tzyh shu, yii chyan suoo jih jee, dinq jy wei ChieYunn wuu jiuann. Pou shi haur li, fen bye shuu leei. Her farn chih yuh, wey der shyuan jin. Tsarng jy ming shan, shi guay Maachian jy yan dah; chyr yii gay jianq, jin tann Yangshyong jy koou chy. Fei shyh sheau tzyy juan tzer, nae shuh chyun shyan yi jyh, ninq gaan shy shyng ren shyh? Jyr yuh bu chu huh tyng. Yu shyr suey tsyh Shinyeou, Dahswei Renshow yuan nian yee.

相關焦點

  • 國語羅馬字,精英階層再造文明的失敗嘗試
    同年,籌備會就於8月29日併案議決,組織「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1925年9月26日,「國羅派」在北京趙元任家中發起了「數人會」。「數人會」的解釋是來源於陸法言《切韻》序,「魏著作謂法言曰:我輩數人,定則定矣。」
  • 從南系官話到普通話:國語是如何統一的
    歷史上的普通話雖然中國歷史上跨區域交流以書面為主,但是對口語的標準音也不是全然無視。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時就採用當時的標準音「雅言」。而中古時期創作近體詩時更是要嚴格根據《切韻》系統韻書的規矩,如果在科考中出現錯韻是會直接判作不及格的。
  • 「普通話」歷史:西南官話一票之差不敵北京官話
    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以建康(今南京)話為標準音。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漢語已經有很大差別,是北方遊牧民族學習漢語的產物,而建康話是南遷的晉王室的語言和當地語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漢族知識分子以南方的建康話為正統。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係為建康話為主。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因此,當時的揚州話由於接近建康話和《切韻》,在當時社會上很流行。
  • 漢語拼音文字——《國語羅馬字》
    其實在上世紀初,在中國的學界有一批語言學、文學、歷史學等等方面的專家就研究過這樣的問題,並且發明了一套比較科學的漢語拼音文字系統,這就是國語羅馬字。實際上,我們都知道的周有光發明的我們現在使用的這套漢語拼音基本就是在國語羅馬字系統上轉換而來的。現在很多朋友都把「漢語拼音」叫做「漢字拼音」,這是錯誤的。1958年定型的拼音系統是拼漢語普通話語言的,而不是拼單個漢字的。
  •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古代韓國的漢文文獻 第一:從官話、國語到普遍話 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基礎方言的,「官話」和「國語」則是「普通話的舊稱」,這也就是說「普通話」、「官話」和「國語」的意思是一樣的,在英語裡「普通話」、「官話」和「國語」也都稱之為「Mandarin」,那為什麼現在的普通話不能稱之為「國語」和「官話」呢?
  • 普通話手抄報:普通話的沿革(民國-建國後)
    1918年錢玄同發表《中國今後的文字問題》,號召「廢孔學不可不廢漢文」,提出以國語羅馬字代替漢字的主張。1923年,錢玄同在《國語月刊》第一卷《漢字改革專號》上發表〈漢字革命〉長文:「我敢大膽宣言: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語決不能統一,國語的文學決不能發展,全世界的人們公有的新道理、新學問、新知識決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國語寫出。何以故?
  • 漢語拼音語言——《國語羅馬字》
    其實在上世紀初,在中國的學界有一批語言學、文學、歷史學等等方面的專家就研究過這樣的問題,並且發明了一套比較科學的漢語拼音文字系統,這就是國語羅馬字。實際上,我們都知道的周有光發明的我們現在使用的這套漢語拼音就是在國語羅馬字系統上轉換而來的。 國語羅馬字是一套漢字拉丁化方案,曾是中華民國的國家標準。
  • 看看國語是怎麼演變的!
    原標題:從南系官話到普通話:國語是如何統一的中國在整個歷史時期當中,政治上時分時合,文化上卻一直是較為統一的整體。尤其以漢字為載體的書面語通行全境,自秦以降始終如此,避免了西歐語言分化導致文化差異拉大,最終造成永久性政治分隔的局面。但是,與高度規範統一的漢語書面語相比,漢語口語卻要複雜得多。
  • 雅言、正音、官話 古往今來的「普通話」
    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以建康(今南京)話為標準音。  隋朝統一中國後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系以建康話為主。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揚州話又接近建康話,因此在社會上也很流行。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以首都長安話作為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此外,江南開始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蘇州話也成為一種通行語。
  • 普通話,是如何從地方方言,成為中國話的「代表」的?
    但是,以北京方言為標準音的普通話,最後卻脫穎而出,成為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的"普通話"。可是,像普通話一樣的全民族範圍內的共同語,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有一種演化的進程的。秦漢以前(包括秦漢)為上古漢語,已經出現最早的共同語——雅言秦漢以前,包括秦漢時期的語言,在漢語史上被稱為上古漢語。
  • 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1939年1月17日】79年前的今天,推行普通話,簡化漢字的先驅錢玄同病逝錢玄同同年,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出版了《國音字典》,最終由教育部公布成為教育標準,其中錢玄同起了關鍵作用。【國語羅馬字】1922年(35歲),錢玄同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1925年,錢玄同與黎錦熙一起創辦《國語周刊》。
  • 唐朝人都說廣東話,還差一票就成為國語?這只是一個精彩的段子
    粵語,既廣東話,是現今中國比較強勢的一種方言,其起源於秦漢,發揚於近代,輝煌於世紀之交,在廣東「生猛海鮮」的推動下,曾一度橫掃街頭巷尾,成為僅次於普通話的「扛把子」方言。而據「路邊社」消息,民國初年,廣東話曾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是為廣府一大憾事。
  • 四川話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粵語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較真要點: 近代史上不存在四川話、廣東話,或其他任何一種方言「差一票」當選國音或普通話的情況。不論是「老國音」「新國音」,還是「普通話」,都是直接將北京音作為基礎音,並未再召集各地代表開會投票。
  • 王潛:民國音韻學歷史普及——粵語只差一票就成為了國語
    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從這個組成名單來看,來自廣東的會員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會議結果。而且這個會議的目的也不是簡單地對以哪種語音作為國語來進行投票,而是逐一審定每一個字的讀音。
  • 荒腔走板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
    據說「臺語通用拼音」已經通過教學現場測驗,以此教閩南語沒什麼障礙,但是「臺灣閩南語羅馬字」(臺羅)拼音系統尚未通過教學現場考驗,為什麼要急忙推出來,很令人不解。   社會上的反彈很大,特別是學生家長,一致呼籲饒了孩子們吧!小小年紀要學三種拼音系統:英語拼音、國語注音符號再加上「臺羅」,將不勝負荷。
  • 國音和京音之爭,最終確定了普通話的地位
    1920年,在普通話引進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一場偉大的辯論在當時被稱為「精國辯論」中爆發了。問題的原因在於普通話的標準發音。有兩個團體支持國音和京音。國音主要以江浙兩校為基礎。雖然它可以概括為「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但後來有人說這只是一個幌子,其實是姜哲武方言的國語。北京話是「純正的北京話為標準」,但也有人說,支持北京話的人給它加上了自己的方言。
  • 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 光明觀察 - 隨筆選萃 - 夜談普通話
    胡適在「國語講習所同學錄序」中說:「這個命令是幾十年來第一件大事。他的影響和結果,我們現在很難預先計算。但我們可以說,這一道命令,把中國教育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國音」的審定,引發了「京國問題」的大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