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部門公布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教師的工資待遇在不斷提升,總收入已經排在了十九個大行業的第七位,和以前相比,教師的待遇大大地提高了。在教師工資提高的同時,教師的地位也明顯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很多經濟落後的地區,雖然教師的工資越來越高了,但還有不少教師反應工資收入不理想,不能跟上當地物價上漲的速度,工資總收入和其他行業相比較還是不盡如人意。在網絡上還有不少網友吐槽,教師的工資被平均了,自己的收入並不高,教師的收入和繁重的工作強度不匹配,教師地位雖有提高,但還是不被人尊重。有人指出,教師平均工資確實不低,但由於地域發展不平衡,教師職稱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的工資實際上是參差不齊,高的高,低的低,大多數教師的工資收入依然偏低。相同教齡和職稱的教師,經濟發達地區教師年收入在十萬以上,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年收入只有六七萬,甚至比這更少。在同一地區,教齡相同的教師,由於職稱不同,年收入也會相差一兩萬。
教師的職稱嚴重地影響了每個教師的工資總收入,所以教師們都會對評職稱很上心。高職稱意味著高工資,但要評上高一級職稱卻並不容易,為了能評上高職稱教師們的競爭異常激烈。職稱本來是用來代表一個人的學術水平,激勵教師們好好工作的,但為了高工資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競爭行為,反而大大地挫傷了一些一線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加上每年為數不多的幾個名額,職稱已經嚴重地影響了教師們工作的積極性,有人提出了「遠離之稱,多活幾年的說法」。也有教師認為,職稱評定已經遠離了當初設定的初衷,早已起不到激勵教師的作用了,應該取消職稱評定的制度。
職稱評定政策,的確有激勵教師們努力工作的作用,有它積極向上的一面,但要一下了取消並不現實。於是又有人又提出了按教齡發放教師工資的方案,但是又有人覺得這樣做,會讓教師們沒有工作壓了,容易讓教師們論資排輩「吃大鍋飯」。怎樣發放教師的工資才合理呢?好像一時間沒有一個比較科學、合理的方案。
在沒有比較科學、合理的方案出臺之前,不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日本的教師工資發放情況,之所以選擇日本,是因為日本是我們的鄰國,近幾年日本科學家在諾貝爾獎項上出現了井噴式得獎的「奇景」,作為一個自然資源嚴重匱乏,曾經的戰敗國,在教育方面能取得如此成就值得我們學習。
據相關資料介紹,在日本,能受到整個社會充分尊重的職業有律師、教師、醫生和議員,而且從事這些職業的人被日本人並成為「先生」。大家最關心的教師的工資是由「基礎工資+工資調整額+特別調整額+初任工資調整額+各種津貼補助按照」組成,教師們的工資遵循年功序列制度,按照教齡逐年增加,日本教師沒有職稱評定製度,但他們的工資卻很高,高中教師的年平均收入約是44萬人民幣,除了基本工資外,還有幾個月的獎金,教師的工資收入水平普遍高於一般公務員和白領。在經濟社會,地位的高低由收入的高低決定,日本教師的地位是相當高。日本教師的地位不僅高,國家對教師也十分尊重,教師們的工資在教育財政預算經費中,佔的比例最大,竟然達到了80%。
日本的教師沒有教師節,工資可以說也是按照教齡論資排輩「吃大鍋飯」發放的,但他們卻創造了令世界各國刮目相看的成就。日本自2000年以來,在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內,已經有19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平均每年一位,這足以說明日本的教育是成功的,按照教齡發放教師工資的制度並沒有影響教師們工作的積極性。
職稱評定製度已經不能適應我國教育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問題,激勵教師們工作積極性的作用已經不大了,哪我們為何不能進行改革,縮小地域工資差,減弱職稱對教師工資的影響,效仿日本按照工齡發放教師工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