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渝歐跨境電商旗下寶媽時光品牌展示店。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重慶12月31日電 題:改革開放40年 重慶「老外貿」圓了百強夢
作者 陳茂霖
12月31日,重慶新途外貿董事長王敬春約上長期在外經貿戰線工作的錢兆剛在內的幾位重慶「老外貿」一起,來到朝天門碼頭,拍下一張頗具紀念意義的照片。
憶往昔內陸城市外貿艱難起步
「我80年代初就開始在重慶做外貿工作,當年重慶給國家換外匯的物資就是從這裡通過長江送到沿海城市出口的。」王敬春記憶中,地處西部的重慶與其他內陸城市一樣,在發展對外貿易方面沒有什麼優勢。
衣索比亞工人正在重慶企業的新車間裡熟悉設備。 嚴歡 攝
「主要是物流成本高,不管什麼產品,加上運費還有運輸損耗,首先在價格上就要吃虧。」錢兆剛說:「除此之外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和人才匱乏也是制約重慶外貿發展的重要原因,我還記得1984年左右的時候,由於外語人才少,全重慶所有外貿企業都只能在統一的翻譯室收發外貿的相關文件,翻譯室裡的傳真機和四通打字機也都是重慶當時最先進的外貿設備。」
「改革開放初期的重慶雖然也能夠向海外出口一些諸如化工原料藥、棉紗、工具機等產品,但基本上還是處於『有啥賣啥』的初級狀態,再加上地理條件、人才結構等因素的限制,外貿經營權放開後,很快就被沿海城市拉開了差距。」王敬春說:「沒想到短短幾十年間,重慶就能將進出口總值做到4508.3億,還能有包括重慶對外經貿(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重慶對外經貿集團』)在內的三家企業衝進中國對外貿易100強。」
換思路主動求變成就「全球買賣」
傳統外貿模式不佔優,那麼身為內陸城市的重慶,該如何打破傳統外貿模式的限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眾位「老外貿」將關鍵落到一個「變」字上。
「地理條件是先天的,只能根據國家規劃建設來逐步改善,但是時代發展的機遇不會等,地方和企業的發展也不能等。」重慶對外經貿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周才兒說。
周才兒所在的重慶對外經貿集團是由重慶第一批走出國門的外經外貿類企業組建而成,近年來不僅主導建立了重慶最大的全國性跨境電商平臺「寶媽時光」,以及西部地區成熟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渝貿通」,還在國外完成了120多個工程項目,並援助建設了約旦巴卡醫院等大型援外建築項目46個。
「黨的十八以來我們提出了『船頭朝外』的發展戰略,在傳統貿易基礎上做渠道、做平臺、做集成,並且在香港設立投融資結算中心。」周才兒說:「如今重慶對外經貿集團已發展成為重慶市委、市政府定位的全市擴大開放、實施『走出去』戰略的綜合平臺。」
「我們立足重慶,服務全國,主要從事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生產資料進口、服務於產業轉型升級的先進設備進口,以及服務於消費升級的消費品進口,在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中帶頭開放、帶動開放。」周才兒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發展,重慶對外經貿集團已成為重慶開放型經濟的主力軍和領頭羊,而循著這條「全球買賣」的道路,2017年重慶對外經貿集團進出口總額達到38.5億美元,成為重慶近年來首家邁入中國外貿500強前100位的國企。
迎機遇重慶企業主動擁抱全球市場
在老外貿們看來,重慶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是這座城市外貿發展的又一歷史機遇,重慶不少企業已經先行一步,有的憑藉工匠精神,讓產品在海外打響了知名度,有的則直接在國外建廠,讓企業發展走向藍海。
「實際上在過了『有啥賣啥』的被動階段後,重慶又經歷了根據客戶需求去迎合市場的第二階段,以及從迎合市場到主動向外開拓市場的第三階段。」錢兆剛認為,這個過程讓重慶在不同時期出現了一些相對優勢產品,而這個過程中重慶也主動通過結構性調整,將傳統產業引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大幅度提升了重慶外貿進出口水平。
「比如重慶的神馳機電,就在美國市場打響了渝企自主品牌的名頭,還有長安、宗申、威馬、潤通、力帆等大批企業在海外市場有不錯的表現。」王敬春告訴記者,此外重慶A股上市企業三聖股份也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到衣索比亞投資建設建材廠和藥廠,並贏得了當地人尊重,企業董事長潘先文還與阿里巴巴、華為等中國企業一起,受邀參加2017年12月舉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第十七屆大會,並在大會邊會「第三個非洲工業發展十年」活動上登臺演講,分享投資非洲的經驗。
「企業在非洲投資,為當地帶來稅收、就業還有比較現代的工業管理模式,而當地則為企業提供土地、工人,更有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這是一個互相成就的事情。」三聖股份黨委書記黎偉說:「現在我們在非洲的工廠80%都是用的當地員工,企業也得到當地政府採購的訂單,拉動了重慶原料藥的出口。」
「重慶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是難得的歷史機遇,而重慶面對這個機遇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如果再有一個能統合全市外貿數據的智慧平臺,重慶服務於外貿的通道建設、口岸建設、平臺建設、市場主體建設和營商環境建設等相信都會進一步得到提升。」周才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