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不少人對這首節氣歌朗朗上口。如今,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國學知識?
01 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02 完整的「節氣歌」
一般來說,每月有兩個節氣,在古代曆法中叫法不同。月首者稱為「節氣」,包括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而月中者稱為「中氣」,包括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節氣」和「中氣」各佔一半,交替運行。但如今不再細分,統稱為節氣。
從節氣的字面意思,可感知自然界的規律變化。比如,霜降時節,意味著霜凍的現象開始出現,它也是從秋季過渡到冬天的節氣。芒種時節,小麥等有芒作物即將成熟,可以採收留種,農民們要開始忙碌的田間生活,和「忙種」的意思相同。「驚蟄」也很好理解,蟄的意思為藏,動物冬眠又稱「入蟄」,古人認為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驚醒,故稱驚蟄。
03 二十四節氣來源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的記錄。
04 二十四節氣名詞涵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05 幾首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古詩詞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 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
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
近水遊魚迸冰出。
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春雨
唐 李商隱
悵臥新春白袷衣,
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
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
萬裡雲羅一雁飛。
該詩抒寫了詩人與情人相見時的歡樂,離別後的懷思和失戀中強烈的痛苦。詩人重尋舊地,不見所愛女子,因而惆悵不已。詩中藉助飄灑的迷濛的春雨烘託別離的寥落與悵惘,渲染傷春懷遠、音書難寄的苦悶,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夏夜追涼
宋 楊萬裡
夜熱依然午熱同,
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
時有微涼不是風。
「開門」,點出作者原在室內。或許他本已就寢,而因夜裡天熱的緣故,輾轉反側難以入夢,迫於無奈才出門納涼。而「明月」,則點出正值「月華皎潔」的三五之夜。這樣,作者「獨立」的目的,應該說是「追涼」與「賞月」兼而有之,追涼可得體膚之適,賞月則可得精神之快,難怪他要獨立不移、執著若此了。
問劉十九
唐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雨,
能飲一杯無?
《問劉十九》詩從開門見山地點出酒的同時,就一層層地進行渲染,但並不因為渲染,不再留有餘味,相反地仍然極富有包蘊。由於既有所渲染,又簡練含蓄,所以不僅富有誘惑力,而且耐人尋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詩中蘊含生活氣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來,遂成妙章。
二十四節氣讓人更好地感知自然的韻律和氣息,從而真切地體會到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親密與詩意。中國古代文人有許多因節氣而寫、為節氣而寫的詩詞,描繪氣候物候,抒發節氣推遷引起的情感之變,它們流傳至今,成為時下人們穿越時空、與詩人共同感受自然節律、讓生活充滿詩情的重要憑依。
奇趣作文全國教學中心超過500家,遍布23個省份105個城市,獨創的「奇」妙的魔力構思圖、有「趣」的情景課堂,快速有效地為孩子解決作文寫不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