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七辦」打工的日子

2021-03-04 半個世紀的回望

   1974年,已是插隊的第五個年頭,我再次爭取上學的機會,依然由於「政審不過關」而落榜。但我申請時按要求必須寫的幾篇「心得體會」「思想認識」,卻引起了縣「五七」辦公室領導的注意。他們正需要一個「寫材料」的人,於是借調我去幫助工作。此後斷斷續續,有需要便隨時叫我。1975年初以後,我就基本「常駐」了,每天還給我七角錢生活補助,比在村裡掙工分還多。有了「身份」和收入,弟兄們笑稱我為「縣裡幹部」,其實就是個碼字的「農民工」。這樣的「打工」生活,直到1975年底我離開長子。

縣「五七」辦公室是專門負責知青工作的機構,有四五個幹部。我去了以後,發現他們好像並不是每天都上班,也不知都在忙些什麼。但我發現,坐辦公室與「修地球」確實有天壤之別,連我這個打工的都感到「升值」了。「五七辦」每天都是人來人往,雖然我只是個「臨時工」,但來人(主要是知青)對我也十分客氣。譬如司空見慣的遞煙打招呼,記得辦公桌上總是扔著抽不完的煙(那時人窮,從來都是遞上一支,沒有整盒的),後來索性找了個紙盒子,把散煙都扔在裡面,想抽菸了,就在裡面找稍微好一點的。這個「秘密」連我的幾個哥們兒都知道,沒煙抽了,盡可以來拿。

我寫的材料大致分兩種,一是文件,大多是上傳下達,照轉照抄,當然也要多少結合點本縣實際,引用些數據、事例,提出些辦法、措施之類,但基本沒有什麼創造性;二是總結,包括先進經驗、先進典型,既有集體的,也有個人的,寫作的基本套路大同小異。我也曾試圖改變某些寫法,譬如從我了解的知青真實情況中提煉一些材料或思路,至少不要寫得太脫離實際,但結果常常被領導否定,我也只好繼續循規蹈矩,照本宣科。

印象最深的是寫某位「先進典型」的「事跡材料」,寫得很不順利也很痛苦。因為,首先,我對「決裂」「紮根」之類有自己的看法,不認同當時的許多觀點;其次,寫人物卻不安排見他,無法了解他的真實情況和真實想法;最後,我不想把「先進」「拔」得太高,那對他個人並非好事,而且也會對更多的知青造成壓力。因此,我寫的稿子總是不能讓領導滿意,一再修改,仍不能通過。

材料是要上報地區革委會,並且準備送到省裡的,當然要「過得硬」。於是,縣領導決定抽調號稱「全縣第一秀才」的某「大筆桿子」來做一番改頭換面的「潤色」。我則成了修改稿的抄寫員。

「大筆桿子」重起爐灶,果然妙筆生花。「硬」材料首先要「高屋建瓴」,「緊扣時代脈搏」。當時正是批林批孔運動的高潮時段,「與舊觀念、舊傳統實行最徹底的決裂」自然就成了主題,捎帶著「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一下子就「拔高」了人物的思想境界。對此,我只能自嘆弗如,私下裡卻無法認同。

先進人物總是在與落後的對立、對比中顯現出來的,於是又設計了若干落後的人和事以及反映出的思想。其中,為了突出其「先進」,不惜抹黑某些知青面貌的寫法,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我明確表示反對,認為有悖事實。或許因為考慮到我也是知青中的一員吧,類似的描寫最終被淡化了。

先進人物都有「豪言壯語」,因此也要給他「提煉」幾句。譬如「做填平三大差別鴻溝的小石子」之類。記得最清楚的一句是,「生做X村人,死做X村鬼,娶妻生子也是X村人。」(X村即他插隊的那個村子)這句話確實有點驚世駭俗,但我不相信這話出自他的口,除非他昏了頭。

材料就這樣報到上面去了。「寫」材料的過程也使我第一次領教了什麼叫做憑空臆造、文字做假,知道了某些「先進典型」是怎樣「樹」起來的……後來聽說,上面對稿子也不滿意,認為太過空泛,缺乏說服力。我想,造假怎麼會有說服力?即使是「第一秀才」,也不過爾爾。

我在「五七辦」期間,知青中又進行了兩次招工,我都沒有積極爭取。「政審」能否過關、工作是否中意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上學的渴求,總希望夢想成真。不過,對於同學們參加招工,凡是我能夠幫上忙的,我都會盡力。(時過境遷,現在可以「交代」,我曾幫同學撤掉過其檔案裡的關於與村幹部打架寫的「檢討」等「黑材料」)有同學說,縣裡「有了自己人」,起碼是個心理安慰。同是天涯淪落人,沒有不幫忙的道理。

幫忙也有趣事。1975年夏天,好友吳量福轉到河北去插隊。那時我正在縣「五七」辦,遂以工作人員身份幫他到城關公社去辦理遷移手續。不記得是出於什麼考慮,也許僅僅是覺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吧,竟把他的生日改小了兩歲,如此將錯就錯幾十年。後來量福定居美國,接近退休時才想起,這個「錯誤」將使他晚兩年才能享受美國政府的福利,因此幾次「埋怨」是我「害了」他。我說,這要是在國內,許多人還求之不得呢。

我在「五七辦」「打工」,每天還有七毛錢的補助,不僅能夠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而且使弟兄們在城裡又有了新的活動「據點」。

最初,我住在辦公室。弟兄們來了,晚上睡覺鋪蓋成為問題。為了誰睡床、誰躺桌子、誰能蓋被,誰只有一面旗子遮身,都要賭輸贏,最慘的就只好睡在地上了。賭的辦法是打撲克,「拱豬」分勝負。印象中似乎總是牟健輸得多,而恰恰他又比我們都高大,所以更顯得委屈。沒辦法,認賭服輸,牟健除了嘟囔,也只好屈就。後來,我可以記帳住縣招待所了,每天還有糊糊吃,因此,弟兄們來就更方便了,常常「高朋滿座」。我笑談,「咱可是一個人養了一大家子啊。」

住招待所,有大間通鋪,解決了鋪蓋問題,閒來無事,我們「拱豬」依舊。貼紙條、頂枕頭都不過癮了,就玩「掛槍」和「鑽自行車」。「五七」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支抗戰時期的「三八大蓋」槍,估計早就報廢了,成了擺設。我們「拱豬」時,誰輸了誰就把那槍掛在脖子上。「三八大蓋」很重,俗稱「七斤半」,掛一會兒脖子就酸了,沒辦法,只能努力把另一個人拱成「豬」才能移交。「鑽自行車」,是指鑽過自行車橫梁以下的鐵三角。我和林子比較瘦,鑽起來方便些,牟健人高馬大,輪到他鑽,總是很痛苦的樣子,他不肯鑽,我們為此沒少「吵架」,直吵得同院也睡在辦公室的某主任發火了,把我們趕出去了事。

1975年底,我僥倖被錄取回天津讀書,臨行前最後一次進城時,縣招待所的人在街頭「抓」住了我,說我欠下招待所不少食宿費。想一想,這一年,除了我自己,還招來那麼多知青弟兄連吃帶住,卻忘了所有的開銷都是掛在我名下的,所以只能認帳。但我除了拿出所有的補助款,其餘的實在付不起了。好在招待所的人也沒有為難我,要我籤字畫押,他們去找「五七辦」討帳。

1975年春,我參加了晉東南地區知青工作會議,會後又帶隊去大寨參觀、學習。大寨與萬村的基本情況(人口、土地、自然條件)十分相近,經濟狀況卻有天壤之別。為什麼?思想觀念、精神面貌、艱苦奮鬥固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有幾個場景給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因此對「大寨經驗」產生了疑問。

首先,看到那麼多解放軍戰士在大寨義務勞動,人數甚至超過了大寨自有的勞動力。我懷疑,大寨出名後的發展完全是自己幹出來的嗎?除了人力支持,還有什麼?再有,當時大寨剛剛炸平了一個山頭,許多推土機正在平整新開墾的土地。大寨人介紹說,明年這裡就要長出莊稼來。我看著那一片夾雜著碎石的生土,半信半疑,覺得是吹牛。真正的莊稼人不會相信那是真的。第三,大寨人家的窯洞整齊劃一,確實有點新農村的氣象,但是,家家戶戶連日常擺設都高度統一,未免太「共產主義」了,全國有幾家學得起?總之,大寨沒有令我信服。

新世紀以後,我曾重返大寨參觀。村裡的舊窯洞已經被眾多新建的現代化房舍遮擋,一部分作為「歷史文物」供遊人參觀;當年花了大量人財物力開墾的七溝八梁,多數已經退耕還林;最大的變化是村裡農家飯店、旅館林立,商業氣息濃厚,大寨成了旅遊點,幾乎與農業無關了。這大約也是一種歷史的「反動」吧。

1975年7月,毛澤東發表了關於「批判資產階級法權」的33條「最新指示」,我奉命參加了「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骨幹學習班」。隨後即投入了縣委組織的對全縣知青工作的一次全面檢查。按照分工,我跑了十多個村子,見到的知青卻沒有幾個(大多數都回家了),檢查也不過聽聽村幹部的匯報而已。不過,在幾個接收了來自長治新知青的村子裡,看到那些比我們年幼且單純的學生,我忽然有一種羨慕的感覺,羨慕他們的年輕、朝氣和純真,但同時也為他們擔憂,過不了多久,他們也會像我們一樣,被現實生活磨礪得失去這一切。

好笑的是到大李村檢查。那年春天,我曾去找林強、吳量福等玩,因為一樁小事驚動了村幹部,村支書「痛斥」我是「流竄分子」「破壞春耕生產」,差點扭送我去公社。夏天,我再到大李,是「代表縣革委會」來檢查工作的。同樣是那位支書,他尊稱我為「縣裡老張」,還特意吩咐做了炒角片招待。我把在村裡的幾個哥們兒都叫來,共享了一頓「大餐」。這個戲劇性的變化曾令我們很是開心。

這樣轉了一圈回到縣裡,寫了一份以「形勢大好、成績顯著」為主,簡略說幾條誰都知道卻都解決不了問題的報告,就算交了差。我心裡的結論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已經名存實亡,「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更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本文作者 張刃

相關焦點

  • 五七靈魂會回來都看誰?過世的人五七真會回來睡床嗎?
    五七靈魂會回來都看誰?
  • 拉塔湖五七幹校
    本文試圖將些許情況作概要梳理…… 有資料稱:全國五七幹校的歷史從1968年5月到1979年2月,長達11年之久。瀋陽市委五七幹校也正是存在於這個時期,即建於1968年的下半年,解散於1978年初(易名市委黨校)。其校部舊址位於現瀋北新區黃家街道拉塔湖社區。也就是當時的新城子區黃家鄉拉塔湖村。
  • 在韓國打工,為什麼要辦打工證?
    今天,有個留學生問我:「現在在韓國打工,必須要辦理打工證嗎?」 的確,辦理打工證不僅比較麻煩,而且還要得到工作單位的配合才行。
  • 1975年首屆華縣「五七」大學美術班師生合影及其它老照片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給林彪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後來被稱為「五七指示」。在這個指示中,毛澤東要求全國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一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同時也要批判資產階級。五·七指示也成為「文化大革命」中辦學的方針,造成了教育制度和教學秩序的混亂。
  • 走近山西呂梁 離石「五七幹校」舊址
    在這一封信中,毛澤東要求全國各行業都要辦成「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這個大學校,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毛澤東還要求學校縮短學制,教育要革命,不能讓「資產階級統治」學校。
  • 風水先生提醒 :人去世後五七有什麼講究
    剛死的時候叫做「七」(也可以稱為「頭七」),從剛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斷七。之後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漸漸地拉長距離,再大的哀傷也該淡忘了。這些之中,「五七」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說死了的人會在這一天回家,最後看看他的家人,然後去投胎,或是去陰司居住。我國民間一直有燒五七、七七的習俗。據說人死了以後,靈魂眷顧家人子女,不忍離去。
  • 為何人死要做頭七、三七、五七、七七?
    三七、五七、七七,一般是比較重要的,要祭奠一下過世的人,燒燒紙錢,燒燒死者用過的東西等。斷七就是最後一個七,也就是七七,按照迷信的說法,人死七七四十九天後就徹底與人世斷絕關係,要麼就投胎轉世去了,要麼就變成孤魂野鬼了,再也沒有還陽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死得很徹底了」。
  • 記述:在廣東打工的日子....
    前幾天,通過畢店這個小平臺,小編聯繫到一位在廣東打工時的好朋友,想起在廣東打工時的日子,心裡感覺酸酸的,回想在廣東打工時的艱辛日子,仿佛有點清晰還有點模糊,突然又想寫點什麼,可又有點記不大清楚,小編還是憑記憶想寫一點點出來,和大家分享,現在不寫恐怕以後就再也記不起來了,小編儘量回憶,把去廣東打工時的經歷寫出來,給70、80後的朋友們分享,一起回味我們那個打工年代。
  • 參觀湖北鹹寧向陽湖五七幹校:拍了幾張照,記住了幾段話~
    —1—何謂「五七幹校」?所謂「五七幹校」,它是根據偉人的「五七指示」辦的幹部學校,讓那些大城市裡的「幹部」下放到農村勞動鍛鍊。1966年5月7日的「五七指示」要求「全國學人民解放軍」,把各行各業都辦成「一個大學校」,一業為主,「兼學軍事、政治、文化……也要批判資產階級」。當時,文革已經開始,為重建黨政管理秩序,從中央到地方新的權力機構「革命委員會」要實行精簡原則,超過80%的精簡幹部、文革初期就被關進「牛棚」審查的「走資派」和「反動學術權威」,這些人怎麼處置呢?
  • 在日本打工的日子!經歷了酸甜苦辣!
    就是來打工的!為了生活異國他鄉!在日本經歷了酸甜苦辣!雖然日子過得苦點,但是在日本過得真的很充實,不得不承認,在日本打工的中國人,幹的活是最髒最累的,工作是最低的。都是知道日本打工基本上都是靠加班加點!說實話日本真的很不錯,平時對中國人挺好,也很熱情!有點吃的什麼的都會給我們嘗一嘗!
  • 在工廠打工的心酸史,真的苦不堪言,好想結束工廠打工的日子
    每天反反覆覆重複一個動作 ,每天反反覆覆面對叼難你的領導,可是你只有忍住,這就是工廠打工的心酸史。每天早出晚歸,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在工廠打工真的像機器人一樣,沒有思想,只有手不停的做事情,哎,我在工廠打工有十多年了,青春也不在,青春都是浪費在工廠,如今還是在工廠,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結束在工廠打工的日子,真的累了,這樣的日子過得真的是暗無天日了。如今30多歲了,還在工廠打工,錢也沒有掙到,老婆也沒有娶到,不知道我的人生怎麼這樣,難道我真的永遠生活在最底層嗎?
  • 我與(會寧)五七學校​ || 作者 辛俊烈
    會寧縣五七紅專學校原開設在會寧一中,名稱是基於毛主席五七指示。辦學初期,為各公社培訓教師、赤腳醫生、婦幼保健員和拖拉機司機。打倒四人幫後,教育教學質量提上了中央的議事日程。根據各級精神,為了不影響一中的教學工作,更好的為全縣培訓教師和農機手,縣上決定把培訓機構分出來,在郭城紅堡子繼續辦五七學校,在三百戶開辦農機學校。五七學校人常叫五七幹校,農機學校常叫關川機校。
  • 燒五七女兒為何要哭呢?
    人亡後的第三十五天叫「五七」,屆時孝家都要到墳上祭祀,尤其是逝者的女兒,一定要在逝者墳頭大哭,以表孝心,這個習俗的由來是什麼呢?民間「燒五七」有什麼講究呢? 逝者女兒在「五七」日大哭的原因據民間傳說:「五七」這天,是死者所有祭祀活動的結尾,這一天閻王殿的五閻王要來最後考察死者是進地獄受罪,還是脫胎再轉輪迴。
  • 我在韓國打工的日子(四、談談如何安全過關)
    題記:本系列文章通過記述本人在韓國打工的經歷,旨在介紹一下韓國合法和非法打工的現狀及應當注意的問題,以供想去韓國打工的同胞們參考。應網友「天枰北極熊2015」的要求,臨時插播兩節內容,談談過關和帶貨的問題。
  • 我在韓國打工的日子(三、機場過關)
    題記:本系列文章通過記述本人在韓國打工的經歷,旨在介紹一下韓國合法和非法打工的現狀及應當注意的問題,以供想去韓國打工的同胞們參考。海關人員如果懷疑你入境有其他目的(比如說持旅遊籤證來韓國非法打工啊,有不良動機啊等等),他們會打電話核實的,萬一查出來你是瞎寫的,這是會拒關的。你還得確保電話那邊的人得給你圓過去,後續我會詳細介紹。這三張單子一般飛機上都會發放,萬一沒有發放或者弄丟了,也不要緊,下了飛機進了機場,向工作人員要就是。
  • 肥姐逝世「五七」 欣宜燒衣致祭心情平靜(圖)
    昨日是肥姐沈殿霞逝世「五七」的日子,欣宜與肥姐生前一班好友齊集劍橋花園燒衣致祭。昨午4時左右,李琳琳、姜大偉與兒子、張徹太太、陳淑芬母子、欣宜男友及小姨媽等陸續到達,眾人聯同欣宜於5點左右落樓燒衣,只見欣宜與男友同以一身黑色裝扮出現,她們準備了40袋紙紮祭品,欣宜邊燒邊叫:「收好呀,媽咪。」又以上海話說一段話,似乎呼叫其外婆。
  • 【往事悠悠】許長禮‖在北京的那些日子裡
    情結 終於迎來了秋高氣爽的天氣,桑拿的日子終於結束了。我又開始坐在電腦前寫東西了。北京的金山啊,她曾勾起我多少的回憶,又曾激起我多少寫作的衝動,迫使我將自己知道的事情儘快寫出來,獻給我的朋友,父老鄉親和那些關心我,支持我,喜歡我的人。8月29日是原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幹校展覽館開館的日子。
  • 15年近200人前來學技術,回頭客達60%石家莊的板面神話,五七路板面...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美食記憶,說到咱河北的美食,保定有驢肉火燒,唐山有遷西板慄,承德有驢打滾兒……但是說到石家莊,不得不提的就是板面,尤為五七路板面最受市民的喜愛,一度成為板面界的神話。漸漸地,吃一碗油光光、鮮鹹又勁道的五七路板面,成了每一個在石家莊的人的嚮往。
  • 山東地區的民間祭祀中的「燒五七」、「燒百天」、「節祭」
    燒五七原指在逝者去世後的第35天,也就是「五個七」後舉行的一次祭祀活動。但按照魯南地區的民間習俗,「燒五七」都是提前燒。因為按規矩逝者本人減去1天,逝者有幾個兒子再減去幾天。俗話說:「偏五七,滿百天,不多不少整周年。」燒「五七」之日,死者的子女及較近的親屬要到場。男人戴上孝帽,女眷頂上白布包巾,用子挎上香箔紙,用盒子抬著祭品至墓地,燃放鞭炮,擺供設祭,焚香化紙,跪行四叩大禮,為墳頭添培新土,痛哭一番而歸。
  • 鳳姐在美國美甲店打工,抱怨:日子過得不如狗
    鳳姐在美國美甲店打工,抱怨:日子過得不如狗鳳姐曾經靠著城牆厚的臉皮,在國內出名,這人一出名,就要出國,人家鳳姐可真的說出國就出國了。最近,聽說鳳姐在紐約的一個美甲店打工,據說很累,賺得也不多,鳳姐就抱怨說:「我的日子過得不如狗」。相信這回鳳姐說的是真話,是發自內心地感慨。鳳姐不說生活,而說過日子,用詞很準確。過日子就不可能享受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