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各位好!
很多朋友反映,自己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
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話語,才能使這個拒絕既達到目的,又不顯得過於唐突。
一般能這樣想的人,十有八九心思都挺敏銳的,恭喜你們。
其實我把話說得好聽了,說難聽點,就叫糾結。(笑)
換一個性格大大咧咧的人,拒絕嘛,還用學,說NO就好了嘛。
所以這類朋友一般不會琢磨這事兒,該拒絕拒絕,該答應答應,他們活得相對來說比較輕鬆。
當然,也有後遺症,就是不知不覺可能會得罪人,尤其就會得罪前面問問題的這類朋友。
因為他們心思細膩啊,你就這麼直白地把我拒絕了,我心裡很不舒服啊,這友誼的小船可能就要翻了。
所以很自然地,我們就會想,那怎樣做才能既實現拒絕的目的,又不得罪人、傷害人呢?
坊間有許多自我成長類的書籍,都談到了這一點,其中大部分探討的是話術的使用。
就是你怎麼遣詞造句,讓這個拒絕聽起來很溫柔,或者比較理性,讓被拒絕的人能夠接受。
這當然是有道理的。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比拳頭更厲害的武器。
因為拳頭往往是大老粗或者是有功夫的才能用的。
而語言,從君子到小人,老少爺們小姐太太,乃至小孩兒都會使用,而且頻率極高。
所以學會怎麼說話,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今天不是想探討這個遣詞造句,我要說的是更底層的東西,就是你在拒絕別人時的心境。
你為什麼不能或者不容易拒絕別人?比如有些事兒,你根本不想做,但別人如果提出要求,你就會去做。這是為什麼?
在職場,就有這樣一些朋友,無論同事提出什麼要求,Ta基本都會答應。幫人家取快遞、出方案,做本職之外工作等等。
一開始可能還沒什麼,但久而久之,ta就不舒服了。
常常覺得犧牲了自己,又得不到什麼好處,還會讓人家變本加厲地使喚ta。
但這不怪別人,因為你給人家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你從不拒絕,那下次不找你找誰?
諮詢中我們碰到很多這類朋友,自己很苦惱。職場上拒絕不了同事,回到家拒絕不了親人。
甚至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跑來借錢,Ta一百個不願意,最後還是給人借了。
如果您就是這樣的情況,我表示深深地理解。但同時,我想告訴你,怨不得任何人。
之所以你拒絕不了別人,根本的原因在於,你的內心要求太完美了。
一個有著完美感的人,無論外在是什麼樣子,他的內心都是非常自卑的。
因為自卑,總覺得不夠好,所以才使勁兒要求完美。
每個人對待別人的方式,其實都是在對待自己。
在這樣的朋友心裡,拒絕,意味著對別人的否定,乃至關係的破裂。
反過來說,他也是不能被任何人拒絕的。
你如果拒絕我,就代表你不認可我,你把一個完美的我給打破了。
這是多麼高的要求啊!甚至可以說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他在生活中就總有挫敗感,因為別人不可能事事都答應他。
當他在面對別人的請求時,就會把這種對自己的完美要求給釋放出來。
「我不能拒絕」「我拒絕你意味著你不夠好,那我們就得掰了!」
你看,這種要求,嚇不嚇人?
到最後,為什麼人人都來找他幫忙?這就是潛意識在外面的投射。
表面上是他在幫人家,實際上是人家在幫他——幫他實現他內心這點不切實際的、追求完美的願望。
也正因為這種完美感是假象,所以這些朋友答應著答應著,就會感到非常疲憊,就開始琢磨開頭提出的問題:
我要怎樣拒絕別人才能既達到目的,又不損害我們的關係?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你怎麼對待自己,你就會怎麼對待別人。
如果你對自己的要求是實際的,你認同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接納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內心渴望,那你就會知道,別人也同樣希望如此。
你越接納自己,你就活得越自然。你會尊重自己,滿足自己。
如果放棄自己的需要去滿足別人,實際上是虛情假意,你一定是有所企圖,或者有什麼恐懼。
當你開始真的接納自己,滿足自己時,你就會自然知道,拒絕,並不意味著否認,那只是我現在需要滿足自己,天經地義。
我想幫你我就幫,不想幫也沒什麼問題。
如果你因此就不跟我玩兒了,那只能說明,你內心對我有不切實際的想法。
所以當我們都能夠接納自己,尊重自己的需要時,我們就會活得很自在。
然後在騰得出手的時候,順便幫別人一把,那是很愉快的。
總結起來,怎樣才能有禮有節地拒絕別人?
一句話,接納自己,尊重自己,滿足自己。
你允許自己做自己,你也就允許了別人做他們自己。
願你們在這樣自然、放鬆的關係裡,玩得開心。
下期咱們再見!
(本文系「樂覺生活」公眾號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