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論之內隱人格理論和情境人格系統

2020-12-16 金碧輝煌姚小六

1. 內隱人格理論

之前章節中介紹的各種人格理論講述了心理學家們是如何理解和看待人格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即使不具備相關心理學專業的知識,也會無意識的運用自己的一套理論來理解和評價他人。這種簡化的理解他人的系統被稱為內隱人格理論,它是對於人格的個人解釋。這種解釋把人們的行為與你對其歸因的特質聯繫在了一起,幫助我們預期他人的動機與行為,讓我們能夠順利的工作,生活,交友。內隱人格理論很大程度上不作用於意識層面,依賴於對特質與身體特徵的樸素假設和刻板印象。因此當人們的動機和感情影響了他們對他人人格的判斷,內隱動機理論就很有可能導致錯誤的預測。

在個體差異性極大的內隱人格理論中,心態這個概念佔據了我們整個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它幫助我們塑造目標,影響我們對未來持樂觀或悲觀的態度,甚至會影響我們實現潛力的可能性。正如暢銷書《異類》中提到的,少年天才與那些未實現潛力的人之間的巨大差距只在於一萬小時的練習。天賦固然重要,但只有成長的心態才能保持天賦和能力都處於持續成長的狀態,並最終取得成功。

2. 自我敘述

我們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基礎除了內隱人格理論還有自我敘述。自我敘述和動機,情緒,社會關係一樣,也是人格的重要成分。它是自我概念的一種延伸,是自我概念隨時間發展的故事。我們通過一生中連貫的自我敘述來獲得自我認同,得到同一感和目的感。和內隱人格理論一樣,自我敘述很大程度上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

3. 文化對人格觀的影響

根據目前的研究,世界上各種文化最根本的差異在於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維度。西方人傾向於把個人和自我當做人格的核心,認為自己是獨特的,獨立於他們的社會關係,自我即全部。因此在評價別人時,西方人容易犯基本歸因錯誤。他們會高估行為者內在的特性因素,低估外在的社會情境因素。例如對於遲到的同學,西方人會認為他是一個缺乏條理的人;而東方人更可能認為遲到的行為是由堵車等外部原因造成的。在集體文化中,人們的同一性就是與群體和諧共處,自我只是更大群體的一部分。

4. 時間人格

生活中充滿了抉擇,個體在面對所有抉擇上採取的行動共同構成了人格。在具體抉擇的過程中,影響決策的因素主要是決策位於的時區。對現在時間導向的人來說,決策最大的影響來自於即時情境的刺激,他們更關注與當下;對過去時間導向的人來說,他們更傾向於回顧以往的相似情境,參考過去的經驗來決定如何行事;對於未來時間導向的人來說,他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想像行為在未來造成的後果。這些主觀的時間概念在無意識層面上有力的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判斷,決策和行為。根據津巴多時間觀量表,時間觀大體分為五種。並且有研究證明這五種時間觀與大五人格的五大人格特質高度相關。

未來時間觀與責任感呈顯著正相關

享樂主義的現在時間觀與開放性和外傾性相關

宿命主義的現在時間觀與神經質呈正相關

積極地過去時間觀與外傾性和宜人性強烈相關

消極的過去時間觀與神經質呈正相關,與外傾性和責任感都呈負相關

我們可以看出宿命主義的現在時間觀或消極的過去時間觀都會與許多不利特質和體驗有關,而未來時間導向與責任感和壽命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應該創造一個更理想的時間觀,讓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景靈活切換時區。比如及時行樂-前提是努力學習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5. 人格與情境

大多數人可能都知道一個人可以在面對不同情境不同個體時呈現不同的人格。認知理論家沃爾特·米歇爾的研究就證明了這一點,在不同情境中,人的行為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一致。這一論點挑戰了大多數人格理論的根基,畢竟如果人的行為不具備一致性就表示人格並不具備連續性,那麼人格理論還有什麼意義呢?

沃爾特·米歇爾本人在1995年提出了一個全新的人格理論-認知情感系統理論(CAPS)。CAPS強調個體在不同情境下表現出來的差異正是內部穩定而有機的人格結構的反應,人格分為人格傾向和心理過程兩部分。人格系統中存在著很多複雜的認知-情感單元,面對不同情境特徵,不同的單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人格結構的核心並制約了最終的行為。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激活,這就是行為不一致的原因。

總的來說行為是人格和情境變量互動的結果,是個人對環境和人格的解讀。人格是人們通常行為的一般模式,主要適用於熟悉的情境。在熟悉的環境下,我們可以根據對他人的了解來對他的行為作出合理預測。而在新異情境中,個體會傾向於通過觀察他人的做法來決定採取哪種行為。這種情況下,情境的力量就戰勝了人格的差異。另外對於不同文化下的個體來說,個人主義文化中,人格特質對行為的影響更大;而在集體文化中,影響相對較小。

參考書目: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

相關焦點

  • ...人格特質理論 之 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 & C3 艾森克的人格理論
    B6 人格特質理論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格界定卡特爾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在特定條件下將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的一種預測。(二)人格結構/簡述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卡特爾認為人格的基本結構元素是特質。因此,特質結構也就是人格結構。
  •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的考點,考查形式多以客觀題出現,很多考生對他的理論比較陌生,不知他的理論究竟是怎麼來的。今天為大家梳理一下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一、卡特爾人物簡介卡特爾是人格特質理論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雷蒙德·卡特爾(1905-1998),是倫敦大學的化學系畢業生,在一戰戰地醫院護理傷殘士兵的經歷讓他決定從事心理學的研究,於是他在倫敦大學繼續選擇讀心理學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間做了斯皮爾曼的研究助理。
  • 《隱藏的人格》:如何運用人格面具理論來解決心理障礙
    一個人格面具就是人格的一個側面,是一個人在某個時段的心理表現。人格面具理論認為,人格是由人格面具構成的。人們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和人格類型。每個人都有許多人格面具,以適應不同的交往對象。比如說,一個人在朋友面前能說會道,在領導面前噤若寒蟬。我們不能單一地認為他是一個外向或是內向的人,這只是他在不同的人面前所表現不同罷了。
  •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1.本我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本我是由先天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組成的,以追求非理性的、衝動性的和無意識的自我滿足為目標進行活動。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即要求自由表達尋求快樂的各種欲望。如果每個人的人格都只受本我控制每個人都為所欲為,那麼這個世界定會處於無法想像的混亂之中。
  • 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
    按照奧爾波特的觀點,特質並非只與少數特殊刺激或反應相聯繫,而是相對概括的和持久的,因為它們將多數刺激與多數反應相聯結,所以在行為方面會產生廣泛的一致性,這樣行為就有持久性和跨情境的特點。例如,一個具有強烈攻擊性特質的人,可能在許多場合都表現出他攻擊性強的特點。特質也有焦點。例如,優勢特質是在某些特殊場合和人群(如同事、同學)中出現的,在其他場合則表現為其他特質。
  • 人格心理學之人格特質理論
    奧爾波特理論奧爾波特認為特質是真實存在於個體中的一種神經生理結構,它不僅可以應答刺激產生行為,還能夠主動引導行為,使一個人的行為具有指向性,特質就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內在的一般行為傾向。 該理論把特質分為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共同特質是指某一社會文化形態下,大多數成員共同具備的特質。個人特質還可以進一步分為主要傾向,中心傾向和次要傾向。
  • 人格理論之心理動力學理論
    關於主動塑造人格的心理過程的理論主要有三種:心理動力學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心理動力學理論強調動機和心理障礙,尤其是無意識動機;人本主義理論強調意識,當下的主觀現實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社會認知理論描述學習,認知與社會互動對行為的影響。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第一種,心理動力學理論。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他不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動機等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素的存在和影響,這大大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內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實,這比以往的心理學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認識更深刻。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2 社會認知理論
    2.羅特的人格理論/羅特的行為預測理論羅特以學習的觀念與原理創立了他的人格理論,其基本假設是:人的行為是機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和外部強化決定的,是在社會情境中習得的。(1)基本概念一種行為在特定的情況下發生的可能性,是由當事人對該項行為會引發某種強化的預期和強化物的價值共同決定的。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
    4.在人格的獨特性與普遍性方面,凱利採取中立的立場。(二)人格概念人格的核心概念是建構。建構或構念,是人們用來解釋世界、分析世人的觀點,是人們用來對事件整理分類的一種概念,也是人們看待並控制事件的思維模式。它能對現實作出預測。(三)人格結構凱利的一個理論假設是:人格結構是由一組獨特結合的建構群所組成的複雜系統。
  • 筆記|《人格》B4 行為主義學派 之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 C4...
    B4 行為主義學派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基本概念/簡述多拉德和米勒的學習四要素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格是習得的,而學習是由以下四個要素組成的。線索可以是外界的事件或刺激,也可以是有機體內在的情況和刺激。3.反應反應是人格主要的結構性概念,它是由內驅力和即時的線索誘發出來的,旨在降低或消除內驅力強度的行為或心理活動。在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論中,反應既可能是外顯的動作或行為,也可以是內部的心理活動,如思維、計劃和推理等。他們稱這種內隱的反應為線索性反應,因為它們通常決定隨後的反應是什麼。
  • PID:全特質理論:研究人格結構與過程的綜合方法 | 唧唧堂論文解析
    理論提出背景:社會認知理論與特質論之爭特質論方法認為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非常高,並認為特質是理解個體人格最好的方式,而且大五模型得到了廣泛的驗證。特質論雖然可以可以很好地描述個體差異,但長期以來一直有人呼籲解釋性格特質的起源、它們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行為差異的。許多研究表明特定特質和特定行為相關,但是並沒有解釋特質如何轉變成行為的。
  • 筆記|《人格》B6 人格特質理論 之 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 & C3 艾...
    (二)人格結構/簡述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卡特爾認為人格的基本結構元素是特質。因此,特質結構也就是人格結構。他對特質的分類繼承並發展了奧爾波特的特質分類,提出了心理元素周期表:1.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共同特質是某一地區、某一群體、某一社會中各成員所共有的特徵;個別特質是個體所具有的獨特特徵。
  • 論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問題】論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解析】
  • 筆記|《人格》B3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沙利文的人格理論
    人格的這些動物性方面就決定了我們在身體相貌、感受性和智力等特徵上各不相同。不過沙利文認為,即便存在著諸多差異,和世界上一切別的東西比起來,還是人和人最相近,和一個人的人格最相近的無疑也是另外一個人的人格,即便是其他物種中最聰明的個體也和人類中最白痴的個體相去甚遠,這就是沙利文提出的所謂「人種假設」。
  • 大五人格理論
    但重要的是要記住,識別一個人的性格並了解他或她更像是一個謎,而不是人格特徵的組合。所以,就像我們在拼圖遊戲中把紅色的和綠色的分開一樣,我們也可以通過把匹配的人格碎片分組來解決人格拼圖。據小編了解,迄今為止,將人格特質結合起來的最普遍、最牢固的體系被稱為「五大體系」(其他體系,如人格測試,在心理學中沒有廣泛使用)。
  • 【重視】弗洛伊德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社會性發展往往更多的是關注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而在2018年下半年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弗洛伊德人格發展階段以簡答的形式進行了考察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3 認知信息處理論 & C4 對認知理論...
    腳本是指在某一情境中一套或一系列被認為適當或合乎規定的行為。2.人格的表徵內隱人格理論是指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格理論,之所以稱之為內隱,是因為大多數人並不清楚他們的人格特質分類或並未把這些特質組織成正式的人格理論。自我圖式是指有關自我的概念化的認知組織。
  • 筆記連載 | 第七章:結構功能主義、系統理論和衝突理論(一)
    模式維持:系統須使各部分具有動力和動機照一定的規範和秩序參與系統內部的動態過程,以維護原模式的存在。社會行動系統由一群行動系統構成,分別包括有機行為系統、人格系統、社會系統、文化系統。經濟(economy)是為社會執行適應環境功能的次系統;,以追求社會目標、策動行動者並動員資源來完成執行目標達成的功能;受託系統(fiduciary system,如在學校、家庭之內)係指透過將文化(如規範、價值觀)轉移至行動者身上並確保行動者將之內化的方式,來執行模式維持和潛在功能;社會共同體(societal community,如法律)達成整合的功能,它協調社會各種不同的組成部分。
  • 【高頻考點】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創立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潛意識)三個層次,並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代表作品《夢的解析》。1、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個部分組成。本我是原始的無意識的本能,是人格結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