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st(科學家)一詞是誰造出來的?

2022-01-23 哲學園

Scientist(科學家)一詞是誰造出來的?

吳國盛

我在「Science辭源及其演變」一文中提到:「1833年,在英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會議上,英國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威廉·休厄爾(1794-1866)仿照artist(藝術家)一詞發明了scientist一詞,用來指稱新興的像法拉弟這樣的職業科學家一族。」

這篇文章被《賽先生》微信群發之後,我收到浙江省農科院李風波先生來信,問這個說法有何文獻根據,並且說維基百科上關於休厄爾的詞條對這個問題的說法也令人生疑。我據實答覆說,我只是延襲科學史著作的常見說法,沒有認真查考。今天去哈佛Widener圖書館看書,偶然想起了這個事情,上網查了一下wikipedia,關於造「科學家」單詞一事,是這樣說的:

Whewell's neologisms

As stated, one of Whewell's greatest gifts to science was his wordsmithing. He often corresponded with many in his field and helped them come up with new terms for their discoveries. In fact, Whewell came up with the term scientist itself in 1833, and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Whewell's anonymous 1834 review of Mary Somerville's On the Connexion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 published in the Quarterly Review.[5] (They had previously been known as "natural philosophers" or "men of science").

這裡說,「事實上,休厄爾1833年想出了scientist這個術語,並且於1834年第一次發表在對Mary Somervill《論物理科學的聯結》一書的匿名評論(載Quarterly Review)中」。究竟是1834年生造的,還是1833年呢?

這裡引了一個關鍵的文獻,即

Ross, Sydney (1962). "Scientist: The story of a word". Annals of Science 18 (2): 65–85.

從其它關於休厄爾的研究文獻看,這篇文章的確是公認的權威文獻,我在哈佛圖書館裡找到了這篇文章的原文,解開了如下疑惑:

1,Scientist一詞的確第一個見於Quarterly Review 1834年3月號的一篇匿名書評。

2,根據1876年(休厄爾去世10年後)出版的一部休厄爾傳記(I. Todhunter, William Whewell, an account of his writings, with selection from his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correspondence,London, 1876)中的說法,Quarterly Review雜誌的編輯J. G. Lockhart讓休厄爾對Somerville夫人的那本書做了匿名評論。

3,在休厄爾的這篇匿名書評中,他寫道:

「科學的趨勢長期以來一直是不斷分裂和分解……數學家與化學家分手,化學家與博物學家分手;數學家自己又分裂為純粹數學家和混合(應用)數學家,相互成為客人;化學家有可能是一個電化學家,那他就把通常的化學分析留給別人了;在數學家和化學家之間是physicien(我們沒有關於他的相應的英語名稱),他研究熱、水汽之類的東西。這樣一來,即使是物理科學也丟掉了所有統一性的痕跡。這個結果的一個新奇的表現或許就是人們需要一個名字,以便統一的指稱學習物質世界知識的學生們。我們被告知,過去3個夏天在約克、牛津和劍橋召開的英國科學促進會的會議上,成員們感覺這一困難是非常難以忍受的。這些先生們沒有一個統一的術語能夠描述他們的工作。哲學家(philosophers)一詞讓人覺得過於寬泛過於高傲,並且被柯勒律治先生以語言學家和形上學家的身份恰當地禁止了;學者(savans)一直被採用,但它是法語而不是英語;某些機敏的先生[休厄爾本人]提出,我們可以仿照artist(藝術家)構詞scientist,並且說我們已經有sciolist(一知半解者)、economist(經濟學家)、atheist(無神論者)之類的詞,我們也不必為冒味使用這個詞而感到內疚。但這並沒有得到一致的認可。另一些人想把德國科學促進會的成員們描述自己的詞翻譯過來,但是很難找到natur-forscher(自然研究者)相應的英語詞彙。」

我們需要注意休厄爾只是說「某些機敏的先生」,是引者Ross加上了[休厄爾本人]。但是,這個添加可以認為是合理的。其一,因為是匿名評論,休厄爾不能點出自己的名字;其二,生造這個新詞的建議在他本人6年後即1840年的著作《歸納科學的哲學》中又正式說了一遍,也從未見其他人申明首創權或表明類似的意思;其三,發明「科學家」一詞在當時並沒有被認為是一個正面的貢獻,根本沒有科學家願意使用這個詞稱呼自己,所以無貪功之嫌。

4,通常所說的「1833年在劍橋的會議上提出",實際上也沒有嚴格的文獻根據。按照上述說法,休厄爾完全有可能1831年就在約克的會議上就提出過,而且以後兩年在牛津和劍橋開會時都講。但是,取1833年肯定是比較穩妥的做法。

這就是「休厄爾1833年在劍橋召開的英國科學促進會會員會議時生造scientist一詞」的歷史由來。

相關焦點

  • 數據科學家 (Data Scientist) 的核心技能是什麼?
    同樣叫數據科學家,在不同行業不同公司幹的活可能是很不一樣的。有的偏機器學習、建模,有的偏數據分析。有的叫數據科學家,幹的很多事情跟軟體工程師(SWE)很類似。有的偏產品,風格短平快。有的偏長期研究,看的是一兩年甚至更久的效果。身為一個行業新人,這裡就偏產品、數據分析類的數據科學家(或者說叫數據分析師)來討論一下,需要的核心技能是什麼,拋磚引玉。
  • 公司裡的 Data Scientist(數據科學家)
    且本人其實又和 「中生代社群」 有著很親密的關係。結果可能看朋友們都 「約會」 在大會現場,可能去不了心裡有遺憾,硬是把標題的 「data scientist」 錯寫成 「date scientist」,bug 有點大,只好刪了。結果後臺收到幾百條留言各種互動,早知道就不刪了,留下這個美麗的錯誤好了。
  • 每日一詞:相當多的 英文怎麼說?
    人們也經常用我們今天學的這個詞considerable來描述距離、數量等相當可觀的、相當多的,比如:一大筆錢: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money;嚴重的延遲:a considerable delay; 巨大的努力:considerable effort.
  • 總結丨波音Data Scientist分享數據職場之路
    如何成為一個出色的數據科學家?理論基礎:classification、clustering、VC dimension、Gradient Descent、Expectation Maximization。要有系統性的訓練才行。
  • 「長徵」一詞最早是誰提出來的?
    「長徵」一詞最早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1934年10 月紅一方面軍突圍轉移時,並未使用「長徵」一詞,當時的說法是」轉移」「突圍」「西徵」。那麼,是什麼時候使用「長徵」這一名詞的呢?有的學者認為,「長徵」一詞是王明於1934年11月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第一次使用的。但王明所使用的「長徵」概念,指的是紅七、紅六軍團的突圍轉移,並不是指紅一方面軍的戰略大轉移。1935年6月10日,《前進報》第1期刊載博古的署名文章《前進!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去!》
  • 【科學家掠影】Protein & Cell:漢語「細胞」一詞的來源——一位...
    「細胞」一詞。西方新概念的容受與造新字為譯詞——以日本蘭學家與來華傳教士為例.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1), 121-134.)可是誰能想到,漢語「細胞」一詞並非出自生物學家之手,而是來源於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這位數學家就是晚清著名學者李善蘭。
  • 令科學家頭疼的「夏造冰」,我國2000年前的古人,就已經做到了!
    古人的智慧總是讓我們大感驚嘆,每當科學家出土一些精美文物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非常驚訝,古代人並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是通過什麼力量創造出如此精美的物品的呢?別看現在人類已經進入到21世紀了,但是有一項技術仍然讓很多國家頭疼,那就是夏造冰。
  • The Scientist 雅思閱讀積累(含翻譯)
    滴滴滴,開始今天乾貨前針對7,8月考試的雅思閱讀課今日晚間開班~今晚還可以上車🚗閱讀上車+V: juneenglish9今天給大家帶來The Scientist的一篇文章,文章內容也涉及到閱讀考試當中比較熱點的生物類話題,其中也有一些必會的高頻考點詞,
  • 這15個見怪不怪的英文詞其實是作家們「生造」出來的!
    英文中一些「生造」出來的詞語並不比中文少,同時,由於造詞法的獨特性以及使用普遍性,英語作家們創造出來的一些詞語很快就進入到了普通人的日常使用之中
  • 有時合群就有了一個同義詞:浪費時間
    來吧,
  • 【每日美劇】She's gonna be a scientist.
    找到了  "含孢子的豐厚菌種"She's gonna be a scientist.她會成為科學家的試試配音?和明星來個對白...配音還可以接力哦,配音後通過二維碼或分享給好友,好友可以繼續或完善配音[M-]小姐vt.想念vt.錯過;漏掉    查看例句或相關單詞sentence【美】['sentəns] 【英】['sentəns]n.句子;判決vt.宣判;判決    查看例句或相關單詞scientist【美】['saɪəntɪst] 【英】['saɪəntɪst
  • 英文閱讀61——A Nobel Prize-winning scientist retracts paper
    )American scientist Frances Arnold,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has retracted her latest paper.
  • New £50 note scientist nominations released 新版50英鎊紙幣...
    New £50 note scientist nominations released 新版50英鎊紙幣科學家頭像提名公布
  • 這種兩米高的「魔鬼開瓶器」,是誰在幾十萬年前造出來的?
    當時人們紛紛感到驚奇,把它看作是從地裡長出來的開瓶器。沒過多久,這一奇特的發現引起了古生物學家歐文·H·巴伯(Erwin H. Barbour),一位來自內布拉斯加大學的博士。他一直酷愛收藏各種奇特的化石。在此之前,他已經收藏並建立了大約來自23至258萬年前的哺乳動物的化石,其中化石大多起源於新近系。
  • 中國的「女媧造人」傳說和基督教的「神造人」傳說,誰更靠譜?
    女媧造人中國的女媧造人傳說由於證據太少,只能把它當作一個傳說了。那麼基督教所說的上帝用泥土造人,比女媧造人有更多的證據嗎?誰要是能解釋清楚人的「靈感」從哪來的、靈機一動的「靈機」從哪來的?我就同意這樣的質疑。其實從「靈感」的字義就能知道,「靈感」就是靈的感動。靈感是不可控的,忽有忽無。所以藝術家創作的時候特別需要依靠靈感,才能創作出經典的、偉大的作品。中國古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就是對靈感的肯定。愛迪生造出燈泡之前從來都沒有見過燈泡,他是怎麼造出來的呢,還是靠靈感。
  • 啤酒一詞的起源你造嗎?
    啤酒一詞的起源你造嗎?時間:2019-08-22 15:54   來源: 佳釀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啤酒的啤字是什麼意思? 啤酒一詞的起源你造嗎? 啤酒的啤字,是一個專用漢字。德國在青島設立啤酒廠之前,漢字裡並不存在啤字。 啤字最早流行青島民間,此後逐漸在國內流行、沿用至今。
  • 「中華民族」一詞看似源遠流長,卻出現於上個世紀,誰提出來的?
    「中華民族」這個說法看起來和華夏一詞一樣,貌似有數千年的歷史,其實到今天為止還僅僅只有百年的歷史時間。在近代以前,我們中國人,還沒有具備現代意義的民族意識,那麼「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的產生,最早是由誰提出的呢?同時「中華民族」這個詞有什麼意義呢?
  • 銅鏡是誰造出來的?有什麼象徵意義?一口氣搞懂鏡子的前世今生
    那麼,誰是第一個造鏡人?鏡子在古代的象徵意義是什麼?鏡子在古代的鑄造工藝又是怎麼樣的呢? 一、關於初造人  首先我們得知道古代的鏡子原料是什麼,我國古代都是銅鏡,那造鏡子就有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以用銅。
  • 「興趣中心」是鍵盤攝影師造出來的詞?攝影老師,是這樣說的……
    「興趣中心」或者「趣味中心」這個詞,其實是鍵盤攝影師創造出來的。因為,實打實拍照的攝影人,通常都不會這麼說。記得在2006年,我剛開始玩攝影的時候,我的老師就曾經說過,取景的時候,要找一個能讓人眼前一亮的「點」——這個「點」的作用就是畫龍點睛。
  •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問題不在孩子身上,他們是天生的科學家。問題在大人身上。他們扼殺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不是在翻石頭就是在摘花瓣。基本上,他們總在做一些具有「破壞性」的事。An adult scientist is a kid who never grew up. That’s what an adult scientist d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