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大氣汙染防治走向何方?

2020-12-20 人民政協網

12月12日,在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籤署5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與《巴黎協定》籤訂時中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相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下降60%~65%」調整為「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比從20%調整到25%;森林蓄積增加量由45億立方米提高到60億立方米。

這是繼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之後,中國又一次宣布更為量化的重磅舉措。

「這是中國在碳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就基礎上的『自我加碼』,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責任擔當。」近日,多場關於中國「十四五」中國大氣汙染防治的會議密集舉行,專家們認為,過去幾年間,中國的空氣品質有了明顯改善,但大氣環境汙染壓力仍然存在,並面臨許多新的形勢。「十四五」期間,大氣環境治理並不能放鬆,特別是在碳中和目標下,「十四五」尤為關鍵。通過努力,這個新的減排目標是可以達到的,但同時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大氣汙染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

在中國清潔空氣政策夥伴關係(CCAPP)舉辦的2020年度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表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願景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高度協同,應儘快構建新一代大氣汙染防治科學體系。

回顧近年來的大氣汙染防治政策,郝吉明指出,是以控制空氣汙染物為主、兼顧氣候友好的政策。主要的措施從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控制,過渡到降低PM2.5濃度;控制的措施從單一汙染物向多種汙染物過渡,由局部汙染物質向區域汙染控制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二氧化硫為例,經過治理,排放量已從千萬噸級降低到了百萬噸級,城市二氧化硫濃度超標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同時,政策把「治標和治本很好地結合起來」,對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作了強調,並特別指出「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要協同減排」。

經過「大氣十條」以及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洗禮」,公眾明顯感受到,我國重汙染天氣大幅減少,汙染程度也有很大緩和。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介紹,我國正組織相關權威專家對《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進行全面評估,預期可以完成目標任務。

然而,在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同時,專家們指出,大氣汙染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一次汙染物濃度在下降,但二次汙染特徵日益凸顯。在PM2.5汙染狀況依然嚴峻的背景下,臭氧超標率已經超過PM2.5。」張遠航解釋說,這意味著「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已經成為持續改善空氣品質的關鍵。

還未到「鬆口氣」的時候

隨著近年來藍天越來越多,重汙染天氣越來越少,有一種觀點逐步出現——「大氣汙染控制得差不多了,是不是可以鬆口氣,給經濟發展『讓讓路』了?」

專家們指出,還遠未到這個時候。

郝吉明指出,目前我國PM2.5年均濃度限值僅與世界衛生組織第一過渡階段標準一致且仍有約50%的城市未達到;未來還需要向世衛組織提出的第二過渡階段、第三過渡階段,甚至向指導值跨進。

「提升空氣品質最終是為了人民的健康,目前從健康風險管理的角度,我們距離目標還遠,這是未來三四十年都要追求的目標,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所以現在不能鬆勁。」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認為。

而且,在他看來,將發展和環境保護對立起來,認為一談環境保護,就阻擋了GDP發展,這已經是過時觀念。

鄒驥提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有了新的內涵,相關市場潛力、支付能力、支付意願會越來越大。這將涉及資源重新配置,會創造新的增長空間。例如,通過能源、製造業、交通基礎設施、建築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會產生廣泛的投資與就業的機會。「這些不僅不阻礙經濟發展,還會開拓經濟發展的新前景、新領域、新渠道,完全是一個新的增長故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透露,與「大氣十條」時期(2013年起)相比,「三年藍天保衛戰」時期(2018年起)汙染物減排幅度明顯收窄。「這是因為涉及到結構調整,汙染物減排的難度就越來越大。」

賀克斌表示,未來要持續降低PM2.5濃度和遏制臭氧濃度上升,「單單用『藍天』目標來拉動,越來越費勁。而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提出,其實是為深度治理大氣汙染、持續改善空氣品質提供了新的推動力。」

以降碳為「牛鼻子」加強各方協同

「碳中和」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還是一個陌生的詞語。它意味著人類活動引起的碳排放經碳匯、碳移除等中和後,能夠達到平衡,即「淨零排放」。

按照目前的碳減排目標:用不到10年的時間使碳排放達峰,再經過不到30年走到碳中和,專家們指出,這不僅僅是中國氣候治理的「兩步走」,更指明了未來40年的國家發展戰略。

「十四五」時期就顯得尤為重要。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突出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正在編制「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以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倒逼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和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改善。

當然這意味著艱苦的努力。

在近日由能源基金會發起的「中國『十四五』新增長故事國際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表示,從體制機制和政策來看,目前與碳減排相關的制度和政策體系還未完善。相比而言,歐洲從1990年前實現碳達峰,到最近提出和實施《歐洲綠色政綱》,是經過30多年時間才形成系統減排的社會共識和完善的政策體系。但留給中國可能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來進行探索和試錯,因此儘快完善碳減排制度和政策體系的壓力巨大。

不過,他也指出中國有決心、有能力達到新的減排目標。

威廉與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環境項目主任喬納森·潘興也提出:如果要實現碳中和,以城市化發展為例,現在在城市規劃時就需要考慮使用低碳或者零碳的技術進行城市建設,否則未來的改造都將異常昂貴。但這樣一來,涉及的不僅是產業政策,還有城市化、交通、就業以及金融方面的政策;這些問題不是由單一機構或者單一部門可以完成,必須實現更高層級的跨部委、跨機構管理,難度將更大。

為此,加強各個層面的協同就成為大家的共識。

專家們建議,未來要推動環境目標和經濟發展增長目標的協同,政府各部門在管理職能上的協同;在知識、信息、數據共享上的協同;在技術設計、技術創新乃至市場激勵機制上的協同等。

把節能放在能源戰略首位

實現碳中和,能源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專家們認為加快能源轉型變革對深度融合大氣汙染防治和氣候變化應對至關重要,目前應明確「十四五」能源發展具體思路。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曾參與國家對「十四五」能源和氣候變化的規劃工作,他認為,「十四五」時期「要認真把節能減排放在能源戰略的首位」,把節能優先放在第一位,並抑制不合理的能源需求。

周大地發現,目前許多地方把能源競爭市場變成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鼓勵用能,鼓勵用電,拼命創造用能低價與方便條件。

他指出,工業節能的潛力巨大,「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節能和高質量發展,將能源消費增速明顯降下來。

相關焦點

  • 「降碳」已成大氣汙染治理「牛鼻子」
    臨近「十三五」末,大氣汙染防治迎來階段性收官,在談及治理現狀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如是說。賀克斌口中的「空軍」,是指當下備受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為持續改善空氣品質,產業、能源、交通及用地結構調整是必須觸碰的難點,而它們的結構調整恰恰又與『減碳』緊密關聯。碳減排目標及碳中和願景,為進一步實施大氣汙染防治提供了現實可行性,藍天與低碳的目標應協同推進。
  • 專家探討碳中和背景下 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路徑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願景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高度協同,應儘快構建新一代大氣汙染防治科學體系,從科學上精準感知、智能響應和靶向治理,從行動上推進三個協同,即空氣品質改善與氣候變化應對協同、PM2.5與臭氧汙染治理協同以及常規與非常規汙染物治理協同。」
  • 四川大氣汙染防治走向產業化 直接產值在500億元左右
    如何把治理大氣環境汙染與相關產業發展相結合,成為不少地方優先考慮的重大戰略問題。記者在第15屆西博會活動現場了解到,四川已把大氣汙染防治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容之一,使大氣汙染防治走向產業化道路。23日下午,四川省工業環境監測研究院、四川省新能源促進會等單位共同編制的《四川省大氣汙染防治產業發展路線圖》在本屆西博會上進行了發布。
  • 「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PPP模式下的大氣汙染綜合防治
    隨著行業一系列政策密集落地催化,大氣汙染防治行業也迎來PPP項目的加速落地期,本文將在分析鎮江新區大氣汙染綜合防治PPP項目的基礎上,對銀行未來開展相關業務提供指引和參考。(二)案例介紹:鎮江新區大氣汙染綜合防治PPP項目2020年10月31日,鎮江新區大氣汙染綜合防治PPP項目通過技術評估驗收,標誌著全國首例化工園區大氣汙染綜合防治PPP項目完成建設,正式進入運營期。鎮江新區大氣汙染綜合防治PPP項目是園區第三方治理案例,具有較好的典型性和示範意義。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今天跟小新一起來了解——什麼是碳中和?核電廠的出現不但不會汙染周邊的海水,還能促進周邊生態平衡。隨著秦山核電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動物來到核電廠廠區和周邊的水域邊覓食。▲秦山核電截至2020年3月23日,已累計安全發電約6000億千瓦時,相當於植樹造林375個西湖,為改善電力供給結構、推進長三角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 解答丨「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什麼碳中和?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 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面臨哪些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重點區域開展碳減排示範碳達峰,碳中和,中國面臨哪些挑戰?
  •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啥?了解一下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 「碳達峰」和「碳中和」到底是啥?了解一下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一起來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 大氣汙染的防治措施_2020年大氣汙染的防治措施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大氣汙染的防治措施專題為您提供大氣汙染的防治措施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大氣汙染的防治措施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摘要:供暖季即將來臨,環保部近日印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認識供暖期大氣汙染防治的重要性,紮實做好今冬明春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 全文實錄 | 生態環境廳召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新聞發布會
    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提出,中國將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此約束條件下,展望未來,我們相應的所有措施、技術、經濟都要發生變化,就此,站在四川大氣汙染治理的角度,我們如何理解這些變化呢?謝謝!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推進碳中和 行業責無旁貸——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下)
    」作為明年重點任務,提出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總目標。石油和化工行業作為消耗化石能源的主要行業,在國家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實現碳中和目標,是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中國歷來言必行,行必果。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9年實際下降達到48.6%。
  • 萬億大氣汙染治理藍海下 環境監測儀器「蓄勢待發」
    但是,近年來,在城市化快速推進下,城市的大氣汙染問題日益突出。大氣汙染危害大據了解,大氣汙染主要會造成以下三大方面的危害。為加強對大氣汙染的監測治理,我國建設了環境監測空氣站,其主要設備有在線離子色譜、重金屬、OC/EC(有機碳/元素碳)、單顆粒飛行時間質譜儀、VOCs(揮發性有機物)、黑碳、濁度、氣溶膠雷射雷達、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等,主要對顆粒物和VOC等數據進行審核解析。
  • 昆明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大氣汙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第三章 大氣汙染防治措施  第四章 重點區域大氣汙染聯合防治和汙染天氣應對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防治大氣汙染,確保大氣環境質量優良,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
    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第二次修訂)目錄第一章總則第二章大氣汙染防治標準和限期達標規劃第三章大氣汙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四章大氣汙染防治措施第一節燃煤和其他能源汙染防治第二節工業汙染防治第三節機動車船等汙染防治第四節揚塵汙染防治
  • 抓好大氣汙染防治讓「氣質」更優
    (2020年12月24日四川日報)<br><br>  一直以來,各地各部門充分認識當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把治理好大氣汙染當作重大政治任務來抓,把嚴重霧霾治理作為重中之重,堅決打贏大氣汙染防治的攻堅戰和持久戰。進入秋冬季,霧霾天易發頻發,也是一年中大氣汙染防治攻堅克難的特殊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