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丨不要把宗教與迷信混為一談

2021-03-03 酒業觀點

閱讀全文共有3274字符,閱畢約需12分鐘

時事觀點7位老司機 5位小鮮肉=有趣,有料,有內容的分享區

不要把宗教與迷信混為一談

到底什麼是宗教、什麼是迷信,很多人的認識,到今天仍然是模糊的,宗教與迷信之間,它們到底有什麼本質的區別?為了釐清這個問題,《時事觀點》專欄作家尹邦湘先生,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請教相關專業人士的基礎上,對此問題的解決答案進行了總結和整理,現全文發布,以饗讀者。

習近平主席指出「宗教不僅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比如,浩如煙海的宗教典籍,豐富了傳統歷史文化寶庫;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學,影響著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完備的宗教倫理,強化了某些道德規範的功能;異彩紛呈的宗教藝術,裝點了千姿百態的藝術殿堂;風景秀麗的宗教聖地,積澱為旅遊文化的重要資源;內容豐富的宗教禮儀,演變為民族風情的習俗文化。」

在我國,無論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均有比較廣泛的信仰群眾,當然,也不乏有以裝神弄鬼、聚斂錢財為目的的迷信活動和迷信群眾,因此,釐清宗教與迷信的本質區別,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我們知道,一個非常典型的常識是,宗教在適應人類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與此種信仰相應的宗教理論、教義教規。它有著嚴格的儀式、有相對固定的活動場所以及嚴密的組織和制度。比如佛教有佛菩薩和淨土信仰、有三藏十二部經典、有清規戒律、有大小乘派別、還有在家信眾和出家僧團等,這樣在2500多年的發展中構成一個非常嚴密的體系。而迷信既沒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沒有既定的宗旨、規定或儀式,也不一定有共同的活動場所。迷信的對象可能是鬼神,也可能是山川樹木。迷信是由神漢、巫婆和迷信職業者以巫術所進行的看相、算命、卜卦、抽籤、拆字、圓夢等活動,民眾去相信崇拜只是為了預卜前途命運,並不是把它作為自己的世界觀;神漢一類也不過是利用這些活動騙人錢財,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而已。

另外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人類的各種思想文化,與政治、哲學、法律、醫學、文學、天文、地理、詩歌、建築、藝術、繪畫、雕塑、音樂、道德等意識形式相互滲透、相互包容,成為人類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穩定、道德提升、族群和諧發揮了很大作用,而迷信卻不具有這些特點。

最後

宗教是在國家法律下正式註冊的社會組織,由政府依法進行管理,由會員依章程進行監督,由此而開展規範的宗教活動。在我國法律範圍內,宗教組織正常的宗教活動,如燒香拜佛,都受到法律保護。而迷信只是少數迷信職業者圖財圖色的騙術,是打著神明旗號進行的欺騙行為。

  
正確區分宗教和迷信的差別,對於我們展開討論,明白現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否則我們便可能糾纏於基本概念之中,而對於將要討論的內容不知所云。

宗教信仰之間的差別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由於科學技術的不發達、生產力的極其落後,最初的人類對於宇宙間的自然現象,如白晝與黑夜的更替、電光火石的威力、以及自然災害等,都感到困惑、恐懼、無助。在困惑恐懼中,他們相信冥冥之中必有一種具有無比威力的神,操縱著、控制著宇宙的一切。這些神,觸之逆之則遭禍殃,順之從之則獲庇佑。於是祭祀神祗就成了人類生活間的-件大事,這種原始宗教曾經有過盛極一時的時期,迄今在一些部落地區仍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一神教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累積的結果,宇宙的奧秘,人生的真諦,看來似變幻莫測,實際上似乎循著一定的法則運行,於是人們認為宇宙間,必有一個萬能的主宰,這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所信仰的宗教。

  


但是,佛教不認為宇宙是由神創造或主宰的。對於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現象,釋迦牟尼佛常說:「法爾如是。」意思是,這些現象在自然法則上本來就是如此,自然法則是什麼?就是萬有因果律。萬法自因緣而生,萬法亦自因緣而滅,此生彼滅,皆是正常的因緣果報現象。星體運行,時序遷流,其中有其因果;生老病死,貧窮富貴,其中亦有其因果。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容混淆。因此,自然現象固不是由神掌管,人生遭遇亦不是由神主宰,而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規律。所以,「命自我立」,沒有什麼神可以對人賜福或降禍。我們在當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言語思想警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依照佛陀的教誨修學,便是自我最高的覺悟。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在印度菩提迦耶夜睹明星悟道時,他第一句話開口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如來智慧德相是什麼?其實就是佛性,佛性是人人皆有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人人依法修持,轉迷成悟,皆可成佛。但依法修持,轉迷成悟,全要靠自己實踐力行,不是靠神的賜予。人人所具的佛性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好比鏡子上蒙了塵垢,必須自己依修持的方法把塵垢磨去,恢復本來原有的光明。這是佛教最基本的教義,不知道這些理論怎麼會是「不科學、有害的」呢?

佛教徒拜佛的意義

既然佛教是一個強調自力的宗教,那麼許多人會問我們拜佛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在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看到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真修行,對人格的成長也無助益,甚至還有鼓勵人去投機取巧和佛菩薩做交易的負面作用。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某某寺院拍賣所謂的「第一炷香」,把燒香拜佛的權利,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交易,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功利性拜佛。一些有錢人為了炒作、炫耀或者其他不純粹的目的,不惜一擲千金,這是極為有害的。正常的燒香拜佛,它應該是多重積極意義的,比如:

  
第一

懺悔。有些人誤解佛教徒只會崇拜偶像,其實這是只看表面,不看實質。拜佛的首先目的是懺悔過錯,而真正的懺悔是發自內心的懇切意念,懺悔也不一定要在佛堂寺廟進行,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但佛像是禮拜時的道具,是佛菩薩完美偉大人格的象徵。對於拜佛的我們而言,佛菩薩的聖像,具有證明我們正在修持懺悔功德的功能。因為佛教徒相信,佛菩薩的法身遍一切處,恆常存在。並不是佛菩薩需要我們崇拜,而是我們需要懺悔自新,我們需要依佛菩薩的法相借假修真,不斷督促自己,提升自己。

 

 
第二

修行。由拜佛的動作看,我們虔誠地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在佛教又稱為頂禮。彎腰低頭是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許多錯誤。一般人是很難向人低頭的,何況還要把額頭著地呢!我們禮拜觀音菩薩是提醒自己時時處處要慈悲對人對物,廣結善緣;我們禮拜地藏菩薩是提醒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恭敬一切眾生;我們禮拜文殊菩薩是提醒我們要以智慧為依歸,冷靜思考,不感情用事等等。所以,在禮拜時歸心一處,息心淨念,放下身段,放下自我,放下執著,口稱聖號,心念佛菩薩,在極純極淨之處和佛菩薩進行交流,和自己內心的佛性和法性進行交流,久而久之,修行功力自然增長,思想行為自然超脫,所以拜佛是千百年來佛教徒非常重要的日常修行方式,絕對不是一般人眼中的迷信和盲目崇拜。

 

 
第三

感恩。剛才談到佛教相信「萬法因緣生」,我們的身體、我們居住的環境、我們日常的享用、我們的知識技能、我們的一切一切,都是由無量無邊的因緣和無量無邊的「他人」所成就的。我們禮拜是感恩擁有,祈福眾生。我們的長輩先賢一直提醒我們:成熟的人格,好像成熟的稻穗,都會往下低頭,愈成熟愈飽滿的頭垂得愈低;往往是那些半桶水的,總以為自己不可一世,高傲自大,目中無人,每每頭昂天外。佛教是一個內斂自修的宗教,所以,以感恩心拜佛是肯定「他」(包括了世上的人類、動物、植物、自然資源等)的重要,而不以「我」為中心,更加謙卑的面對我們周圍的人事物,自我的修學才能日日進步。

  

宗教的撫慰功能和社會功能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祖師爺弗洛伊德、馬克思、韋伯、恩格斯等人的著作裡早就得到了肯定,筆者限於篇幅再不多言。不管是我們的宗教領袖、媒體人,還是普通民眾不要輕易評論他人迷信、「不科學」,我們應該先想一想我們在評議別人「不科學」時,自己是不是在「迷信科學」。我們也不要輕易給自己不了解的宗教或者宗教現象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籤,因為愚昧無知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也是最有傷害性的敵人。

本篇完!

往期精彩回顧

點擊即可閱讀

時事觀點丨文化越優秀,民族越強大

年後買酒,就到盛林美酒商場。

河南盛林官方微商城,總有一款美酒屬於你!

即日起,每單交易200元以上

隨即贈送價值108元的五糧醇紅淡雅1瓶。

(點擊閱讀原本可進入商城購買)

Current events point of view

有料,有趣,有內容的分享區
長按二維碼丨馬上關注,每天都有新內容

年後買酒,就到盛林美酒商城
長按二維碼丨馬上關注,年度優惠正在進行

有時一點也是醉     

有時多少也不醉      

有時酒不醉人人自醉 人生百味,以酒為真,五糧釀製五糧醇

編者崔小強  夢之隊商學院小鮮肉一枚
寄語您的點讚與分享,是給於我們最大的鼓勵。

時事觀點7位老司機 5位小鮮肉=有趣,有料,有內容的分享區

點擊閱讀原文可進入商城,購買喲!

相關焦點

  • 科學和宗教不能混為一談
    科學之上有哲學,哲學之上有宗教。所以在坊間流傳著很多未必真實的傳說,比如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等科學家們被安上了晚年投入宗教懷抱的傳說(其實都並非事實)。就連這次未來科學大獎的另一位獲獎者施一公院士的一篇演講,也經常在朋友圈裡被改頭換面,冠以《我的認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被不明真相的各路公號轉載,更可笑的是,文章後面還被附上許多迷信說法。藉助科學宣傳迷信,你說這事兒怪不怪?
  • 民宗知識小課堂丨本課關鍵詞:民族文字、宗教與迷信
    民族宗教基礎知識小課堂開講啦~中國民族文字有哪些類型?宗教與封建迷信的區別是什麼?迷信泛指對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在我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卜筮、相術、風水、算命、拆字、招魂、圓夢等大多產生或流行於封建社會,習慣上稱為封建迷信。
  • 如何看待義和團的宗教迷信
    義和團運動,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充滿著宗教迷信色彩的反帝愛國運動。如何看待這一運動中的宗教迷信,1980年《歷史研究》第一期發表了題為《封建蒙昧主義與義和團運動》的文章,文中寫到:義和團運動「由於宗教迷信色彩濃厚,使整個運動顯得格外蒙昧落後。義和團運動不能持久,終歸失敗,封建迷信造成的蒙昧主義,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
  • 【現代宗教問題】信仰與迷信
    ,父母迷信親兒女的話,主人迷信婢僕的話,青年迷信情侶的話,愚人迷信報紙的宣傳,傲人迷信他人的諂媚,其至呆子迷信自己的胡塗,貪夫迷信金錢的寶貴..世界上迷信的事實多著呢!」兩字尋常是指宗教方面苦幹不合理的崇拜,或不合理的行為。
  • 有信仰就是迷信嗎?完全不同的事情,切忌混為一談!
    不知道大家對「民間信仰」作何看法,持何觀點。對於不信這些人的人來說可能會認為其是一種迷信思想,特別是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來說,對這個很多是持否定態度的。大多的是自己的自己的阿公阿婆還會堅持著這個習俗,相信民間信仰這一說。
  • 拜佛求子燒香求財,宗教還是迷信,文明還是糟粕,二者關係幾何?
    你知道什麼是宗教嗎?大多數人都能回答。你又知道什麼是迷信嗎?有些人也能說出幾句來。那你知道宗教與迷信之間到底是一個怎樣的關係嗎?宗教,迷信,傳統文化,傻傻分不清。宗教與迷信,相互雜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實並完全不是一個東西。但都不是我所提倡的。
  • 淺談宗教信仰
    昨天探討了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就不能不說宗教信仰。首先,回顧一下昨天分享的觀點,便於新接觸的朋友理解。人是肉體與精神的結合體。這個精神,醫學上稱之為「經絡」,「經絡」的複雜運轉,即為心理活動。保證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提高生命能量,活出精、氣、神。說到提高生命的能量,也不得不提宗教信仰。凡是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
  • 何新:關於自己宗教信仰問題的幾點呈清
    早在2000年時事出版社出版的《思考:我的哲學宗教觀念》以及後來出版的兩卷本《哲學思考》等書中,我曾經有明確的說明——表明我持有宗教觀念,不信仰科學教和無神論。有關要義如下(這裡發表時有若干新的補充):1、我是有神論者,是唯心論者,是在家隱修不入宗門的佛教信徒。2、我鄙視20世紀以來中國流行的「科學」迷信。
  • 不要把整體和個體混為一談
    不要把整體和個體混為一談。一個人不好,那個地方的人都不好;一個人有什麼問題,那個地方的人都有什麼問題;這種看人的方法,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似乎已經成了習慣,也叫一顆老鼠屎害了一鍋飯。實際上這是不懂邏輯的表現,是一種錯誤的邏輯。個體與整體有關,但二者不能等同。
  • 惡毒、殘忍、瘋狂:詳解中世紀最神秘的宗教職業丨女巫獵人
    後來,隨著基督化進程的加劇,巫術信仰開始被視為迷信異端。當時的麻風病人委員會曾在公元744年起草了一份「迷信清單」,明確禁止了聖徒的獻祭活動,並要求人們不得使用北歐神話裡的「託爾」或者「奧丁」來命名。查理曼大帝同樣,倫巴第法典643條也規定:不要讓任何人擅自處決那些被認為是「女巫」的外國女傭或女奴隸,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2006年宗教學十大觀點
    歲末,本版對此作一個盤點,隆重推出本年度十大觀點—— 2006年宗教學十大觀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仍然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仍然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如:如何健全宗教立法,進一步優化政教關係
  • 軼事丨毛澤東如何與任繼愈談哲學、宗教問題
    作為黨的領導人多少年來一直關注這些哲學、宗教問題,應該是出於世界、國家的實際情況,為提高理論水平,了解現實狀況,樹立新中國社會共識,指導國家健康發展而提出的。 任重後來問過父親,他和毛澤東談哲學、宗教問題的感覺是什麼。他說也沒太想到,作為政治領袖,他在哲學、宗教方面書讀過很多,而且真看透了,記憶也很準確,談話中準確引經據典來加強對觀點的支持。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盤點2009年度十大宗教學觀點
    佛教在線訊 2009年12月29日,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理論版,發表《盤點2009年度十大宗教學觀點》,原文如下:中國宗教學的當代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重大成就之一,它從開創到成熟,從敏感意義上的「險學」到蓬勃發展的「顯學」,形成了許多研究熱點和發展熱潮。2009年,《宗教周刊》理論版追蹤學術前沿,推介前沿學說,關注宗教熱點討論。
  • 盤點2015年:民族宗教權威媒體眼中的十大宗教學觀點
    2015年,中國的宗教事務管理和宗教界經歷了種種機遇和挑戰,如何以法治的方式推進宗教工作?怎樣抵禦宗教極端主義?基督宗教如何中國化?「一帶一路」戰略中宗教有何作為?學界、教界和政界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層思考—— 基督宗教的發展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 2015年,教界與學界繼續探討基督宗教的中國化問題,而且更加深入與細化。
  • 環球時報:別把愛國與民族主義混為一談
    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歷史演變 1517年,馬丁·路德以《九十五條論綱》觸發了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新教從天主教中分裂出來。百年後的1618年歐洲爆發了持續到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即「宗教戰爭」。戰後籤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定了國家獨立、國家主權、國家領土三大原則,是為民族國家及國際法的開端,也是歐洲近代史的開端。
  • 英國人迷信起來,連自己都怕……
    日常迷信求好運,誰還沒轉發過幾條錦鯉呢?都說中國人有日常迷信的小傳統,其實看似高冷嚴肅的英國人也不例外! △敲敲木頭求好運 許多迷信都有著奇怪又古怪的起源,並且大多數迷信都涉及超自然現象。
  • 時事風水:「神高粱」是愚昧迷信還是精神信仰?千年難見的「神物」,人民群眾頂禮膜拜、地方官員剷除
    說村民們愚昧迷信……;還有人說,這是人們的一種精神信仰……!,說成是迷信,並嗤之以鼻。但也有有神論者說現代的年輕人「迷信」科學,從有神論者來說,這不是迷信,這些超自然現象是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        慧緣伯認為:只要人類存在一天,人類對神靈的信仰和頂禮膜拜就永遠不會停止消失!年輕人總說爸媽燒香拜神封建迷信,或許她們也在進入一種新的「迷信」中。
  • 什麼宗教都一樣?
    ,可能會聽見如此反應:「無論什麼宗教都是一樣的。」   其實,紀朋使用「宗教」這語詞,非常恰當,意思就是宗從,教導。要合於這定義,宗教必須是書的宗教,不僅是廟宇的宗教。沒有教義著作,只能盲從,定會陷入迷信,毀滅。   說話前不久的英國,說到「宗教」是指基督教;也許,在他的時候還是那樣。
  • 哲學科學宗教的關係
    那這就不得不談談宗教和哲學的關係。從歷史角度看,先有哲學後有宗教。從聯繫上來看,宗教誕生於哲學。但對東西方宗教我發現有一些共同點,如:宗教往往伴隨著政治。西方基督教成為羅馬統治的工具,東方儒家成為漢王朝統治的工具。這些宗教是對哲學的改造,宗教已經脫離了哲學目的,而藉助哲學駛向另一個終點,目的不再單純。
  • 略談宗教神權
    宗教神權自古有之。西方有,東方有。古代有,現代依然還有。在這裡先借用神權政治的詞條:神權政治盛行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剝削階級藉助於宗教信仰來鞏固其專制制度,神化國王,用王權神授的思想和各種神化崇拜儀典來宣傳麻痺人民,實行神權的君主專制。而宗教神權的鼎盛離不開政教合一的制度,在這時候,宗教領袖就是政治領袖,宗教神權與神權政治合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