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寫了一篇把英語「踢出」主科,變成選修科目的文章,引發了很大的爭議,很多人誤認為我主張廢除高考考英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從來沒有說英語不重要,只是現在的英語教育,存在很大問題,人為造成很大的不公平現象。
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光宇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把中小學生的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他曾經算了這麼一筆帳:
小學生大約每天要花1小時學英語,初中生1.5小時,高中生2小時。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三畢業,每個學生至少要在學英語上花費5292.5個小時。
儘管花費這麼多時間,但是我國的青少年英語教育效果並不理想,大量學生在經過了10年以上英語學習之後,依然無法熟練使用英語交流,也無法閱讀英文書籍和文獻。
其實,這只是時間的投入,金錢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負擔!現在很多城裡的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上雙語幼兒園,小學又要花高額的培訓費上英語特長班,如果有外教的特長班,價格更是高昂,一般工薪家庭承受很大的經濟壓力,但是在當今的這種環境下,你不投入就不行,因為英語這門學科,思維含量要求不高,提高成績,靠投入,包括時間和金錢的投入。
對於人大代表的這種提議,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表示:我覺得取消英語考試這個建議有點倉促,甚至比較魯莽!
這個說法,很多人肯定又要指責俞敏洪是商人,在為利益辯護,但是實際上,俞敏洪的認識高度還是非常高的,建議也不錯,他的幾點理由,我覺著非常有道理。
第一、英語是走向世界的工具
雖然我們的英語教育存在很大問題,導致大量「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存在,但是這只是我們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而不是英語本身存在的問題。
在當今世界聯繫越來越密切的情況下,如果不學習使用最廣泛的英語,這無異於「閉關鎖國」,不利於國家發展。
雖然我們國家發展很快,科技也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認,許多領域仍處於追趕者的地位。在這些領域,專業資料也多為外文,缺乏外語基本功,等於自縛手腳,放棄學習,所以,層次越高,越覺著英語重要,這是有道理的。
第二、高考不考英語,損失最大的是窮人家的孩子
這個聽起來似乎很奇葩,但是卻非常有道理,因為只要高考不考英語,窮人家的孩子基本上不會在英語上進行投資,而富人家的孩子,依然會通過社會機構培訓英語。在《2016年中國館少兒英語學習現狀白皮書》中,「英語是必備語言工具」是家長讓孩子學英語的最主要原因,而為了升學和考試而學英語的重要性僅排在第三。
不同的認識,造成了不同的結果!窮人家的孩子,不學英語,以後就會失去大量的機會,就等於把這些機會拱手讓給別人。如果想得到這些機會,就要到社會培訓機構,通過高昂的培訓費用,來補習英語,這難道不是損失嗎?
第三、高考英語,造成教育不公平,可以降低英語難度
城裡的孩子,學校的英語老師水平較高,他們還要花錢到培訓機構,學習更好的英語;而有的農村孩子,甚至連英語老師都沒有,英語教學,靠大學生支教,這樣不公平的起跑線,到了高考這個終點,卻需要通過「一把尺子」衡量,這明顯是非常不公平的。
我們學校有走讀校區和寄宿制校區,走讀校區的學生全部來自城裡,寄宿制校區的學生,多數來自農村,老師是三年進行輪換,從結果看,同一批教師帶英語課,最後高考英語還是有明顯的差距的,城裡的孩子,英語普通考120分以上,140分以上的也不少,而農村孩子,能考120分以上就不錯了。
不僅如此,聽力和口語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口語雖然不納入高考成績,但是這些學生,羞於開口說英語,因為一開口,就是家鄉味十足,所以他們的英語,不喜歡開口,不喜歡背誦,筆試自然也不會好,而聽力的差距,也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趕上。
所以,英語在高考作為主科存在,人為製造了不公平,農村的孩子,數理化可以通過做題來提升,英語卻很難趕上,所以有些數理化成績很好的學生,最後都栽在英語上了。
因此,俞敏洪認為,英語作為高考主科,造成了競爭的不公平,從這個意義上看,英語應該降低難度,而不是取消。
但是,事與願違,現在的英語,越考越靈活,越考越難,所以差距,越來越大了。
解決這個問題,你認為是降低英語難度好,還是降低英語總分好?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