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RCEP、規制金融創新風險、教育扶貧、高校創新創業、鄉村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崔文佳:RCEP證明了相向而行的智慧和力量
崔文佳指出,「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RCEP從提出到落地過程曲折,但終於達致願景,根本上是一種「大勢」「大道」使然,證明了相向而行的智慧和力量。對於世界各國來說,維持開放和互聯互通供應鏈以及促進更自由、更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本身就是一種集體選擇,也是符合各國發展利益的歷史大勢。國際力量對比的深度調整,以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讓世界進入了加速演進的大變局,動蕩之中,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抬頭,個別國家和政治勢力急於「甩鍋」「脫鉤」「退群」。矛盾糾纏中,不乏聲音追問:全球化是不是「潘多拉魔盒」?但事實證明,維護多邊主義、堅持開放合作才是應對風險挑戰、推動共同發展的正道,RCEP的達成,正是各國對開放、合作、團結、共贏信念的共同重申和堅守。
摘編自《北京日報》
廖天虎:規制金融創新風險需要保持刑法謙抑性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廖天虎認為,對於金融創新所帶來的刑事法律風險的防範,著力之點在於為金融創新創建良好的法治環境,嚴格監管、約束和防範過度金融創新以及創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解決之策在於建立健全金融監管體制,搭建金融領域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重點之處在於準確把握整個流程的風險點,以確保金融創新有序、健康發展,同時金融從業者應當堅守職業操守底線、嚴控風險、做好自律。總而言之,防範化解金融創新過程中的各類風險,尤其是刑事法律風險,事關金融安全、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也是當前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重要保障,因此堅守刑法對金融創新活動的理性原則,努力做到金融發展與刑法理性的平衡與協調,顯得尤為重要。
摘編自《檢察日報》
崔曉丹:激發鞏固脫貧成效的教育動力
崔曉丹指出,扶貧先扶智,落後地區持續增收致富必須教育先行。從全國範圍看,欠發達地區人民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不強,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制約因素。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持續抓好基礎教育,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及時改善鄉村教學設施,提升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和水平,讓落後地區的孩子接受更優質的義務教育。另一方面,對於落後地區的人民群眾,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要從職業教育入手,聚焦產業和就業需求,為他們量身定製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培訓,使其成為有本領、懂技術、肯實幹的勞動者,為實現高質量就業、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摘編自《經濟日報》
黃曄:不斷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機制體制
湖南城市學院人文學院黨委書記黃曄指出,站在高等教育發展改革的新起點上,我們應該不斷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機制體制,為廣大有創業夢想的在校大學生做好包括休學創業在內的服務工作,助一臂之力,讓其成為「敢闖會創」的時代弄潮兒。首先,要以文化自信的心態,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融合。其次,要以包容開放的姿態,理性對待彈性學制,正確引導休學創新創業。大學生休學創業與否,要從實際出發,因人而異。第三,要以滿腔熱忱的服務,為休學創新創業學子保駕護航。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韓美群、楊威:充分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分中心特邀研究員韓美群、楊威指出,充分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既要補文化「短板」,也要促文化發展。近年來,鄉村文化補短板工作聚焦在文化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大部分農村地區建立了標準化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平臺,博物館、文化館(站)、圖書館(室)、宣傳窗(欄)、農村書屋、文化廣場等基本建設到位。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內容日益豐富、結構不斷升級,需要在促發展上科學謀篇布局。要全方位、多載體、多渠道協同推進農村文化的創新發展,大力推動農村文化價值體系、農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農村文化市場競爭體系以及農村文化制度保障體系發展,推進鄉村文化與鄉村產業、鄉村人才、鄉村生態等實現融合發展,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社會文明新氣象。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