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昭和天皇投降後,韓國數十萬人口選擇自殺?

2020-12-20 騰訊網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發表投降詔書,宣布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但是在日本投降當天,作為日本的殖民地的韓國卻出現了十萬多人的自殺。韓國終於得到解放,本來是應該非常開心的,為什麼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當時日本宣布投降的時候,天皇是通過一種類似於我們現代的廣播向全世界宣布的,所以韓國算是突然收到的消息,畢竟是殖民地,在消息靈通方面還是差了很多。而韓國人的表現和日本很多人一樣,都是非常驚訝的,而且下跪痛哭,有些極端的人就直接切腹自殺了,將近十幾萬人。

在二十世紀初,韓國就被日本入侵了,然後接著就逼著韓國籤訂了一系列的吞併的條約。日本很清楚的知道,如果用武力徵服一個國家,不管什麼時候,總會有一批反抗者,所以只有用文化才能讓入侵的地方沒有反抗的人。所以當時日本就在韓國開展了一項運動,就是「皇民化運動」。

總得來說就是讓韓國人自己認為自己是天皇的子民。日本知道,到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對孩子下手,因為大人很難在洗腦成功了。日本就安排韓國的孩子學習的時候必須學習日本的文化,包括一些風俗,還有日語。然後還鼓勵當時的韓國人去日本。

日本對韓國殖民了三十幾年,已經足夠影響到一代人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其中的日本軍隊中還有韓國人,可見他們已經成功的對韓國人洗腦了,讓韓國人以為自己是「日本人了」。

入侵中國的日本隊伍其實只有幾十萬,剩下的一百多萬全都是韓國人,這個數據也是在後來得到驗證的。而且在後來的國際審判中,韓國人中就有一百多人被判為了乙級戰犯。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

相關焦點

  • 李陵為什麼選擇投降匈奴,而不是選擇自殺執守氣節?
    李陵當時認為這是不世之功,因為以五千步兵打贏十萬騎兵,不管放在哪一朝哪一代都堪稱是經典作戰的案例。李陵估計當時想著以如此戰功重振李家有望了。單于又一次聚集了十萬匈奴兵對這五千將士進行圍剿,李陵指揮這些士兵最後打得單于想放棄攻擊他。可惜此時叛逃匈奴的混蛋告訴單于李陵兵的真實情況,所以單于又一次合圍,此時李陵手下只剩下幾百人,終於被打敗了。
  • 日本投降後,全世界都在慶祝,為何韓國卻是一片哀號?
    日本投降之後,韓國並沒有多少人自殺,最終為日本帝國主義殉葬的也就是小貓小狗那麼幾隻。在我看來,這些人算不得韓國人,只能算是韓裔日本人,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以及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告訴他們他們不是韓國人,他們是日本人,是天皇的子民!
  • 日本投降後,在東北留下近十萬日本女人,她們後來怎麼樣了?
    但侵華戰爭的罪魁禍首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我們不必將仇恨遷怒至其整個民族,日本平民其實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尤其是被日本遺棄在東北的十萬女性。 這十萬女性從何而來,又為何被遺棄在東北?且聽我慢慢道來!
  • 此人是秦始皇眾多小將中勇猛的一個,晚年為何選擇了自殺
    此人是秦始皇眾多小將中勇猛的一個,晚年為何選擇了自殺秦始皇有許多年輕的將軍,如田伯伯和王本。在許多最勇敢的年輕人是李昕,為什麼說他勇敢呢?李信用他的部隊具有以下特點。首先,他很快。當敵軍組織不好時,他領導進攻,打敗了他們。第二個是仇恨。
  •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韓國人為什麼紛紛集體自殺?
    在世界各國軍民攜手奮戰下,日本終於趴下了,日本天皇於1945年8月15日正式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這本是一令人振奮的大好消息,當東南亞各國軍都興高採烈地走上街頭慶祝這一偉大勝利時,被從戰火中解救出來的韓國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數萬韓國人紛紛自殺以謝天皇。
  • 日本研究 昭和天皇思想與行動研究
    第一章,是實證展開的前提和基礎,依次分析了昭和天皇的權力依據、昭和天皇行使權力的途徑和方法、影響昭和天皇思想和行動的諸因素。第二章,考察分析了九一八事變前後昭和天皇的思想和行動,具體涉及天皇與出兵山東、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滿洲國」建立、入侵華北的關係。
  • 二戰時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日本第一時間為何沒有選擇投降
    導讀:1945年,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聯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日本拒不接受《波茨坦公告》。隨後美國在廣島投了一枚原子彈城市幾乎被毀滅,日本依然在選擇戰鬥。二戰有兩個國家是罪孽最深重的,一個是奉行法西斯主義的德國,以希特勒為首;一個是奉行軍國主義的日本,以裕仁義即日本昭和天皇為首。二戰時期,日本不停的在叫囂著打打打,守著本國的國土,擴大侵略範圍。而後來其他法西斯國家已經開始投降了,唯獨日本依舊不肯認輸。
  • 日本天皇投降詔書被當「玉音放送」,70年後首次公開,曾引發叛亂
    作為二戰標誌性的歷史證物,這份錄音廣播和錄音盤直到70年後才第一次向社會公開。還揭開了日本投降前夕其國內最大的一場叛亂,將日本的野心又一次血淋淋的撕開。抗戰進行到後期,日本國內因為這場戰爭已經是民不聊生、餓殍滿地,其國內主戰和主和兩派也是針鋒相對,矛盾加深,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已經感到末日來臨的危機。在1945年8月9日,裕仁與日本內閣召開御前會議,並於8月10日將日本決定投降的消息照會瑞士、瑞典兩個中立國,並下令結束戰爭。
  • 只花10分鐘決心自殺!專家揭自殺6心態:5年自殺人口增3倍
    ,看似所佔的比例甚小,但自殺卻是 25~44 歲這個年齡層排名第二的死因。近年來自殺更有年輕化的趨勢:15~19 歲以及20~24 歲的族群自殺率不斷攀升,其中15~19 歲年齡層,由2014 年每十萬人口2.3 人自殺,一路增加到2019 年的每十萬人口6.2 人;而20~24 歲族群更高達每十萬人口11.5 人結束自己的生命。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當年美國為何沒把原子彈丟在東京,而選擇了廣島長崎
    二戰進入尾聲的階段,日軍在全球各地的戰場節節敗退,卻執意拒絕投降,甚至揚言所謂「一億玉碎」的瘋狂計劃,為迫使日本儘快投降,也為了試一試原子彈的威力,美國決定在日本本土丟下原子彈這種此前人類從未使用過的新武器。
  • 韓國遷都!韓國政府為何要拋棄首爾,選擇小城世宗作為新辦公地?
    當今世界,國家機關分兩地辦公的國家不多,韓國算一個。一個面積僅十萬平方公裡的小國,居然有兩個首都。一方面諸如韓國總統府青瓦臺和國會這樣的核心國家機關,坐落於韓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首爾。另一方面,包括總理辦公室在內的十幾個重要國家機關部門,卻身處於韓國中部的一個小城市——世宗特別自治市。
  • 「玉音放送」:日本天皇的終戰詔書為何絕口不提「投降」
    一分鐘後,7200萬日本國民聽到了一個抑揚頓挫的調門:「朕深鑑於世界大勢與帝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置以收拾時局,茲告爾等忠良臣民……」說話者用的是一種從高到低的奇特發音方式,開頭聲調平穩,隨後越來越小聲,到最後幾句時幾乎聽不清了。在這個歷史性時刻,那位自稱為「朕」的人物——44歲的昭和天皇身著大元帥軍服,在皇宮御文庫的防空室裡聆聽著自己拘謹的聲音。
  • 昭和天皇
    昭和二十年(1945年)8月15日發布「終戰詔書」,代表日本帝國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因美國的幹涉,戰後免除了審判,天皇製得到了保留。戰後在位期間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促成神武景氣。昭和六十四年(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因患十二指腸癌於東京逝世,終年88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號「平成」,昭和時代落下帷幕。
  • 日本局地疫情反覆 衝繩每十萬人口確診數超東京
    (原標題:日本局地疫情反覆 衝繩每十萬人口確診數超東京)
  • 崖山一戰,南宋十萬軍民投海殉國,他們為何不去臺灣?
    南宋十萬軍民聞此噩耗後,慟哭聲驚天地,動鬼神。十萬軍民忠比心肝,亦接連投海殉國,無一貪生,無一叛國。那一日,崖山海灣,浮屍十萬。國破家亡斷垣處,浩氣長存,永世難忘。然而,回顧那段歷史,壯烈之餘,不免有人惋惜。為何當時的南宋朝廷不學鄭成功,放棄廣東,去到臨近的臺灣島呢?
  • 南宋兵敗宋末帝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為何不退守臺灣海南東南亞?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戰船被燒,無奈之下,選擇了跳海自殺,屍橫大海,成為中國最悲情的一幕。那麼,南宋朝廷為啥不退守臺灣或者海南島,積蓄力量,捲土重來呢?最光輝的朝代被覆滅,文明進程被打斷,中華民族因此又在歷史中曲折輪迴數百年。當被張弘範艦隊囚禁著前往少帝所在的崖山,面對著一望無際的零丁洋,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 《大秦賦》項燕自殺,21年後項羽也自殺,這不是巧合,而是宿命
    項燕的結局十分慘烈,公元前224年,楚國滅亡,項燕自殺。21年後,楚漢之爭到了最後關頭,項羽也在烏江自刎,這祖孫二人都是自戕而死?是不是太巧了?其實,這並不僅僅是巧合。 《史記》記載: 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 意思是說:項燕缺乏後勤保障,急於和王翦開戰,王翦避而不戰,意在拖垮楚軍。這時候,非常微妙的是,項燕為何帶著大軍回撤了呢(乃引而東)?項燕很明白王翦是在打消耗戰,項燕若主動回撤,豈不是給王翦機會?
  • 二戰時日本投降後為什麼韓國確是一片哀嚎
    ,領土問題、慰安婦問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等等,鬧得很兇,當年日本投降時,韓國人可謂是一片哀嚎,原因很簡單,韓國已經被日本殖民多年,把自己當日本人了。  韓國前總統樸槿惠的父親樸正熙,日本姓名為高木正雄,1940年,他就是以日本的姓名考進了日本控制下的偽滿軍校;1942年,又去東京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攻讀本科,1944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偽熱河省偽滿洲國軍第八團任少尉;1945年1月,在「清剿」抗日武裝力量的戰鬥中,被晉升為中尉;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樸正熙的第8步兵聯隊拒不投降,並槍殺蘇軍聯絡員,1946年,被國民黨軍統遣返回國
  • 日本投降後,為何有些韓國人卻傷痛欲絕?
    日本投降時,確實有一部分韓國人傷痛欲絕,甚至為之切腹自盡,不過絕大多數韓國人還是拍手相慶的。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夾在我們和日本中間的韓國,成為中日兩國的「戰略緩衝區」。當日本想要侵略我們的時候,它必須先拿下韓國,因此韓國在歷史上沒少替我們挨刀子。