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森:「大氣汙染公益訴訟第一案」 有四大亮點

2020-12-19 齊魯網

近日參加《理響中國》臨沂代村現場節目的錄製,談及我和張猛律師代理的中華環保聯合會訴德州某公司大氣汙染侵權糾紛一案,這起案件對於保護我們的綠水青山,乃至為全面小康打造相適應的法治環境,都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2020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公告,該案被評選為指導案例(第二十四批,131號)。再次梳理總結「大氣汙染公益訴訟第一案」,具體有以下四大亮點,對推進環境司法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倒逼傳統企業轉型升級

2015年3月19日中華環保聯合會向德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立案材料後,媒體紛紛跟進報導,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3月20日,德州市長楊宜新、副市長孫開連約談了德城區政府和被告公司主要負責人,提出四條整改措施,其中一條是:嚴格按照省廳部署,不拖延、不庇護,務必於2015年3月底前完成整治;4月1日起,如仍不能達標排放,由德城區政府依法下達停產整治通知書,實施停產整治,並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

2015年3月底,被告關閉了生產線,實施搬遷改造。2015年10月30日,中國建材凱盛晶華綠色建材產業園項目開工奠基。該項目由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凱盛科技集團與德州晶華集團共同出資建設,佔地1000畝,總投資30億元,計劃分兩期建設,同步建設脫硫、脫硝、除塵等一體化環保設施,確保清潔、綠色生產。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新組建的凱盛晶華公司被列入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依託這個項目,德州將建設輻射京津冀的綠色建材市場,打造300公裡玻璃產業圈。這樣一個「倒逼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結果,完全實現了公益訴訟的立法目的。

彌補環境行政執法不足

在中華環保聯合會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前,這家公司曾被環境保護部點名批評,2014年底被山東省環保廳處以15萬罰款,一條生產線停產治理,德州市環保局先後4次對該企業進行了每次10萬元的處罰。但行政處罰過後,這家公司仍持續超標向大氣排放汙染物。因此,本案件可以稱得上是行政執法失靈的典型。

當環境行政執法失靈、行政機關不作為,或在環境行政機關的行政執法手段有限的情形下,環保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便成了履行環境法的重要力量。

本案中,環保部門只能根據違法事實和情節,對企業違法排汙行為,給予包括罰款在內的行政處罰,而無法對其造成的汙染損害提出損害賠償請求。通過中華環保聯合會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方式,可以根據對汙染者造成損害的大小提出損害賠償訴求。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顯然能夠彌補環境保護執法部門不作為或執法失靈的現象。面對複雜多樣的環境問題,僅僅依靠政府「單軌制」的環境法實施機制已力不從心。因此,以環保組織為主體的私力實施環境法,可以有效彌補公力實施的不足,並與公力實施結合形成「雙軌制」的環境法實施機制。

汙染損害計算另闢蹊徑

由於大氣汙染物的流動性、遷移轉化性等原因,大氣汙染這類案件難以確定具體的損害賠償數額。本案依據2015年1月7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三條,通過防治汙染設備的運行成本的折算方式計算損害賠償數額,為大氣汙染類公益訴訟案件的索賠開闢了一條新路徑。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是配合新《民事訴訟法》實施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一項司法解釋,其中第二十二條規定:生態環境修復費用難以確定或者確定具體數額所需鑑定費用明顯過高,法院可以結合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的範圍和程度,生態環境的稀缺性,生態環境恢復的難易程度,防治汙染設備的運行成本,被告因侵害行為所獲得的利益以及過錯程度等因素,參考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部門的意見、專家意見等,予以合理確定」。

本案中,中華環保聯合會按照被告大氣汙染防治設備的投入及運營成本來計算損害賠償費用,按照1條脫硝生產線設備投入成本320萬元、每年運營成本50萬元計算,被告有2條生產線均未安裝脫銷設備,並自2000年開始生產,估算得出損害賠償費用共計 2040萬元。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中華環保聯合會委託鑑定機構對設備投入及運營成本進行鑑定。法院依據鑑定結論對案件作出了判決,雙方均無提起上訴,一審判決生效。

懲罰性訴求的現實意義

參照「按日計罰」條款,訴訟團隊針對本案提出了懲罰性賠償的訴訟請求,這是一項創新性的訴訟請求,即嘗試比照新《環保法》按日計罰的規定,對被告因行政執法失靈提出了懲罰性賠償訴求780萬元。

環保部《環境保護按日連續處罰暫行辦法》對按日計罰的適用情形、處罰程序、計罰方式等均作出明確規定,對於解決環境保護領域「違法成本低」的痼疾而言,「按日計罰」條款可謂一劑猛藥。作為民事損害賠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懲罰性損害賠償能否適應在環境侵權領域,是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從立法實踐看,近些年來,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責任、商品房買賣以及食品安全立法等領域,已借鑑、吸收或確立了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近年在環境侵權、環境損害救濟領域,研究與適用懲罰性賠償法律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按日計罰」是行政處罰措施,其實質是體現環境違法者的環境行政法律責任。但是,在本案提起訴訟之前,行政執法機關怠於履行職責,沒有對違法企業實施「按日計罰」處罰。在此前提下,基於維護公共利益提起的公益訴訟,「按日計罰」條款可以成為懲罰性賠償訴求的參考依據。雖然最終法院沒有採納原告的主張及意見,但此項訴訟請求的提出本身就具備重要的現實意義。

案件審理過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就將該案評為2015年十大環境侵權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認為,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審理,要依法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支持政府部門行使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職責,督促企業在承擔環境保護義務與責任基礎上更好的經營發展。歲末年初,該案又被最高人民法院列入指導案例,可見,「大氣汙染公益訴訟第一案」對司法實踐的推動價值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作者:全國律協環境、資源與能源法專業委員會委員 山東康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李樹森)

[責任編輯:楊凡、黃鵬偉、戴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打造公益訴訟「標準之訴」,涉船舶大氣汙染公益...
    打造公益訴訟「標準之訴」,涉船舶大氣汙染公益訴訟司法確認案辦結 2020-12-07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焚燒廢舊電路板汙染大氣 一起民事公益訴訟案宣判
    焚燒廢舊電路板汙染大氣浙江:一起大氣汙染民事公益訴訟案宣判  正義網訊(記者範躍紅 通訊員汪璆)焚燒廢舊電路板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危害,被追究刑事責任,還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近日,由浙江省江山市檢察院提起公訴的一起大氣汙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一審宣判,檢察機關訴請判令被告張某賠償大氣生態環境損害費用44.3萬元,並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評估費6萬元、訴前公告費1000元。法院當庭作出判決,支持檢察機關全部訴訟請求。目前,這一判決已經生效。  2019年4月,江山市檢察院在審查起訴張某涉嫌汙染環境罪一案中發現一公益訴訟線索。
  • 海洋環境汙染生態公益訴訟分段審理探析
    既包括就海洋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損失索賠的海洋生態公益訴訟,又包括汙染海域漁民、養殖戶的捕撈收入、養殖收入損失索賠(私益訴訟)。關於海洋環境汙染訴訟制度(尤指公益訴訟)不僅需要在立法路徑、立法模式、立法體例等方面作出規範,而且,更重要的還在於從司法角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審理體系,以保障眾多受損失主體的利益。
  • 全省首例大氣汙染案在通山宣判……
    此案是湖北省宣判的首例大氣汙染案 懾於法律威嚴,吳某到案的次日,陳某、熊某、朱某等三名犯罪嫌疑人先後向警方投案自首。 2018年9月21日,通山縣人民法院對吳某等人涉嫌構成汙染環境罪進行了一審公開宣判。
  • 【微新聞】重磅:中國海洋汙染公益訴訟第一案立案(來看到底是個啥案?)
    ●2011年有律師嘗試以個人名義發起針對渤海溢油事故的民事索賠訴訟,訴訟請求包括兩被告成立100億元的賠償基金等,該訴訟未能立案。●2012年國家海洋局與康菲石油、中海油籤訂《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補償協議》,後者分別就漁業損失和海洋生態損失賠償13.5億元和16.83億元。
  • 江西首例製毒汙染民事公益訴訟開庭 被告或承擔處置費用
    4月18日,備受社會關注的江西首例製毒汙染民事公益訴訟案在廣昌法院第一審判庭進行公開開庭審理。 法院供圖 攝中新網南昌4月19日電 (元春華 王長平 記者王劍)18日,備受社會關注的江西首例製毒汙染民事公益訴訟案在廣昌法院第一審判庭進行公開開庭審理。合議庭就同一行為引發的刑事訴訟案與該案進行了合併審理,當地檢察機關以公訴人和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出庭。
  • 振華公司關停 曾被中環聯環保公益訴訟索賠三千萬
    在此之前,振華公司被中華環保聯合會提起環保公益訴訟,索賠近3000萬元,3月27日上午,公司已經停產。  從1985年生產出第一塊玻璃、萬眾鼓舞,到如今汙染嚴重、萬眾側目,三十而立的振華迎來重重危機。儘管已經尋求與中國建材集團合作,儘快搬遷改造,但背負著沉重官司和數百名職工的振華轉身遲緩。放眼我省乃至全國,振華只不過是無數亟待轉型升級的傳統老企業的縮影。
  • 安源區法院首例汙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公開審判
    9月27日上午,安源區法院依法公開審理並宣判被告人南某汙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該案由安源區法院院長榮劍擔任審判長,安源區檢察院檢察長張銘謙出庭支持公訴,是安源區法院首例汙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 以案說法:共享單車公益訴訟全國第一案——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平衡
    ,原告省消委會是否有權提起本案訴訟。基於此,本案認定消費者委員會有權提起本案訴訟,將本案作為消費公益訴訟進行審理。二是確定了「即發侵權」理論在消費公益領域借鑑適用的規則。所以,法院通過對消費者委員會提出「人人都是消費者,消費者的利益是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觀點的讚許以及判決「小鳴單車」如不能滿足退還押金的承諾,則對新註冊消費者暫停收取押金,指引省級以上的消費者委員會及有權提起消費公益訴訟的其他機關、組織對提起公益訴訟時間節點有更準確的把握,避免損害的擴大。
  • 2020年度上海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終審結果出爐
    ,綜合運用行政公益訴訟、民事公益訴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等手段,努力守護藍天碧水淨土、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守護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案件類型涉及野生動物保護、外來物種入侵、大氣汙染、水汙染、非法捕撈水產品、銷售未經檢驗檢疫生豬、活禽交易、餐廳後廚食品安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城市公共安全、文物保護等環節的公益訴訟。經過第一階段專家評審,從申報的51件案例中推選出20件入圍終審評選。
  • 【武大林莉紅教授】臺灣地區行政公益訴訟的立法與實踐 ——以「美麗灣案」為切入點
    一、臺灣行政公益訴訟的實踐臺灣公益訴訟實踐主要集中在環境保護領域,其法律依據是行政訴訟法第九條。原告起訴要求撤銷環評並且勝訴的案件已發生多起,如中科三期和中科四期環評爭議案件,仍然是受害人訴訟,訴訟類型為撤銷訴訟。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九條提起的公民訴訟,實踐中僅發生十起左右,原告方勝訴的有三個,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麗灣案。
  • 2020版重慶檢察公益訴訟白皮書發布
    《白皮書》從「公益訴訟工作整體穩中有進」「公益訴訟工作突出六大重點」「公益訴訟辦案呈現五個特點」「公益訴訟制度持續加強」「公益訴訟履職保障不斷強化」「大事記」「典型案例」等七個方面,全面回顧了2019年7月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情況和成效。
  • 廣東律師40年 | 「共享單車」消費公益訴訟全國第一案
    以下為廣東律師40年40案評選——候選案例《「小鳴」共享單車公益訴訟全國第一案》為保護不特定大多數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規範行業發展,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的職責,2017年12月18日,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以下簡稱省消委會)就「小鳴單車」拖欠消費者押金、資金帳戶管理不規範等系列問題,以其經營管理方——廣州悅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為被告,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提出判令被告立即停止拖延退還消費者押金的行為、對消費者押金實施專款專用、即租即押、即還即退
  • 二分院提起公益訴訟的8件盜採海砂損害社會公益案一審開庭審理
    為認真落實省檢察院《關於開展「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的實施方案》的決策部署。二分院對海南西部轄區內各市縣非法盜採海砂案件線索進行細緻排查,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巨大的8件非法盜採海砂案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 重慶法院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典型案例
    這十起典型案例囊括了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檢察機關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檢察機關提起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行政機關提起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和司法確認案件。從涉及的領域看,既包括汙染防治方面的案例,也包括自然保護區以及水生生物和陸生生物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案例。
  • 上海:評選出2020年度公益訴訟十大典型案例
    據介紹,上海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職能,以辦案為中心,積極推進社會依法治理,努力守護藍天碧水淨土、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守護人民群眾美好生活。今年1至11月,共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438件,同比增長93.8%。制發檢察建議或公告654件,同比增長72.6%。提起訴訟91件,同比增長378.9%。
  • 我國民事公益訴訟主體制度的完善
    這種訴訟的新方式被視為本次民事訴訟法修改中的最大亮點之一,新法將公益訴訟規定在當事人制度中,意在解決當事人適格理論對於無利害關係或訴的利益的社會主體提起公益訴訟的障礙。新法修改中以保護公眾利益為目的,將民事訴訟適格訴訟主體「直接利害關係」的限制進一步打破,擴大了訴訟原告主體資格的範圍,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全社會對於司法過程的有效監督。
  • 廣東:人大代表和專家學者點評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近日,廣東省檢察院發布5件涉及固體廢物汙染整治的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三位全國人大代表和一位專家學者對典型案例作了點評。經鑑定,上述違法行為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生態資源損失達480萬餘元。2018年10月,雲浮市雲安區檢察院在履行公訴職責中發現本案線索,於同年12月4日立案並依法履行公告程序,公告期滿後,沒有適格主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 江西首例製毒汙染民事公益訴訟案開庭審理
    今天,備受社會關注的江西省首例製毒汙染民事公益訴訟案在撫州市廣昌縣人民法院第一審判庭公開開庭審理。合議庭就同一行為引發的刑事訴訟案與該案進行了合併審理,當地檢察機關以公訴人和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出庭。檢察機關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書中稱,非法製造「溴水」的原料、配劑被隨意堆放在廠房地面上,未採取密閉保存措施,桶內35公斤「溴水」洩漏,產生的廢水、殘渣通過排汙管道排入或直接傾倒入廠房外廢水池內,揮發出有毒有害物質,導致周邊生態環境遭受汙染。要求8被告依法及時處置場地內遺留的危險廢物,如未履行,則交由第三方處置,並共同承擔實際發生的處置費用。
  • 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編者按 3月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為了您的美好生活」為主題召開新聞發布會,分別通報了法院審理檢察公益訴訟案件以及檢察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有關情況。本版刊發十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以期為檢察公益訴訟案件辦理提供指引、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