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會寧)五七學校​ || 作者 辛俊烈

2021-02-23 天南地北會寧人
作者辛俊烈,中學一級教師,現退休居平川區。喜歡寫作,有作品在《白銀文學》和《隴上風情》《平川在線》《天南地北會寧人》等公眾平臺發表。

這是一段塵封四十二年的歷史,這是一代會寧人短暫的記憶。我想把它記錄在線,以還原那段不可磨滅的記憶。

會寧縣五七紅專學校原開設在會寧一中,名稱是基於毛主席五七指示。辦學初期,為各公社培訓教師、赤腳醫生、婦幼保健員和拖拉機司機。

打倒四人幫後,教育教學質量提上了中央的議事日程。根據各級精神,為了不影響一中的教學工作,更好的為全縣培訓教師和農機手,縣上決定把培訓機構分出來,在郭城紅堡子繼續辦五七學校,在三百戶開辦農機學校。五七學校人常叫五七幹校,農機學校常叫關川機校。

五七學校選址在紅堡子村南邊的上亂溝(從公路到祖厲河有大片縱橫交錯的崖溝),分教學和農場兩部分。建有半地坑式教室6座,教職工宿舍5排,學員宿舍開始為土挖窰,第二年才建成半地坑式房屋,學員灶和職工灶各一座,校醫室兩間,配電室一間,實驗室五間。學校內部條件較好,數理化實驗設備基本齊全,教職工二十多人。

農場有大型拖拉機一臺,60推土機一臺,水泵和電機若干臺,水澆地100多畝。有一名農藝師和幾名工人,種植小麥、玉米、糜子、大豆和瓜菜,培育出的雜交玉米麥和西紅柿口感特別好,在全縣很有名。

學校開辦兩年,主要是培訓中學數理化教師。1977年春開始第1期,學制一年,設數學和理化兩個班。調來的領導和教師都很有名,趙晉任黨總支書記,白楨任革委會主任兼教育主任。第二年,何肇基任黨總支書記兼革委會主任,武運斌任教育主任。教師有房文翰、王價、顧定、王倫、楊世可和我,我們三個年輕人分別擔任班主任並授課和輔導。我當時擔任物理班主任,學員30多人,每個公社一名,大公社二三名,年齡都比我大。

第一期的數學和理化兩個班,縣上確定,培養高中教師,學員大都很有名,如李克進、楊可翔、高樹清等,多為老三屆。1977年底,定西地區第一批民教轉正錄用了30人,接著大學中專招生,許多人被錄取,有幾個上了名校。

第二年,全國形勢大變,全黨全國大抓教學質量。縣上決定開設數理化各一班,學制一年,每班30多人,各公社選配1~2個骨幹教師進行培訓。教學任務非常重,把資料寫成講義和教案,編寫習題並進行輔導。各班數理化全開,各有側重。王價和我授物理,顧定和楊世可授數學,房文翰和王倫授化學。每天從早操到晚自習,都和學員們混在一起。房王二位老師課講的特別好,房文翰的講義,王價的推理式板書,在全縣出了名,廣為傳頌。

這一年,國家開始改革學制,編排統一教材,縣上決定讓我們早做準備,暑期培訓中學數理化新教材。任務下達後,可哪裡來的教材呢?部編教材還沒有發行,開學前不可能拿到。我們看到的只是教學大綱,就連課本目錄都沒有,這可難壞了領導。六月的一天,何書記找我,說讓我去蘭州找教材,我感到有很大困難,不敢答應。書記說,你帶上介紹信,去了託你的熟人找一下,萬一找不上也沒辦法,你就回來。我先去到省教育廳,跑了幾個部門,他們告訴我,教材正在編印,省上還沒有看到。後來有個處長給我支招,讓我去西北師大和省中小學教材編寫組,找他們看有沒有辦法。中編組設在師大,我到十裡店,先去師大教育處,新教材沒有,找了幾本複習資料很好。後到中編組,他們正好印出了初中數理化教材清樣,一本書有幾大張報紙樣的紙張,只有文字,所有配圖都空白。他們說,你找來不容易,又碰上了,那就每套給你一本,多了沒有。我滿心歡喜,訂對好文本並裁成小頁,整理好順序,用針線釘好,裝進紙袋,拿回住處。

有了收穫,信心倍增。第二天,讓省公安廳的表侄,給省新華書店的朋友打電話,我又去省店找資料。那人領著我,到張掖路省新華書店大樓,找了半天,沒找至一本有用的資料,快到中午下班時,一個人急匆匆的趕來,營業員從柜子裡拿出三套書交給他。我搶著看了一下,是解放以來全國各省市歷年高考題彙編,營業員說是給他找的,沒有了。我急得不行,跑回住處,對表侄說,那可是從沒有見過的重要資料哪!他說表叔你別急,有個朋友在市革委政治部當處長,原來在市教育局工作,讓他想想辦法。他就打電話過去,楊處長答應,一定找一套,果然,下午剛上班,他騎著自行車,手裡提著紙袋,裝著那一套書。我高興極了,立即接過翻看,連聲致謝!

帶著報紙剪裁的幾本書和幾本試題彙編等資料,滿心歡喜的回到學校,上上下下,皆大歡喜,學員們更是如獲至寶,傳抄油印,人手一份。隨後我們立即在課堂講授複習,當年效果明顯,本年度大學中專聯合考試中,有三分之一的學員被錄取,有的被復旦及同濟等名校錄取。

這幾本歷屆高考題彙編和師大給的很好的兩本複習資料,在那個奇缺的年代,成了五七學校的瑰寶。一二三中要資料,郭城、河畔、白塬和頭寨的老師和知識青年們更是上門找,油印不及,他們每天派人傳抄。找題問題的人絡繹不絕。

暑假一開始,當即組織新教材培訓。數理化各設一班,我還擔任物理班主任,每班大約50人,老教師居多。一個月的時間,把統編教材講學一遍。進度快,教學任務重,還要配置各個插圖。老師學員沒日沒夜的忙,熄燈常常到夜半,保質保量的完成了任務,學員開學立即走上了新教材課堂。1978年底,一部分人升造,學員減少,加上條件的限制,縣上決定學校停止辦學。每個學員有一份加注成績和評語的檔案,由學校蓋章籤發。送教育局,寄各公社黨委,獲得好評。學員們都成為各公社數理化教學骨幹。

簡陋的教室,艱苦的條件,錘鍊了師生們的意志,提高了教學水平。短短兩年,為全縣培訓了5個班近200人的教學骨幹。新教材教法培訓了共150人,當即用在新教材教學上。

十二月底學期結束,學員結業,我們調來了班車,送走了學員,互相道別,奔向各自的工作崗位。

五七學校的兩年,遇見了名師,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和技能,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結識了全縣許多有名的老中青教師,有了很多的人脈,受益匪淺。

那兩年的領導、老師、同事、同學,已經全部退休,有的已經老去,還有幾人已作古。大多沒見過面,聯繫很少,多想他們啊!

回想那一段短暫的時光,真是不可磨滅的記憶。

相關焦點

  • 【人•會寧】我認識的孫志誠老師(作者:會寧張德強)
    我當時在會寧一所高中讀書,孫老師曾多次組織甘肅省作家來會寧舉辦文學講座,我有幸旁聽,由於熱愛文學,慢慢就認識孫老師了,也通過聽文學講座認識了當時《飛天》主編李雲鵬等許多甘肅籍作家,至今還保留有他們給我的親筆籤名。
  • 青春飛揚:會寧一中研學旅行引領新風尚
    青春飛揚:會寧一中研學旅行引領新風尚常琦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研學旅行活動已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在研學旅行中,會寧一中走出了一條特色路,讓學生們既接受紅色教育又參與學農實踐,一功多得,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4月14日,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紅色旅遊生態基地、研學旅行教育基地會寧縣五七農場迎來會寧一中第一批研學旅行的400名高一學生,下周日,第二批400人將到達五七農場。
  • 我的家鄉:會寧人說會寧
    會寧縣城分割成比較規範的幾大塊。每條街道中間都是四車道的馬路,街道兩旁都是高低不等的大樓,靠近馬路的是3米寬的人行道,人行道與大樓大約有10米來寬。在人行道的兩旁各有一排槐樹,早已經枝繁葉茂,樹冠相連。
  • 難忘會寧一中情,45年再聚首,80多歲老校長盛情光臨
    聲明: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西雁傳媒」         八月一日上午九點,會寧一中72屆(原五七紅專學校首屆)高中畢業
  • 【視頻】會寧一中師生45年再聚首,80多歲老校長盛情光臨
    八月一日上午九點,會寧一中72屆(原五七紅專學校首屆)高中畢業45周年聯誼會在會師樓賓館六樓舉行。
  • 會寧教育界一大批先進候選人:快來圍觀他們的事跡 ​
    1952年10月至1969年12月,任會寧一中教師、教導主任;1970年1月至1975年8月任劉寨中學副校長;1975年9月至1977年12月任會寧縣五七紅專學校副校長;1978年3月至1979年12月任會寧二中副校長;1980年1月任會寧一中副校長,1982年任會寧一中校長。任一中校長期間,白禎同志整章建制、強化管理、狠抓質量,教學風氣和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為學校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拉塔湖五七幹校
    作者張黎明1 幹校分兩個校區,一個是學校總部即拉塔湖校區,一個是分部即黃崗子校區。,1978年市有關部門將校部舊址,劃轉給瀋陽冶煉廠,先後作工廠職業學校、職工療養院、工廠農場。1979年瀋陽冶煉廠職工大學、職工中專和技工學校在拉塔湖五七幹校原址正式成立,四年後改做療養院…… 據當地一位曾在這裡學習和工作過的「學員」的兒子講,下面這些建築都不是幹校期間建的,基本上都是冶煉廠辦職業學校時建的學生宿舍和教學樓。職業學校停辦以後又改成工廠療養院,主要安排工廠內部的特殊工種和職業病員工度假修養,但並不是衛生治療機構。
  • 當年社旗縣橋頭公社的五七高中-我的「醜娘」母校
    作者 | 胡文慧原創 | 鄉土賒旗(ID:gh_06d145e3125e)一九七七年是全國恢復高招的第一年,我是應屆生。在這之前,是工農兵推薦上大學,貧協代表推薦上高中。小學五年制,初中和高中都是兩年制。
  • 大墩梁:如此在我的故鄉會寧挺立
    大墩梁:如此在我的故鄉會寧挺立紫荊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三日,為了保證紅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順利會師,羅南輝副軍長率部在華家嶺一帶擔任後衛狙擊任務。當部隊行至會寧中川大墩梁時,與國民黨毛炳文部發生激烈戰鬥,887名將士喋血陣地,羅南輝也壯烈犧牲。
  • 誰是推動會寧教育發展的根本力量?
    知史可明今,鑑往能知來,研究會寧教育史,民國時期的會寧教育對於今天的教育,仍然不無參考價值。大家知道民國時期國家一直處於戰亂狀態,從北伐戰爭開始,到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戰爭幾乎沒有停止過。最近我又研究會寧的古堡,會寧堪稱「千堡之縣」,而這些古堡又多數築於民國時期,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匪患。
  • 會寧縣誌記錄:會寧人物
    1989年11月任中共會寧縣委副書記,1993年3月任會寧縣縣長,1996年4月任白銀市副市長。後任中共白銀市委常委、副市長。在會寧任職期間重視教育,為六十鋪中學等學校題寫校名。楊俊傑 1952年8月生,楊崖集鄉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工程師。
  • 走向全國的會寧教師,光榮榜
    1951年從事教育工作,終生致力於家鄉教育事業,積極籌建劉岔、金灣、臺子、漢岔等學校,並長期擔任學校校長。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會寧教育系統農村教師。1954年被評為會寧縣優秀教師,1957年被評為甘肅省優秀教師。注重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十分重視學校的體育工作,1977年9月光榮出席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為第一個出席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的農村學校校長。
  • 會寧:「狀元縣」的別樣「畫卷」
    同時,會寧縣還積極爭取項目,重點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農村小規模學校 「兩類學校」建設,著力夯實農村學校脫貧攻堅基礎。2014年以來,會寧縣義務教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4.5億。如此以來,貧困村均建有村小或教學點,能夠滿足貧困學生就近上學需求;農村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寄宿制建設、營養餐供應、標準化運動場建設、現代遠程教育實現全覆蓋,城鄉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城區學校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如今,會寧已經實現「村村有幼兒園」「村村有小學」「鄉鄉有初中」。
  • 會寧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太平中學第一任負責王懷緒
    ,最重要的是依託學校進行,依靠學校辦教育是教育成功的基本範式。會寧教育總有那麼一批奠基者,他們創辦了一所所學校,自己卻被淹沒在教育的大海之中,悄無聲息離開了!有的人甚至於走了!他們像沒有事兒一樣,離開了!走了!
  • 會寧孛(bo)亞龍博士(生)的英語人生 || ​作者 孛(bo)亞龍
    編者按:會寧孛(bo)亞龍,河畔鎮人,自幼生活於教師家庭,其他與絕大多數同齡人沒有什麼兩樣。但他學習英語卻是興趣使然,能創造性地開展學習,取得了英語教學領域難得的職位。但他為不斷充實自我,果斷放棄現有的一切,重新回到校園攻讀博士,更是難能可貴!閱讀此文,或許能夠找到破解英語學習的密碼!
  • 走近山西呂梁 離石「五七幹校」舊址
    這所著名的學校,就是呂梁市離石區的「五七幹校」,當地老百姓稱之為「六六學校」。「五七幹校」因建立年代而得名,當地老百姓俗稱「六六學校」。發展到「文化大革命」後期,隨著外交部工作的恢復和擴展,學員陸續被派往國外。1972年底,「五七幹校」被撤銷,移交給當時的呂梁地委黨校使用,後又移交給離石區管理。2011年,離石區政府把「五七幹校」列為區重點保護文物。
  • 今天,會寧一中再次登上《光明日報》
    ,各確定兩所省級示範校,會寧一中是甘肅僅有的兩所示範校之一。同學們知道了國家有貧困生資助政策,具體的操作過程和認定標準他就會主動找學校去了解,錄取通知書也會有相關的材料。」 三、「母校禮讚」開欄第一篇2007年9月3日,《光明日報》第1版專欄「母校禮讚」開欄,首篇就刊登了會寧一中的文章——會寧一中贊,全文如下:桃峰巍巍,祖厲湯湯。東山腳下,學府堂堂。回首往昔,母校初創。
  • 在「五七辦」打工的日子
    但我申請時按要求必須寫的幾篇「心得體會」「思想認識」,卻引起了縣「五七」辦公室領導的注意。他們正需要一個「寫材料」的人,於是借調我去幫助工作。此後斷斷續續,有需要便隨時叫我。1975年初以後,我就基本「常駐」了,每天還給我七角錢生活補助,比在村裡掙工分還多。有了「身份」和收入,弟兄們笑稱我為「縣裡幹部」,其實就是個碼字的「農民工」。這樣的「打工」生活,直到1975年底我離開長子。
  • 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的會寧女孩,最想說的話
    劉佳維,女,19歲,會寧楊集鎮東陽村人,父親忙時在家務農,閒時外出打工,母親在家操勞,維持著一家九口人的生活。2020年劉佳維會寧一中畢業,以高考成績663分,全省理科第148名,全縣理科第五名的好成績被清華大學環境和化學與新材料類專業錄取,她是會寧楊集鎮第一位女清華大學生,也是恢復高考43年來,會寧一中考入清華大學的51名學子之一。
  • 轉發一位會寧老校長的心事
    會寧,地方以教育而聞名天下,百姓視教育為至尊至重,近兩千年來生生不息、綿延賡續。今日又見思源學校誕生,泮水踵濟,學廈聯芳。祖厲長河,芹藻被澤而春鬧;絲綢古道,英才進階而形立。一縣之重,首為教育;一家之重,首為進學,一人之重,首為成才。斯言至矣,當懷遠兮!2017年6月13日,會寧二中遷入新址,我寫下了:紫微北照,旭景東臨;雲銷雨霽,彩炫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