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塵封四十二年的歷史,這是一代會寧人短暫的記憶。我想把它記錄在線,以還原那段不可磨滅的記憶。
會寧縣五七紅專學校原開設在會寧一中,名稱是基於毛主席五七指示。辦學初期,為各公社培訓教師、赤腳醫生、婦幼保健員和拖拉機司機。
打倒四人幫後,教育教學質量提上了中央的議事日程。根據各級精神,為了不影響一中的教學工作,更好的為全縣培訓教師和農機手,縣上決定把培訓機構分出來,在郭城紅堡子繼續辦五七學校,在三百戶開辦農機學校。五七學校人常叫五七幹校,農機學校常叫關川機校。
五七學校選址在紅堡子村南邊的上亂溝(從公路到祖厲河有大片縱橫交錯的崖溝),分教學和農場兩部分。建有半地坑式教室6座,教職工宿舍5排,學員宿舍開始為土挖窰,第二年才建成半地坑式房屋,學員灶和職工灶各一座,校醫室兩間,配電室一間,實驗室五間。學校內部條件較好,數理化實驗設備基本齊全,教職工二十多人。
農場有大型拖拉機一臺,60推土機一臺,水泵和電機若干臺,水澆地100多畝。有一名農藝師和幾名工人,種植小麥、玉米、糜子、大豆和瓜菜,培育出的雜交玉米麥和西紅柿口感特別好,在全縣很有名。
學校開辦兩年,主要是培訓中學數理化教師。1977年春開始第1期,學制一年,設數學和理化兩個班。調來的領導和教師都很有名,趙晉任黨總支書記,白楨任革委會主任兼教育主任。第二年,何肇基任黨總支書記兼革委會主任,武運斌任教育主任。教師有房文翰、王價、顧定、王倫、楊世可和我,我們三個年輕人分別擔任班主任並授課和輔導。我當時擔任物理班主任,學員30多人,每個公社一名,大公社二三名,年齡都比我大。
第一期的數學和理化兩個班,縣上確定,培養高中教師,學員大都很有名,如李克進、楊可翔、高樹清等,多為老三屆。1977年底,定西地區第一批民教轉正錄用了30人,接著大學中專招生,許多人被錄取,有幾個上了名校。
第二年,全國形勢大變,全黨全國大抓教學質量。縣上決定開設數理化各一班,學制一年,每班30多人,各公社選配1~2個骨幹教師進行培訓。教學任務非常重,把資料寫成講義和教案,編寫習題並進行輔導。各班數理化全開,各有側重。王價和我授物理,顧定和楊世可授數學,房文翰和王倫授化學。每天從早操到晚自習,都和學員們混在一起。房王二位老師課講的特別好,房文翰的講義,王價的推理式板書,在全縣出了名,廣為傳頌。
這一年,國家開始改革學制,編排統一教材,縣上決定讓我們早做準備,暑期培訓中學數理化新教材。任務下達後,可哪裡來的教材呢?部編教材還沒有發行,開學前不可能拿到。我們看到的只是教學大綱,就連課本目錄都沒有,這可難壞了領導。六月的一天,何書記找我,說讓我去蘭州找教材,我感到有很大困難,不敢答應。書記說,你帶上介紹信,去了託你的熟人找一下,萬一找不上也沒辦法,你就回來。我先去到省教育廳,跑了幾個部門,他們告訴我,教材正在編印,省上還沒有看到。後來有個處長給我支招,讓我去西北師大和省中小學教材編寫組,找他們看有沒有辦法。中編組設在師大,我到十裡店,先去師大教育處,新教材沒有,找了幾本複習資料很好。後到中編組,他們正好印出了初中數理化教材清樣,一本書有幾大張報紙樣的紙張,只有文字,所有配圖都空白。他們說,你找來不容易,又碰上了,那就每套給你一本,多了沒有。我滿心歡喜,訂對好文本並裁成小頁,整理好順序,用針線釘好,裝進紙袋,拿回住處。
有了收穫,信心倍增。第二天,讓省公安廳的表侄,給省新華書店的朋友打電話,我又去省店找資料。那人領著我,到張掖路省新華書店大樓,找了半天,沒找至一本有用的資料,快到中午下班時,一個人急匆匆的趕來,營業員從柜子裡拿出三套書交給他。我搶著看了一下,是解放以來全國各省市歷年高考題彙編,營業員說是給他找的,沒有了。我急得不行,跑回住處,對表侄說,那可是從沒有見過的重要資料哪!他說表叔你別急,有個朋友在市革委政治部當處長,原來在市教育局工作,讓他想想辦法。他就打電話過去,楊處長答應,一定找一套,果然,下午剛上班,他騎著自行車,手裡提著紙袋,裝著那一套書。我高興極了,立即接過翻看,連聲致謝!
帶著報紙剪裁的幾本書和幾本試題彙編等資料,滿心歡喜的回到學校,上上下下,皆大歡喜,學員們更是如獲至寶,傳抄油印,人手一份。隨後我們立即在課堂講授複習,當年效果明顯,本年度大學中專聯合考試中,有三分之一的學員被錄取,有的被復旦及同濟等名校錄取。
這幾本歷屆高考題彙編和師大給的很好的兩本複習資料,在那個奇缺的年代,成了五七學校的瑰寶。一二三中要資料,郭城、河畔、白塬和頭寨的老師和知識青年們更是上門找,油印不及,他們每天派人傳抄。找題問題的人絡繹不絕。
暑假一開始,當即組織新教材培訓。數理化各設一班,我還擔任物理班主任,每班大約50人,老教師居多。一個月的時間,把統編教材講學一遍。進度快,教學任務重,還要配置各個插圖。老師學員沒日沒夜的忙,熄燈常常到夜半,保質保量的完成了任務,學員開學立即走上了新教材課堂。1978年底,一部分人升造,學員減少,加上條件的限制,縣上決定學校停止辦學。每個學員有一份加注成績和評語的檔案,由學校蓋章籤發。送教育局,寄各公社黨委,獲得好評。學員們都成為各公社數理化教學骨幹。
簡陋的教室,艱苦的條件,錘鍊了師生們的意志,提高了教學水平。短短兩年,為全縣培訓了5個班近200人的教學骨幹。新教材教法培訓了共150人,當即用在新教材教學上。
十二月底學期結束,學員結業,我們調來了班車,送走了學員,互相道別,奔向各自的工作崗位。
五七學校的兩年,遇見了名師,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和技能,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結識了全縣許多有名的老中青教師,有了很多的人脈,受益匪淺。
那兩年的領導、老師、同事、同學,已經全部退休,有的已經老去,還有幾人已作古。大多沒見過面,聯繫很少,多想他們啊!
回想那一段短暫的時光,真是不可磨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