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丨全文共有3274字符,閱畢約需12分鐘
時事觀點丨7位老司機 5位小鮮肉=有趣,有料,有內容的分享區
不要把宗教與迷信混為一談
到底什麼是宗教、什麼是迷信,很多人的認識,到今天仍然是模糊的,宗教與迷信之間,它們到底有什麼本質的區別?為了釐清這個問題,《時事觀點》專欄作家尹邦湘先生,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請教相關專業人士的基礎上,對此問題的解決答案進行了總結和整理,現全文發布,以饗讀者。
習近平主席指出「宗教不僅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比如,浩如煙海的宗教典籍,豐富了傳統歷史文化寶庫;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學,影響著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完備的宗教倫理,強化了某些道德規範的功能;異彩紛呈的宗教藝術,裝點了千姿百態的藝術殿堂;風景秀麗的宗教聖地,積澱為旅遊文化的重要資源;內容豐富的宗教禮儀,演變為民族風情的習俗文化。」
在我國,無論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均有比較廣泛的信仰群眾,當然,也不乏有以裝神弄鬼、聚斂錢財為目的的迷信活動和迷信群眾,因此,釐清宗教與迷信的本質區別,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我們知道,一個非常典型的常識是,宗教在適應人類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與此種信仰相應的宗教理論、教義教規。它有著嚴格的儀式、有相對固定的活動場所以及嚴密的組織和制度。比如佛教有佛菩薩和淨土信仰、有三藏十二部經典、有清規戒律、有大小乘派別、還有在家信眾和出家僧團等,這樣在2500多年的發展中構成一個非常嚴密的體系。而迷信既沒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沒有既定的宗旨、規定或儀式,也不一定有共同的活動場所。迷信的對象可能是鬼神,也可能是山川樹木。迷信是由神漢、巫婆和迷信職業者以巫術所進行的看相、算命、卜卦、抽籤、拆字、圓夢等活動,民眾去相信崇拜只是為了預卜前途命運,並不是把它作為自己的世界觀;神漢一類也不過是利用這些活動騙人錢財,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而已。
另外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人類的各種思想文化,與政治、哲學、法律、醫學、文學、天文、地理、詩歌、建築、藝術、繪畫、雕塑、音樂、道德等意識形式相互滲透、相互包容,成為人類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穩定、道德提升、族群和諧發揮了很大作用,而迷信卻不具有這些特點。
最後
宗教是在國家法律下正式註冊的社會組織,由政府依法進行管理,由會員依章程進行監督,由此而開展規範的宗教活動。在我國法律範圍內,宗教組織正常的宗教活動,如燒香拜佛,都受到法律保護。而迷信只是少數迷信職業者圖財圖色的騙術,是打著神明旗號進行的欺騙行為。
正確區分宗教和迷信的差別,對於我們展開討論,明白現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否則我們便可能糾纏於基本概念之中,而對於將要討論的內容不知所云。
宗教信仰之間的差別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由於科學技術的不發達、生產力的極其落後,最初的人類對於宇宙間的自然現象,如白晝與黑夜的更替、電光火石的威力、以及自然災害等,都感到困惑、恐懼、無助。在困惑恐懼中,他們相信冥冥之中必有一種具有無比威力的神,操縱著、控制著宇宙的一切。這些神,觸之逆之則遭禍殃,順之從之則獲庇佑。於是祭祀神祗就成了人類生活間的-件大事,這種原始宗教曾經有過盛極一時的時期,迄今在一些部落地區仍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一神教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累積的結果,宇宙的奧秘,人生的真諦,看來似變幻莫測,實際上似乎循著一定的法則運行,於是人們認為宇宙間,必有一個萬能的主宰,這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所信仰的宗教。
但是,佛教不認為宇宙是由神創造或主宰的。對於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現象,釋迦牟尼佛常說:「法爾如是。」意思是,這些現象在自然法則上本來就是如此,自然法則是什麼?就是萬有因果律。萬法自因緣而生,萬法亦自因緣而滅,此生彼滅,皆是正常的因緣果報現象。星體運行,時序遷流,其中有其因果;生老病死,貧窮富貴,其中亦有其因果。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容混淆。因此,自然現象固不是由神掌管,人生遭遇亦不是由神主宰,而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規律。所以,「命自我立」,沒有什麼神可以對人賜福或降禍。我們在當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言語思想警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依照佛陀的教誨修學,便是自我最高的覺悟。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在印度菩提迦耶夜睹明星悟道時,他第一句話開口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如來智慧德相是什麼?其實就是佛性,佛性是人人皆有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人人依法修持,轉迷成悟,皆可成佛。但依法修持,轉迷成悟,全要靠自己實踐力行,不是靠神的賜予。人人所具的佛性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好比鏡子上蒙了塵垢,必須自己依修持的方法把塵垢磨去,恢復本來原有的光明。這是佛教最基本的教義,不知道這些理論怎麼會是「不科學、有害的」呢?
佛教徒拜佛的意義
既然佛教是一個強調自力的宗教,那麼許多人會問我們拜佛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在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看到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真修行,對人格的成長也無助益,甚至還有鼓勵人去投機取巧和佛菩薩做交易的負面作用。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某某寺院拍賣所謂的「第一炷香」,把燒香拜佛的權利,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交易,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功利性拜佛。一些有錢人為了炒作、炫耀或者其他不純粹的目的,不惜一擲千金,這是極為有害的。正常的燒香拜佛,它應該是多重積極意義的,比如:
第一
懺悔。有些人誤解佛教徒只會崇拜偶像,其實這是只看表面,不看實質。拜佛的首先目的是懺悔過錯,而真正的懺悔是發自內心的懇切意念,懺悔也不一定要在佛堂寺廟進行,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但佛像是禮拜時的道具,是佛菩薩完美偉大人格的象徵。對於拜佛的我們而言,佛菩薩的聖像,具有證明我們正在修持懺悔功德的功能。因為佛教徒相信,佛菩薩的法身遍一切處,恆常存在。並不是佛菩薩需要我們崇拜,而是我們需要懺悔自新,我們需要依佛菩薩的法相借假修真,不斷督促自己,提升自己。
第二
修行。由拜佛的動作看,我們虔誠地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在佛教又稱為頂禮。彎腰低頭是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許多錯誤。一般人是很難向人低頭的,何況還要把額頭著地呢!我們禮拜觀音菩薩是提醒自己時時處處要慈悲對人對物,廣結善緣;我們禮拜地藏菩薩是提醒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恭敬一切眾生;我們禮拜文殊菩薩是提醒我們要以智慧為依歸,冷靜思考,不感情用事等等。所以,在禮拜時歸心一處,息心淨念,放下身段,放下自我,放下執著,口稱聖號,心念佛菩薩,在極純極淨之處和佛菩薩進行交流,和自己內心的佛性和法性進行交流,久而久之,修行功力自然增長,思想行為自然超脫,所以拜佛是千百年來佛教徒非常重要的日常修行方式,絕對不是一般人眼中的迷信和盲目崇拜。
第三
感恩。剛才談到佛教相信「萬法因緣生」,我們的身體、我們居住的環境、我們日常的享用、我們的知識技能、我們的一切一切,都是由無量無邊的因緣和無量無邊的「他人」所成就的。我們禮拜是感恩擁有,祈福眾生。我們的長輩先賢一直提醒我們:成熟的人格,好像成熟的稻穗,都會往下低頭,愈成熟愈飽滿的頭垂得愈低;往往是那些半桶水的,總以為自己不可一世,高傲自大,目中無人,每每頭昂天外。佛教是一個內斂自修的宗教,所以,以感恩心拜佛是肯定「他」(包括了世上的人類、動物、植物、自然資源等)的重要,而不以「我」為中心,更加謙卑的面對我們周圍的人事物,自我的修學才能日日進步。
宗教的撫慰功能和社會功能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祖師爺弗洛伊德、馬克思、韋伯、恩格斯等人的著作裡早就得到了肯定,筆者限於篇幅再不多言。不管是我們的宗教領袖、媒體人,還是普通民眾不要輕易評論他人迷信、「不科學」,我們應該先想一想我們在評議別人「不科學」時,自己是不是在「迷信科學」。我們也不要輕易給自己不了解的宗教或者宗教現象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籤,因為愚昧無知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也是最有傷害性的敵人。
本篇完!
往期精彩回顧
☟點擊即可閱讀
時事觀點丨文化越優秀,民族越強大
年後買酒,就到盛林美酒商場。
河南盛林官方微商城,總有一款美酒屬於你!
即日起,每單交易200元以上
隨即贈送價值108元的五糧醇紅淡雅1瓶。
(點擊閱讀原本可進入商城購買)
Current events point of view
有料,有趣,有內容的分享區
長按二維碼丨馬上關注,每天都有新內容
年後買酒,就到盛林美酒商城
長按二維碼丨馬上關注,年度優惠正在進行
有時一點也是醉
有時多少也不醉
有時酒不醉人人自醉 人生百味,以酒為真,五糧釀製五糧醇
編者丨崔小強 夢之隊商學院小鮮肉一枚
寄語丨您的點讚與分享,是給於我們最大的鼓勵。
時事觀點丨7位老司機 5位小鮮肉=有趣,有料,有內容的分享區
點擊閱讀原文可進入商城,購買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