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業不能只求特色
自2006年左右開始,隨著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大力政策扶持,一波接著一波的惠農福利投入到農村農田,引來了大批資本進軍農業領域。從早幾年的「丁磊養豬」、「柳傳志賣水產」再到如今火熱的「騰訊智慧農業平臺」、「阿里人工智慧養豬」,甚至賣房子的碧桂園也成立了「碧桂園農業」布局種業市場,石化大佬中石化開通「安心買菜」業務。農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局面,一場場農業特色之爭正在上演。
搞農業真的是越有特色就真的越好麼?
我的答案,「肯定不是的」。上述的這些案例,他們所涉足的農業只是作為主業的補充,或者是一種新的嘗試。做成了,皆大歡喜;失敗了,也不傷筋動骨。對於只吃農業這碗飯的我們,大佬們的創新特色農業模式並不完全適用於我們。農業不能只追求特色,除了特色之外,另外幾點對農業經營者也至關重要。
第一點,搞清楚要做什麼?看下近幾年的特色種植項目,如「無花果」、「香姑娘」、「樹莓」、「桑葚果」等等,這些項目是具有創新性、特色性的,但由於此類水果的產量不高、不易儲運保存、售價偏高、優質品種投入研發少等限制因素,所謂的第三代水果在市場佔有率方面一直很難有大的突出。沒有市場,一切都是空談。
第二點,搞清楚能做什麼?有市場的項目,想走特色之路,要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達成。拿「認養一頭牛」來說,改變傳統乳業的層層分銷,首創「會員制產地直供」、「認養」等特色,主打線上銷售年營業額輕鬆破億。特色農業的前提是在本行業是專業的,沒有做到專業化,談何創新,更何況創造特色呢!
第三點,搞清楚賣給誰?「金典有機純牛奶」就是作為伊利旗下的高端牛乳產品,高端產品追求的是「小眾消費高回報」,而普通產品則是「大眾消費薄利多銷」,這是我們要考量的,產品是走「大眾化」還是去討好「小群體」。從眾多案例來看,初級農產品很難做到高端消費。河南君源有機農場的閉園整改案例,致客戶書提到「造成今日問題的根源有自身經營管理問題,也有有機農業自身難以突破的瓶頸……」有機蔬菜價格每斤在10元左右,小眾群體被開發後,如何新增客戶流的問題可能就是所說的「難以突破的瓶頸」吧!搞不清楚產品定位,即使做熱捧的有機農業,作為農產品的最高級別,也不見得能順風順水。
第四點,搞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中石化賣菜是圍繞「汽車+易捷店」增加服務產品,利用現有資源,增收營業額;騰訊、阿里做智慧農業是為了研發智能產品,拓寬產業鏈;認養一頭牛是打造一個品牌,創新了乳業傳統分銷模式。那麼,面對傳統種西瓜的、養豬的、種葡萄的,換成我們時,為什麼要做成富硒西瓜、小區式集中養豬、葡萄觀光採摘呢?是為了開創新產品滿足新需求,還是為了規模化生產?要有目的性去做特色農業,而不是覺得這個行業、這個模式看起來高大上就盲目追從。
所以說,特色農業一旦只追求特色,不考慮市場潛力、自身專業度能力評估、消費者定位和經營目標這四個方面,是不會獲得長久發展的,也獲得不了好的成果。
#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