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把6個子女送進哈佛?這幾種教育方法必不可少

2020-10-03 凌晨媽媽育兒
  • 文|全文共2442字,閱讀時間約4.5分鐘

作為2個孩子的媽媽,在帶娃過程中我有無數次想把他們塞回去的想法,從幹不完的家務活到柴米油鹽的一日三餐,我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個集母親保姆教導主任於一體的身份,曾經下定決心說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的想法,早就被現實磨成了平安健康就好。

有時候僅僅是保證孩子的吃穿住行都已經讓我很疲憊了,還得每天抽時間陪伴兩個孩子,跟他們溝通交流情感、做做集體活動等,見縫插針的完成家庭教育,再回到電腦前碼字。

我真心佩服那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還有時間教育孩子的女性,這讓我覺得自己或許也能夠做到她們那樣,我可以借鑑她們的經驗,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來。

我曾經看過一篇6個子女全是哈佛、耶魯博士的報導,那是一位名叫全惠星的韓國媽媽的事跡,裡面詳細描述了她在教育子女中所用到的方式,其中有很多可供借鑑的部分。

媽媽絕對不要為了孩子犧牲自己

這個觀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不是在提倡大家不去做全職主婦,而是跟個人選擇相關。有些人的理想生活,就是在家做一個稱職的全職媽媽,而有些人則更想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在職場上尋找自我的價值。

下面的表格,是大部分職場女性生育後最迫切的需求調查,我想應該跟很多女性的想法不謀而合:想要有自己可以支配的工作時間(充電時間)

也就是說有何種想法便選擇何種人生,不必因為孩子而轉變,全職媽媽能給孩子更好地陪伴,事業型的媽媽也可以給孩子樹立好榜樣。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母親的力量,那就是不消極積極陽光的面對生活。

我自己在家帶娃的同時,還經營一家書苑,並且兼職做一些教育機構的講座,每天忙忙碌碌,晚上回來了,再整理好一天的思緒,陪孩子們休息,坐到電腦前開始碼字,抒寫我的教育心得。

父愛不缺席,母愛有邊界

澳大利亞的醫學系教授羅賓森在《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書中寫道:「沒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和行為認知能力,這些孩子成年後,普遍會遭受到缺乏自信、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的困擾。」

在中國,父親缺席教育很常見,社會給他們的定位是家庭的經濟支撐者掌權者,而不是孩子的教育者。人們往往認為父親只需要賺錢養家就夠了,其實不然,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父親跟母親都不能缺席

父親所代表的男性角色性格中的勇敢堅毅、自信豪爽、理性思考、富於行動力冒險精神,都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他們有著母親無法代替的特殊地位

據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最近做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容易侵犯孩子的成長領域。母愛的泛濫會讓母親把手伸進孩子的成長空間,母親事無巨細的包辦一切,它讓孩子生活在家庭的真空中無法呼吸,把孩子保護的密不透風的同時也讓孩子失去了試錯的機會

誠然,母愛是偉大的,但有時「過度的母愛」束縛孩子的成長。要知道,母愛不泛濫,成長才沒有羈絆。

尊重孩子的個性,平等的交流溝通。

這一點可以拆分為四個小點尊重信任分享溝通

首先講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個性與人格,對他們的想法個性發展我們需要尊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注重隱私與個人空間,又渴望長大,家長千萬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們,與他們交流保持用尊重的態度

其次是信任,相信孩子能完成你的叮囑,相信孩子的保證,相信孩子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家長不用刨根問底。總是持懷疑態度對待孩子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孩子都是成長型思維,他們有獨立與自我選擇的能力。

再次是分享,父母可以給孩子分享你的生活經驗,你看過的書經歷過的事,孩子也可以給父母分享在學校裡發生的事。

這個過程是陪伴與交流的雙重過程,孩子可以加深對父母的了解,從中汲取經驗,父母也能知道孩子的想法與生活。

最後是溝通,用平等的態度溝通很重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誠。把自己和他放平在一個梯度上交流,而不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去指點。

提供高質量陪伴

你會發現有時候忙到起飛的家長,在帶孩子的質量方面比那些經常待在孩子身邊的父母更高,究其原因就是陪伴的質量。眾所周知陪伴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那麼,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首先是專心全身心投入。觀察那些低質量的陪伴過程,你會發現雖然父母陪在孩子身邊,但卻很少跟孩子交流,只顧著忙自己的事情,打遊戲、玩手機、刷微博等等。

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這樣的陪伴下,孩子自然會有樣學樣。其次是引導孩子思考。比如說一個家庭的父母陪伴時間是每天晚上的親子閱讀,有的父母就是敷衍了事,從頭到尾念過去,這對孩子來說有用嗎?


沒有!正確做法應該是父母帶領孩子沉浸在故事中,提出問題引發孩子的思考、聯想等,啟發孩子的思維。我陪著孩子們最愛讀的書,就是一些認知啟蒙類的書籍。尤其是這套教育經典書籍,全書分五本。有《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哈佛凌晨四點半》、《西點軍校送給男孩的最好禮物》、《哈佛家訓》、《猶太人教子枕邊書》,是我們全家最愛看的。

哥哥喜歡看《西點軍校送給男孩的最好禮物》,妹妹則聽我讀《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先生則手捧《哈佛家訓》自己在一旁充電。看書時家長跟孩子同步,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再好不過了。厚厚的五本書才70多塊錢,少叫一次外賣就夠了,性價比很高。

最後是開展有意義的活動。父母陪在孩子身邊什麼都不幹也起不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可以選擇一些活動雙方一起參加,既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又可以增加親子感情,比如玩益智遊戲、做手工、讀繪本、戶外運動等等,都可以帶來愉快的陪伴。

凌晨媽媽來叨叨:

新東方教育創始人俞敏洪認為,一個人在18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影響佔比超過60%,學校教育佔30%,還有10%的影響來自社會教育。想要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家長們都需要汲取成功的教育經驗,再根據實際情況應用!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

相關焦點

  • 在美國,誰能把孩子送進哈佛?
    最近,一則海澱媽媽招聘家教的微信截圖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海澱媽媽們的雞娃教育大戰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在這場搶奪教育資源的戰爭裡,海澱媽媽們的處境更像是中國父母處境的一個縮影。家庭背景與收入是這項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從結果來看,哈佛大學對於富裕家庭和校友子女的偏愛仍然是顯而易見的。
  • 6個子女全是博士,這位媽媽告訴我們,有三個簡單易懂的教育方法
    如果子女讀書厲害,那麼父母很可能會受周圍所有家長的羨慕,同時大家也會都想和這樣的父母請教一下如何教育出優秀的子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是也能夠發現成功的教育方法往往都是相似的。教育出六個名校博士的媽媽表示,有三個簡單的交易方法可以掌握。
  • 把3個孩子都送進哈佛的她,有什麼不一樣的「教子秘籍」?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永不會停止的話題,怎麼能把孩子培養的身心健康、成績優異、擁有良好品質,相信是每個家長一生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老師們和學校致力於解決的問題。有這樣一位媽媽,雖然已經定居美國,但她始終自稱是中國媽媽,她叫方莉,事業有成,是矽谷的高級工程師,但最讓人羨慕和驚嘆的是,她把自己的三個子女都送進了哈佛大學。
  • 6個子女都是哈佛耶魯博士,這位母親坦言:學霸的養成關鍵在小學
    在韓國有這樣的一位媽媽,她的6個子女全都是哈佛、耶魯的博士,她的孩子們畢業之後也都成為了大學教授、院長等精英工作,甚至連《紐約時報》都評論:「這個成功的家庭,可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甘迺迪家族相媲美。」全惠星雖然對孩子的教育很用心,但她並沒有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看管孩子上,相反她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愛好。
  • 韓國博士牛媽,培養6個子女全上耶魯哈佛,學霸養成關鍵在小學
    養育了6個子女,全部送進哈佛耶魯。 看看六個子女的簡歷 大女兒慶信,哈佛大學畢業後,又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 用中國式教育把兩個女兒送進哈佛 震驚全美 如今卻……
    他們認為,她的教育方式是對兩個女兒的虐待和人格控制,甚至斷言她的兩個女兒將會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變成喪失獨立人格、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機器人。《華爾街日報》曾以《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為題,報導蔡美兒用言語辱罵、心理控制和恐嚇教養孩子的方式。美國一些媒體認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國母親的嚴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見成效。文章也使蔡美兒被罵得很慘。
  • 悲劇性的天才:8歲會8種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這個人就是威廉·詹姆斯·席德斯,這個名字我們大家可能都不是非常的熟悉,但是他真的非常的聰明,他在出生後的第六個月就可以念出很多金屬元素,八個月就認識了地球和月球,十八個月就能夠自己看報紙,八歲就會說八種語言,十一歲就被哈佛破格錄取,但是這樣聰明的一個人最後卻進入了精神病院,這是為什麼呢?
  • 把六個孩子全送進哈佛、耶魯後,她說,絕不要為孩子犧牲自己
    這位被韓國媒體譽為「首席媽媽」的偉大母親,用自己的方式將六個子女,全部送進美國頂級名校:大女兒慶信,哈佛大學畢業後,又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大兒子京柱,畢業於耶魯大學醫學院,曾任麻省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現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二兒子東柱,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
  • 母親有這幾種特質,教育出的孩子不會差,家庭幸福感更高
    孟母三遷、嶽母刺字、陶母退魚等一個個鮮活的故事,無一不在告訴我們母親對一個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每一位成就卓越的偉人身後,幾乎都有一位頗具智慧、有見地、三觀正的母親,而正是母親身上的幾種特質,決定孩子的未來。
  • 韓國母親,將6個孩子培養進哈佛耶魯,有何秘訣?教育方法很簡單
    但是能培養出六個考取名校的孩子,其父母一定是非常偉大的。可能我們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但事實卻真是如此,韓國一位母親做到了。這位母親叫金惠星,培養出了六個分別考入哈佛耶魯等名校的孩子,並且都成為了博士生,。是怎麼做到的呢?
  • 6個子女全是哈佛耶魯博士!韓國「牛媽」的簡單做法,你也能學會
    普通家庭能把一個孩子培養成哈佛或者耶魯博士都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在韓國有一位「牛媽」,生了6個子女不說,統統培養成學霸,全都是哈佛耶魯博士。而這個家庭被美國的教育部當作 「亞裔美國人家庭教育研究對象」。
  • 他是天才兒童,8歲會8種語言,11歲上哈佛,成年卻被送進精神病院
    8歲會八種語言,九歲就在哈佛進行講座,可他後來自己卻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最終被送進精神病院。這位天才名叫威廉·詹姆斯·席德斯,出生於1898年4月1日。他後來經過檢測,智商超過了250,是有史以來智商最高的人類。鮑裡斯·席德斯是他的父親,說起來,威廉算是一個試驗品,他的父親在他的身上做了一種實驗。
  • 6個子女相繼畢業於哈佛耶魯,這位「神仙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她用自己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將6個子女全部培養成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博士。子女們畢業後分別擔任著名大學的教授、院長和美國白宮衛生部長助理等要職。 這位了不起的媽媽就是全惠星。她是前任耶魯大學教授,現任東巖文化研究所理長。曾獲得韓國國務總理獎、KBS海外同胞獎、美國康乃狄克州總督獎等榮譽。
  • 韓國「牛媽」:子女6人全部考進耶魯哈佛,培養孩子並不難
    現在大家可以想像一件事:自己有6個孩子,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培養,全部都考上了清華北大,或者去了港大、復旦。是不是很厲害的事情。一瞬間就覺得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你會說這是幻想,當然美好。但真的有一個媽媽將幻想變成了現實,而且還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名校,耶魯和哈佛。韓國「牛媽」:子女6人全部考進耶魯哈佛這位媽媽是一名韓國人,名叫金惠星。
  • 看一位溫柔母親,如何養成6個哈佛耶魯博士
    全惠星是一位在美國和韓國都享有盛譽的母親:她的六名子女皆畢業於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其中兩個兒子在歐巴馬政府中擔任副部長級職務,被《
  • 3個把全家孩子送進哈佛的媽媽:如何讓孩子玩的瘋,也能坐得住
    一.三位牛媽我們都知道哈佛,劍橋,斯坦福等世界頂尖大學是非常難考的,如果孩子能考上這樣的大學,可謂是前途無量,可是如果把2個,3個,甚至是6個孩子,都送進這樣的頂尖大學,那可真是牛中之牛了。最近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的全惠星走紅網絡,因為她把6個孩子全部送進了哈佛
  • 哈佛大學偏向校友子女「合法」?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近年來美國哈佛大學被不少維權團體指責在招生時故意歧視亞裔美國人,並將這所常青藤名校告上法庭。在今年6月公布的起訴文件顯示,該歧視行為與哈佛大學更青睞運動員或校友親屬等申請人的招生政策有關。哈佛方面選擇在第一時間否認有歧視亞裔學生的行為,但卻坦然承認該校更傾向於招收校友親屬和運動員。
  • 詹青雲轉學6次,成績依然墊底,因母親「算命式鼓勵法」考上哈佛
    如果沒有詹青雲的母親,相信今天的詹青雲,只是無數打工青年中普通的一員。出生於貴州小山村的詹青雲,天生拿了一副爛牌。由於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資源,也沒有特別高超的智商,自己更是找不到學習方法。而詹青雲這一手爛牌卻因有了一位好母親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位打牌者帶著詹青雲順利逆風翻盤。詹青雲母親深知教育資源落後,從小到大,帶著詹青雲轉了6次學,但卻每一次都不出所料地成績墊底。
  • 他拿著菜刀走進教室,把400個混混送進了耶魯哈佛!
    這所中學以南美移民子女為主,學生學習成績普遍較差。但是Jaime通過創造性教學方法和巨大熱情,使學生的數學和自然科學成績在加州名列前茅。事跡被拍成電影《為人師表 Stand and Deliver》施瓦辛格親自拜訪入選美國國家教師名人堂北美最佳老師、傑斐遜獎、自由精神獎.
  • 倆女兒雙雙考入哈佛,還說感謝母親的教育
    一直以來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別,有很多東方的父母因為望子成龍,所以對於自己的子女實施的都是棍棒教育,尤其是對於自己的子女要求非常的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必須努力讀書,長大之後取得一番成就。而很多西方父母則比較佛系,對於自己的子女沒有太大的要求,尤其是比較提倡素質教育,因此當年曾經有一名中國母親在美國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甚至被人們稱作是虎媽,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現如今已經有7,8年的時間過去了,她當年的女兒也應該已經長大,那麼她如今過得怎麼樣了?兩個女兒被她教育成什麼樣子了呢?下面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