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中和」下大氣汙染防治走向何方?
近日,多場關於中國「十四五」中國大氣汙染防治的會議密集舉行,專家們認為,過去幾年間,中國的空氣品質有了明顯改善,但大氣環境汙染壓力仍然存在,並面臨許多新的形勢。「十四五」期間,大氣環境治理並不能放鬆,特別是在碳中和目標下,「十四五」尤為關鍵。通過努力,這個新的減排目標是可以達到的,但同時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
「碳中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約束」研討會在京舉辦
他表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我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重要貢獻,但也構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約束條件。目前,我國如何達成「碳中和」目標的路徑尚不明確,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可以暢所欲言,圍繞如何正確認識和實現我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以及「碳中和」目標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等議題展開交流和探討。
-
「碳中和」背景下環保行業的投資機會 企業陣營不斷擴大
2020-12-18 08:27:30 來源:銀河證券 「碳中和」背景下的行業機會碳中和是當下世界發展的主題, 對行業的發展同樣也有著深遠的影響。環保行業天然具有綠色低碳屬性,與碳中和理念十分契合,或將成為未來實現碳中和目標 的重要媒介。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碳中和」意味著社會活動引起的碳排放和商業碳匯等活動產生與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實際生產生活中不可能不排放二氧化碳,即使電力行業實現了全額可再生能源,但是其他行業很難做到生產過程的零排放(包括可再生能源製造過程),還有其他例如水泥生產導致的碳排放等。「碳中和」的概念就是可以通過擁有等量碳匯或者國外的碳減排信用抵消自身的碳排放,使淨碳排放接近零。
-
「名家擘畫「碳中和」·同道共襄盛舉」2020年電能替代產業發展...
本次論壇採用「線下交流+線上直播」的形式,論壇全程開啟線上直播,專家學者圍繞電能替代產業進行深入探討,交流分享碳排放目標下的電能替代工作機遇、經驗、展望以及電能替代新技術發展情況,為促進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建言獻策、凝聚智慧。
-
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我國電能替代進入深水區
會議圍繞助力「碳中和」戰略落地實施,以「拓展電能替代廣度深度,提高全社會電氣化水平」為主題,與會專家共同探討了碳減排目標下電能替代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新機遇,並針對如何促進電能替代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交流。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交通運輸行業如何加快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邁進?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鍾茂初表示,針對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一方面要達成國內可循環、產業安全自主可控、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等產業發展目標;另一方面則要逐步達成「2030年達到碳峰值」「203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2060年實現碳中和」等階段性目標,必須通過創新、通過提高生態效率去實現。
-
歐盟「碳中和大陸」背景下的冶金技術革命
劉獻東 前兩期(詳見《中國冶金報》2020年9月4日、9月11日2版)介紹了歐洲鋼鐵工業聯盟(Eurofer,歐鋼聯)為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承諾而推進的2條主要技術路線(「智能碳使用」「碳直接避免」)的重點項目,本期探索歐盟「碳中和大陸」背景下,鋼鐵行業開啟冶金技術革命的實踐和成效。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面臨哪些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重點區域開展碳減排示範碳達峰,碳中和,中國面臨哪些挑戰?
-
北京綠色交易所梅德文:完善碳交易市場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路徑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1月8日在「2021《財經》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目前國際層面的共識是,進一步完善碳交易市場才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路徑。 梅德文表示,發達國家一般是在人均GDP達2.5-4萬美元的時候實現「碳達峰」,諸如日本等OECD國家從實現「碳達峰」到計劃實現「碳中和」,所歷經的時間計劃長達60年。
-
綜合分析: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路徑
碳中和的目標內涵、邊界條件及實現路徑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長期以來的經濟增長結構使得能源密集型重工業依然佔據相當大的增加值比重,而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煤炭主導的能源結構。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我國高能源強度、高碳密度的發展軌跡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了兩倍以上(如圖1所示)。
-
施耐德電氣徐韶峰:擁抱碳中和,助力構建電網低碳可持續未來
前不久,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施耐德電氣積極響應這一倡導,並宣布2025年從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2040年實現整個供應鏈即全生命周期端到端足跡的碳中和,並持續引領數位化轉型以實現低碳與可持續,推動綠色、循環經濟發展。
-
碳中和目標下石油石化企業的實踐路徑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明確提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目標,對能源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改變,甚至是一次徹底的革命。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未來能源系統依靠誰?
來自全球多家智庫的專家,就我國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系統設計與路徑選擇、國際能源地緣政治的新變化展開深入研討。今年9月,我國對國際社會莊嚴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今天跟小新一起來了解——什麼是碳中和?中國海油首次為中國大陸引進碳中和LNG資源6月21日,中國海油全資子公司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氣電集團)與殼牌東方貿易公司籤署採購兩船碳中和液化天然氣(LNG)資源購銷協議,首次為中國大陸引進碳中和LNG資源,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
-
王志軒:碳中和目標下中國電力轉型戰略思考
包括保障電力(熱電聯產的熱力)供應,持續改善用電營商環境,防範重大電力系統安全事故和重大電力生產安全事故等。「安全第一」是電力行業最具特點的行業性質,「人民電業為人民」行業宗旨也是底線思維的體現。保障電力安全同時包括電能的「量」和「質」兩個方面要求,但從科學上和系統經濟性上看,並不能保障在任何時候、任何範圍、任何條件下、對任何對象都百分百保障電力安全。
-
只靠治霾,空氣品質很難大幅改善
12月2日,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主辦的第28期「氣候沙龍」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強調,未來我國空氣品質標準不斷提升將給生態環境治理帶來嚴峻挑戰。如果只依靠治霾,想實現空氣品質大幅改善、PM2.5濃度大幅下降是非常困難的,必須將治霾和減碳結合起來,實現二氧化碳和大氣汙染物的協同減排。
-
「邁好第一步 見到新氣象」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增強人民...
「印象中,白銀的冬天風沙大,夏天降雨少,空氣也不好。這幾年,白銀市區空氣品質改善明顯,天更藍了,空氣清新,出門鍛鍊身體的市民也越來越多了。」市民張一帆說。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白銀市強力推進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市區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剔除沙塵天氣影響監測數據後,全年優良天數達到344天,創歷年來最高。
-
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可能性路徑有哪些?
挑戰在於達峰之後如何快速實現碳中和。」在12月1日舉辦的彭博新能源財經《中國加速低碳進程》白皮書發布會上,彭博新能源財經高級分析師劉雨菁表示。劉雨菁認為,未來30年中國GDP仍將較快增長,能源需求和排放量仍呈上升趨勢,2060年達到碳中和任重道遠。中國目前的碳排放中,約九成來自電力和熱力生產、工業和交通等領域。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業內指出,依靠現有路徑實現「碳中和」目標存在很大挑戰,需採取更強有力措施推動轉型進程。這一過程中將湧現出新產業、新增長點,撬動萬億元市場。「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