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通外語的譯員不少不學無術,甚至為非作歹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合適譯員如此難求,結果馬戛爾尼副使斯當東(G.L. Staunton)的十二歲兒子亦被聘為譯員……這樣的譯員陣容,又如何能夠增進中、英邦誼?

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兼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主編的《翻譯史研究》,2016年一輯收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葉靄雲的《廣東通事「老湯姆」及其寬和通學館考》一文,記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開海禁後唐人如何與番人溝通種切。

《翻譯史研究》(2016年)

未入正題,先說「老湯姆」之名何所得。原來「老湯姆」之外,還有「小湯姆」和「阿蘭仔」……兩個「湯姆」其實姓譚(Tan)和董(Tung),老番搞不清楚,一律稱之為英美最常見的「湯姆」——年紀大的加「老」,年幼的稱「小」。據葉君考據,文中的「老湯姆」,真名葉懋,他經營的「翻譯社」,便叫「葉懋通事館」。

是年清廷頒布《一口通商》諭令,指定西、荷、瑞、英、法、美等國商人,只能在廣州做買賣,並且只準居於廣州城西的「十三行商館區」(此規定直至鴉片戰爭後的1842年才取消)。由於清廷拒絕與外商直接交往,遂委任一批廣州人與外打交道,並負責為雙方傳譯的「通事」。

岔開一筆,廣州最早走向世界,與「西洋之國」通商(沿海潮閩地區人士則最早「過番」),華洋雜處、艫舢雲集,「舌人」需求殷切,儲有「通事」人才,不足為奇;1853年7月帶領美國艦隊(「黑船」)打開日本鎖國大禁的伯裡船長(Captain M.C. Perry;伯裡是日本官式譯名),便有廣州人譯員羅森,極可能是艦隊於1853年4月在香港停泊十多天為伯裡所物色的「香港仔」!筆者細閱陳雅晴的《亦趨亦離——早期港英殖民政府的華人譯員(1843-1900)》(收王宏志2015年《翻譯史研究》),並無所見。這亦難怪,以陳文寫的主要是當時港府通中英雙語的「口譯人員」,沒有通英日文譯員的記載。

「十三行」那些未受過正式訓練的「通事」如何完成繁重的翻譯工作,「構成中國翻譯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道「風景線」精彩紛呈,以「通事」都是不學自通,說的是自創的「廣東英語」,當中烏龍百出,事不可免;然而,大體而言,十八世紀廣州十三行商人與雜亂如聯合國「番人」的溝通,雖不圓滿卻可說成功,不然何以雙方能夠順暢做成交易。換句話說,葉文指「廣東通事是群待遇不高的『出類拔萃』人物」,一點亦不誇張。

不過,經商貿易,只要雙方各有所得,不管譯員如何曲解誤譯,問題不大,但政治交涉「茲事體大」,錯譯便不得了!

2015年《翻譯史研究》所收王宏志教授《一八一六年阿美士德使團的翻譯問題》,大有可觀。比如,1793年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Macartney Mission)和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團(Amherst Mission)與清廷交涉後均無功而返,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使團「沒有合格的譯員」,因此雙方無法「有效溝通」……事實上,馬戛爾尼成行前,曾派幹員赴歐洲物色譯員,幾經尋覓,終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傳道會所辦的「華人書院」(College for Chinese)找到兩名願當譯員的中國傳教士,「但他們不懂英語,中文水平也頗成問題……」此事惹得通曉中文的使團「翻譯主任」、彙編《廣東省土話字彙》的馬禮遜大為不滿。

合適譯員如此難求,結果馬戛爾尼副使斯當東(G.L. Staunton)的十二歲兒子亦被聘為譯員……這樣的譯員陣容,又如何能夠增進中、英邦誼?

值得注意的是,兩百多年前那不勒斯已有「華人書院」,可知義大利教會一早會致力「開拓」中國「市場」!

早年通外語的譯員,不少是不學無術的市井之徒,既不精通「雙語」,亦無職業道德可言,因此常有居中作弊假公濟私鼠假貓威的事發生。讀臺灣「第一饞人」唐魯孫的《說東道西》(臺北大地出版社),意外發現兩處(118頁及147頁)提及「舌人」為非作歹的事,不期然令人想起大陸及港臺地區的抗日小說和電影中,那些日本人所僱地痞似的中國「舌人」……於《我所認識的還珠樓主》一文,作者說及這位以寫《蜀山劍俠傳》為國人所知、「風採雍穆」的小說大家,因版權問題與某出版社有爭執,那位出版商竟通過在日本憲兵隊當翻譯的親戚,在日本人面前亂說一通,大扣帽子,讓日本憲兵把還珠樓主捉將官裡;在《張織雲的遭遇》,唐氏亦有類似的記述:「早年翻譯地位雖然不高,可是做了捕房的舌人,就能出賣風雲雷雨了;他(譯員)的太太也就借乃夫的『特殊地位』,胡作非為……」

1963年三十一歲歸化美國、兩年後成為外交譯員、於1997年以「國務院語言服務部」總監(director)身份退休的奧斯特(Harry Obst),五六年前出版的《白宮通譯——翻譯的經驗》(White House Interpreter:The Art of Interpretation),述說他充當數位美國總統如詹森、尼克遜、福特、卡特、裡根譯員的經驗,筆者懷很大期盼購此書,以為奧斯特必會「大爆內幕」,哪知他寫來十分平淡,想來守秘是「白宮譯員」不可越雷池半步的最高指引,即使去職退休,亦不得說、寫那些未見諸新聞報導的「內幕」。

《白宮通譯——翻譯的經驗》

原籍德國的奧斯特,認為做個稱職的「舌人」,除精通有關語文、還須具「萬事通」式的常識,因為領袖會談,很多時會逸出主題,尤其是那些「已建立私人友誼」的,因此,譯員須不斷進修,當然得天天讀報、博覽群籍及學習「潮語」……保密是另一項不可踰越的禁條;「政治審查」過關的「譯員」,接受和總統相同的「簡報」(Briefing),全屬「國家機密」,因此對其有份參與的會見、談判的內容,絕不能告知非與會者,這即是說,其所見所聞,不得向外人透露;「譯員」有時會用筆記錄一些重要的內容,這些「筆記」,不能作為「私產」而須於會後交給國家檔案室(National Archives)保管……

在他服務過的政要中,他說詹森「不易服侍」而海格將軍(A. Haig;尼克遜的幕僚長、裡根的國務卿)是語言天才,掌握大量生僻詞彙且「常說些模稜兩可的話」,當他的「譯員」如考試。

在一般人印象中,「譯員」常識豐富,口舌便給,作起文來,必有可觀,哪知事實並不如此,《白宮通譯》既欠文採,當然沒有太多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內容。本書最後一旁寫美國的通譯培訓,亦寫不出所以然,僅知至世紀初美國只有一兩家大學設譯員專科……有一點應該一提的是,作者說在美國,不少人包括《華盛頓郵報》,「譯員」與「通譯」不分(252頁),混淆了兩者的工作性質。事實上,前者Translator後者Interpreter,一為筆耕一為舌人,用筆用口(當然都要用腦)大有分別,但一般人就是分不清楚!

本文主要談「口譯」(實時傳譯),但既是翻譯,便有直譯與意譯的考究,因而拉雜補上一段。2016年《翻譯史研究》收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陶磊的日譯西書《解體新書》中的「直譯」和「義譯」,對此兩種譯法,說之甚詳,所涉雖為「醫書」,亦具參考價值。陶氏說日本翻譯家大槻玄澤(Otsuki Gentaku,1757-1827年)在所譯德國解剖學《解體新書》中,提出「直譯」、「義譯」和「對譯」三種譯法。「直譯」是指「用現成漢語詞彙替換原詞中的語素」,想與今天理解的「直接譯出」相同;至於「對譯」,指的是「音譯」,而「義譯」當然是「意譯」……

此事讓筆者記起多年前翻閱《甲寅》曾見有關翻譯的文章,上下求索,果有所得。章士釗在日本時編匯純文言的《甲寅》月刊(註明日本編行;英文名為The Tiger),第一卷第六號(1915年1月)有以「致甲寅雜誌記者」(外稿皆以此形式出之)的短文《譯名》,開篇便說:「從來譯名之道。不出於義。則出於音。義譯為常。音譯例變……」作者張振民與編者秋桐討論「義譯」和「音譯」的優劣,於今看來,平常至極,不去說它;有趣的是,文內提出「依康怒密」一詞,看「上文下理」,估計為Economics的「音譯」(經濟學便是「義譯」),張氏認為「依康老密」可譯為學,「使見之者見一新字,即起一種義之觀念」。說的真不錯,因為Economics的音譯(「依康老密」似較恰可),對不通英文者有如謎語,令人望之卻步,若譯為「學」,便令人有一探究竟的興趣!

順便一提,原來9月30日是「法定」的「國際翻譯日」(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9月30日是「聖哲羅姆日」(St. Jerome Day),此公義大利人,神學生、虔誠天主教徒,因把《聖經》從希伯萊文譯成拉丁文,大有功於《聖經》普及化,而於去世後約一千一百年獲教皇封聖。「國際譯員聯會」(FIT)1991年定此日為「國際翻譯日」,今年5月24日獲聯合國確認。(文/林行止 )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林行止︱早年通外語的譯員不少不學無術,甚至為非作歹
    由於清廷拒絕與外商直接交往,遂委任一批廣州人與外打交道,並負責為雙方傳譯的「通事」。 岔開一筆,廣州最早走向世界,與「西洋之國」通商(沿海潮閩地區人士則最早「過番」),華洋雜處、艫舢雲集,「舌人」需求殷切,儲有「通事」人才,不足為奇;1853年7月帶領美國艦隊(「黑船」)打開日本鎖國大禁的伯裡船長(Captain M.C.
  • 職業說:同聲傳譯員
    本期分享的職業:同聲傳譯員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是指譯員以幾乎與講者同時的方式,做口語翻譯,也就是在講者仍在說話時,同聲傳譯員便「同時」進行翻譯。由於同聲傳譯員必須一邊接收來自講者的訊息,一邊將訊息儘快傳遞給聽者,因此「一心多用」這樣的分神能力(Multi-tasking),是譯員的訓練重點。
  • 我做了七年翻譯機構全職譯員,如今成了自由譯員
    在翻譯行業,能直接拿機器譯文去用,無非這幾種情況:原文極其簡單直白,機器譯文讀起來沒啥毛病,通順易懂;客戶用途決定,比如客戶就只是拿來參考下大概意思,不要求質量,也不公開發表,內部使用;再就是客戶不重視翻譯這回事,一心想省掉人工翻譯的錢,直接用機器譯文隨便改改就敢公開發布到網上的也不在少數。
  • 萬字好文|我做了七年翻譯機構全職譯員,如今成了自由譯員
    在翻譯行業,能直接拿機器譯文去用,無非這幾種情況:原文極其簡單直白,機器譯文讀起來沒啥毛病,通順易懂;客戶用途決定,比如客戶就只是拿來參考下大概意思,不要求質量,也不公開發表,內部使用;再就是客戶不重視翻譯這回事,一心想省掉人工翻譯的錢,直接用機器譯文隨便改改就敢公開發布到網上的也不在少數。
  • 想要做好論文翻譯,譯員要具備什麼能力?知行翻譯公司告訴您4點
    因此在做論文翻譯時需要特別注意,有時候很小的錯誤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今天知行翻譯公司就簡單和大家聊聊在做論文翻譯時,譯員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首先,在做論文翻譯時譯員要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在知行翻譯公司看來,這是一個譯員做翻譯的基本功。做翻譯首先要有對源語言較強的理解能力,這也是成功翻譯一件作品的第一步。
  • 想要做好論文翻譯,譯員要具備什麼能力?知行翻譯公司告訴您4點
    因此在做論文翻譯時需要特別注意,有時候很小的錯誤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今天知行翻譯公司就簡單和大家聊聊在做論文翻譯時,譯員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首先,在做論文翻譯時譯員要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在知行翻譯公司看來,這是一個譯員做翻譯的基本功。做翻譯首先要有對源語言較強的理解能力,這也是成功翻譯一件作品的第一步。
  • 聯合國譯員訓練班:崔天凱的那些同學們
    無論是做翻譯還是其他行政工作,都要具備外語能力。1978年10月,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劉柯前往紐約,與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一起與聯合國人事司、翻譯司談判,並達成協議。12月,《聯合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訓練中文筆譯和口譯的方案》在聯合國行政和預算問題諮詢委員會獲得通過。
  • 我譯網:當譯員來敲門……
    譯員介紹她是 Debbie,一位從我譯網成立之初一直陪我們走到今天的仙女譯員。2016 年 4 月她通過層層考核從初級譯員做起,至今已在我譯網累計翻譯字數已超 120 萬字(英中),已經成長為市場及法律領域高級譯員,譯文得到我譯網 QA 和客戶的好評。
  • 翻譯公司如何跟譯員有很好的關係
    如果你是一名正在尋求翻譯工作的外語學習者,建議你選擇與翻譯公司合作。首先,翻譯公司能為你提供穩定的工作量。公司每年都會投入固定的廣告推廣經費,以保證客源。公司經營數年,優異的翻譯質量和良好的服務信譽積累了大量客戶。
  • 成為一名同聲傳譯譯員要具備哪些條件
    同聲傳譯譯員人才十分稀缺,因為同聲傳譯是一種要求極高的工作,門檻相當的高,不是普通人能勝任的工作,它要求同傳譯員在同聲進行中同步翻譯。藉助已有的主題知識,迅速完成對源語言信息的預測、理解、記憶和轉換。同聲傳譯譯員工資也是普通白領好幾倍,被調侃是「日進鬥金」。近兩年同聲傳譯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那要想成為一名優秀專業的同聲傳譯譯員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 畢業求職做翻譯——外語學生的又一職業道路
    事實上當元培翻譯被《福布斯》選入2012年中國最佳潛力企業榜單學時候,我第一感覺是要感謝這些年與元培合作過翻譯同仁們,因為有了你們的支持及努力,元培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元培的大門是永遠為有追求的譯員敞開的。為什麼我說元培是為「有追求的」的「譯員」敞開的呢?因為元培的服務及品質就是建立在我們的譯員的服務及水平上的。
  • 外語學習不用愁 外語通9388促銷中
    外語學習不用愁 外語通9388促銷中 2007-06-29 eNet
  • 如何判斷英語同傳譯員的水平好不好
    同聲傳譯是各種翻譯活動中難度最高的一種翻譯,並非人人都能勝任,在國際會議這樣緊張的環境中,譯員要能不間斷的邊聽邊譯,判斷同傳譯員的水平好不好,是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簡單介紹:同聲傳譯總的來說,同傳譯員的水平好不好取決於三點:背景知識,語言技能和翻譯技能。
  • 外語金字塔尖:同傳翻譯
    是譯員在不打斷講話者演講的情況下,不停地將其講話內容傳譯給聽眾的一種口譯方式。同聲傳譯即譯員通過專用的傳譯設備提供的即時翻譯,適用於大型的研討會和國際會議,由2位譯員輪換進行。通過譯員機輸出,與會者通過接收機接收。
  • 傳神雲譯客深挖「全球譯員寶藏」 滿足譯員翻譯新體驗
    綜觀譯員群像:1、對於大型國際翻譯項目而言,高門檻專業領域的翻譯人才供不應求;2、譯員零星分布,且以「個體戶」居多,亟需專業集中的分享交流平臺;3、就個人譯員來說,翻譯能力參差不齊,如何深入提高翻譯能力成為大環境下譯員的新課題;4、協同翻譯漸成趨勢,項目管理及任務分配成為團隊管理者最為憂心的關鍵點。
  • 我被「翻譯國家隊」籤約了 | 一名自由譯員的獨白
    ,Freelance譯員看似自由實則卻有更多的束縛。今天,中譯君要為大家介紹一位「非科班專業」出身的「歐尼」,來看看過來人總結出的成長秘籍——如何從「翻譯小白」成長為優秀的自由譯員,最後成功走入「翻譯國家隊」的吧!曲嬌,擁有近10年自由譯員經驗,現任中國對外翻譯有限公司聯合國翻譯部雙語譯員。
  • 大學選擇外語專業,你做好準備了麼?
    作為一名外語專業的畢業生,在這裡想談一點自己對於大學外語專業感受,希望有助於同學和家長做出正確的選擇。其他外語類專業其實也都如此,並非大家嘴裡常說的英語、日語、法語等等,實際上純粹的外語專業僅限於應用類英語,如商務英語這種。其他非英語語種基本上是語言學、跨文化研究等等。而到了碩士研究生時才會更加細分為口譯、筆譯這類應用性更強,方向更明確的專業。
  • 奧運翻譯市場急缺專業譯員 小語種人才尤其緊缺
    北京晚報訊 在奧運會召開前後的一個月內,每天都至少需要8000名至1萬名左右的專業體育譯員同時高效工作,體育翻譯人才非常緊缺。這是記者昨天從近日發布的《譯員生存狀況調查報告》中獲悉的。  據介紹,這份《譯員生存狀況調查報告》是由中國科學院科技翻譯工作者協會與中國奧委會官方網站惟一多語種合作夥伴——傳神公司聯合發布的。
  • 成為一名優秀的同聲傳譯員,知行君認為做到這3點很重要
    隨著網絡時代的高速發展,在外界看來非常神秘的翻譯行業,已經逐漸被揭開面紗,很多人都覺得從事翻譯行業的人都是語言天才,能夠精通某一種外語是多麼厲害。而且在不少人看來,翻譯行業屬於高薪行業,可以用「日進鬥金」來形容。
  • 交流通獲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人工翻譯平臺踏上出海之路
    在西班牙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徐健博發現不少華僑忙著照顧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並沒有時間去深入了解當地的語言和文化。日常的簡單交流倒還好說,但能進行深度交流的華僑仍然很少——與當地人酣談不休、看懂法律文書、去醫院時聽懂病理詞彙——對於大部分華僑而言都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