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師說》中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為學生暢遊學海導航,值得尊重。然而,很多老師繼承了自己啟蒙老師傳下來的知識,又不加過濾地傳播,讓謬誤蔓延太久太久。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說,「盡信百度,則不如無百度」。看完這篇文章,感慨之餘,做一個勤於思索的老師、同學!
一、曾子即曾參,應該讀zēng cān 不讀 shēn,理由有二:
1、曾子,名參,字子輿。古人名字往往同源,輿與車相關,參也應該與車相關。與車相關的,應該是驂(cān)乘,"參"通"驂",本意是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引申義是駕三匹馬。
關於古人名與字相關,有很多例子。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歐陽修,名修,字永叔。修,長。永,本指水流長,引申為長。
蘇軾,名軾。字子瞻。軾:車前供人憑倚的橫木。「君馮(憑)軾而觀之」「登軾而望之」。
2、史載,曾參有三子,長子曾元、次子曾申、三子曾華。
申只有shēn一個讀音,那就是shēn。如果曾參的參也讀作shēn,那就是父子名諱同音,這在強調避諱的先秦時期,是絕不可能出現的。況且曾參一生,堅守儒家道德,一絲不苟,謹小慎微,以至於臨終前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嘆。又怎麼會給兒子取一個同音的名,給後人留下把柄呢?
關於避諱,也有很多例子。
嫦娥,本稱姮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忌諱而改稱嫦娥。
唐代詩人李賀之父名晉,「晉」與「進」同音,李賀早獲詩名,卻因要避家諱而放棄科舉,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
唐朝的詩人杜甫,父親的名字叫「杜閒」,為了避「閒」字的諱,杜甫寫了一輩子的詩,卻沒在詩中用過「閒」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無海棠詩,不名母名也。
二、建安七子中的應瑒,建議讀「yīng chàng」。
相關文章參見:「應瑒」的「瑒」怎麼讀?--《咬文嚼字》1999年08期,有圖有真相:
三、唐朝詩人岑參,應該讀cén cān 不讀 shēn,理由亦有二:
1、岑參(715-770),江陵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感舊賦》序說:「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他的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長倩、堂伯父羲都做過宰相。羲相睿宗,於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得罪伏誅,親族被放逐略盡,從此家道中衰。岑羲在睿宗朝做戶部尚書時曾經寫了一首題為《參跡樞揆》的詩(原詩今不存)。可見為岑參命名者,當受其伯父岑羲《參跡樞揆》詩的啟發,「參」的謎底正是有望他重振相國家聲之義,其名當讀「can」才對。
另岑參幼年喪父,由岑況教養長大30歲,應舉登進士第。與哥哥取名「況」(「況」作「比況之況」 義)相聯繫,岑參之「參」(參有「比勘、驗證」義。著名華人學者葉嘉瑩教授2004年7月25日在題為《杜甫詩在寫實中的象喻性》的講演中說:岑參的 「參」字,有不同的讀音。由於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參」讀作「深」,所以西方很多人在翻譯的時候都把岑參的「參」也拼成「深」的讀音。可是根據考證,這個字不應該讀作「深」而應該讀作「餐」。
2、根據南宋豪放派詩人劉克莊《又和感舊四首》詩歌中韻腳可以看出,岑參應讀cén cān。
又和感舊四首
[宋] 劉克莊
老馬虺隤不服驂,累然病起泛溪南。
失侯我尚堪耘豆,出牧公方自種酣。
畏壘屢豐愧桑楚,漢喜雖小屈岑參。
新年聞說茅柴賤,陌上逢人各半酣。
四、其他一些讀音很多人也都讀錯了。
1、劉備的兒子劉禪應該讀 liú shàn。
2、虞舜時的司法官皋陶應該讀 gāo yáo。
3、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應該讀fèi gān。
"芾甘"是從《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一句中截取而來,這裡的"芾"只有一種讀法,讀作"fèi",因此巴金先生的字"芾甘"中的"芾"只能讀作"fèi"。
關於曾參的讀音,一些《論語譯註》、《論語詞典》都注作「音 shen」,所以積非成是,約定俗成。更多正音方面的分享,歡迎關注文言文閱讀微信平臺獲取。本文中的觀點或有舛謬,望專家學者不吝賜教。希望本文給大家以啟示:思辯中學習,發現語文學習之趣!(首發文言文閱讀微信平臺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