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個孩子的媽媽,在帶娃過程中我有無數次想把他們塞回去的想法,從幹不完的家務活到柴米油鹽的一日三餐,我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個集母親、保姆和教導主任於一體的身份,曾經下定決心說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的想法,早就被現實磨成了平安健康就好。
有時候僅僅是保證孩子的吃穿住行都已經讓我很疲憊了,還得每天抽時間陪伴兩個孩子,跟他們溝通交流情感、做做集體活動等,見縫插針的完成家庭教育,再回到電腦前碼字。
我真心佩服那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還有時間教育孩子的女性,這讓我覺得自己或許也能夠做到她們那樣,我可以借鑑她們的經驗,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來。
我曾經看過一篇6個子女全是哈佛、耶魯博士的報導,那是一位名叫全惠星的韓國媽媽的事跡,裡面詳細描述了她在教育子女中所用到的方式,其中有很多可供借鑑的部分。
媽媽絕對不要為了孩子犧牲自己
這個觀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不是在提倡大家不去做全職主婦,而是跟個人選擇相關。有些人的理想生活,就是在家做一個稱職的全職媽媽,而有些人則更想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在職場上尋找自我的價值。
下面的表格,是大部分職場女性生育後最迫切的需求調查,我想應該跟很多女性的想法不謀而合:想要有自己可以支配的工作時間(充電時間)。
也就是說有何種想法便選擇何種人生,不必因為孩子而轉變,全職媽媽能給孩子更好地陪伴,事業型的媽媽也可以給孩子樹立好榜樣。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母親的力量,那就是不消極、積極陽光的面對生活。
我自己在家帶娃的同時,還經營一家書苑,並且兼職做一些教育機構的講座,每天忙忙碌碌,晚上回來了,再整理好一天的思緒,陪孩子們休息,坐到電腦前開始碼字,抒寫我的教育心得。
父愛不缺席,母愛有邊界
澳大利亞的醫學系教授羅賓森在《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書中寫道:「沒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和行為認知能力,這些孩子成年後,普遍會遭受到缺乏自信、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的困擾。」
在中國,父親缺席教育很常見,社會給他們的定位是家庭的經濟支撐者、掌權者,而不是孩子的教育者。人們往往認為父親只需要賺錢養家就夠了,其實不然,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父親跟母親都不能缺席。
父親所代表的男性角色性格中的勇敢堅毅、自信豪爽、理性思考、富於行動力和冒險精神,都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他們有著母親無法代替的特殊地位。
據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最近做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容易侵犯孩子的成長領域。母愛的泛濫會讓母親把手伸進孩子的成長空間,母親事無巨細的包辦一切,它讓孩子生活在家庭的真空中無法呼吸,把孩子保護的密不透風的同時也讓孩子失去了試錯的機會。
誠然,母愛是偉大的,但有時「過度的母愛」會束縛孩子的成長。要知道,母愛不泛濫,成長才沒有羈絆。
尊重孩子的個性,平等的交流溝通。
這一點可以拆分為四個小點:尊重、信任、分享、溝通。
首先講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個性與人格,對他們的想法、個性發展我們需要尊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注重隱私與個人空間,又渴望長大,家長千萬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們,與他們交流保持用尊重的態度。
其次是信任,相信孩子能完成你的叮囑,相信孩子的保證,相信孩子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家長不用刨根問底。總是持懷疑態度對待孩子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孩子都是成長型思維,他們有獨立與自我選擇的能力。
再次是分享,父母可以給孩子分享你的生活經驗,你看過的書、經歷過的事,孩子也可以給父母分享在學校裡發生的事。
這個過程是陪伴與交流的雙重過程,孩子可以加深對父母的了解,從中汲取經驗,父母也能知道孩子的想法與生活。
最後是溝通,用平等的態度溝通很重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誠。把自己和他放平在一個梯度上交流,而不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去指點。
提供高質量陪伴
你會發現有時候忙到起飛的家長,在帶孩子的質量方面比那些經常待在孩子身邊的父母更高,究其原因就是陪伴的質量。眾所周知陪伴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那麼,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首先是專心,全身心投入。觀察那些低質量的陪伴過程,你會發現雖然父母陪在孩子身邊,但卻很少跟孩子交流,只顧著忙自己的事情,打遊戲、玩手機、刷微博等等。
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這樣的陪伴下,孩子自然會有樣學樣。其次是引導孩子思考。比如說一個家庭的父母陪伴時間是每天晚上的親子閱讀,有的父母就是敷衍了事,從頭到尾念過去,這對孩子來說有用嗎?
沒有!正確做法應該是父母帶領孩子沉浸在故事中,提出問題引發孩子的思考、聯想等,啟發孩子的思維。我陪著孩子們最愛讀的書,就是一些認知啟蒙類的書籍。尤其是這套教育經典書籍,全書分五本。有《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哈佛凌晨四點半》、《西點軍校送給男孩的最好禮物》、《哈佛家訓》、《猶太人教子枕邊書》,是我們全家最愛看的。
哥哥喜歡看《西點軍校送給男孩的最好禮物》,妹妹則聽我讀《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先生則手捧《哈佛家訓》自己在一旁充電。看書時家長跟孩子同步,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再好不過了。厚厚的五本書才70多塊錢,少叫一次外賣就夠了,性價比很高。
最後是開展有意義的活動。父母陪在孩子身邊什麼都不幹也起不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可以選擇一些活動雙方一起參加,既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又可以增加親子感情,比如玩益智遊戲、做手工、讀繪本、戶外運動等等,都可以帶來愉快的陪伴。
凌晨媽媽來叨叨:
新東方教育創始人俞敏洪認為,一個人在18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影響佔比超過60%,學校教育佔30%,還有10%的影響來自社會教育。想要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家長們都需要汲取成功的教育經驗,再根據實際情況應用!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