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啟幕 民族歌劇《聽見索瑪》首演

2020-12-17 騰訊網

作為迄今為止我國西部唯一的國際戲劇節、世界冬季戲劇節,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於11月7日晚在西昌市啟幕,活動將持續至11月24日。

本次戲劇節以「回歸和凝望」為主題,立足戲劇展演、戲劇論壇、戲劇孵化、戲劇教育、戲劇生活、戲劇文創、戲劇旅遊等七大內容支點,踐行「戲劇即生活」的理念,倡導戲劇創作社會化、戲劇欣賞大眾化,打造戲劇的香格裡拉。開幕當晚,由涼山文旅集團出品的民族歌劇《聽見索瑪》作為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開幕大戲,在西昌金鷹大劇院首演。

聚焦人物命運 真實反映一個民族的「覺醒」

在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山腰上最後一個彝寨阿列村也搬到山下的彝家新村。此時,86歲的老村長伍達和9歲的留守兒童拉虎卻悄悄離開新村,踏上了回彝寨的路途。在第一書記木且帶領眾人追尋他們的過程中,支教老師、犧牲在緝毒一線的年輕警察、在外打工多年返鄉創業的「網紅」、每個春天都來拍攝大雁的攝影師等人物紛紛登場……

「老村長為什麼要回到山腰上的彝寨?搬遷後的彝族人是否能真正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是本劇真正想要探討的內容。」據本劇藝術總監、編劇李亭介紹,近年來,全國圍繞脫貧攻堅題材創作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涼山「懸崖村」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聽見索瑪》不單單是展現脫貧攻堅的「命題作文」,更多的是反映出彝族人民在搬離家園這一過程中真實的生活、狀態、想法,讓觀眾真正感受到這個民族的「覺醒」。

在2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戲劇性」貫穿在劇中的每個人物身上。86歲的伍達和第一書記木且成為故事展開的兩個支點。伍達是1956年民主改革時期的第一任村長,他見證了六十四年前彝民族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古老的彝家山坡布滿了他的思念。年輕的木且不僅是這場脫貧攻堅戰的第一書記,他更是轉變群眾觀念的扶志者。

「對於老一輩的彝族人來說,不管是在山頂還是在山腰,那裡是他們從小長大的地方,生活上雖然不富裕但精神生活卻很滿足;而對於年輕一代的彝族人來說,他們想衝破大山、想出去闖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導演吳曉江認為,劇中年輕人與老一輩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衝突,恰恰反映了脫貧攻堅給彝族人帶來的變化。這一過程中,他們的生存和生活狀態已經慢慢發生了變化,一個個生動、鮮活、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物串聯起了這個「真實」故事。

全劇零臺詞 民族歌劇的創新表達

「我不是大雁,掠不過山巒;我不是太陽,不知曉天地冷暖。月亮升起,輝映夜色的臉;山巒側耳,傾聽月缺月圓;我不是月亮,看不見山外;山外那座山,我渴望看見。」首演當晚,大幕拉開,一句句極具彝族特色的吟唱划過劇場,讓現場觀眾立刻感受到大涼山的蒼茫遼闊。

作為一部民族歌劇,《聽見索瑪》整部劇沒有一句臺詞,全劇13幕戲全部用唱段表達。本劇作曲劉黨慶表示,這在他的創作生涯裡,還是第一次。

「歌劇作為一種舶來品,我們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釋和運用它。」在劉黨慶看來,彝族音樂是少數民族中最具特色的音樂之一,極強的戲劇性很適合在歌劇上發揮其優勢。本次《聽見索瑪》的唱段創作採取了彝族原生態調式與彝族現代民歌相結合的方式,使之在保留彝族元素的基礎上更加朗朗上口。同時,美聲結合RAP等演唱形式也能夠在引起觀眾共鳴的同時,更容易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

此外,本劇唱段中還運用了大量「疊唱」的形式,「規矩」「覺醒」等極具矛盾衝突的唱詞同一時間從伍達和木且口中唱出,讓整部劇的矛盾衝突一目了然,很好地推動了情節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劇除了角色演員外,彝歌隊伍均由涼山州當地的彝族演員組成。其中,吉力麼扎子作為一名自由的吟唱者,她的彝人高腔貫穿了《聽見索瑪》全劇。

「我雖然唱的是伍達的故事,但更是身邊每個彝族同胞的故事。」劇中,吉力麼扎子高度還原了《聽見索瑪》的原生態和情深意切,在她的歌聲裡,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看到雄鷹飛過的山谷、懸崖天梯上的家以及發生在伍達、拉虎、支教老師、犧牲在緝毒一線的年輕警察等人身上的故事。每一個劇中人的命運變化、每一段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都將通過吉力麼扎子的表演,真實表達給每一位觀眾。

探索「運動劇場」 鋼梯鋪出的脫貧攻堅之路

本劇視覺總監由國家一級舞美燈光設計任冬生擔任,在他的想像中,《聽見索瑪》是一部「運動中的戲」。如何將那條盤旋而上的「懸崖天梯」搬上舞臺,讓劇中人物跟隨著鋼梯的轉動展開自己的命運,是任冬生想要達到的效果。

首演現場,100多根、總長度近1000米的鋼管搖身變為一座高達4米的鋼梯,為觀眾還原一座真實的懸崖村。此外,600多平米的地板拼接根、4條軌道,2座重達4噸的車臺,在舞臺上交錯、旋轉、變化,時而像綿延起伏的山脈,時而銜接成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呈現出了「運動劇場」的新鮮概念。

臺上,阿列村的「鋼梯」是脫貧攻堅的符號。臺下,阿土列爾村的那條由6000根鋼管搭建而成的2556級鋼梯,則是本劇的靈感之源。據悉,創作之初,主創團隊為了「找到感覺」「找準感覺」,曾4次來到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懸崖村」採風。

「幾年前,鋼梯才動工,我們是四手四腳在山崖上爬到第一平臺的。」李亭說,村子裡老阿媽滿臉溝壑汩汩流淌著日月星辰,光腚小男孩奔跑的方向陽光正好,彝民族頑強達觀的生存能力讓自己感慨不已。「我試圖讓筆下人物的命運是我在採風過程所體驗的縮影,每段故事每個人物都滲透著我強烈的表達——覺醒!」

「千百年來,彝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也許在我們看來,他們的生活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好像與『富足』沒什麼關係。但是這裡優美的自然風光,卻塑造了彝族人能歌善舞、堅強樂觀的性格。」吳曉江也表示,彝族的歷史和民族的性格在現代世界中顯現著珍貴的價值。追求的幸福的道路依然路迢迢,希望觀眾從歌劇《聽見索瑪》中,聽見在脫貧攻堅戰略中,彝族人民的時代新聲。

(圖片由涼山文旅集團提供)

責編:賈亭沂

相關焦點

  • 2020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拉開大幕,讓世界「聽見索瑪」
    2020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拉開大幕,讓世界「聽見索瑪」 澎湃新聞記者 潘妤 2020-11-10 09:41 來源:澎湃新聞
  • 鏡頭下的大涼山:走進戲劇節 發現大涼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戲劇發生在涼山。11月7日,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在暖暖的冬日西昌盛裝開幕。此次戲劇節,以「回歸和凝望」為主題,立足戲劇展演、戲劇論壇、戲劇孵化等七大內容,踐行「戲劇即生活」的理念,倡導戲劇創作社會化、戲劇欣賞大眾化,打造戲劇的香格裡拉。當戲劇遇上涼山,將會有怎樣的可能?這一期的「鏡頭下大涼山」,我們一起走進戲劇節,發現大涼山。
  • 「戲劇精神永不停息」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讓世界看見涼山
    莫裡 (圖片由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組委會提供)  難得的是,戲劇今年能在大涼山過一個「暖冬」。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演藝行業遭受衝擊,戲劇消費市場按下暫停鍵。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以下簡稱「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成為今年全球唯一如期舉辦的國際戲劇節。「大涼山此刻正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戲劇節發起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王曉鷹說道。
  • 大涼山辦國際戲劇節?濮存昕開始並不積極,如何讓他改變
    感動瞬間「此時此刻,大涼山是世界戲劇的焦點。」2020西昌國際戲劇論壇舉行時,面對通過網絡參與其中的眾多國際戲劇節負責人,知名導演王曉鷹激動地說道。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西昌,借著戲劇的光芒有了如此高光時刻,這也是眾多發起人和參與者心中最為充盈的一刻。
  • 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明日開演具體時間劇目戳全文
    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明日開演具體時間劇目戳全文 作者: 來源:微涼山 時間:2020-11-06 09:14:31 閱讀量: ​​11月7日(周六)【火空間】火把廣場金鷹大劇院:19:30 民族歌劇《聽見索瑪》 涼山文旅集團藝術生活館
  • 大型抗疫題材民族歌劇《天使日記》在武漢首演
    大型抗疫題材民族歌劇《天使日記》在武漢首演 2020-10-18 10:41:45 >    大型抗疫題材民族歌劇《天使日記》在武漢首演 劉漢文 攝   中新網武漢10月18日電 (梁婷 梅鵬程)抗疫題材民族歌劇《天使日記》17日晚在武漢琴臺大劇院首演,重現武漢戰「疫」。
  • 紀念建軍90周年 國家大劇院中國紅色經典民族歌劇《金沙江畔》首演
    主辦方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31日電(記者 姜正紅)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7月28日,國家大劇院歷時三年精心打造的中國紅色經典民族歌劇《金沙江畔》迎來首演。   《金沙江畔》是國家大劇院繼原創歌劇《方志敏》、中國史詩歌劇《長徵》之後推出的「紅軍三部曲」中的又一重磅力作。和《長徵》一樣,該劇的全部演出票在首演日之前均已售罄,這不僅證明了紅色題材舞臺作品在廣大觀眾中的美譽度,同時也體現出觀眾對於民族歌劇領域所湧現出的新作、力作的期待。
  • 英文歌劇《紅樓夢》9月內地首演 美國舊金山首演引轟動
    歷時五年,花費300多萬美元,眾多華人頂級藝術家傾力加盟,2016年9月在舊金山世界首演即震翻歌劇界的歌劇版《紅樓夢》,將於今年9月首次亮相中國內地。這部由保利劇院公司與阿姆斯特朗音樂藝術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引進並聯合製作的英文原版歌劇《紅樓夢》,將為中國觀眾帶來具有「世界級、中國味」的國際頂尖視聽盛宴。該劇將於9月8日和9日在北京保利劇院率先亮相,然後在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和武漢琴臺大劇院演出。
  • 戲「聚」涼山 戲劇沃土(解碼·城市味道)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戲劇展演、戲劇論壇、戲劇孵化、戲劇旅遊……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讓戲劇走進更多人的日常,也助推文旅融合,帶動涼山進一步發展。戲劇,在潛移默化中滋養著城市,當地人的生活因此更加多彩。如今,越來越多人與大涼山因戲結緣,走進這座城。
  • 中國兒藝國慶上演6部51場兒童劇 《聽見夢想》首演
    中國網9月27日訊 國慶中秋假期期間,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將為孩子們奉獻6部劇目51場精彩演出。其中,首部關注視障人群的兒童劇《聽見夢想》將於十一國慶節在中國兒藝假日經典小劇場首演,首輪演出15場,並於首演場及10月15日國際盲人日邀請視障人群免費走進劇場觀看演出。
  • 再現施光南藝術人生 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首演
    現為浙江歌舞劇院優秀青年演員的薛雷,2017年主演民族歌劇《青春之歌》《呦呦鹿鳴》兩劇,均入選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第三屆中國歌劇節、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巡演。現為海政文工團的著名歌唱家呂薇,在劇中飾演女主角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出生於美麗杭州的呂薇,靈秀的江南賦予了她典雅的氣質、婉轉的歌喉。
  • 文藝界專家點評電視劇《索瑪花開》
    11月20日,北京,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四川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電視劇《索瑪花開》專家研討會從下午一直持續到晚上。吉狄馬加以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等多位大家,一併出現在研討會現場。《索瑪花開》取材於大涼山彝區,充分展示了大涼山獨具魅力的人文特色和自然生態環境。反映了脫貧攻堅主戰場,精準扶貧第一線的真實情況。
  • 青島大學舉行原創歌劇《韓信》首演新聞發布會暨藝術研討會
    11月6日上午,青島大學原創歌劇《韓信》首演新聞發布會暨藝術研討會在青島大學舉行。夏東偉說,在歌劇《韓信》申報和排練演出過程中,青島大學歌劇藝術中心牽頭,音樂學院、美術學院、紡織服裝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等學院通力合作、各展所長,整合了相關學科的藝術創作能力,在藝術表現上做了全方位的創新性探索,為新時代民族歌劇趟出一條新路子。
  • 英文版歌劇《紅樓夢》美國舊金山首演 欲進軍中國
    中新社舊金山9月10日電 題:英文版歌劇《紅樓夢》美國舊金山首演 欲進軍中國  中新社記者 劉丹  深夜11點多了,位於美國舊金山市凡奈斯大街的戰爭紀念歌劇院門前燈火通明,剛步出劇院的觀眾或意猶未盡地談論著,或等候在黛玉的大幅劇照前留影紀念。
  • 我國民族歌劇創作70年曆程回眸:英雄人民和偉大時代的深情歌者
    在共和國成立10周年之際,著名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楊會召、朱本和、梅少山等編劇)首演。其情節圍繞土地革命時期我黨領導的洪湖赤衛隊與湖霸彭霸天之間的生死搏殺展開。該劇音樂素材來源除四川民歌、清音、川劇高腔等四川民間音樂音調外,還可聽到杭州灘簧、蘇州評彈、浙江婺劇等江浙一帶民間音樂音調,運用歌謠體結構寫成的主題歌《紅梅贊》和《繡紅旗》詩意雋永,音調朗朗上口,首演後迅速在廣大觀眾中流傳;而運用板腔體思維和結構創作的核心詠嘆調《革命到底志如鋼》《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奉獻》《五洲人民齊歡笑》,則在不同戲劇情境下揭示了江姐高尚的革命情操和豐盈的情感世界。
  • 國家大劇院原創中國紅色經典民族歌劇《金沙江畔》再度上演
    八一建軍節當晚,國家大劇院精心打造的原創中國紅色經典民族歌劇、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金沙江畔》再次成功上演,以一部再現紅軍革命精神的民族歌劇,緬懷革命先輩的光輝事跡,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1周年。
  •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音樂
    原標題: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音樂   何為中國民族歌劇?我以為,就是用中國民族唱法演唱的,將中國的戲曲和民間音調融匯、升華、發展出的審美樣式,這是一種用母語歌唱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的舞臺藝術樣式。   何為中國民族唱法?我以為,就是從民間唱法到民間唱法糅合戲曲唱法,再發展到結合了科學發聲之後的一種唱法。
  • 助力脫貧攻堅 民族喜歌劇《馬向陽下鄉記》打破傳統形式,以「喜...
    它既是民族的,又是貼著土地的,還是非常質樸的,以及是喜聞樂見的喜歌劇形式來表達當代農村的生活。」說起製作背景,黃定山導演告訴記者:「這部歌劇是2017年,文旅部成立中國民族國際傳承發展工程指導委員會,從全國報送的160多部民族歌劇作品當中選了9部作為第一批重點扶持劇目,《馬向陽下鄉記》就是其中一部。
  • 上海國際藝術節|這部閉幕大戲堪稱雅納切克歌劇中的「另類」
    上海國際藝術節|這部閉幕大戲堪稱雅納切克歌劇中的「另類」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2017-11-20 08:56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