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教育應遵循多方意見和建議
戴直楷
學校是教育行業的試驗地,備受人民期盼和社會高度關注。學校教育踐行教育行業基本專業技能,以傳授文化知識、提升人的社會生活實踐能力為手段,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從自身職業需求出發,博取眾家之長,尋根求源,實踐教育基本價值。
教育是從事人的培養活動的社會職業,人的靈性和思想,難以遵循他人意志而唯命是從,對於教育者的要求也是相當的高,教育者的專業技能和水平有著特殊的職業效能,所以,同一個問題,有的人講得淺顯易懂,有的人講的就模糊不清。
在知識狂轟亂炸的資訊時代,學生接受的新事物、新知識比教師及父母快得多,接受能力也要強,教師仍然以自己職業身份自居,按照傳統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學生不聽講或是對於教師的講解不理不睬,單純責怪學生或是家庭教育,值得三思。
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應遵循時代發展的需要,從社會現狀思考當前職業措施或策略。學生很不滿意傳統課堂教師講授到底,學生作業反饋了事。學生希望的是有興趣的實踐活動,如學生參加相關實驗時的興奮與高興,就是很好的例證。
在改革開放的當下,家庭教育有所弱化,是不爭的事實。很多農村家庭,外出務工或舉家搬遷城鎮或城市,學生沒見過父母的勞動狀態,也感受不到父母的辛苦,更無從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學生的世界觀、社會觀、價值觀、人生觀隨著時代發展有所變化,教師原來的教育觀念要隨時代發展而轉變。
當下很熱門的家校共育理念,確實給教育帶來新的活力和生機。但也有諸多操作實踐困難,致使其舉步維艱。絕大部分家長作為家庭的頂梁柱,要為家庭生存保障辛苦勞作,家庭教育不得不受到一定的限制,要麼隔代代養,要麼父母一方在家帶養,總是家庭親情教育有所欠缺,學生接受的新事物、新知識,無論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養,還是父母任一方帶養,始終沒有孩子跑得快。
有些學校或個人家校共育取得一定成效,也是有父母專職帶養孩子,家庭和學校協同合作確實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畢竟專職帶孩子的父母還是少數,家校共育效果可能小學比初中要好,高中家庭管理放的要更寬鬆一些,初中學生從認知到控制能力,正處於爬坡上坎的人生關鍵期,是管理最困難的。
學校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更要用開明的心態,潛心研究教育,多方聽取意見和建議,本著教育是學校教育職責,辦人民滿意教育是教育本身及社會的心願,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並為此操心勞碌,與家長善意溝通,了解學生家庭及學生興趣、愛好、心裡,協同合作實施教育。
教育學生本是學校教育的職責,儘量不要給家庭增添負擔或麻煩,學生有不是本來就正常,教育者要引導、教育,學生最忌諱老師告狀,家長為了生計也很辛苦,若學生讀書又不爭氣,家長更是心中難受,教育者自己信譽也受損。
學校教育廣聽言路,以身作則,除了不得不需要家長參與的事務外,不得隨意牽連家長,家長也辛苦、學生也辛苦、教師也辛苦,教育者從學生家庭、父母辛苦及其人生角度引領學生落實人生規劃,啟迪心智,家長感激不盡,學生銘記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